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转)10-03-01 15:05 发表于:瀚舞纪舞蹈健身时尚会所分类:未分类 我们国家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特别是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更是源远流长。其风格各异.特色.有着各民族的代表和象征,构成了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山东秧歌是华夏民族雨雾文化史上公认的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在我们国民间舞蹈中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统计表明,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到目前为止,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秧歌最主要的有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然而最具有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的是胶州秧歌。 一、简述胶州秧歌及动作来源 1、简述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舞蹈表演的开场时先跑秧歌大场,并且做些翻扑的技巧,然后再开始演些农村小戏,扮演人物中领头的是“膏药客”,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胶州秧歌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民间有这样的谚语:“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在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瞅”。胶州秧歌其动律复杂,韵律浓郁,表现手法独到以舒展大方,热情灵巧的艺术风格著称。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对于“以曲线为美”的意识的张扬与表现手法,又对于女子的直爽和柔媚性格的美化和再现,正使得胶州秧歌舞蹈披上了一层古老而又神秘的面纱,胶州秧歌又以“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使得人们在恰似烟云飘散中,回味着百太生活。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的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很正统式的。它的舞蹈动作很爽直粗矿,也正表现出了北方人的那种豪放的性格。它的表演风格直畅,非常明快,也很自然,透射出质朴的美丽动感。动作则是火热夸张,扭动的幅度大且柔韧舒展,脚步的动作力度是重抬起来轻放下地,体态婀娜多姿,非常美。民间以“扭断腰”加以形容,让人感受到了女子舞蹈的柔媚、娇艳们、细腻,特别的迷人。可以觉得有那么点地方民间小戏的成分了。在民间舞蹈风格上可以自成一派。有着北方民族典型的民族性格。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受推、翻腕的有机配合”。而这一动律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与脚掌的富于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而这些特点都和过去演员脚上要踩着“跷板”表演不无关系。所谓跷板,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胶州秧歌与其他的地区有不同,已经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到演出完整的专门方法,而其他秧歌在这种形式上却是很少见的。据老艺人姜景山先生(公元1911年生)介绍,在这个世纪的2030年代已经有了这种组合班的训练形式。一直到40年代的时候仍然是这样。姜景山先生本人就是经过了这样的训练形式,并且在长期的演出中成为了有名艺人。他说到:在过去的每年都要为春节晚会的演出,所以才成立秧歌班子。而且在挑选演员的时候是非常的严格的。对每一个孩子的体态啊,脸型啊,嗓音啊等,都必须要认真仔细的检查,待选好了就会马上开始训练,俗称“按锅”,春节时开始在自己本村或是附近乡村里演出,然后,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才结束。由于这种自行培训的戏班子的人数不多,而演出中又有舞,又有戏,非常的热闹,所以群众都非常的喜欢。 2、胶州秧歌的动态来源。 山东齐鲁文化大地滋生出来的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儒教为核心的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一种残酷的肉体上的束缚是缠足,用这种方式来束缚妇女们的精神。这种仍然还定型在舞蹈形式中,无声无息的就成为了一种形式的美。所以以之出现了女角动态中的“扭”“闪腰”“三道弯”这些动态。这都是人体移动时发生偏差直接影响到步态,舞态的。在解放以后,那些专业的舞蹈工作者从传统的民族秧歌表演中,发现了女性舞蹈动作的独特魅力,从中提炼出来,加以编排,使之成为了现代的舞蹈专业学校课程中的一女性舞蹈为主的胶州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女性角色有小鳗,扇女,翠花等人物。其中尤其是以小馒的动作最具特色,最具代表。用民间老艺人的语言来形容就是“前哈腰,后张两手,两边威体”,这种动作用来以表现小姑娘刚刚缠足以后,走起路来脚步不稳的样子。到了民国以后,便禁止了缠足的这种做法,但是民间的表演中却对这种舞步有很大的热情,就改用跷板来模拟缠足以后的步态,事实上今天舞蹈表演中的胶州秧歌中的主要动作就是从中提炼出来的。胶州秧歌中女主角主要动态是“脚拧,扭腰,小臂划8字,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和风韵。这一切动律特点的形成与戏曲旦角的形成很雷同。在过去里,戏曲中的旦角都要踩晓板,以模拟缠足妇女婀娜多姿的步态,现在小馒的动态遗存了踩跷板,使其形成了自身的动律特点。前哈腰,后张手,两边威体,来表现小姑娘才裹了脚的形态。一落到地就疼,因此才走路脚步不稳,两手乱“扎沙”(抓挠)的形态特点。还有胶州秧歌多用于创造,刻画劳动的妇女的形象。从女角的动态特点中能一目了然。 现在随着舞蹈事业文化的发展和推广,胶州秧歌被搬上舞台。专业舞蹈工作者深入农村拜师学艺,收集和整理大量的素材,同时民间的一些艺人也来各个舞蹈院校传授地道的土味民间舞蹈技艺。其淳朴的舞蹈语汇,大大开阔了专业舞蹈工作者的眼界。 二、胶州秧歌的“拧、碾、抻、韧、扭” 每个舞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动律,形态和神韵。相应的便形成了它不同的动态特征。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是“拧、碾、抻、韧、扭”这五种。这五种动律特点几乎是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他们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充满活力。富有内在的激情和动作力度,是胶州秧歌的神韵之所在,是舞蹈动感特点之源泉。 “拧”是以腰为轴。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之推反射在脚部的旋力上。“拧”“碾”在胶州秧歌中是紧密相连的,这两个字是形成“三道弯”体态特征的关键之所在。“三道弯”是由舞蹈者在动作过程总以动力腿的脚掌或者是以脚跟的碾动做动作而形成的。而“碾”在舞蹈动作上,主要呈现在脚部。如丁字碾步这种脚步动作舞动时,由于先内后外侧之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转动及脚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又由于舞者大腿与膝盖向内侧拧动抬时,支撑主力腿的脚跟提起,而动力腿下踩时,主力腿又有栓制地向外侧拧动落脚跟,继落脚掌,从而使胶州秧歌形成线条变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也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 再如“丁字拧步”,强调抬腿时大腿和膝部向内侧拧动,同时主力腿脚跟有控制的提起,主力腿另一方的腰肋上提。落脚时,要有控制的先落脚跟,再落脚缘。膝部再向外侧拧动,腰转动向另一方上提。膝盖的一关一开,脚下的脚跟推动,腰部的反复拧转形成拧腰的动感和重抬轻落的力感。如“丁字三步小鳗扭”,虽然动作节奏快,变化快,但脚步和膝部都要强调拧,碾的过程中,腰部岁之而扭动,每一拍都形成“三道弯”的体态。王玫编导的女子群舞春天就充分运用了典型的丁字拧步,倒丁字碾步,丁字三步小鳗扭等动作语汇为素材,给人活泼俏丽的动感,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热情向上的意韵。作品俺从黄河来舞蹈中的女子动作就是以“胶州秧歌”重抬轻落,飘起的身姿韵态。演绎母亲河流淌着无尽的酸楚。另外,这个舞蹈中女舞者们每一个聚散的凝步,每一次的强发快收,速度变化,和曼妙的“三道弯”,无一不体现出了东方女性特有的阴柔含蓄。 “抻”“韧”,是胶州秧歌脚步动作中呈现出的一种力的延伸美感。“抻”是起动或到达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而表现相互一种延伸感。按我们的通俗语来理解就是“在某一个动作已经做到位的情况下再往前延伸一点。“韧”是在流动的动作的变形中,呈现出一种力的性格,给人以不间断的力的延伸美感。比如,我们在胶州秧歌中常见到的一组动作:1-2拍十字步向前。上推扇,身旁转扇;3-4拍丁字拧步退,胯旁转扇,遮羞横拉扇,就表现出丁字拧步,因为换脚拧步过程快,姿态形成过程慢,因此在上推扇时,把韧劲推向身体各部位,从脚到膝、腰、肩、头、双臂、指尖,直到神经末梢,将碾、拧、神、韧劲蔓延上去,波及开来,展现给观众的是肢体渐渐伸展,给人一种抻韵丰厚饱满之感,构成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 胶州秧歌还有着“快发力和慢延伸”的舞蹈节奏特点。慢伸动作出去,再快闪开。比如,在推扇和丁字拧步及抻的过程中,都是速度较慢的动作。所以为什么说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表现在力的发身不等量和不平均呢,也就体现在这方面。由于舞蹈动作中有着“拧、碾、抻、韧”的动律特点,所以才形成了胶州秧歌在运动节奏上的轻重缓急和长短不一的情况。胶州秧歌在呼吸的运用上具有吸气短、快、轻、呼气缓、稳、沉的一些特点。这种舞蹈中的独特的呼吸方法。对于抒情性的舞蹈和塑造女性的性格特点有着它独到之处。 “扭”在汉族舞蹈中处处都有,一个“扭”字,便把汉族民间舞势的形态形象的勾勒出来了。“扭”更是山东秧歌的韵律的核心部分。它主要突出了腰部的轴心,作用和扭动状态,辅以肩部,臂部适度的夸张。在此同时,运用各种步子的时候,要把握内在的力度感受,舞出“艮中浪,艮中扭”的精彩,我们所说的“扭断腰”就是胶州秧歌“扭”的典型特征。它主要是由脚、膝、腰的拧碾扭动的,每一拍的流动部分形成三道弯的体态,再配着双臂的交替横八字,便形成了全身性的“扭”的感觉。 现在越来越多的舞蹈编导都采用胶州秧歌的一些动态元素进行舞蹈编创。无论在舞蹈内容上还是在舞蹈的形式上都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美,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具体可感的饱含了诗情、富于乐感的动态艺术。如作品一片绿叶的编导就是采用了胶州秧歌的一些元素,将舞蹈得以创作出来了。编导主要是抓住了胶州秧歌的“扭”和“拧”的两个动作特点,将舞蹈清晰的刻画了像绿叶的娇嫩和女子的柔弱。整个表现力和那种意境感觉特别的好。又如作品扇妞中运用了“脚拧,扭腰”的动态,持续的拧、碾、抻、韧的这些动作变化,展现出了扇妞舞姿的花式叠出,动作灵活,韵味十足。 总体来说,胶州秧歌中的“拧、碾、抻、韧”这些基本动态不是单独表现的,而是有身体的各个部位沿一定的次序,依次的向上下不同方位同时进行的,构成了和谐统一的运动。形成了它收与伸、请与弱、快与慢的极其鲜明的强烈对比的动态。因为有了这个前提,所以才使得胶州秧歌有“三变、九劲、十八态”的俗称。从而使得它的线条弯曲柔和,动作舒展轻柔,但也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作品摊煎饼的小鳗在舞蹈动作中就是运用了胶州秧歌中的“拧、碾、抻、韧、扭”的主体动态审美和三道弯,九动十八态的体态特征,以及脚下正反丁字拧步,倒丁字拧步等,充分的表现了小鳗的细腻、乖巧、灵活的劳动方式。三.胶州秧歌的音乐节奏及表演形式、表演内容音乐节奏、表演形式、表演内容都是成为影响胶州秧歌动态的前提 1、胶州秧歌的音乐节奏 秧歌音乐的节拍、节奏、旋律与舞蹈的动律、风格、韵味、舞姿、造型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音乐的节奏与动态特征,风格也吻合一致。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是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秧歌的音乐与舞蹈的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需要根据舞蹈的情绪灵活的运用,两者都要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并且形成统一。胶州秧歌的音乐中大量的附点音型,是形成胶州秧歌独特的动态及力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以“得胜领”、“水浪吟”、“掂包扭子”锣鼓等最为明显了。几乎大量的附点式的节奏型音符的出现,这与“梨花扭三步”中的舞蹈动作完全一致。前面四分之三的时间里展开,而后面的四分之一里则是收式。加上之前的四分之三有在重拍上,使得力度的展开有较长的延伸感。这动作的开始是先用“推”的,在推的同时,两膝盖位置与腰向反的方向扭拧。全身的扭拧的力度延续下去,这一继续延伸的动作与同步进行的舞蹈动作力感十分和谐统一、融洽。音乐的后四分之一拍的节奏时值,则用在舞蹈的收势上,与动感的短、快、轻十分吻合。从音乐节奏上看,这种方式是形成了胶州秧歌女角动作特点的关键所在。所以说音乐节奏对胶州秧歌的动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女子群舞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编导将华轩也就是以胶州秧歌为素材的,运用了运动节奏的轻重稳急与长短的不一,从而使得呼吸吸气,短、快、轻、呼气稳、缓、沉的特点。使它变换为推扇的部位,用此而来表现出新的生命沐浴在阳光下的悠然自得的陶醉情绪。 无论是从舞蹈的本身来看,还是从音乐的节奏方面来看,每拍动作的前四分之三都是强拍开头,作为力的展示。这种力的展示,恰恰正好是形成了胶州秧歌女角抬重(抬起来较快),落轻(脚落地而轻),走飘(扭动运行飘逸)特征的关键。胶州秧歌调动全身各个部位的“拧、碾、伸、韧”,循环往复的连绵不断,充满活力,更是富有内在的激情和动作力度。其内部的撑劲和韧劲(舞蹈张力的表现)与“活动起来扭断腰”的动作特点等。这便体现了胶州特有的经济文化风貌和人民的独特性格,而且它已发展成了一种独立的纯粹性的舞蹈形式。不仅是在本地区普遍流行,在全国舞蹈比赛中也获得较高的声誉,因此也才深深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 2、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 胶州秧歌与时代具进,创舞界之争,领舞韵之风,应打破原有的那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法,而也要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意识创作出反映个人的心态的纯舞蹈形式。 翠花是青年女子,它的动作幅度较大,扇女是少女形象,所做的动作是温柔淑静的,小鳗是年幼的女孩,动作活泼俏丽且灵巧。年龄、性格的差异在其各自的舞蹈动态中得到了体现。 胶州秧歌的表现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个部分,跑大场与一般的秧歌相同,小戏呢?则是专门演小戏的,两者除了服饰相同以外,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从前述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所扮演的形式有: 鼓子:原来是挎鼓表演的,后来又改为水袖式表演,扮成40多岁的中年人,有如戏曲里的老生。棒槌是持双棒表演为年轻人,扮演是和戏曲里的小生和武生一样。翠花是持折扇,舞蹈的时候打开,扮演成青衣形式。扇女是持折扇,舞蹈时打开,年轻妇女的形象,动作的幅度比较大,扮演成花旦一样,舞姿很优美。小鳗(小姑娘)持团扇表演形式,伶俐活泼可爱。膏药客呢,则是穿着大褂,戴上礼帽,持把伞与虎撑。此人不跑大场,多是戏班里的负责人,说些插科打诨的话,引人发笑,犹如丑角。扮演人物的服饰,打扮完全是为了后面的小戏,并且有了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在伴奏乐器上,除了唢呐、锣鼓外,还外加了演出戏曲用的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 3、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 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诨”“乡土小戏”等。 跑场引人在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再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在台上跑大场的时候,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要做些翻扑技巧的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在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但是在舞蹈的时候从不唱曲,场面的多少、时间的长短、因观众的多少而定,人员已满才开始演小戏,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诨后,再来一次跑场。 膏药客打诨:大场后膏药客上场,调剂气氛,并让演员休息,以便后面的小戏演出。他上场时,撑着打开的伞,拿着虎撑缓缓而上,即兴编词诙谐逗趣。如果演出中各角色都是女孩子扮演的,上场后就来段逗趣的话:“锣鼓煞住乐自然,尊声诸位听我言,今年小吨这台耍,尽是女的缺少男。有心还想说几句,我的膏药又不粘,叫声伙计们再把锣鼓敲起来,膏药不粘来两遍。”于是又跑一次大场后,才开始小戏的演出。 乡土小戏:小戏“闯关东”已经没有人能演,目前常演的传统剧目有“拉磨”“顶灯”“双拐”“大灶王”等。这些虽然说是传统的农村秧歌小戏,但是由于运用了当地的民间小调与唱腔,语言通俗风趣。表演中有舞蹈又有技巧,所以特别的受欢迎。如“拉磨”要充分运用方桌表演技巧,“顶灯”要顶着灯做些高难度的动作,所以也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无怪呼当地有这样的谚语:“听见秧歌唱,手中活茬(活计)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一瞅”。充分表达出人们在拥挤中争看秧歌,焦急与欢快的心境。 在当今,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许多外国人专程来胶州学习秧歌,不少当地老艺人被请出去传授技艺,更为可喜的是胶州秧歌已被编为艺术院校的民间舞蹈教材,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六年级班主任文明礼仪教育计划
- 软件研发环境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 新能源并购重组2025:知识产权评估与技术驱动型创新案例分析报告
- 2025年食品行业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技术创新报告
- 电子组装特殊过程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措施
- 2025年房地产企业数字化营销技术创新与应用报告
- 2025年公务员面试备考必-备模拟题及解析
- 托幼机构控烟领导小组职责
- 加强财务审计管理的现代化思考
- 课堂教学改革“双减”工作典型案例范文
- YC/T 593-2023打叶复烤加工服务能力评价办法
- 医美员工制度管理制度
- 大棚搭建用工合同范本
- T/CCS 059-2023智能化煤矿运维技术架构与流程
- T/CAQI 96-2019产品质量鉴定程序规范总则
- 2025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纪委遴选笔试真题及答案详解
- 2025家庭保姆雇佣合同范本
- 危重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 GB/T 45356-2025无压埋地排污、排水用聚丙烯(PP)管道系统
- 石墨产品的国际市场推广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