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殷墟甲骨文研究_第1页
《春秋》与殷墟甲骨文研究_第2页
《春秋》与殷墟甲骨文研究_第3页
《春秋》与殷墟甲骨文研究_第4页
《春秋》与殷墟甲骨文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秋与殷墟甲骨文研究 导语:春秋与殷墟卜辞的文字之所以多有相同、近似之处,下面是的春秋与殷墟甲骨文研究,希望对你有用! 诗书礼易春秋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记载着商周两代的重大事件、典章制度、诗歌礼仪、社会生活,堪称华夏民族的“圣经”,汉唐以来被儒家奉为经典。其中,春秋是东周时代的鲁史,也是我国保存至今的第一部史书。自战国至清代,学者一直为春秋及其三传(左氏公羊谷梁)作注疏,训诂字句,阐释义理。今天,解读、研究春秋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学术工作,要在前人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需充分利用出土文献材料,特别应加强殷墟甲骨文与春秋的对读和互训。过去治春秋的学者没有注意这一方法,治甲骨的学者虽偶引春秋左传与卜辞互证,亦未专门论及春秋与殷代史官记事笔法基本一致的问题。故笔者不揣谫陋,略述如下,请方家指正。 春秋与殷墟卜辞的文字之所以多有相同、近似之处,是因为周代王室及诸侯史官大多出身于原殷人史官家族,继承并沿用了殷代以来的传统记事笔法。周人文化本较落后,克商前就受到殷文化很大影响;克商后,周人为统治国家及建立礼乐制度的需要,很重视掌握着文字、礼仪且谙熟治乱、成败的殷人史官,积极加以任用。在周初此种历史背景下,殷人史官家族遂纷纷效力于周王室及其贵族。如微史家族前来投奔武王,被周公安置于周原,世代供职于王室;属于同一家族的作册令、作册大分别臣属于位高权重的周公、召公家族。鲁侯是周公家族的分支,拥有殷人史官,是不难理解的。据左传定公四年的记载,周初封鲁,除赐给鲁侯以人民(即“殷民六族”)、土地、官员、礼器、典册,还有祝宗卜史。(祝宗卜史的职掌相近,卜史往往不分,学者或通称之为史官。)据此,书写春秋的鲁太史应是旧有殷人史官的后裔,且世守其职。 殷人史官记事,其遣词用字有较为固定的形式。我们今日已无法看到殷代用毛笔书写的竹简木牍,但仍可从甲骨刻辞、青铜器铭文等出土文献中窥见当时卜史行文的传统笔法。特别是殷墟出土的15万片有字甲骨(据胡厚宣先生统计数据),直接反映了殷人史官的记述习惯、政治观念和鬼神思想。殷墟甲骨文中的绝大多数材料是卜辞,即占卜记录,但包含鬼神、祭祀、战争、农业、田猎、天象、疾病、历法等丰富内容,涉及当时社会中王室、贵族、平民和奴隶等各个阶层。经过百余年的研究,学者已从殷墟甲骨文中归纳出众多辞例。这些辞例对考释文字、训诂词句颇为重要。如20世纪初甲骨学甫一起步,孙诒让即据卜辞辞例释出“贞”字,但亦因相关辞例不足,导致他将“王”字误释为“立”。又如学者经过阅读大量卜辞,得知“我受年”“帝授我祐”等常见内容中的“我”指商王室而言,并非是商王自称。我们认识殷人史官的笔法,就主要根据殷墟甲骨文的辞例。 史官父子世袭,其记事方式也代代传承。直至春秋,诸侯太史的笔法仍保持着较多传统特点。我们对读殷墟甲骨文与春秋,会看到二者文字有不少相同之处。这里暂举数例说明。 春秋僖公二十六年及文公十五年皆书“齐人侵我西鄙”、文公七年书“狄侵我西鄙”、襄公十四年书“莒人侵我东鄙”。其中“某侵我某鄙”的记述方式,早已见于殷墟甲骨文,如罗振玉旧藏一版大骨(即殷虚书契菁华第一片,合集6057,现藏国家博物馆),其上契刻宾组大字卜辞,有“沚戛告曰:土方征于我东鄙,?二邑,方亦侵我西鄙田”的记载。上述诸例中的我均指我方,在春秋中指鲁,在殷墟卜辞中指沚戛的属地;鄙是边地,鄙中有邑,小邑规模略同于村落。春秋虽未见殷墟甲骨中“某征我”的辞例,但与之相近的“某伐我”“某伐我某鄙”之类记载史不绝书,如庄公十九年“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僖公二十六年“齐人伐我北鄙”、文公十四年“邾人伐我南鄙”、襄公八年“莒侯伐我东鄙”等,此类文字与殷墟卜辞相比,笔法也基本一致。饶宗颐先生在其名著殷代贞卜人物通考(164页)中已提到这一点。 史官言征,是说大举攻伐,言侵,是说军事行动隐蔽。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传例云:“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与殷墟卜辞反映的侵、伐规模基本相当:商王武丁“伐”敌对方国,出兵人数一般是三千人(英藏558、559)或五千人(合集6409、6539),多者则可达到一万三千(英藏150“登妇好三千登旅万);而“侵”的规模相对较小,如方一次入侵,被侵犯的只有七十五人(合集6057正)。从殷至春秋,史官言伐,均不分内外,也是传统笔法。殷墟卜辞中屡见商王武丁“伐土方”“伐方”“伐下危”“伐召方”,是自内向外;帝辛时“遇人方伐东国”(辑佚690)、“遇盂方率伐西国”(合补11242),是从外而来。西周金文中的“唯王命明公遣三族伐东国”(鲁侯簋,集成4029,成王世)、“唯周公于征伐东夷”(方鼎,集成2739,成王世)、“唯王命南宫伐反虎方之年”(中方鼎、集成2751、2752,昭王世),是自内向外;而“淮夷敢伐内国”(彔卣,集成5420,穆王世)、“噩侯驭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东国、南国”(禹鼎,集成2833,厉王世),是由外而来。春秋虽无“我”向外征伐之例,但左传襄公十一年载郑卿子展有“我伐宋”之语,可为佐证。 春秋记载天象、物候的文字也延续了殷代史官的笔法。如庄公三十一年“冬,不雨”、僖公二年“冬,十月,不雨”、僖公三年“六月,雨”等例中“雨”“不雨”的简单记录,在殷墟卜辞中也很普遍,两相比较,完全一致。春秋记载日食30余次,皆用“日有食之”,殷墟卜辞记载日食、月食,亦用“日有食”“月有食”“日月有食”,基本一致。桓公元年、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洪水用“大水”,殷墟卜辞亦有同例,如“今秋禾不遘大水”(合集33351),左传桓公元年传例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用来训诂卜辞亦较恰当。宣公十六年记载农业丰收用“大有年”,所谓“有年”的说法,也是继承自殷代史官,殷墟卜辞常见“受有年”,其例甚多,此不烦举。此外,彭邦炯先生认为殷墟甲骨文中的“(秋)”即春秋所记的“螽”,指蝗虫成灾,也可参考。 春秋中还有一些语句与殷墟卜辞的内容不完全相同,但其中关键字、词的用法一致,读者很容易看出其中的联系。如僖公二十年书“新作南门”、定公二年书“新作雉门及两观”,“作”的意思是建造;殷墟卜辞中作也有此用法,典型者如“王作邑”(合集14201)。如僖公二十六年书“公以楚师伐齐”,以是率领之义,传例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以字的此种用法,殷墟卜辞中也经常可见,如王命贵族以众伐敌方(合集28、31976),以众垦田(合集31970)之例,都是甲骨学者熟悉的例子。此外,春秋常书“公至自某地”,隐公二年有“公至自唐”,哀公十年有“公至自伐齐”,“至自”的说法,也很容易使人想到商代语言,如殷墟卜辞曰“有至自东”(合集3183)、“其先行至自戉”及“其先戉至自行”(行与戉都是地名,合集4276、天理149,蔡哲茂先生缀)。上述春秋与殷墟卜辞中常见字、习语的用法相同,也是史官家族世代授受,笔法相承的结果。 左传比春秋晚出,成书于战国早期,系参考多种诸侯史书综合而成,其中夹杂着不少孔丘曰、君子曰等评论的话,整体上看是解说春秋的书。左传利用的原始文献,有不少源自诸侯太史,故左传文字及其反映的礼仪制度也可与殷墟甲骨文相互对照。如左传昭公十八年:“七月,郑子产为火故,大为社,祓禳于四方,振除火灾,礼也。”记载郑国通过祭祀四方神和土地神来祛除灾祸。这种鬼神观念及祭祀礼仪,其源头在殷代,殷墟卜辞中经常见到“方社并祭”及“宁于四方”“宁某灾疫于四方”(如宁风、宁疾)的材料即为明证,陈梦家、于省吾先生对此已有论述。最近周公庙遗址发现了“宁风于四方”的西周卜甲刻辞,更能说明四方神、土地神崇拜,从殷、西周至春秋,没有中断。又如左传昭公五年:“日之数十,故有十时,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谈及当时的纪时制度,其中旦日、食日、日中(中日)几个具体的时称,都见于殷墟卜辞。我们目前已了解殷人的纪时制度:旦为清晨、食日是上午的一段时间,日中是中午。常玉芝先生在商代历法研究一书中已指出:学者如联系甲骨文材料,即可避免对左传中时称的误解。据上面两例,左传因系战国初期人编纂,其文笔与殷墟甲骨文相比,已不像鲁太史所书春秋那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殷周史官的记述传统仍隐约可见,反映春秋时期华夏诸族仍保留与继承着一些殷代的制度。 上文不惮冗烦,举了一些春秋左传与殷墟甲骨文能够相互对照研究的例子,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今后学者研治春秋时能够重视、参考出土文献,特别是要多利用殷墟甲骨文材料。另一方面,甲骨学者虽然在论著中经常征引先秦经典,但很少论述春秋与殷墟卜辞笔法的相似性和二者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春秋及训诂其中重要字词的左传传例,亦有助于甲骨文字的考释和解读。仅以释读战争类卜辞而言,春秋中“围”、“执”、“灭”、“取”等记述战争的常用字,及左传庄公十一年传例“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儁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均是颇有启示性的线索。 春秋与殷墟卜辞笔法的一致,反映商周史官记事传统的延续,可进一步否定所谓孔子作春秋或修春秋的说法。过去,杨伯峻等学者已指出春秋是历代鲁太史的手笔。现在对比甲骨卜辞可知,春秋记事简洁,与殷代史官文字相近,确实只能是世守其职的鲁太史所写。故春秋笔法、春秋大义,实质上反映的也是商周史官的传统记述原则与政治观念,并非孔子所创造。从这个角度看,胡适说儒一文将儒家思想与殷遗民、殷礼联系起来,不无道理。 商周以来的史官传统也有裨于思考诸子是否出于王官的问题。在殷代与西周,文字、历法、礼仪主要掌握在以史官为核心的祝宗卜史阶层,诗歌、乐舞也主要由贵族来学习和欣赏,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春秋。至春秋末年,一些诸侯公室及卿大夫家族相继倾覆,史官离散,贵族子弟降在皂隶,典籍、知识遂传播到民间,士人阶层的文化得以提升。故讨论诸子与王官之学的关系,似不必拘泥于辨析某一家出于某王官的细节,而应认识到殷代以来史官群体在知识文化方面的世代传承和积累,是春秋末年至战国时代诸子思想生长、繁荣的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