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技巧PPT课件_第1页
作文审题技巧PPT课件_第2页
作文审题技巧PPT课件_第3页
作文审题技巧PPT课件_第4页
作文审题技巧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文审题技巧,.,2,作文审题技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审题是作文过程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审题的准确与否,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作文分数的高低。可有的同学一写作文,看到题目即奋笔疾书,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因此,作文时,切记在审题上花两、三分钟再行文。,.,3,那怎样才能审好题呢?请记住下面的“口诀”:搞清题目要求,辨明题眼标志;明确题旨范围,确定体裁人称;弄清人时地事,理物季候环境;要求处需满足,不需处任你行。,.,4,(一)搞清题目要求,辨明题眼标志(注意一下几个问题):,.,5,1、审命题的类型:命题、半命题、话题、材料作文。审清题目的类型,有利于迅速确定题目。命题作文题目是固定的,就不能自作主张,另写文题;半命题作文题目是要进行“完形填空”的,就不能粗心大意,信手填写,而要找准能体现中心的关键词;选题作文要求“多中选一”,就不可犹犹豫豫,反反复复;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题目一般是自拟的,就应匠心独运,一展才情。值得一提的是,作文中“以为题”与“以为话题”的区别,前者是命题作文,不可擅自改题目;后者是话题作文,可自拟题目。像这只是一字之差,如果没有审好题,很容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6,2、审题目的题眼。什么是“题眼”?一般来说,命题作文的题眼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一般规律是:,.,7,命题作文的审题:,(1)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如目光、真情。(2)文题是一个短语的,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具体分析如下:,.,8,偏正短语题目:题眼在修饰语上。如暑假里的一天,题眼是“暑假里”;再如留在心底的风景,这个文题修饰语是“留在心底的”,中心语是“风景”,文题的重心在修饰语上。也就是说,应该强调“留在心底的”,如果只对某些风景做大篇幅的描写,即使语言再优美也无济于事。这个作文题可以写“借景抒情”类的文章,通过自然风景,引出埋藏在内心的深情,这样就与题意相吻合了。动宾短语题目:题眼在动词上。如仰望蓝天,审题的重心应放在“仰望”上。再如喜看家乡新面貌,这个作文题是一个动宾短语,动词是“看”,它的宾语是“面貌”。当然,“看”字前的“喜”字和“面貌”前的“新”字都是不容忽略的。,.,9,并列短语题目:重点在于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题眼在“与”“和”,并列的双方都很重要。如我和我的老师主谓短语题目:谓语部分是题眼,是写作重点。如今天真好,审题重点应放在“真好”上,家乡巨变中的“巨变”就是应精心琢磨的方面。,.,10,(3)文题是一个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11,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文题中横线上所填的内容都是题眼,如做人要有、我长大。比如某省中考作文题: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请以“不会变的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提示与要求】在横线处填写一个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不少于500字。,.,12,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命题者没有沿用传统的“裸体”形式,而是充分吸取话题作文的优点,在题目前面写了一段充满诗意、哲理深邃的导语,就水和日子的变与不变做了一番辩证的阐释,借以引出题目。可以说,写作的指向、题目的内涵、主旨、重点都蕴涵其中了。审题时,除了明确其主旨外,还必须了解题目的关键词句和必须注意的细节。如,“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形态”、“感受”是外在的、表面的东西,而“晶莹”、“真实”才是内在的、本质的东西。你只有抓住这些关键词去深入思考,从而引发联想和想象,才能准确而深刻地立意。而“提示与要求”,都是十分硬性的,不能有半点违反。,.,13,话题作文的审题:,话题作文题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材料和要求,所以话题作文的审题主要有以下技巧:,.,14,一是推敲“材料”。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意味着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审题时就应该仔细推敲材料,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因为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15,二是推敲“话题”。话题作文,总要提供给考生一个话题,我们首先要吃准这一“话题”的含义。一般说来,“话题”中总会出现一两个对理解题意有重要影响的字词,把握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掌握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反之,就会造成审题上的失误。如,中考话题作文“深深的脚印”,从“脚印”看,文章的主题应与“成长”有关。,.,16,三是推敲“要求”。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写作“要求”,对写作做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要牢记要求中的限制要素,避免作文时脱离命题范围。,.,17,3、审题目的标志。注意文题中表明文体的标志性词语。如题目中含“记”“忆”“访”“见闻”“赞”“颂”“抒怀”“畅想”等词语,即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例如记一件难忘的事、忆童年、红梅赞等;题目中含“议”“说”“谈”“辩”“驳”“评”“析”“看法”“启示”等词语,即写议论文,例如谈骨气、说谦虚等;题中含“用途”“功能”“介绍”“解说”“制作”等词语,即写说明文,例如电脑的用途、解说宇宙的奥秘等。,.,18,材料作文的审题,中考材料作文一般包括文字类材料作文和图画类材料作文,而以前居多,方法如下:文字类材料作文审题的步骤为:阅读材料,弄清内容分析材料,找出写作角度根据自己的优势,选定角度结合寓意,联系实际抒写。图画类材料作文审题的步骤为:看清图画内容审视画中文字及提示语细想画中寓意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行文书写。,.,19,(二)明确题旨范围,确定体裁人称,.,20,1、审文题的题旨。有些文题的含义很丰富,是需要细细琢磨一番的。如某中考题长大的感觉即是。如果认为“长大”的含义只是生理身体的变化或是学会某种生活技能,能够料理自己了,胆子变大了,或是能够对付别人的欺侮等等,那这种理解就比较肤浅。如果能寓理于事,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正处于花季年龄的初中生活成长的追求、向往、烦恼和困惑,以及对人生的初步认识,写出人生中各种各样的责任在心中出现,那么这样的思考就是准确地把握了文题的题旨。,.,21,2、审文题的范围对题目的含义要全面理解,辨明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首先,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比如元旦纪事,这道题选材时间定为一月一日,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新年”这样一个节日的特定背景、特定含义发生某种联系。,.,22,其次,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了这个处所,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23,再其次,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初中生活二三事,题目要求写发生在初中生活中的事,而且至少要写两件。如果写的事情与初中生活无关,或者只写了一件事,就不切题意。,.,24,3、审清文章的人称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有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25,例如老师,我要告诉您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向老师讲述的内容。,.,26,雷锋就在我身边这个题目,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第三人称写,下笔写时就要定好用第几人称写。,.,27,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要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做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28,(三)弄清人时地事,理物季候环境。,.,29,1、审文题的限制:弄清时间限制,以童年趣事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童年,所写的事要发生在自己或他人的童年这一特定的背景。弄清处所限制,街上见闻放学路上与课余生活前两者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在街上或放学路上所见所闻,而后者发生在校园。,.,30,2、审清蕴涵的意义:落叶路泥土赞这类比喻型、象征型、引申型题目,我们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义,文章主题才深刻。如课文行道树小桔灯。,.,31,3、审清难辨型命题之中的关系:如:我逐渐了解他容易写成“我了解他”,这就需要我们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