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PPT课件_第1页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PPT课件_第2页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PPT课件_第3页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PPT课件_第4页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复习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选读复习,.,2,政治一为政以德二克己复礼四知其不可而为之,学习与教育十一诲人不倦十二高山仰止十三沂水春风,修身五仁者爱人六君子之风八周而不比,哲学十四中庸之道,.,3,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4,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德治)思想,均贫富含义,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藏富于民、以民为本,.,5,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2.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对统治者的具体要求:正身、以身作则,强调正身(善)、正己教民、以身作则及其效果,德政的手段:正身(庄、孝慈)、教民、举贤,孔子的德治思想:爱民,富民,教民,举贤,正己。,.,6,重点问题,1、“去食”和“富之”有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去食”是特定语境下对“教民”的强调。2、如何理解“均无贫”的“均”?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强调“各得其分”。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3、“政”“德”“刑”“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政”和“刑”重在制裁惩罚;“德”和“礼”重在鼓励和熏陶。前者是法治思想,后者是德治思想。,.,7,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为什么“羿善射,奡荡舟”,却“俱不得其死然”?为什么“禹,稷躬稼”却有了天下?前者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后者用德政来治理国家。通过对比,强调用武力和权术来治理国家不能达到德治的效果。2)孔子根据什么说南宫适是君子、是尚德之人?孔子的政治主张: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德治。,.,8,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的前提是“有道”)礼乐崩坏(无道,要恢复周礼,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礼的规范(秩序,孝悌,报恩)复礼办法(克己,正名)克己:121崇古:314、75秩序:31、625、1211道:162正名:133孝悌:12、28报恩:1721崇乐尚仁:1711、33,.,9,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在表现。,重点问题,.,10,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重点问题,.,11,“君君臣臣”要如何理解?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在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强调臣有义务,君也有义务。不像宋儒将君臣义务绝对化。,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重点问题,.,12,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社会现实(社会转型,出世和入世)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事例)孔子的精神心态(循礼卫道,力求用世,有责任感,孤独前行),.,13,重要问题,1.如何理解“沐浴而朝”和“不敢不告”?“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14,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同:忧国忧民,异:孔子济世(用世)隐士避世,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15,2、如何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但是从斗争策略上说还有欠缺。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了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后世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和榜样作用。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16,“政治”板块总结,对统治者的要求:为政以德。对一般人的要求:克己复礼。孔子的政治品格:知其不可而为之,.,17,仁者爱人,“仁”是修身要务。泛爱众而亲仁。“仁”的基本内涵。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具体实践。为仁由己:近取譬,泛爱众,不拘小信。,.,18,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仁”的具体准则(内涵):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既“忠”“恕”“仁”的理想效果: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仁”的最高境界: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作出了贡献。,.,19,重要问题,1.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体现了他怎样的“仁爱”观?“仁”的高标准是看对社会的贡献,不能只讲小谅小信。,.,20,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这说明,孔子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21,2、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孔子的“仁爱”观和墨子的“仁爱观”有何区别?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22,君子之风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君子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君子修养基本内容:志于道,杀身成仁,仁以为己任。君子修养目标:仁者,智者,勇者,乐以忘忧。君子修养必须处理好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质”与“文”的关系。,.,23,(1)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内外兼修,文质兼美。(128)“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道德修养。,.,24,(2)君子之质(内在修养)的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执守道德,有仁爱之心;二要讲求诚信;三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四要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安贫乐道;五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五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3)君子之文(外在表现)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4)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25,重要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韩非子则认为君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1、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6,2、“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重要问题,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表达孔子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境界。,快乐的本源在于精神家园的固守,.,27,“浮云”的比喻义可以是:,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28,3、“质”与“文”的关系。,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子贡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文犹质也(文质兼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重要问题,.,29,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察人之道明辨君子和小人,考察三所,观过知仁,察群居待人之道躬自厚,以直报怨,言人分开。交友之道直谅多闻,适可而止,以文会友、以友辅仁,.,30,1、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周而不比),重要问题,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31,2、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2、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3、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要客观公正地待人。,重要问题,.,32,“以德报怨”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人们向“善”的心理,但是“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如果是小怨,当然可以以德报怨,比如朋友之间的有些小误会不妨宽容一点,超然一点。“以直报怨”即以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生的效率和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3、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老子主张“报怨以德”,孔子却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违反了儒家的忠恕之道?,重要问题,.,33,修身板块总结,仁者爱人:“仁”是个人的行动准则。君子之风:仁人的精神风貌。周而不比:在人际交往中实践“仁”。,.,34,学习教育专题,诲人不倦:各种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高山仰止: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课堂实录,礼乐治国的思想。,.,35,诲人不倦,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案例,教师风范,有教无类,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诲人不倦,述而不作,诗教礼教,激励式教学,教育作用,习相远,.,36,重要问题,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和“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有矛盾吗?“性相近也”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重视实践。“唯上知”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孔子重视“因材施教”,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37,重要问题,2.如何理解其“述而不作”的思想?孔子的政治主张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所以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些政治态度恰恰相应。“述”是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作”。,.,38,高山仰止,本课展现孔子的人格之美。1.富有“使命感”。(不忘职责)“归与”之叹2.具有“亲切感”。(关心学生)对子路:提醒其注意“好勇”。1113711对颜渊:“天丧予”之悲痛。111557对伯牛:“斯疾”之叹。对子游:莞尔3.具有“崇高感”。(学生赞颂)颜渊叹圣子贡驳武叔,.,39,学问深、关心弟子、爱护弟子、引导他们养成好性格、循循善诱、民主平等、知错能改、亲切平和,.,40,沂水春风,这是一次课堂实录。讨论话题:礼乐治国。师生表现:子路勇而直,争强好胜冉有谦而容,留有余地公西华谦而退,年少知礼谦恭曾皙从容洒脱孔子循循善诱,平等待人,雍容儒雅师生平等和谐,.,41,重要问题,孔子为什么曽皙的想法深表赞同?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2、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三子之志是治国手段曾点之志是最高境界,.,42,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中庸是一种看待万物的世界观、总体思想:承认矛盾,又要调和矛盾;折中、适当、不走极端“中”恰到好处的把握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庸”有“用”的意思,有“平常”的意思。中庸的表现A、强调处事有“度”1116B、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中义410C、强调和为贵,但要以礼节制中礼112,.,43,中庸的精神实质适度和谐平衡就是和而不同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44,孔子心目中的反中庸形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君子有原则,有恶:,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45,孔子心目中的反中庸形象,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对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应以善恶为标准,符合是非原则,采取中正态度。,.,46,重要问题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4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小人是永恒不变的吗?,君子与小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小人取人长,补己短,不断进步,就会成为君子。,.,48,一、21、墨子的“节用”是“去无用之费”,也就是节约,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孔子认为“节用”要“以礼”,同时提倡“爱人”,使百姓没有过多赋税和过高的生活压力。,22、墨子“节用”思想强调节约,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作用和效果有限。孔子的“节用”,强调经济上节约财政开支,宽厚民力,使民以时,不掠夺农民,奖励生产等,作用效果较明显。墨子的思想是墨家立足于平民百姓的视角分析问题,孔子的思想更多的站在国家和统治阶级的角度分析问题。(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49,四、21、如何正确对待父母的过错。,22、孔子强调子女不能对父母有怨恨,认为认为父母有过错时,即使劝说无效也不能怨恨。孟子认为子女对父母可以有怨恨,认为有大错时,子女的怨恨就是孝的表现。,.,50,五、21、接舆唱歌只想点醒孔子,世道混乱,个人无法挽回。(1分)多说无益,更怕孔子劝说。(1分),22、不矛盾。(1分)材料二体现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1分)材料一中所说的是鲁国的权臣醉心于享乐,孔子无法在鲁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孔子选择了周游列国,寻找实现理想的地方。(2分),.,51,六、21、知其不可而为之,22、深则厉,浅则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1分)孔子认为乱世中,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辅佐国君,改革社会;而渔父等人认为乱世里应洁身自好,隐居修身。(2分)我认为孔子的观点正确,乱世虽滔滔不可改,但只要去做了,总会有一丝改善,每一位有才的在位者,若都有这样的责任感,世界就会渐趋美好。,.,52,七、2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2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表明了孔子的通权达变。当然,另一方面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53,八、21、“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2、推己及人和对人尽心竭力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所以不矛盾。,.,54,十、21、相同之处:两者都重视、追求义。不同之处:董仲舒的义利观把义与利对立起来,抑制自身的私欲,使个体私利完全服从于社会道德和社会整体利益,可能造成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孔子不完全排斥利,他认为追求正当的利是可以的,但反对见利忘义。,22、儒家重义轻利,反对见利忘义;法家则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一种利害关系,人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一种利害关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能把义利统一起来,符合人们理想的追求;而法家完全否定义,是功利主义的表现,这种观点将给社会带来危害,不可取。,.,55,22(1)两者并不相违。,十二、21.与人为善,友好交往,待人宽容,平等待人,待人客观公正,(2)“以直报怨”是指用正直回报恩德,这是回答“以德报怨,何如”的问题,体现了儒家待人平等的交往观。,(3)儒家的忠恕之道意味着“人与人交往时要与人为善”,而且“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两方面,既指“我不愿意强加给别人”,也指“不愿意别人把什么东西强加给我”,也体现了平等待人的交往观。,.,56,十三、2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22、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57,十三、,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