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解剖进展_第1页
肛肠解剖进展_第2页
肛肠解剖进展_第3页
肛肠解剖进展_第4页
肛肠解剖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肛肠外科一些解剖新进展,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李国栋,现代医学对痔的认识,痔是一种常见病,我国的普查结果显示:痔的发病为46.2%,欧美文献报道:痔的发病率为23%-52%不等。,现代医学对发病机理的认识,静脉曲张学说(Miles,1919年首先提出)血管性衬垫下移学说(即肛垫下移学说Bourgory,海绵体血管增生学说(Cruveilhier,1852年首先提出)炎症性刺激学说(Sarmon,1920年首先提出),各种学说均不能全面解释痔的成因,均有其片面之处,客观的说,痔的成因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1839年首先提出),静脉曲张学说,Hunter认为痔的基本病理改变是不连续的静脉扩张,称之为海绵状组织。Miles(1919)通过解剖学研究,指出直肠上动脉的三个主要分枝在直肠下端与静脉吻合,三个血管吻合区(截石位3、7、11点)是痔的好发部位。吻合区的静脉曲张就是痔。引起静脉扩张的因素包括(1。静脉内压增高。这与人的直立姿势,便秘,静脉斜穿过肠壁肌所形成的血管狭小区有关。2。反复感染,静脉壁受损,管壁变弱。),Superiorrectalartery,Inferior&midrectalarteries,Dentateline,InternalH,ExternalH,Superiorrectalartery,Inferior&midrectalarteries,血管增生学说,Cruveilhier(1852)首先提出痔是直肠粘膜下层产生勃起组织相似的演变所致。Stelyner(1963)进一步提出直肠下端有丰富的动静脉交通吻合枝,具有勃起的性质,称之为“直肠海绵状小体”。痔是直肠海绵体增生过度所致。Allingham(1973)通过组织学研究,认为痔属血管增生所造成的血管瘤。这一学说为手术疗法提供理论依据。,肛门、直肠下部血管衬垫下移学说,Bourgery(1839)发现肛门里有特别厚的内衬组织。Staubesand等指出直肠下端粘膜下具有勃起性组织,有助于肛门闭合功能。Bennett等报告痔切除术后因衬垫受损出现肛门闭合不全的百分率较高。Thomson采用血管灌注法观察不同年龄尸体肛门局部血管,发现所有尸体的肛门均成菱形,囊状或葡行性静脉扩张,证明静脉扩张是恒定的。认为痔是这种静脉丛形成的肛门直肠内衬下移的结果。痔切除术标本与正常肛门直肠粘膜下层无明显差别。宫崎治男等支持该观点,并把这一组织称为“洞状静脉”。同时指出洞状静脉肌层较薄,弹力纤维少,易扩张屈曲成痔。这一观点受到很多学者重视。,2.patho-physiology,炎症性刺激学说,Sarmon,1920年首先提出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直肠下部周围组织发炎。痔静脉丛变成静脉周围炎,使管壁脆化。继发性血管扩张引起或加重痔。同时病理学检查显示局部痔组织内有大量炎症性细胞浸润。进一步提示痔与炎症刺激有关。,直肠多普勒对痔血管状态的研究,病种痔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khg)期内痔60.8期内痔96.2期内痔373.0(德国生产的Homo-Dop经直肠的多普勒仪),内痔的临床诊断还需根据痔的体积,一般血管性衬垫超过2个钟点位,并伴有临床症状者,才被临床诊断为内痔。,齿线部的神经特点,解决术后疼痛要点,Dentateline,InternalH,ExternalH,肛管部的腺体,芳香腺在肛周感染中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