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四章传热过程超详细讲解_第1页
化工原理第四章传热过程超详细讲解_第2页
化工原理第四章传热过程超详细讲解_第3页
化工原理第四章传热过程超详细讲解_第4页
化工原理第四章传热过程超详细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传热过程,1概述一、化工生产中的传热过程传热的应用1、供给或取走反应热:,相变潜热:,2、回收利用余热、废热:交换器的降温,以利用热能。3、隔绝热量传递,避免热量损失:保温瓶,保温蒸汽管。二、要解决的问题1、进行热量衡算,确定热载体的用量2、计算完成一定生产(传热)任务所需的传热面积3、寻找强化传热途径如何提高传热速率,三、传热方式分类,稳定的恒温传热,传热面上的温度不随位置变化Tf(x)稳定的变温传热,传热面上的温度随位置变化Tf(x),1、据冷热流体是否接触,混合式:冷热流体混合煤气洗涤塔间壁式:冷热分离间壁、冷凝管蓄热式:热流体贮热,冷流体吸热热风炉炼铁,2、在间壁式传热中,据传热面上的温度分布,分为:,稳定传热:T不随时间变化,对于一定的传热设备,热阻一定,当T不随时间变化,T亦不随时间而变,故传热速率不随时间变化,所以,稳定传热传热速率不随时间变化。,稳定传热非稳定传热,3、据传热机理不同,分为,四、几个基本概念:,(2)传热速率=Q/单位,(3)比热cp显热:Q显=mcpt,(Cp定压比热容-J/kg*K)(J/mol*K),(4)潜热,式中:Hm和Hn分别为质量和摩尔相变潜热(单位分别为:J/kg;J/mol),(1)传热量Q,2传导传热(热传导,导热)一、定义:传导传热发生在固体、静止或滞流流体中,因分子的振动或自由电子的运动而传递热量的方式。,二、导热方程付立叶定律:1、导热方程,如图:若t1t2,热量将自发的以导热方式从内壁向外壁传递。实验证明:通过该壁传递的热量与壁两侧的温差成正比,与传热面积和传热时间成正比,与传导距离成反比,即:,dQ=-,-付立叶方程,对于稳定的热传导:dt不随时间d变化,故积分为:,温度梯度速度梯度(P41),比较,2.导热系数(类似于粘度)意义:材料导热能力大小的标志,是A1m2,=1m,t=1k时的传热速率。在相同的条件下,材料不同,其传热速率不同,故是材料本身的性质。,大小:a.实验测定或查附表二、三、六、七可得。b.随温度的变化,对金属:0,t,。原子振动加剧,电子运受阻非金属:0,t,。分子振动加剧,传热能力增加液体:0,t,。t液体膨胀,分子距离加大,碰撞气体:0,t,。t,分子能量碰撞。金属非金属,固液气,结构紧密结构松散,单位:,泡沫保温材料,三、平面壁的稳定热传导特点,2多层平面壁,如耐火砖绝热砖建筑砖组成三层复合壁,对各层分别应用单层导热公式有:,R=/热阻,1单层平面壁,如P105图,一层:,二层:,三层:,(1),(2),(3),平面壁:A1=A2=A3=A稳定传热1=2=3=则有:t1-t4=t=,讨论:(1)+得:,(4),(5),+得:,(2)t1/t2=R1/R2=,即各层的温降与其热阻成正比。,可见:传热速率式中分母是分子温度区间内的热阻之和。,(4)在不知A时,可求单位传热面积的传热速率热流密度(传热强度)qq=/A=t/(/)例:4-1P107热阻越大,温度降越大例:4-2P108垢层的热阻很大,应勤除垢层,(3),可求夹层间的温度。,作业:P142(3,4),四、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如图:,据付立叶定律:1、单层圆简壁,对数平均半径。当r2/r1104、Pr=0.7120的气体和2水的液体:,液体被加热时m=0.4(411)液体被冷却时m=0.3(412),2)有相变时的值相变时放出大量的潜热,故值查表(取一中间值),P117表4-2,四、传热总速率的方程从给热方程中消去tw1,tw2,求,令T=1,t=2,注意:由于1=2=3=所以有:,五、总传热系数K,多层圆简壁一般不用=KAm(T-t)的形式,而直接使用公式。,单层,例4-7:釜内径d1=0.8m外径d2=0.822m,故釜壁可视为平面壁,则有:,热阻主要集中在较小和较小的一侧,金属管壁的热阻很小,在液一液热交换过程中通常忽略。,作业:P14314,b.据,4.总传热系数K的获得途径:,实测。,a.据计算,例4-10用160饱和蒸气加热粘性溶液15140,黏性溶液的黏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下降,使总传热系数K-t变化,属不稳定传热,取一时间微元d,在d内传递的热量为dQ,则对冷流体有:,没有K=f(t)关系,只有K-t数据,只能采用辛普森数据积分(自变量间隔相等)公式积分:,分别计算出y0,y1,y2y5代入公式求得:,=8.57*105(25/3)(5.75+4(2.78+2.51)+2(2.34+3.37)+6.94)10-5=3230s=54min,n为积分区间所分的等分数,这里有6组(T-t)数据,可求得6个y值,即:,六、传热温度差传热过程中温差一般是变化的,需取平均值计算。,1、稳定的恒温传热温差(温度不随位置而变化)如图的传热过程:,2、稳定的变温传热温差(温度随位置而变化),逆流(相向逆流),并流(同向并流),注意:同一流体终、始态的温差用T或t表示。换热器同一端高低温流体的温差用t1或t2表示。,3、平均温差公式以并流为例推导平均温差公式:(T-t)与A有关,故须找平均温差(T-t)m=tm,则需找d(T-t)dA关系,故取一微元面积dA,在dA内视(T-t)为常数,在dA内应用传热速率方程式有:,对冷热流体进行热量衡算有:,可找到dAd(T-t)关系,积分就可得(T-t)m=tm,即:经过dA后换热器换热:,T流体放热:,t流体吸热:,(2)-(3)得:,设法消去与流体性质相关的参数M、Cp:,代回(5)式整理得:,(5),对数平均温差,同理逆流换热亦可推导出:,当,算术平均温差,注意:计算时,先作出TA方框图,注明温度,找出t1和t2后再计算tm。,例4-11,例4-11tm逆=54.9tm并=39.1tm逆/tm并=54.9/39.1=1.404在,K相同时:A并/A逆=tm逆/tm并1A并A逆在A,K相同时:逆/并=tm逆/tm并1逆并据=MCpt,在相同时,逆流可减少热载体的用量,即M逆tm并。1、逆流的优点:=KAtm进出口温度相同时,tm逆tm并,故在A、K一定时:逆/并=tm逆/tm并1即:逆并冷热流体的出口温度互不受影响,冷流体出口温度t1可能高于热流体出口温度T2,换热彻底。在、K相同时,A逆A并。,2、并流的优点:t2t2,适用于某些连续操作的管式反应器中进行的放热反应的热量的移出。如图:并流能正常操作,逆流不能正常操作。,例4-12在其他条件(K,Cp,M1,M2)不变时,并逆,求T2,t1。解:利用并流求得有关常数:=KAtm=-M1Cp1T=M2Cp2t,T=-50t=40M1Cp1/M2Cp2=t/T=0.8(常数)(1),tm并=t1-t2/lnt1/t2=39.1KA/M1Cp1=-T/tm=50/39.1=1.28(常数)(2),-T=120-T2t=t1-20,改逆流后:,代入(1)和(2)式:M1Cp1/M2Cp2=t/T=(t1-20)/(120-T2)=0.8KA/M1Cp1=-T/tm=2(120-T2)/(100-t1+T2)=1.28,例4-13求在逆流换热中面积增大一倍时的出口温度。同理有:M1Cp1/M2Cp2=t/T=0.8=(t1-20)/(120-T2)t1=116-0.8T2tm逆=(100-t1+T2)/2K(2A)/M1Cp1=2*1.28=-T/tm逆,=(120-T2)*2/(100-t1+T2)=2.56T2=42.5t1=82,八、强化传热的途径和措施=KAtm1.增大A:增大较小一侧的A值,如气体和小的液体走管外;采用翅片管、螺纹管作换热管。当两种流体能接触时,尽量增加其分散度(A大)。如喷啉冷却时将液体雾化。2.提高tm:尽量采用逆流换热。温差的增大受气候条件和输送费用的限制。,3.提高K值,K值取决于值和很小的垢层的厚度。1、采用大的流体作热载体;2、据:,增大流速可提高值;3、勤除垢层,减小热阻/。,平面壁传导传热:,圆筒壁传导传热:,九、常用公式:,平面壁对流传热:,圆筒壁对流传热:,热量衡算:,平均温差:,4-5热交换器一、列管式换热器如图4-14,P127管程:换热器的管内通道管程数:流体在管程中从一端到另一端运行的次数。壳程:换热器的外壳与管束之间的通道壳程数:流体在壳程中从一侧到另一侧运行的次数。总换热面积:A=ndml二、夹套式加热器:图4-20三、蛇管式热交换器:4-21四、螺旋板式热交换器:4-22五、板式热交换器:4-23,习题14解:圆筒壁的对流传热,2/1=6.53/18.75=0.348235%,1=2000Wm-2K-1,结垢后:,结垢前:,2=15000Wm-2K-1,r1=0.011m,r2=0.0125m,r2=0.011m,r3=0.0125m,r1=0.01m,习题23:,A=n*l*dm=1323.140.0235=1.9m2,T2=?,t2=15,T1=90,?,习题21解:lA,可用A比代表l比,即视为平面壁作近似计算。=KAtm=-M1Cp1T=M2Cp2t加长前:t1=25T1=-50M1Cp1/M2Cp2=t1/-T1=25/50=0.5tm1=(t1+t2)/2=(110+85)/2=97.5,作业:P14422、24,习题15解:=KAtm=-M1Cp1T=-qV11Cp1T=-v/4d21Cp1T=0.5*0.785*0.022*1200*3000*(90-60)=644328WA=n*l*dm=38*4*3.14*0.0225=10.73m2tm=(50-40)/ln5/4=44.815K=/Atm=644328/10.73*44.815=1340W/m2*K=M2Cp2t=M2*3000*(40-20)=644823WM2=10.74kg/s,习题16解:121饱和蒸汽通入蛇管加热溶液,起始时溶液温度T较低,溶液的得热速率1较大,而桶的散热速率2较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