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工程建设标准钢-混凝土混合刚(排)架单层房屋结构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eel- Concrete Mixed Gabled Frames(bent)Structure福建省标准钢-混凝土混合刚(排)架单层房屋结构技术规程编制组2008.11前 言本规程是根据福建省建设厅闽建科200638号文“福建省建设厅关于下达2006年度建设系统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的要求,由福建省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和福州大学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目前国内外还没有针对钢-混凝土混合排架和混合门式刚架单层房屋结构设计和施工的相关技术标准,但近十年来,省内外此类工程应用很多,特制定本规程规范其设计和施工。本规程的编制吸收了近年来有关单位以及本规程编制组对钢-混凝土混合排架和混合门式刚架结构的最新科研成果,总结了钢-混凝土混合排架和混合门式刚架单层房屋结构的工程实践和设计经验,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最后经省建设厅组织专家审查定稿。 本规程共八章一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结构形式和布置、材料、基本设计规定、构件设计、连接和节点设计、施工与验收和风荷载计算等。本规程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福建建筑杂志上。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款。本标准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50068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 50083 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7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8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 12755 建筑用压型钢板JGJ 81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CECS 102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为提高规程的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程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福州市北大路242号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钢-混凝土混合刚(排)架单层房屋结构技术规程管理组(邮编为,E-mail为或)。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参编单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州市建筑设计院福建省建筑业协会建筑钢结构专家组福建省建筑轻纺设计院厦门市合道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福建省机电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福建永盛钢结构有限公司士兴(福建)钢结构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 彭伙水 魏潮文 郑云河 郑念屏 卢伟煌 林功丁 许厦鹰 郑 斌洪方勇 陈 华 端华飞 许世骏 游经团 郑莲琼 主审人员:蔡益燕 柴昶 陈友泉 祁皑 陶忠 陈金昌 彭兴黔 曾志攀 严立炎目 次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结构形式和布置 3.1 结构形式 3.2 结构平面布置 3.3 墙架布置 3.4 支撑布置4 材料 4.1 结构用钢材 4.2 压型钢板 4.3 钢筋和混凝土 4.4 砌体围护墙5 基本设计规定 5.1 设计原则 5.2 作用及作用效应计算 5.3 变形规定 5.4 构造要求6 构件设计 6.1 混合排架设计 6.2 混合门式刚架设计 6.3 混凝土柱及其它混凝土构件设计 6.4 钢檩条设计6.5 钢墙架构件设计 6.6 钢支撑构件设计6.7 屋面板和墙板设计7 连接和节点设计 7.1 焊接7.2 节点设计8 施工与验收8.1 一般规定8.2 钢构件的制作和安装、隔热和涂装附录A 风荷载计算1 总则1.0.1 为规范和指导钢-混凝土混合排架和混合门式刚架单层房屋结构在福建省内工程中的应用,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特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或7度以下地区、混凝土柱上采用轻型钢屋盖、屋盖承重结构采用钢两铰直线拱与混凝土柱顶铰接组成的混合排架结构(简称混合排架)或混凝土边柱顶与钢斜梁刚接组成的混合门式刚架结构(简称混合刚架或混合门式刚架);混合排架结构和混合门式刚架结构可用于无桥式吊车或吊车起重量不大于20t的A1A5级桥式吊车或3t悬挂式起重机的单层单跨或单层多跨房屋。1.0.3 本规程设计原则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制定的。按本规程设计和施工时,除本规程有明确规定者外,其它相关内容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建筑用压型钢板GB/T 12755,以及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 81和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等技术标准的规定,立足于我国混凝土结构和轻型钢屋盖设计和施工的具体条件、工程实践、科研成果编制而成。1.0.4 在钢结构设计文件中,应注明建筑结构的使用年限、钢材牌号、连接材料的型号(或钢号)和对钢材所要求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及其他的附加保证项目。此外,还应注明所要求的焊缝形式、焊缝质量等级、端面刨平顶紧部位及对施工的要求。1.0.5 对有特殊设计要求和在特殊情况下的钢结构设计,尚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要求。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混合排架结构 mixed bent structure钢两铰直线拱两拱脚均与混凝土柱顶铰接组成的排架结构。2.1.2 混合门式刚架结构 mixed gabled Frames structure混凝土边柱顶与钢斜梁刚接组成的单层门式刚架结构。2.1.3 轻钢屋盖 sheeting roof采用压型钢板屋面板和冷弯型钢檩条或高频焊轻型钢檩条的屋盖。2.1.4 两铰直线拱 two-hinge arch with gable roof两拱肋为直线、拱顶刚接、两拱脚均为与支承构件铰接组成的结构。2.1.5 拱顶 arch crown拱的顶点。2.1.6 拱脚 arch springing拱与支承构件连接处。2.1.7 拱肋 arch rib两铰直线拱拱脚与拱顶之间的受力构件。2.2 符号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设计值 H 水平力; M 弯矩; N 轴心力。 S 不考虑地震作用时,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R 结构构件承载力的设计值;SE 考虑多遇地震作用时,荷载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2.2.2 计算指标 E 钢材的弹性模量; Ec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G 钢材的剪变模量; 一个锚栓的抗拉承载力设计值; 一个螺栓的抗拉、抗剪和承压承载力设计值; 钢材抗拉、抗压、抗弯强度设计值; 钢材抗剪强度设计值; 钢材屈服强度;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锚栓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螺栓的抗拉、抗剪和承压强度设计值; 对接焊缝的抗拉、抗剪和抗压强度设计值; 角焊缝的抗拉、抗剪和抗压强度设计值; 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2.2.3 几何参数 A 截面毛面积;有效受风面积; An 净截面面积; Wc 截面最大受压纤维的截面模量;Wn 净截面模量; W 在弯矩作用平面内对较大受压纤维的毛截面模量; B 建筑宽度; H 屋面至地面的平均高度; 参数,。2.2.4 计算系数及其它 屋面坡角; 压弯构件稳定的等效弯矩系数; 结构的重要性系数;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共同工作系数; 构件对x轴的长细比;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梁的整体稳定系数; 用于计算风荷载的边缘带宽度。 3 结构形式和布置3.1 结构形式3.1.1 钢-混凝土混合排架和混合门式刚架轻钢屋盖单层房屋结构中,屋盖宜采用压型钢板屋面板和冷弯型钢檩条或高频焊薄壁型钢檩条;承重结构可采用铰接于混凝土柱顶的钢两铰直线拱组成的混合排架结构(简称混合排架),亦可采用端跨钢斜梁刚接于混凝土边柱顶组成的混合门式刚架结构(简称混合门式刚架或混合刚架)。3.1.2 混合排架宜为单层单跨结构,有带拱拉杆(图3.1.2a)或不带拱拉杆(图3.1.2b)两种形式,拱脚与混凝土柱顶铰接。亦可为单层双跨或单层多跨结构(图3.1.2c、d)。(a)带拉杆的混合排架 (b)不带拱拉杆的混合排架(c)带拉杆的双跨混合排架(d)不带拱拉杆的双跨混合排架图3.1.2 混合排架3.1.3 混合门式刚架分为单跨(图3.1.3a),双跨(图3.1.3b)、多跨(图3.1.3c)刚架以及带挑檐(图3.1.3d)、带毗屋的(图3.1.3e)和单坡(图3.1.3f)的刚架等形式。多跨刚架的混凝土中间柱与钢斜梁的连接可采用铰接或刚接。多跨刚架宜采用双坡屋盖(图3.1.3ac),当跨度不大于12m时可采用单坡屋盖(图3.1.3f),必要时可采用由多个双坡屋盖组成的多跨刚架形式。(a)单跨刚架 (b)双跨刚架 (c)多跨刚架(d)带挑檐的刚架 (e)带毗屋的刚架 (f)单坡刚架图3.1.3 混合门式刚架形式示例3.1.4 混合排架的跨度不宜大于24m,混合门式刚架的跨度不宜大于30m,混合排架和混合门式刚架的檐口高度不宜大于15m。3.1.5 两铰直线拱的钢拱肋宜采用双轴对称的等截面构件:焊接或轧制H形截面、圆管或矩形管截面等。拱拉杆宜采用圆管或矩形管截面、双角钢组成的T形截面或双圆钢,采用圆钢拉杆时应设置法蓝螺栓张紧。3.1.6 混合门式刚架的钢斜梁宜采用变截面或等截面的实腹焊接H形截面或轧制H形截面,跨度不大时亦可采用等截面蜂窝梁。3.1.7 混合门式刚架的钢斜梁可根据运输条件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单元构件之间通过端板以高强螺栓连接。邻接的安装单元可采用不同的翼缘截面,两相邻单元截面高度宜相等。3.1.8 混合排架的屋面坡度宜取1/81/12。混合门式刚架的屋面坡度宜取1/81/20。雨水较多的地区宜取其中的较大值。3.1.9 钢斜梁不需要计算刚架平面外的整体稳定性的侧向支承点间的最大长度,可取钢斜梁受压翼缘宽度的 倍。3.1.10 挑檐长度可根据使用要求确定,一般不宜为大于1.2m,其上翼缘坡度宜与屋盖承重结构的坡度相同。3.1.11 混凝土柱宜采用预制等截面工字形柱、矩形柱或现浇矩形截面柱,柱脚及其基础设计应满足固定端的要求。当为预制柱时,基础可采用杯口基础。3.1.12 采用混合排架和混合门式刚架的屋面可采用隔热卷材做屋面隔热和保温层,亦可采用带隔热层的板材做屋面。3.1.13 混合排架和混合门式刚架单层房屋的外墙,可采用砌体墙,也可采用压型钢板等轻质墙板。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时,混合排架和混合门式刚架单层房屋的外墙宜采用压型钢板等轻质墙板,也可采用下部为砖砌围护墙、上部为压型钢板等轻质墙板的组合型式,下部砖砌围护墙的高度不应大于5m,并应设置压顶梁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3.2 结构平面布置3.2.1 钢-混凝土混合刚(排)架单层房屋结构的温度区段长度(伸缩缝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横向温度区段不大于120m。纵向温度区段不大于220m。当需要设置伸缩缝时,可采用两种做法:在伸缩缝两侧设置双柱,伸缩缝两侧应布置屋盖横向水平支撑和柱间支撑;或在房屋纵向选取一个开间的一端设置伸缩缝,该端的系杆、吊车梁和搭接檩条与刚(排)架构件的螺栓连接处采用长圆孔,并使该处屋面板在构造上允许胀缩,在设置伸缩缝的开间两侧应布置屋盖横向水平支撑和柱间支撑。3.2.2 抗震设计时,防震缝的设置及房屋平面布置的原则可参照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第9.1节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有关规定。3.2.3 沿纵向柱列有局部抽柱的情况时,应在该处布置托梁或托架。3.2.4 屋面檩条的布置,应与天窗架、通风器、采光带、屋盖支撑、墙架等构件布置相协调,同时应考虑屋面材料以及檩条供货规格等因素的影响;其间距应按屋面板承载力及荷载条件计算确定,在局部不均匀积灰、积雪或者风吸力较大处宜适当加密间距,同时应相应布置合理的拉条和撑杆,保证檩条的整体稳定。屋面压型钢板的板型及其厚度、檩条规格及其间距应按计算确定。风吸力较大处,屋面压型钢板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与檩条的连接。 3.2.5 抗震设防地区的房屋内局部设有夹层时,夹层结构宜尽可能与主结构脱开。3.2.6房屋端部应采用与中部相同的结构形式,不应采用承重山墙直接搁置檩条的结构形式。3.3 墙架布置3.3.1 墙梁的布置应与门窗、挑檐、雨篷等构件的布置和围护材料的要求相协调。3.3.2 当房屋纵墙采用压型钢板等轻质墙板时,墙梁宜采用薄壁型钢或轻型H型钢,并布置在混凝土柱的外侧,其间距应考虑门窗布置及墙板板型和规格,按计算确定;墙梁的跨度不宜大于9m。当为砌块墙体时,当房屋纵向采用柱间支撑体系时宜为贴砌外包墙,且混凝土墙梁的跨度不宜大于6m。混凝土边柱的间距不小于10m时,对于不是抽柱的柱间宜布置墙架柱。3.3.3 山墙墙架结构布置的基本要求同3.3.2。当房屋需考虑从端部向外扩建或墙面较高时,墙面宜采用压型钢板等轻质板材、钢墙梁和钢墙架柱。当墙架柱较高且风荷载较大时,宜在墙架柱中部布置水平抗风桁架。3.3.4 砌体围护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相关规定。3.4 支撑布置3.4.1 支撑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每个温度区段或分期建设的区段中,应分别设置能独立构成空间稳定结构的支撑体系。2 沿房屋纵向设置柱间支撑。 3在设置柱间支撑的开间,应同时设置屋盖横向支撑,以组成几何不变体系。3.4.2 柱间支撑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建筑物宽度较大时,除边列柱设置柱间支撑外,内列柱宜适当增设柱间支撑,设有柱间支撑的柱列间距不应大于60m,各柱列支撑的刚度应接近。2 柱间支撑宜对称布置于温度区段中部,其间距应根据房屋纵向柱距、受力情况和安装条件确定。当无吊车时宜取3045m;当有吊车时宜设在温度区段中部,或当温度区段较长时宜设在三分点处,其中心距不宜大于60m。3 当房屋高度大于9m或有桥式吊车时,柱间支撑应分层设置。当有桥式吊车时,柱间支撑应以吊车梁为中间系杆同时设置上柱支撑与下柱支撑,但在每个温度区段的两端柱距内只设上柱支撑。4 各柱列柱顶应沿纵向设置刚性系杆。5 当不允许设置交叉式柱间支撑时,可设置门式支撑等其它形式的支撑;当不允许设置任何形式的柱间支撑时,可设置纵向框架。纵向框架梁采用混凝土梁时,同一柱列的纵向框架或纵向混凝土梁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第9.1.1条的规定,当采取可靠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钢屋盖也应设缝断开;变形缝两侧宜采用双柱做法。3.4.3 屋盖支撑和刚性系杆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盖横向支撑一般应设在温度区间端部的第一个开间;当端部支撑设在第二个开间时,在第一个开间的相应位置应设置刚性系杆。2 在设有带驾驶室且起重量不小于15t 桥式吊车的跨间,应在屋盖边缘设置纵向水平支撑。3 交叉支撑与排架或刚架构件的夹角应在3060范围内,宜接近45。4 在排架或刚架的转折处(单跨房屋的钢拱脚或钢斜梁端部和屋脊处,多跨房屋钢拱脚或钢斜梁端部以及某些中间柱柱顶和屋脊处)应沿房屋全长设置刚性系杆。5 当屋盖设有悬挂吊车时,应沿其悬挂梁的一侧布置全长的纵向水平支撑。6 沿纵向柱列有局部抽柱并布置有托梁或托架时,应在其两侧(当抽柱为边柱时为一侧)布置屋盖纵向水平支撑,并向两端各延伸一个开间。7 由支撑斜杆等组成的屋盖水平支撑,其直腹杆应按刚性系杆设置。3.4.4 屋盖支撑体系的刚性系杆可由檩条兼作,此时檩条应满足对压弯杆件的刚度和承载力要求,同时檩条连接节点应满足相应受力和构造要求。当不满足时,可在排架的两铰直线拱拱肋间或刚架斜梁间设置钢管、H型钢、双角钢或其它截面形式的杆件作刚性系杆。3.4.5 混凝土柱上钢屋盖结构的支撑,可采用带张紧装置的十字交叉圆钢做成柔性支撑,圆钢支撑直径不应小于22mm;跨度不小于27m以及吊车吨位不小于15吨时,应采用型钢刚性支撑。柱间支撑应采用型钢支撑。4 材料4.1 结构用钢材4.1.1 承重结构中钢构件的钢材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承重结构中钢构件的钢材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 700规定的Q235钢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规定的Q345钢。当有可靠依据时,亦可采用其它牌号的钢材,但应符合相应有关国家标准的要求。2 钢屋盖及墙架承重钢构件宜选用Q235B或Q345A及以上等级的钢材;非焊接的檩条和墙梁等构件可采用Q235A钢。抗震设防地区,宜采用Q235B或Q345B及以上等级的钢材。3 当选用Q235A或Q235B级钢时,宜选用镇静钢。4.1.2 钢檩条和钢墙梁选用斜卷边Z形或卷边槽形冷弯薄壁型钢时,其规格宜符合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附录B的规定。当跨度较大或有较大的吊挂荷载时,亦可选用高频焊薄壁H型钢,其尺寸规格和检验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结构用高频焊薄壁H型钢JG/T 137的规定。 因使用要求采用镀锌檩条和墙梁时,应采用热浸镀锌板或钢带的结构级钢板作为基板,其性能级别为结构250级或350级,材质应符合现行推荐性国家标准连续热镀锌薄钢板和钢带GB/T 2518的规定,其双面镀锌量不应小于220g/m2。4.1.3 钢材设计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材强度设计值应按表4.1.3-1采用。: 表4.1.3-1 钢材强度设计值(N/mm2)牌号钢材厚度或直径(mm)抗拉、压、弯抗剪端面承压(刨平顶紧)Q235钢16215(205)125(120)325(310)1640205120Q345钢16310(300)180(175)4001635295170 注:1)钢材屈服强度:对Q235钢取;对Q345钢取。 2)括号中的数字用于现行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规定的冷弯薄壁型钢构件。当冷弯薄壁型钢构件全截面有效时,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附录C规定的考虑冷弯效应的强度设计值计算构件的强度。 2 焊缝强度设计值应按表4.1.3-2采用。 表4.1.3-2 焊缝强度设计值(N/mm2)焊接类型和焊条型号牌号钢材厚度或直径(mm)对接焊缝角焊缝抗压抗拉抗剪抗拉、压、剪一、二级焊缝三级焊缝自动焊、半自动焊和E43型焊条的手工焊Q235钢16215(205)215(205)185(175)125(120)160(140)1640205205175120自动焊、半自动焊和E50型焊条的手工焊Q345钢16310(300)310(300)265(255)180(175)200(195)1635295295250170注:1) 自动焊和半自动焊采用的焊丝和焊剂,应保证其熔敷金属的力学性能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埋孤焊用碳钢焊丝和焊剂GB/T 5293和低合金钢埋孤焊用焊剂GB/T 12470中相关的规定。 2) 焊缝质量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 的规定。其中厚度小于8mm 的对接焊缝,可参照焊接球节点钢网架焊缝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GJ/T 3034.1-1996的相应规定作超声波探伤。 3) 对接焊缝抗弯受压区强度设计值取(),抗弯受拉区强度设计值取()。 4) 表中厚度系指计算点钢材的厚度,对轴心受力构件系指截面中较厚板件的厚度。5)括号中的数字用于现行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规定的冷弯薄壁型钢构件。3 螺栓连接强度设计值应按表4.1.3-3采用。 表4.1.3-3 螺栓连接强度设计值(N/mm2)螺栓性能等级或构件钢材牌号普通螺栓锚栓承压型连接高强螺栓C级螺栓A级、B级螺栓抗拉抗剪承压抗拉抗剪承压抗拉抗拉抗剪承压普通螺栓4.6级170(165)140(125)4.8级5.6级2101908.8级400320锚栓Q235钢140Q345钢180承压型连接高强螺栓8.8级40025010.9级500310构件Q235钢305(290)405470Q345钢385(370)510590注:1)A级螺栓用于d24mm 和 l10d或 l150mm (按较小值)的螺栓;B级螺栓用于d24mm 和 l10d或 l150mm(按较小值)的螺栓。d为公称直径,l 为螺杆公称长度。 2)A、B螺栓孔的精度和孔壁表面粗糙度,C级螺栓孔的允许偏差和孔壁表面粗糙度,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的要求。3)括号中的数字用于现行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规定的冷弯薄壁型钢构件。 4 每个高强螺栓的预拉力、承载力计算以及摩擦面处理等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及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的规定。 5 冷弯薄壁型钢采用电子点焊时,每个焊点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的规定。 6 当计算下列结构和构件时,本规程表4.1.3-1、表4.1.3-2、表4.1.3-3规定的强度设计值应乘以相应的折减系数: 1) 单面连接的角钢 按轴心受力计算强度和连接时 0.85 按轴心受压计算稳定性时 等边角钢 0.60.0015.但不大于 1.0 短边相连的不等边角钢 0.50.0025.但不大于 1.0 长边相连的不等边角钢 0.70注:为长细比,对中间无联系的单角钢压杆,应按最小回转半径计算确定。当20时,取=20 。 2) 无垫板的单面施焊对接焊缝 0.85 3) 施工条件较差的高空安装焊缝 0.90 4) 两构件采用搭接连接或其间填有垫板的连接以及单盖板的不对称连接0.90当以上几种情况同时存在时,相应的折减系数应连乘。 7 钢材的物理性能指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的规定采用。4.2 压型钢板4.2.1 压型钢板所用基板和彩涂板的牌号、性能、质量及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彩色涂层板及钢带GB/T 12754、建筑用压型钢板GB/T 12755的规定。4.2.2 压型钢板所用基材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GB/T 12754中牌号TS 250 GD+Z(相当于Q235强度等级)、TS 350 GD+Z(相当于Q345强度等级)的热镀锌基板或牌号TS 250 GD+AZ、TS 350 GD+AZ的热镀铝锌合金基板。不应采用电镀锌钢板及冷轧钢板。当压型钢板为扣合板时,其基材应采用TS550钢材;当压型钢板为咬合板或搭接板时,其基材应采用TS250或TS350钢材。4.2.3 压型钢板板型的展开宽度(基板宽度)宜符合600mm、1000mm或1200mm系列基本尺寸的要求,常用宽度尺寸为1000mm。4.2.4 工程中墙面压型钢板基板的公称厚度不宜小于0.5mm,屋面压型钢板基板的外板公称厚度不宜小于0.6mm,屋面压型钢板基板的内板公称厚度不得小于0.375mm,基板的公称厚度不包括彩涂层厚度。4.2.5 压型钢板用基板的镀层(锌、铝锌)应采用热浸镀方法,重量应按需方要求作为供货条件予以保证,并在订货合同中注明。当需方无要求时,镀层重量(双面)应分别不小于Z180(热镀锌基板)、AZ100(热镀铝锌合金基板)及ZA130(热镀锌铝合金基板)。对不同腐蚀介质环境中应用时的镀层推荐使用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 12754的规定。4.2.6 压型钢板用彩涂板的涂层类别、性能、质量等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彩色涂层板及钢带GB/T 12754、建筑用压型钢板GB/T 12755的规定。涂层面漆种类与涂层结构应按需方要求作为供货条件予以保证,并在订货合同中约定与明示。当需方无要求时,涂层结构可按面漆正面二层,反面一层的做法作为交货条件。4.3 钢筋和混凝土4.3.1刚架柱或排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用于柱顶二次浇捣的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刚架柱或排架柱提高一个等级。4.3.2 对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选用及其设计指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要求。4.4 砌体围护墙对砌体围护墙材料的选用及其设计指标,应符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要求。5 基本设计规定5.1 设计原则5.1.1 混合排架和混合门式刚架结构设计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按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5.1.2 混合排架和混合门式刚架结构的承重构件,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5.1.3 当结构构件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采用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计算,并符合下列要求: (5.1.3)式中 结构重要性系数。对一般的钢两铰直线拱与混凝土柱组成的排架结构或钢斜梁以混凝土柱组成的混合门式刚架钢结构构件安全等级取二级,当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时,结构重要性系数取不小于1.0;当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时,取不小于0.95; S 不考虑地震作用时,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R 结构构件承载力的设计值。5.1.4 在抗震设防地区,混合排架和混合门式刚架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进行抗震验算,并符合下列要求: (5.1.4)式中 考虑多遇地震作用时,荷载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5.1.5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表5.1.5的规定采用: 表5.1.5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构件或连接梁柱支撑节点螺栓焊缝0.750.75(轴压比0.15)0.80(轴压比0.15)0.800.850.850.905.1.6 混合排架和混合门式刚架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分析确定。抗震验算时,结构的阻尼比可取0.05。 5.1.7 当结构构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采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变形,并符合本规程第5.3节的要求。 5.1.8 钢构件的受拉强度应按净截面计算,受压强度应按有效净截面计算,稳定性应按有效截面计算,变形和各种稳定系数均可按毛截面计算。 5.2 作用及作用效应计算5.2.1 结构自重、施工或检修集中荷载、屋面雪荷载、积灰荷载和吊车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采用。悬挂荷载和吊车荷载应按实际情况取用。 5.2.2 当采用压型钢板轻型屋面时,屋面竖向均布活荷载的标准值(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应取0.5kN/m2。 注:对受荷水平投影面积大于60m2的排架或刚架构件,屋面竖向均布活荷载的标准值可取不小于0.3kN/m2。 5.2.3 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计算。对于符合附录A.0.2的规定的多脊多坡的单层房屋,其每个双坡屋顶的分区和体型系数参照附录A的规定。对于门窗在台风或瞬时阵风来临时无法关闭的情况,应根据门窗实际面积,按开敞或半开敞式结构计算风荷载。5.2.4 在抗震设防地区,应分别对排架(或刚架)方向和垂直于排架(或刚架)的纵向按本规程第5.1.6条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计算地震作用。5.2.5 荷载效应组合应符合下列原则: 1 屋面均布活荷载不与雪荷载同时考虑,应取两者中的较大值; 2 积灰荷载与雪荷载或屋面均布活荷载中的较大值同时考虑; 3 施工或检修集中荷载不与屋面材料或檩条自重以外的其它荷载同时考虑; 4 多台吊车的组合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 5 风荷载不与地震作用同时考虑;6 风荷载与雪荷载考虑两种组合:“0.5风雪”和“0.5雪风”;7 风荷载与吊车刹车力按“0.5风荷载吊车刹车力”考虑;8 吊车荷载与雪荷载应同时考虑。5.2.6 结构计算时,应根据结构及其受力特点,采用合理的计算模型,一般可按平面结构体系进行结构横向与纵向的计算分析。5.2.7 计算混合刚(排)架可采用一阶弹性分析方法,一般不考虑P-效应;其构件刚度应分别按构件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确定。5.3 变形规定5.3.1 混合门式刚架的钢斜梁和混合排架的钢拱肋以及轻型钢屋盖受弯构件的计算挠度与其跨度的比值,不应大于表5.3.1 规定的限值。 由于柱顶位移和屋脊的竖向位移(计算值)产生的屋面坡度改变值,不应大于坡度设计值的1/3。表5.3.1计算挠度与跨度比的限值项次构件类别受弯构件挠度限值竖向挠度门式刚架钢斜梁和混合排架的钢拱肋仅支承压型钢板屋面和冷弯型钢檩条尚有吊顶有悬挂起重机L/200L/240L/400钢檩条仅支承压型钢板屋面尚有吊顶L/150L/240压型钢板屋面板L/150水平挠度钢墙板L/100钢墙梁仅支承压型钢板墙板支承砌体墙L/100L/180且50mm钢筋混凝土墙梁L/200注:1 表中L对单坡房屋为斜梁跨度,对双坡房屋为一个坡面斜梁的长度,对于多跨门式刚架为相邻两柱之间斜梁一坡的坡面长度。 2 对悬臂梁,按悬臂伸长度的2倍计算受弯构件的跨度。 5.3.2 在风或地震水平力作用下,混合排架和混合门式刚架结构的混凝土柱柱顶弹性位移计算值不宜超过表5.3.2规定的容许值。表5.3.2 混凝土柱的柱顶弹性位移容许值项次类别弹性位移容许值房屋横向无桥式吊车H/300有桥式吊车H/400房屋纵向纵向框架H/550注:表中H 为自基础顶面至柱顶的总高度。 5.4 构造要求5.4.1混合排架和混合门式刚架结构中钢构件的构造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用于檩条和墙梁的冷弯薄壁型钢,其壁厚不宜小于1.5mm(热镀锌涂装)和2.0mm(油漆涂料涂装)。用于焊接钢斜梁和钢拱肋腹板的钢板,其厚度不宜小于4mm 当有依据时或采用高频焊薄壁H型钢时可不小于3mm 。 2 冷弯薄壁型钢构件中受压板件的最大宽厚比,不得大于现行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 规定的宽厚比限值;工字形截面构件受压翼缘板自由外伸宽度b与其厚度t之比,不应大于;腹板的计算高度与其厚度之比,不应大于。此处,为钢材屈服强度。 5.4.2 钢构件长细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受压构件的长细比,不宜大于表5.4.2-1规定的限值。表5.4.2-1 受压构件的长细比限值构件类别长细比限值主要构件(如钢拱肋等)180其他构件、支撑和隅撑2202 受拉构件的长细比,不宜大于表5.4.2-2规定的限值。表5.4.2-2 受拉构件的长细比限值构件类别承受静态荷载或间接承受动态荷载的结构钢桁架的杆件和钢拱肋350钢吊车梁或钢吊车桁架以下的柱间支撑300其他钢支撑(张紧的圆钢或钢铰线支撑除外)400注:1 对承受静态荷载的结构,可仅计算受拉构件在竖向平面内的长细比; 2 对直接或间接承受动态荷载的结构,计算单角钢受拉构件的长细比时,应采用角钢的最小回转半径;在计算单角钢交叉受拉杆件平面外长细比时,应采用与角钢肢边平行轴的回转半径; 3 在永久荷载与风荷载组合作用下受压的构件,其长细比不宜大于250。 5.4.3 混合门式刚架的钢斜梁在刚架平面外的整体稳定性,由计算确定。钢斜梁不需要计算刚架平面外整体稳定性的侧向支承点间的最大长度,可取钢斜梁受压翼缘宽度的倍。其侧向支承点间的长度按隅撑间距确定;对于采用隅撑-冷弯薄壁型钢檩条体系作为钢斜梁受压翼缘侧向支承点的情况,当钢斜梁受压翼缘面积大于2000mm2时,其侧向支承点间的长度宜按2倍隅撑间距计算。与中间刚架斜梁连接的隅撑应双侧布置。5.4.4 混凝土柱和墙体的构造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的有关规定。6 构件设计6.1 混合排架设计6.1.1 混凝土柱上采用两铰直线拱的混合排架,计算其作用效应时,对于钢拱肋应同时考虑弯曲变形和轴向变形对结构内力和位移的影响。6.1.2 钢拱肋可参照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考虑屈后强度的利用。6.1.3 钢拱肋的强度应按下式验算: (6.1.3-1)钢拱肋应按压弯构件验算排架平面内的稳定性: (6.1.3-2)式中 所计算构件段范围内的轴心压力; 参数,; 弯矩作用平面内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的规定采用; 所计算构件段范围内的最大弯矩; 在弯矩作用平面内对较大受压纤维的毛截面模量; 净截面模量; 毛截面面积; 净截面面积;对x轴的、与截面模量相应的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当受压翼缘的自由外伸宽度与其厚度之比大于而不超过时,取 等效弯矩系数,取; 构件对x轴的长细比,取计算长度为一坡长度; 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6.1.4 钢拱肋在排架平面外的整体稳定性,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有关压弯构件弯矩作用平面外的稳定性计算公式计算,计算长度取其侧向支承点间的距离。6.1.5 拱拉杆应按轴心受拉构件验算强度: (6.1.5) 式中 拱拉杆所受轴拉力; 共同工作系数,采用一根拱拉杆时,取;采用两根拱拉杆时,取; 拱拉杆的净截面面积,采用两根拱拉杆时为其净截面面积之和。6.2 混合门式刚架设计6.2.1 符合图7.2.2的构造规定的混合门式刚架的内力和位移计算,刚架柱的柱高可计算至梁、柱轴线相交处,节点按理想刚接计算。6.2.2 钢斜梁按照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的有关规定设计,平面外的稳定性计算时,长度计算取其侧向支承点间的距离。6.3 混凝土柱及其它混凝土构件设计6.3.1 混凝土柱及其它混凝土构件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设计。6.3.2 抗震设计时,混合排架结构中混凝土柱的计算和构造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第11.5节铰接排架柱的有关规定;混合门式刚架中混凝土柱的计算和构造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第9.1节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有关规定;当纵向采用框架时,混凝土柱的计算和构造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中框架结构的有关规定。6.3.3 地震区混凝土柱的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取四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取三级。6.4 钢檩条设计6.4.1 檩条跨度不大于10m时,宜优先采用实腹式构件,亦可采用格构式构件。6.4.2 实腹式檩条宜采用卷边槽形或斜卷边Z形冷弯薄壁型钢,亦可采用直卷边Z形冷弯薄壁型钢或高频焊薄壁型钢构件。6.4.3 格构式檩条可采用平面桁架式、空间桁架式或下撑式檩条。6.4.4 跨度不大于6m的檩条可设计成两跨连续构件;跨度不大于4m的檩条可设计成三跨连续构件;有较大吊挂荷载或跨度不小于6m时,檩条可设计成多跨嵌套搭接连续构件,或多跨静定构件。多跨嵌套搭接连续檩条宜优先选用上下翼缘不等宽的斜卷边Z形冷弯薄壁型钢。6.4.5 拉条或撑杆的设置原则:图6.4.5-1 拉条系统的布置1、 当檩条跨度大于4m时,宜在檩条间跨度中央位置设置拉条或撑杆;当檩条跨度大于6m时,应在檩条间跨中三分点处各设一道拉条或撑杆(图6.4.51);当檩条跨度大于9m时,应在檩条间跨中四分点处各设一道拉条或撑杆。当采用扣合式或咬合式压型钢板作屋面板时,不宜考虑屋面板对檩条上翼缘的侧移和扭转的约束作用,拉条的设置应根据檩条的稳定性计算确定。2、檐口或屋脊处的檩条间应设置斜拉条和刚性撑杆(图6.4.5-2);若屋脊两侧单坡长度不大时,屋脊处可不设斜拉条,屋脊两侧的檩条用刚性撑杆相连(图6.4.5-3),此时须在檐口处的檩条间设置斜拉条和刚性撑杆;若单坡长度超过50m时,尚应在坡长中间增设斜拉条和刚性撑杆。 (a)一道拉条 (b)两道拉条 (c)三道拉条图6.4.5-2 在檐口处设置斜拉条和刚性撑杆图6.4.5-3 屋脊处不设斜拉条时的做法 a) 上下两层拉条用螺母固定c) 两檩条间用斜撑杆相连b) 两两相隔用刚性撑杆相连图6.4.5-4 檩条的侧向约束构造3、在距檩条上、下翼缘1/3腹板高度范围处宜各设置一层拉条(图6.4.5-4a)。当檩条上翼缘与屋面板通过自攻螺钉直接相连时,可取消上层拉条,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檩条施工时的稳定性;当檩条下翼缘与屋盖内衬板通过自攻螺钉直接相连时,可取消下层拉条;亦可不用上下两层拉条,而采用刚性系杆直接连在檩条的腹板中部,此时檩条可每两两相隔互相连接(图6.4.5-4b);若屋面板能保证充分约束檩条上翼缘的侧移和扭转时,亦可在两檩条间采用斜撑杆的连接方式(图6.4.5-4c)。6.4.6 拉条的截面尺寸应按其承载力计算确定。当采用圆钢拉条时,圆钢直径不宜小于10mm。刚架斜梁和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前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及子女教育及生活支持协议书
- 立医院东院区建设项目经理部施工文明施工管理合同
- 双方自愿离婚协议及子女抚养权争议起诉合同
- 生态农业科技园空地租赁与农业科技研发合同
- 离婚协议中共同债权债务处理补充协议范本正规范本
- 稀有地段私有房屋产权买卖及配套商业运营协议
- 班组管理课件培训
- 大班课件月亮船
- 小班彩色气球课件
- 2025年生殖健康科生殖健康知识检测答案及解析
- 智能硬件简介
- 医院培训课件:《ICU获得性衰弱症及其干预》
- 市政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技术方案
- DB21-T 3464-2021 辽西北地区食叶草栽培技术规程
- 机加工设备管理制度
- 厦门凯库勒新材有限公司导电浆料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艺术管理概论课件
- 综合性医院疼痛科建设课件
- 医养结合模式研究
- 设备材料采购合同供应商履约评价表
- WES溢流堰堰面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