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种鲁单9002玉米种行夏玉米鲁单900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_第1页
山东种鲁单9002玉米种行夏玉米鲁单900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_第2页
山东种鲁单9002玉米种行夏玉米鲁单900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_第3页
山东种鲁单9002玉米种行夏玉米鲁单900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_第4页
山东种鲁单9002玉米种行夏玉米鲁单900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种鲁单9002玉米种行夏玉米鲁单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利用四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种植密度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品种鲁单9002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个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密度氮肥钾肥磷肥;通过计算机分析和模拟寻优,提出3套鲁单9002高产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玉米;鲁单9002;栽培技术 济宁地区是山东省玉米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夏玉米年均播种面积18万公顷,年均产量140万吨,平均产量8 000kg/hm2,提高玉米产量还有较大潜力,而玉米产量提高主要依赖于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山东省农科院选育的杂交玉米新组合鲁单9002,xx年参加了全国玉米杂交国审区域试验,通过河南、安徽、河北等省认证,xx年通过国家审定。该杂交种根系发达,茎秆坚韧,高抗倒伏,耐旱、耐涝,抗病性强。高抗玉米茎腐病、黑粉病、玉米矮花叶病,抗玉米小斑病,活秆成熟。籽粒品质较好。一般产量11.4t/hm2,最高产量可达13.08t/hm2。xx年河南、安徽、北京等25个县、市布点试验,比对照郑单958 平均增产10.5%。为实现良种与良法配套,充分发挥鲁单9002在济宁市区的增产潜力,笔者于xx年采用四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种植密度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鲁单9002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期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的最佳方案,做到良种良法配套,为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玉米杂交种鲁单9002由山东省农科院提供。所用肥料为尿素(含氮 46%)、硫酸钾(含氧化钾50%)、磷酸二胺(含氮 46%、五氧化二磷 18%)。 1.2试验方法 试验在济宁市农科院试验地进行。试验地壤土,有机质11.3g/hm2,碱解氮86.0mg/kg、速效磷45.3mg/kg、速效钾96mg/kg。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试验,其试验因素水平与编码见表l。按设计方法在田间实施36个处理,小区面积26.7m2,3次重复。xx年6月9日播种,9月16日收获。磷、钾肥按设计用量全部作底肥,氮肥按处理总用量20%作底肥,20%作苗肥,40%作孕穗肥,20%作穗粒肥。此外,施有机肥22.5t/hm2和硫酸锌15kg/hm2作底肥。除试验因子外,其他栽培管理同一般大田。成熟后,每小区取样20株考种,去掉边行和行头各2株实收计产。 2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表2数据在计算机上的运算,表明种植密度和氮、磷、钾肥施用量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回归系数矩阵(见表3)。 2.1试验因子与产量的关系 由表2数据得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氮、磷、钾肥施用量间关系的回归数学模型: Ya=11 362.03+436.35X1-64.84X2+27.34X3+44.45X4+47.30X1X2+170.16X1X3-131.50X1X4 -6.15X2X3+45.95X2X4-94.45X3X4-642.43X12-548.10X22-473.93X32-472.71X42 (1) 从(1)式和表2可以看出,种植密度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X1X2X4X3,且四因子与产量间均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关系。利用降维法,得出各因子对产量影响的回归模型为: Yax1=11 362.03+436.35X1-642.43X12 (2) Yax2=11 362.03-64.84X2-548.10X22 (3) Yax3=11 362.03+27.34X3-473.93X32(4) Yax4=11 362.03+44.45X4-472.71X42(5) 由以上模型可以看出,X2在-10水平之间,X1、X3、X4等3个因子在01水平之间,产量获得极大值。其编码值为:X10.339 6,X2=-0.059 1,X30.057 7,X40.047 0,相应综合农艺措施为密度70 047株/hm2,用氮370.57kg/hm2、五氧化二磷229.33kg/hm2、氧化钾228.53kg/hm2。边际效应分析表明,边际产量均随着密度及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下降,每增加一个编码值,边际产量下降的值:密度为1 284.86 kg/hm2,氮肥为1 096.20 kg/hm2,磷肥为947.86kg/hm2,钾肥为945.42kg/hm2。其中边际产量下降得最快的是密度和氮肥,说明在鲁单9002高产栽培中,应注意控制密度和氮肥的施用量。 各因子间的交互效应对玉米产量有一定影响,X1X2、X1X3和X2X4的回归系数为正,表明在增加密度的同时,增施氮、磷、钾肥,有利于玉米产量提高;X1X4、X2X3和X2X4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密度与钾肥、氮肥与磷肥以及磷肥与钾肥的施用量相互间有一定互补作用。在鲁单9002栽培中,适宜的种植密度,氮、磷、钾肥科学配合施用,能使品种增产潜力得到较好发挥(见表3)。 2.2试验因子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穗数。4个因子中对穗数影响最大的是密度。穗数与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bx157 230.64+10 627.37X1。其他3个因子对穗数的影响不明显,但是X1X3、X2X4和X3X4的系数为正,表明密度增加的同时,在氮、钾肥配合施用时,增施磷肥对增加穗数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2)穗粒数。磷肥用量增加有提高穗粒数的作用,但密度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外,密度与磷肥、氮肥与磷肥之间的交互作用为正效应,说明种植密度增加时,增施磷肥,且氮、磷肥合理施用,有利于穗粒数增加。 (3)千粒重。密度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随着氮肥和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上升。另外,密度与氮肥、氮肥与钾肥施用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为正效应,表明在增加密度的条件下,适量增加氮肥并与钾肥配合使用,有提高千粒重的作用,氮肥与磷肥、磷肥与钾肥施用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为负效应,说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提高千粒重有一定互补作用。 2.3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通径分析结果: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1.596 4、0.723 6和1.047 5,表明在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千粒重次之。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小,但穗数对产量影响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达到-1.432 8(见表4)。这说明在玉米高产栽培中,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密度有利于增产,而超出适宜的密度范围会导致穗粒数下降而影响产量。因此,在合理密植群体条件下,科学施肥,增加穗粒数,提高粒重,有利于实现玉米高产。 以上分析表明,密度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极明显的影响,在玉米高产栽培实践中,单位面积上玉米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因素的协调和统一,才可能实现栽培品种最大增产潜力发挥。 2.4计算机模拟寻优 在-2X12的取值范围内,我们利用计算机模拟寻优,提出了鲁草9002产量9.010.5t/hm2、10.611.25t/hm2和11.25t/hm2的3套高产栽培模式(见表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目标产量9.010.5t/hm2的农艺措施方案。种植密度62 14063 949株/hm2,氮为359.6378.9kg/hm2,五氧化二磷为226.02246.81kg/hm2,氧化钾为200.16231.06kg/hm2。 (2)目标产量10.611.25t/hm2的农艺措施方案。种植密度为64 28468 170株/hm2,氮为308.05359.00kg/hm2,五氧化二磷为213.08241.47kg/hm2,氧化钾为190.96238.59kg/hm2。 (3)目标产量11.25t/hm2的农艺措施方案。种植密度为62 69568 774株/hm2,氮为313.65361.35kg/hm2,五氧化二磷为220.96264.34kg/hm2,氧化钾为177.04246.50kg/hm2。 3结论与讨论 (1)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氮、磷、钾肥施用量与玉米产量间的关系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可用yax2+bx+c(a0)的形式来描述;4个试验因子对产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为种植密度氮肥钾肥磷肥。 (2)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粒重。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但通过穗数对产量的间接作用较大。说明在鲁单9002高产栽培中,在合理密植保证单位面积有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应主攻粒重。综上所述,高产玉米栽培,必须培育合理的群体,科学施肥,使玉米穗数、穗粒数和粒重在一定单位面积上达到协调统一,才可能实现高产目的。 4 _ 1 赵化存,韩萍.玉米栽培的适宜密度问题J.玉米科学,xx(S):34-38. 2 相里泉,陆强,杨锦忠,等.夏播玉米密度施肥高产组合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92(10):3-7. 3 董家璞,柳家友,张远栋,等.豫玉7号高产栽培模式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3(6):10-12. 4 兰发盛,黄宜祥,李秀军,等.玉米新杂交种成单13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3(4):110-114. 5 张修亭,耿忠立,牛克俭.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J.玉米科学,1995(3):31-35. 6 史新海,隋方功,宋再华,等.中熟高产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研究J.作物学报,1996(6):112-1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