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导语】以下是大的诸子百家核心思想是什么,欢迎阅读!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 _。主张有教无类,对 _和被 _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作品:韩非子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 _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九、农家,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 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十、小说家,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诸子百家简述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 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 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 _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名士 1,儒家创始人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 _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 _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译著:春秋,又称麟经(麟史)。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2儒家亚圣孟子 (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作品: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3:儒家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是战国末年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 _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4:道家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诞生,诞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址河南鹿邑太清宫镇。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子20余岁。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作品: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5:道家主要创始人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作品:庄周著庄子。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构架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相关材料,方才编定。庄子又名南华经。 6: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作品:列子著列子。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7: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d),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作品: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墨子著。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编纂而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8;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作品:韩非子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9:法家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其实应该是氏李名斯。先秦的男子称氏而不称姓,女子才称姓)。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司马迁著史记,设有李斯列传,是现今研究李斯事迹的主要史料。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10: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死后被车裂。商鞅在秦执政约二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作品: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商君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徕民篇运用了“齐人有东郭敞者”的寓言,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形像性。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司马迁录入史记.商君列传(文字有改动),用以表明商鞅的主张。商君书文字虽然不多,但内容庞杂,其中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法治等等诸多重大问题,可谓洋洋大观。 11: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是的诡辩学代表著作。 公孙龙,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末年赵国人。能言善辩,曾为平原君门客。他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命题,认为对于“坚白石”,“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强调视觉与触觉的差异故“坚白石二”。又分析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强调“白马”(个别)与“马”(一般)的区别,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 作品:公孙龙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孙龙的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14篇,后来多数散失。隋书.经籍志只在“道家”下列守白论。现存的公孙龙子一书只有6篇,保存在明代的道藏中,该书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今本公孙龙子是晋朝人根据零碎材料编纂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孙龙子的本来面目。该书是研究公孙龙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的重要史料。公孙龙著。 12:名家,“名辨之学”倡始人 邓析(前545-前501)】河南新郑人,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与子产同时,名家学派的先驱人物。他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他第一个提出反对“礼治”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人称“中国最早的律师”。 13:阴阳家学派 邹衍是中国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与代表人物,汉族,战国末期齐国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相传墓地在今章丘相公庄镇郝庄。主要学说是“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邹衍著了邹子49篇和邹子终始56篇。 14:纵横家的鼻祖 王诩,又名王禅,鬼谷子,是历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 鬼谷子历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鬼谷子著,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鬼谷子共十四篇,其中的转丸,却乱已失传。鬼谷子,又名捭阖策。竹简鬼谷子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15: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 _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 _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6:法家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关成语:一字千金。 吕氏春秋战国末期卫国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 17:战国时期农学家、思想家 许行(约公元前372年289年),楚国(都城江陵纪南城,后迁安徽寿县西南)人,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滕文公元年(公元前332年),许行率门徒自楚抵滕国。滕文公根据许行的要求,划给他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经营效果甚好。大儒家陈良之徒陈相及弟、陈幸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摒弃了儒学观点,成为农家学派的忠实信徒。同年孟轲游滕,遇到陈相,展开了一场历的“农”“儒”论战(孟子?滕文公)。 汉书?艺文志近代史学家认为是许行的著述。在众多学术思想和流派中,农家以其独到思想见解和实践活动,自成一家。农家的思想流泽久远, _千百年农业和农业思想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农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和就是出生在郢都的许行。 18:军事家 孙武(约公元前535?),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军事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著,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19:军事家 孙膑(?-前316年),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传为军事理论家孙武后人,著述有孙膑兵法,指挥战役有“马陵之战”等。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概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 20:小说家 虞初(约前140-前87)西汉小说家,号“黄车使者”,河南洛阳(今洛阳东)人。汉武帝时为方士侍郎。小说家代表人物。 周说原书失传。据东汉人应劭所说:“其说以周书为本”,就是说虞初是根据周书写成小说周说。因此有人估计周说很像是一部通俗的周史演义。太平御览第三卷所引周书三则,其写作风格类似于山海经,清代人认为是虞初的佚文。虞初著周书。 21:医家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醢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河北省博野县志载:其墓在博野芦村,毁于 _时期。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22:医家 岐伯是我国远古时代最的医生,由于是传说,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岐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 23:法家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齐宣王、齐泯王时游学稷下,在稷下学宫讲学多年,有不少学生,在当时享有盛名。在稷下时,与田骈、接子、环渊等有较多的交往。他们一起被齐王命为大夫,受到尊敬,齐王还特意为他们建起了高楼大厦,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慎子一书,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介绍说有“十二论”。徐广注释道:“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总目记为三十七篇。现存慎子只有七篇,即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知忠、君臣。由此可见,慎子的佚失情况相当严重,大多。已经失传。慎子著。 24:战国时期韩国的思想家 申不害(约公元前385前337)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他在韩为相19年,使韩国走向国治兵强。作为法家人物,以“术”著称,是三晋时期法家中的代表人物。郑国灭国之时,申不害年岁约在2030岁之间。作为一个亡国之贱臣,申不害可能杂学诸说。因为在他之前的管子、李悝、慎到的学术理论中都有“术”的成份。有人根据申不害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痕迹,认为他是由道入法。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把他的思想仅归为道法两家。申不害相韩时,韩国已处弱势。韩昭侯即位不久,颇具雄心,任用贱臣申不害即为一例,申不害才华得有用武之地。 作品:申子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的所著。申不害(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7年),郑国京(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人,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他原来信奉道家思想,后来分化出来,成为法家。他的著作申子原来有两篇,汉书?艺文志中说是六篇。清朝时,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有申子的辑本,但不是原貌了。现只在群书治要第三十六卷所引大体篇和一些佚文。 25、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离骚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26、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前578前500),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问上下、杂上下)不完全真实,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 27、史学家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今山东肥城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28、儒家宗圣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 _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29、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30、史学家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后人尊称为“史圣”。他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名作精选 1、论语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大陆地区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及干预阈值探讨
- 解读2021入团积极分子团课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学习解读
- 认识与实践十分钟
- 物流专业面试常见问题与答案精 编
- 环保行业求职面试经典题库
- 循环结构细致讲解
- 2026届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企业筹资名词解读
- 水彩笔画教程讲解
- 月相变化教学讲解
- 建筑公司分包合同管理办法
- 2025年成都水务考试题库
- 《医师法》考核试题(附答案)
- 2025年云计算测试题库及答案
- 湛江初一分班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成都东部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企业招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各分项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 广东省深圳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入学考试模拟英语试卷(六套-6卷-原卷)
- 【炼石网络】图解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指南》(2025)21141mb
- 消防员心理健康教育课件教学
- 企业园中园管理办法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