陕西历史博物馆PPT课件_第1页
陕西历史博物馆PPT课件_第2页
陕西历史博物馆PPT课件_第3页
陕西历史博物馆PPT课件_第4页
陕西历史博物馆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陕西历史博物馆,2015年10月,.,2,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博物馆展室面积达1100平方米,馆藏文物37万多件,国家一级文物1709件(套),国宝级文物18件!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11个朝代在陕西建都,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地区,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陕西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浓缩。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别具特色。它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色彩协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3,.,4,鱼纹葫芦瓶(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高29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6.5厘米,1976年陕西临潼姜寨出土,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原藏于西安市半坡博物馆藏。,.,5,彩陶簋(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6,.,7,金怪兽,出土于陕西神木,战国器物,圆雕、透雕、浮雕兼施。鹰喙兽身,头生双角如鹿,偶蹄,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上。托座正中凸起呈覆斗形,周边花瓣上各有三个小圆孔。怪兽眼珠凸出,大耳竖立,脖颈屈曲虬结。怪兽前肢挺直前倾,后肢跨前,弯颈低头作角斗状。细腰,体内中空,尾卷成环形。通身及四肢上部饰凸云纹,颈脑部饰鬃纹,双角及钩喙饰凸楞纹,角、尾和托座系另铸焊接。这个金怪兽造型奇特,雕工考究,反映了当时匈奴族金工匠师的高超技艺!,.,8,鸟盖瓠(胡)壶(战国)1967年绥德废品站征集。通高335厘米,口径58厘米,圈足径88厘米。盖作立体鹑鸟形,与壶颈相合后,器腹以下部分呈前鼓后曲状。鸟嘴处有环扣,可以闭启,鸟双翅,尾翎羽毛清晰可见。此壶造型极为逼真,纹饰细密繁缛,生动形象,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9,秦公一号大墓呈倒金字塔状,迄今中国发掘的最大墓葬。,.,10,秦半两及钱范,.,11,铜罐(秦),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出土。透过斑驳的铜锈感觉千年的时空。,.,12,杜虎符(秦),铜质,虎形。器物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虎作半立走形,昂首,尾端卷曲。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字体绝大部分是小篆,规整挺秀。,.,13,.,14,“皇后之玺”玉印,西汉,国宝级文物,1968年陕西咸阳渭河北岸韩家湾出土。此玉玺印面为正方形,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玉玺上方凸雕一螭虎为钮,四面阴刻云纹,底面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书体流畅,结构方整,笔势方中带圆,刚柔相济,刀法娴熟,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篆刻艺术水准。这枚玉玺为和田羊脂玉,温润洁白,玉质精良,略显透明,极具观赏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玺印制度,规定帝、后印章称“玺”,其余均称“印”。又因出土地点位于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西侧约一千米处,所以很可能是吕后生前使用过的印章。专家认为这方玉印的发现创造了两项全国之最:一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二是玉玺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故历史、艺术价值很高,被列为国家级文物。据说江青得知后,命陕西省博物馆派人将玉玺护送去京,江青见之如获至宝,迟迟不还,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这方“皇后之玺”才得返还陕西历史博物馆。,.,15,这件彩绘青铜雁鱼铜灯,造型独特,设计巧妙。既能任意调节灯光亮度和照射方向,又通过水吸收烟尘,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烟尘对环境的污染,充分体现了汉代工艺品既追求美观,又注重实用的特点,堪称古代灯具的珍品。,.,16,金饼(西汉),1999年11月西安北郊新华砖厂在推土作业时出土了219枚西汉金饼,每枚金饼的重量多在245克至250克左右,约相当于汉代的一斤。这些金饼表面多刻有“V”形等符号以及“租”等文字,为研究汉代的铸币制度和赋税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金饼作为汉代的黄金币,除用于贮备外,有时也被用于赏赐功臣。在同一地点出土这么多的金饼,在国内还是首次。,.,17,.,18,文字瓦当(汉)。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19,汉代冥器中的陶楼、陶屋、陶院落,.,20,陶井,.,21,西汉鎏金竹节熏香炉1981年出土于陕西兴平茂陵一座陪葬墓。高58cm,底座直径13.3cm。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通体鎏金、鎏银。熏炉的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两条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为五节,节上还刻着竹叶,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龙将熏炉托起。整件熏炉被分为三个装饰区域,共九条龙装点其中。“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由炉盖外侧的铭文可知,此炉是汉武帝赠给平阳公主(汉武帝的姐姐)的赏品。虽然在地下埋了两千多年,表层却完好如新,是国宝级珍品。,.,22,魏晋南北朝从北魏建立到隋统一结束,历史300多年,这个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形成了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由于历史原因,这一时期的文物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和地域特点。这里展出的马刺,不管怎么扔都是三尖着地,一尖竖起,是对付骑兵的有效武器,据说是诸葛亮的发明。,.,23,.,24,安伽墓围屏石榻,.,25,.,26,.,27,安伽墓,北周时期墓葬,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安伽墓坐北朝南,方向180度,墓葬由斜坡墓道、天井、过洞、砖砌拱形甬道及砖砌穹隆顶墓室组成。天井东西两壁及过洞、甬道进口上方原绘有壁画。墓葬中首次出土的围屏石榻及祆教祭祀图,反映的多为中亚人的生活场景,安伽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墓葬主人可能是掌握“丝绸之路”贸易的具有一定官职的粟特贵族。石刻图案所反映的内容大部分为粟特人的生活场景,另有一部分则反映了他们旅居中国后的生活场面。安伽墓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北周时期粟特文化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出土一批罕见的浅浮雕贴金彩绘石刻,为研究祆教徒的葬俗及中国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珍贵的资料。,.,28,释迦牟尼立像(北周大象二年)西安市灞桥村出土,原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29,仁寿镜(隋)永寿县永泰乡孟村出土,.,30,独孤信多面精煤印,这个不得不说,国宝级的。独孤信,史上最牛老丈人,美容仪,善骑射。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隋文帝杨坚和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三朝国丈啊,所以他但当了很多官职,平时办公很多大印了,几十个,很不方便,他就想了个办法,弄了块煤精(煤的一种),找人刻成多面体,共26个印面,这样办起公来方便多了,想盖大司马就大司马,想盖大都督就大都督。,.,31,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隋文帝杨坚581年建立隋朝,他创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重要政治制度,并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这是陕西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大唐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不衰,在海外的华人自称唐人,世界各地都有唐人街,可见,国人对唐代的自豪和敬仰。,.,32,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修葺完善。分宫城、皇城、外廓城三大部分,以朱雀大街为中轴,南北11条大街和东西14条大街将整个长安城分为108个坊。东西各设两市发展工商业。,.,33,.,34,镶金兽首玛瑙杯,唐,海内孤品,陕博镇馆之宝之一!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酱红地,玛瑙制作,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帽,能够卸下,内部有流,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此杯琢工精细,通体呈玻璃光泽,晶莹瑰丽。,.,35,镇馆之宝-鹦鹉纹提梁银罐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高24.2,口径12.4,足径14.3厘米。唐代器具。材质为银,提梁焊接在罐肩上的两个葫芦形附耳之内,可以自由活动。这件银罐纹饰鎏金,罐身装饰的花纹以鹦鹉、鸳鸯为中心,折枝团花缠绕四周。鹦鹉、鸳鸯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并与团花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副生机盎然的画面。罐颈部与足部还装饰有海棠花瓣,使整个器物显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银罐的盖心装饰着宝相团花,周围还饰有葡萄、石榴、忍冬和卷叶纹样。盖内有墨书两行:“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由此推测这件银罐应为盛放炼丹药物的器具。,.,36,赤金走龙(唐),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每条小金龙长4厘米,高2.8厘米,伸项阔嘴,双角,长尾拖卷,作奔走状,周身饰片状鳞纹,工艺极其精细。,.,37,鎏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唐),何家村窖藏,也是国宝级文物!银壶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携带的皮囊或马镫的造型,腹部两侧各饰一衔杯舞马,舞马形象尤具风采。马身涂金,颈系飘带,嘴衔一杯,昂首扬尾,后腿曲坐,前腿站立,全身呈蹲踞姿态,张口衔着一只酒杯。壶体上面有鎏金的提梁。提梁前面是直立的小壶口,覆盖着鎏金的覆莲纹盖,盖纽上引着一条细银链,套连在壶提梁后部。,.,38,镇馆之宝-鸳鸯莲瓣纹金碗(唐),为何家村窖藏国宝级文物之一。器物高5.6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重391.5克。敞口,鼓腹,喇叭形圈足,腹外部有两层浮雕式的仰莲瓣,每层十瓣,上层每个莲瓣中心处分别刻出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动物,周围则填以形态各异的花草,纹饰全部是手工一点点刻出来,在装饰上,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与和谐的民族审美情趣融合其中,充分体现了唐代金银器装饰艺术的成熟。,.,39,熏香球,由两个半圆拼合而成,球内有转轴装置,此装置能使圆球在转动时香薰盒保持重心不变,盒内熏香不会倒出。球的一端,还带有系链和挂钩,可以挂在衣服上,使满身生香。在香薰球的外壳上,运用透雕镂空手法,雕出上下两组不同的花鸟纹饰。这件熏香球透雕精细而匀称,手法娴熟,表现了高超的雕刻工艺。,.,40,鎏金刻花铜羊镇(唐)1974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红庙村出土,高9.4厘米,长15.8厘米,重1200克,浇铸成型,青铜表面鎏金,山羊伏于台座上,前腿一伸一屈,姿态安详,内腔中空,方座内壁有几处尖棱状突起物,估计原来应有填充物,从其造型来看,当为铜镇。,.,41,金牌扣饰,1994年青海海北州祁连县出土,长14.7厘米,宽9.2厘米,重365克。金牌正面内容表现了在茂密的灌木林里,一只狼偷袭一头牛的瞬间情景。我们仿佛看到在浓密枝叶的掩映下,一头缓步穿行的牛,忽然被藏匿于枝叶后一只狡猾的狼噬咬住后腿,毫无防备的牛前腿弯曲,低首作挣扎状。整个画面充分表现出了狼的狡诈和牛的无奈。金牌采用了透雕手法,又具有浮雕效果,立体感强,层次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准确,铸造工艺特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是一件匈奴文物。匈奴是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这一地区流传下来的反映狩猎生活的艺术品比较多。尤其是做工精致、便于携带的扣饰,为游牧民族所钟爱,成为他们佩带的主要装饰品之一。据史料记载,匈奴人有习用金银佩饰的传统,但像这件形体较大的金牌扣饰则比较少见,弥足珍贵。,.,42,唐。1965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长乐坡出土。直径23cm,厚0.55cm,缘厚0.7cm。这是陕博里面唯一一面现在还能照出影像的铜镜,图片是镜的背面。这件铜镜主题纹饰是相间环绕的只金箔同形衔绶鸾凤及组银箔同形花卉,边缘是金箔同心结纹。只鸾凤头上昂,足后蹬,奋然展翅,冲天而起的形象栩栩如生,鸾凤羽毛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生动逼真。金银花鸟用黑漆粘贴在镜背上,空白处反复填漆,然后打磨,使黑色的漆底和黄白的纹样形成强烈的对比,产生飘逸,流动,华丽的装饰效果。,.,43,鎏金铁心铜龙(唐),1975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通高36.9厘米,重2780克。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祥瑞之物,也是王权的象征。此龙出土于唐长安城永乐坊东南隅(y),玄宗时期,此处是宰相张说的宅第。文献记载,法师曾告诉张说,其地被取土,恐有祸事,埋龙于地,可能就是为了恢复王气,达到消灾免祸,祈福求瑞的目的。,.,44,唐代的三彩器物主要分布在西安、洛阳一带,出土数量有限,非常珍贵。这里展出的三彩生活用具、人物、动物等,代表了民族文化的最高水平。,.,45,.,46,.,47,.,48,1959年6月陕西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中出土的唐三彩。骆驼高485厘米,昂首直立。驼身为白色彩釉,颈部上下和前腿上部的长毛及尾部均涂以黄色。背上垫一块椭圆形的蓝边毯子,上有驼架,架呈平台形。台上又铺搭一块长方形蓝边花格毯。平台上坐有男乐俑七人,乐俑高115厘米。前面两个乐俑一人捧笙,一人执萧作吹奏状。右侧两个乐俑一人弹琵琶,一人弹竖琴。左侧两个乐俑一人持笛,一人手拿拍板。最后一人手拿排萧作吹奏状。七个男乐俑中间还立有一个女舞俑,舞俑右手前举,左臂后扬,作歌舞状。骆驼造型雄健优美,舞俑、乐俑体态丰满,形象生动。虽经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时仍光彩夺目。,.,49,三彩女立俑(唐),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女俑高43厘米,面庞丰润,娟秀的眼睑中,一双透明的眸子向远处凝望。发为乌蛮髻,发髻上插一梳;身穿黄底蓝花上衣,轻纱般的技巾搭在右肩,下系黄色曳地长裙,裙边露出尖头履;双手拱于胸前,风韵卓绝。,.,50,镇墓兽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驱邪镇恶之神,人们将它塑造成狰狞凶恶的形象,存放在墓葬中,起着保护死者灵魂和守护随葬明器的作用。从历代丧葬礼仪和随葬习俗看,死者的亡灵在地下追求的标准是很高的,一是升天成仙,二是能够继续享受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第三个就是保护亡灵的安宁。所以古人深信死后地下亡魂确实会受到鬼魂等怪物的侵害、滋扰,就有了镇墓兽的出现。,.,51,三彩天王俑(唐)这件唐三彩天王俑高97厘米,浓眉大眼,眉、眼、胡须具以墨绘。其头戴兜鍪(谋),护耳上翻,顶部有一展翅欲飞的朱雀,右手叉腰,左手握拳上扬,身穿明光甲,腹部有护甲,腰中系带,腰下垂膝裙,下缚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卧牛之上,卧牛下为山形座,通体以绿、褐、白三色釉为主,釉色鲜艳明亮。此俑与长安三年(703年)元氏墓出土的天王俑接近,应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这类俑一般置放在有身份的人物的墓室内,起镇墓作用。它们的级别比武士俑要高,本领也大,更受人尊敬,故尊称为天王俑。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灵,并非凡人。,.,52,唐代的瓷器远销海外,使中国始有“瓷国”之称。这里展出了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秘色瓷。秘色瓷属于青瓷,专为皇室烧造,因其工艺复杂,制作过程难度大,配方秘而不宣,故称秘色瓷。这批秘色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重大突破,为研究这种瓷的特点和历史提供了标准器。唐代的三彩器物主要分布在西安、洛阳一带,出土数量有限,非常珍贵。,.,53,鎏金双狮纹莲瓣银碗(唐),银质,鎏金,高3.5厘米,口径12.5厘米,敞口,弧腹,圈足,内底心饰一对相向雄狮,两狮前肢,一只前举,一只着地;后肢一只前跨,一只后蹬,均左右相对;昂首,挺胸,翘尾,嘴各衔一枝蔓草花;狮身下部空间饰两枝对称蔓草花。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54,.,55,2009年的6月3日,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在一座大型唐代墓葬中意外地发现了十二生肖俑。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证实,这是唐两京(长安、洛阳)地区墓葬中所见最早、最完整的一组十二生肖俑。它们出土于西安南郊,是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兵部常选孙承嗣和夫人高氏合葬墓的随葬品。俑高约25厘米,造型作人身兽首,人身均作文臣形象,再配以不同生肖的头像,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单体生肖塑像。生肖的服饰鼠和狗相同,上穿圆领宽袖长袍,袍长至足面,前有蔽膝,双手执笏(音:护)板拱于胸前,足登靴。其他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猪,只是上身在长袍外再著褙(音:备)子(披风)及足登尖头靴外,其余则完全相同。俑采用头、身分制,然后粘接成一体,再刻画衣纹,贴塑双手及笏板,经入窑烧成后,又施彩绘,现俑身红彩均已褪色或剥落。俑体中空,胎体厚重,放置稳定。十二生肖的身体部分虽大同小异,但头像塑造得生动有致,各有神采。例如猴俑,双目圆瞪有神,嘴紧闭,两耳侧听,显出一副猴儿顽皮的灵气。而猪俑突出的是大嘴,一双圆鼻孔和垂肩的大耳,特别有趣。兔俑则有一双竖立的长长大耳。牛、羊俑则从双角的内弯或侧伸以示区分,体现了雕塑工匠对各类动物形态观察的细微和准确。,.,56,位于墓道中部东壁的迎宾图形象地再现了唐代官员接待外国使臣的场面。各位请看前面这两个人,他们是热情的唐朝官员,后面三个人是外国使臣。经考证,外国使臣中的第一个是印度人,第二个是朝鲜人,第三个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突厥人。这幅壁画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及唐王朝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实况。,.,57,墓道西壁的打马球图,画中有骑马人物20多个,前面5个手执球杖,正在驱马抢球。其中一人作反身击球状,姿态矫健,得心应手。这幅壁画形象地再现了唐代马球比赛紧张惊险的夺球场面。唐代马球从波斯(今伊朗)传入中国,风行于宫廷。当时宫廷中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妇女都爱打马球。唐代的宫城和禁苑里多半筑有马球场,有的贵族官僚还有自己的马球场。唐代以后,马球运动开始流行全国,直到明朝末年才开始逐渐失传。,.,58,此图是出土于永泰公主墓道前室的著名的壁画仕女图。宫女们各个面颊丰满,发髻高耸,皮肤细腻,服饰大方,人物各具特色。这幅壁画真实地描写了宫女们侍奉女主的情景。画技高超,人物刻画的非常细腻,堪称古代壁画艺术的杰作。,.,59,.,60,这幅壁画绘于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与西壁马球图遥相呼应,揭取时原图被分割为数幅。狩猎出行图画面由46个骑马人物和骆驼、鹰犬组成一支阵容庞大的狩猎队伍。由南向北看去,前面有四匹白马为先导,其余都在旗手之后,前呼后拥。中间一组人马分六排,第一排一位身着青衣、体态雍容、神情自若的骑高头白马人物,可能是此出行队伍中的主人。在他背后并列三骑,其中一穿白色袍服的长者正回首眺望,似在瞭望后队人马是否跟上,形成前后画面的呼应。那些随从轻松而欢快,有的举手扬鞭,有的笑语喧哗。狩猎队伍以青山松林为背景,几笔勾勒出的树木山石,使画面深幽空灵。唐代帝王对狩猎活动有着非同寻常的喜好,狩猎活动在帝王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骑马射猎是唐代狩猎的主要方式,李渊就是因为高超的射艺,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北周上柱国窦毅择为女婿的。李唐王朝建立后,统治者对武艺、军备极为重视,而狩猎作为强武艺、壮军备的一项活动,更是受到高度重视。同时,狩猎活动还能够使人忘却烦恼,愉悦身心,成为人们精神上的一种追求。,.,61,.,62,【唐壁画】阙楼图,两幅,高280厘米,宽220厘米;仪仗图三幅,分别高326、323、328厘米,宽224、239、227厘米。唐神龙二年(706年)绘制,1971年乾陵懿德太子墓出土,现原件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阙,是古代在宫殿、祠庙和陵墓前对称建置的高台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晋崔豹撰古今注记载:“阙,观也。其上可居,登之可远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是说人臣经过阙门时,可反思自己的“缺点”。阙楼仪仗图在墓道的东、西侧各有一幅。阙样式为“母子三出阙”,属帝王级规格。阙楼图后面紧接着绘有一幅排列有序、阵容整齐的大型仪仗队伍的仪仗图。仪仗队由196人组成,分为步行仪仗、骑马仪仗和车队等三部分。卫士均戴幞头,穿圆领长袍,腰配箭囊。其后在三辆豪华的车前,排列着十几名侍臣。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壁画所绘的车应属太子大朝时所用的辂(lu,音路)车。所以,这幅壁画可以说是太子大朝时的情景再现。这两幅壁画场面之宏伟,人物之众多是唐墓壁画中极为罕见的。作者将阙楼的比例表现得当,绘制写实。仪仗图虽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但整体布局却显得井然有序,阵容严整。画面色彩也艳而不俗,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63,陕西渭南出土,高8、5厘米,口径30厘米,底径106厘米。黑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釉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呈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也被称之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