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_第1页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_第2页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_第3页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_第4页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 裴斯泰洛齐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下面由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人物生平 又译佩斯塔洛奇。瑞士教育家。1746年 1月12日生于苏黎世。裴斯泰洛齐生活在瑞士人民受到封建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双重压迫的时代,他对农民的苦难深为同情。 他在卡罗林学院学习时,受到J.-J.卢梭的民约论(1762)和爱弥儿(1762)的深刻影响。他曾参加爱国者的组织, 撰文抨击政府,要求 _, 因此受到迫害。1768年移居阿尔高农村,寻求拯救劳苦大众的道路。在比尔附近置地60英亩。办模范农场,开始社会实验工作。但没有成功,农场破产,仅留下诺伊霍夫(旧译新庄)的小块土地。1774年裴斯泰洛齐在诺伊霍夫兴办教育贫苦儿童的事业,他建了一个孤儿院,收容50 多个 618岁贫苦儿童, 他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使儿童一面从事农业和纺织业劳动,一面学习读、写、算,并接受道德教育。但这第一次教育实验,由于经济困难,在1780年被迫停办。之后,裴斯泰洛齐从事著述,阐发他关于社会和教育问题的主张。他的著名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就是在这时创作的。这部小说于17811787年分 4卷出版。小说描述了农村妇女葛笃德怀着崇高的目的,以献身的精神改造农村的故事。裴斯泰洛齐通过葛笃德的言行,刻划了他所要求培养的勤谨安分而又不与恶劣环境妥协的品质;同时,提出了他酝酿已久的用农业、手工业劳动与儿童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来改善农民生活的思想。 1798年, 裴斯泰洛齐受瑞士政府的邀请,到施坦兹主持孤儿院。在这里他根据林哈德和葛笃德中所阐述的教育思想,从事他的第二次教育实验。他的第三次和第四次教育实验是在布格多夫(18001804)和伊韦尔东(18051825)进行的。在这25年里,他主要进行改革初等教育的试验。他在布格多夫简化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初办学的人和家庭妇女都能掌握使用。伊韦尔东学校规模很大(有中学和师范学校),名闻全欧洲,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都有学生到此学习。J.G.费希特、J.F.赫尔巴特、F.W.A.福禄贝尔和R.欧文曾到伊韦尔东访问。1825年伊韦尔东学校由于管理不善,宣告停办,裴斯泰洛齐离开了伊韦尔东。1827年 2月17日卒于布鲁格。 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必须成为所有人的财富,使所有人都得到必要的教育。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本身能发展的力量,而且每一种能力都具有从不活动状态变成充分发展的力量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有机的, 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人。他十分强调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但认为教育应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 _,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 裴斯泰洛齐断言,认识从感性的观察开始,通过对表象的加工而获得概念。他在论教学方法中,第一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后来,又在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们一书中,建立了心理学化的教学思想体系。他的中心思想就是直观(Ansehauung),意思就是知觉或观察,他认为这是一切知识的出发点,因而也是一切教学的基础。裴斯泰洛齐所谓直观,不仅包括感官的外在知觉或直接认识事物,而且包括内在意识的体验、情操和情感,自发地体察道德行为。直观的基本功能就是使人和天地万物溶为一体。他的主张对教育心理学是一大贡献。 裴斯泰洛齐认为整个教育的中心问题在于形成人的道德,必须使人的动物性受到道德的支配。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儿童道德行为的基础是在家庭里奠定的,家庭是自然教育的原型。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对英、法、美等国 _很大。裴斯泰洛齐的学说,清末传入中国, _的初等教育也有相当 _。 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早年受卢梭教育思想 _,放弃神学研究,38岁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项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由于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就转而从事写作。 1798的,瑞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海尔维第(瑞士) _。在斯坦兹城,由于贵族和天主教教士的煽动,爆发了农民暴动,政府从法国借兵进行镇压,受到顽强抵抗。法军大肆烧杀,祸及无辜,斯坦兹城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留下了111个老人和169个孤儿,还有237个儿童无家可归。 新政府决定在斯坦兹成立孤儿院,裴斯泰洛齐谢绝了友人所荐的高官厚禄,于12月5日毅然接受了政府的委托,负责孤儿院工作。当时他很兴奋,说道:“我为实现我一生的梦想,不惜牺牲一切,我的热情达到了那样的程度,几乎可以说:只要让我开始工作,即使在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上,没有火、没有水的地方,都是可以的。” 裴斯泰洛齐到斯坦兹以后,把修道院改成孤儿院,收容了80个(此数由政府规定)孤儿,这些孤儿“大部分患有严重的疥癣,无法行走,头上长满溃烂的脓疮,身上穿着生满虱子的破烂衣服。个个面黄肌瘦,牙齿暴露,深锁愁眉,并以猜疑的目光望着人。头额上的皱纹充分表现了他们饱经忧患与疑虑的生涯。有的养成虚伪等恶习,难以纠正;有的受悲惨环境的折磨,虽然表面意志坚定,却猜疑、冷酷、胆怯;懂得ABC的,十个中无法找到一个。”面对贫儿的这般境况,一般人早就会望而却步;裴斯泰洛齐却迎难而上,一心扑在了工作上。 除雇用一名妇女做饭以外,裴斯泰洛齐承担了孤儿院的一切工作。象慈父一样,他以极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孤儿。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他们不知有世界、有斯坦兹,只知道跟我形影不离。他们的饮食就是我的饮食。 _家园、没有朋友、没有仆人,只有他们,晚上我最后一个就寝,睡在他们中间,陪他们祈祷、读书,一直到他们睡着;早上我最早起床,替他们换洗脏衣服,并给他们洗涤身上的污垢。” 这位慈父以孤儿院为家,视孤儿们为亲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他充分发扬民主,培养孤儿们的道德习惯,并提高他们读、写、算的能力。 战乱再次降临了。1799年6月8日孤儿院被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