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一至四章》PPT课件_第1页
《药理学第一至四章》PPT课件_第2页
《药理学第一至四章》PPT课件_第3页
《药理学第一至四章》PPT课件_第4页
《药理学第一至四章》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理学,陈少雅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学系,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德国生物学家钱恩,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药理学(pharmacology)医学基础学科药物(drug)物质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性质与任务实验方法:临床药理学(clinicalpharmacology)药物发展史新药开发与研究学习方法及参考书,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性质与任务,性质桥梁学科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学科任务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研发新药及老药新用途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实验方法实验药理学;实验治疗学;临床药理学,药理学发展简史,古代生活经验中国公元前1世纪神农本草经365种唐代:新修本草(唐本草)844种明代:本草纲目52卷,1892种,190万字国外公元前医神:古希腊阿伊斯古拉普斯(Aesculapius)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460-337BC)医学从迷信发展到对病程作系统的观察希波克拉底格言录摘录“人生矩促,技艺长存”;“机遇诚难得,试验有风险,决断更可贵”,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标志图案,希波克拉底誓词核心,对知识传授者心存感激;为服务对象谋利益,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绝不利用职业便利做缺德乃至违法之事;严格保守秘密,药理学发展简史,公元1世纪前后埃及埃伯斯医药籍(EbersPapyrus)公元2世纪古罗马医学大师盖仑(Galen)(130-200):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及医疗学方面有新发现;对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用价值作了研究;建立血液的运动理论(最重要成就)黑暗时期(DarkAges)公元476年-公元1000年封建神学时代,欧洲发展最慢的时期,药理学发展简史,7世纪英国W.Harvey(1578-1657)发现血液循环意大利F.Fontana(1720-1805)天然药物都含有活性成分德国药师Serturner(1783-1841,1804)从阿片中提纯吗啡结晶法国Magendi和Bernald证明士的宁/筒箭毒碱作用部位(青蛙实验)德国R.Buchheim(1820-1879)建立第一个药理学实验室,第一本教科书,第一部杂志,成为第一位药理教授;其学生Schmiedberg器官药理学德国P.Ehrich(1854-1915)筛选出砷凡纳明英国Florey分离青霉素,化学治疗学的发展英国生理学家Langley提出药物作用受体假说,W.Harvey,药理学发展简史,新药开发的黄金时代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研制开发的药物:磺胺类药物抗生素合成抗疟药抗组胺药镇痛药抗高血压药抗精神失常药抗癌药激素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等当代药理学的发展单一学科综合学科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分支学科分子药理学、免疫药理学、遗传药理学、临床药理学,新药开发与研究,新药化学结构、药品组份、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药品管理法对新药的定义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新药研发过程临床试验期(初步临床药理及人体安全性)期(治疗作用初评)期(确证治疗作用)期(应用研究),新药类别,一类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通过合成或者半合成的方法制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二类改变给药途径且尚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剂三类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四类改变已上市销售盐类药物的酸根、碱基(或者金属元素),但不改变其药理作用的原料药及其制剂五类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六类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新药研发过程,上市后药物监测,临床前药理学研究,药效学研究筛选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先导化合物新药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主要药效学应在体内、体外两种以上实验方法获得证明(其中一种必须是整体的正常或病理模型,实验模型必须能反映药物作用的本质与治疗指征的相关性,证明作用强度、特点及与老药相比的优点)一般药理学研究主要药效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药动学研究新药在动物体内的动态变化及规律新药毒理学研究外源性物质对机体伤害作用的科学新药安全性评价全身性用药的毒性试验;局部用药的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药物依赖性试验,临床药理学研究,期临床试验(临床药理和毒性作用试验期)初步临床药理及人体安全性期临床试验(临床治疗效果的初步探索试验)治疗作用初评期临床试验(治疗的全面评价)确证治疗作用期临床试验(销售后的临床监视期)应用研究、调查、监视,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过程(体内过程)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通过单层或多层细胞膜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滤过简单扩散(被动扩散,主要方式)载体转运,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作用部位药物浓度变化的关系,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药物转运的方式模式图,简单扩散(simplediffusion),绝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药物或弱碱性药物,在机体内环境的pH值下,解离度符合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体液pH值对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解离的影响,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简单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通过细胞膜简单扩散速度的影响因素药物的解离度体液的pH值膜两侧的浓度差(符合Fick氏定律)膜面积药物分子的脂溶度细胞膜的厚度局部的血流量,通透量(单位时间分子数),第二节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给药途径:口服peros(po)首过消除(firstpasselimination):肠壁及肝脏又称首过代谢首过效应吸入局部用药舌下给药注射给药静脉注射intravenousinjection(iv)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injection(im)皮下注射subcutaneousinjection(sc)动脉内注射intra-arterial(ia),分布,肠血浆组织和血浆蛋白结合药物和组织结合药物游离药物游离药物游离药物受体游离药物(原尿)尿,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的酸碱度决定蛋白结合类型弱酸性药物-白蛋白弱碱性药物-白蛋白脂蛋白1酸性糖蛋白D+PDP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非特异性可逆性饱和性结合的药物暂时失活,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相互作用,两种药物符合下列条件者有临床意义,需减量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0%以上)分布容积(Vd)小消除慢治疗指数低,器官血流量血流量丰富的器官,分布快组织细胞结合特殊亲和力组织浓度高;发挥药效,贮药,毒性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解离度体内屏障血脑屏障(blood-brianbarrier,BBB)血脑,血脑脊液及脑脊液脑组成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小分子非解离型高脂溶性)胎盘屏障绝大多数药物能通过妊娠期应谨慎用药血眼屏障脂溶性小分子,药物代谢的作用减毒失效;增效増毒药物代谢的部位主要是肝脏,还有胃肠肺皮肤肾,体内各种组织药物代谢步骤相(氧化还原水解)相(结合)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CYP)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药酶诱导剂(利福平乙醇卡马西平)自身诱导剂(苯巴比妥格鲁米特甲丙氨酯苯妥英保泰松)药酶抑制剂(别嘌醇氯霉素异烟肼双香豆素西咪替丁),代谢(生物转化),代谢(生物转化),步骤结果,药物代谢酶,特异性酶:AChE,MAO,COMT非特异性酶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YP),超家族:家族(数字,40%以上),亚家族(英文字母,55%以上)和单个酶(数字)3级与药物代谢有关者:CYP3A4和CYP2个体差异大者:CYP2D6和CYP2C,CYP3A4,家族,亚家族,同工酶,药物代谢,结合反应,Fe3+,Fe2+,Fe2+,Fe3+,代谢产物,肝药酶的特点,非特异性(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受某些药物诱导增生或抑制,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肝药酶诱导剂:巴比妥类苯妥英钠乙醇卡马西平可诱导酶的增生或活性增强的药物肝药酶抑制剂:胺碘酮西咪替丁可抑制酶的增生或使活性下降的药物,排泄,肾脏排泄(主要)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有机酸/有机碱载体)肾小管重吸收(酸吸酸/碱吸碱/酸碱互排)肾脏排泄的影响因素消化道排泄肠肝循环(hepatoenteralcirculation)其他途径的排泄汗液唾液泪液乳汁头发皮肤呼吸道,尿pH值对药物肾脏排泄的影响,酸性尿pH5.0,碱性尿pH7.0,第三节房室模型,封闭性房室系统开放性房室系统开放性一房室模型开放性二房室模型开放性三房室模型房室模型的运用目的定量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药物经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的二室模型,药-时曲线(一次静脉注射药物的开放性二房室模型的c-t曲线及相关参数的计算),反映二室模型动力学过程的数学公式,Ct为t时的血浆药物浓度为分布速率常数为消除速率常数A为相线外延至纵坐标的截距的反对数B为相线外延至纵坐标的截距的反对数,房室模型,开放性二房室模型,药物消除动力学,消除:代谢排泄条件:一室模型常见消除动力学模型: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eliminationkinetics)零级消除动力学混合消除动力学低浓度一级消除/高浓度零级消除,直线回归方程:Y=a+bX,零级消除动力学和一级消除动力学的药-时曲线,常规坐标图,半对数坐标图,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Cmax,Tpeak,多次给药,稳态浓度(Css)多次给药后,至体内消除的药物量速度(RE)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速度(RA)相等时所达到的血药浓度即稳态浓度Css=FD/CLCss=RE/CL=RA/CL=Dm/keVdCss-max=A/Vd/1-e-ketCss-min=Css-max.e-ketCss(已)/Css(需要的)RA(已)/RA(将调整的),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MEC,MTC,MEC:最小有效浓度MTC:最小中毒浓度,Cssmax,Cssmin,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曲线下面积(AUC)消除半衰期(t1/2):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清除率(clearance,CL)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volumeofdistribution,Vd):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经过首关消除后被吸收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和速度生物等效性同一有效成分剂量剂型给药途径有效成分F无差别,药物消除半衰期和指数衰减曲线,药物的体内蓄积和消除半衰期的关系,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在体内消除及累积量,T1/2数一次用药消除总量反复用药n体内剩余量累积量150%A050%A050%A0225%A075%A075%A0312.5%A087.5%A087.5%A046.25%A093.8%A093.8%A053.13%A096.9%A096.9%A061.56%A098.4%A098.4%A070.78%A099.2%A099.2%A0,表观分布容积(Vd),可由A求C0或由C0求A由Vd可初步判断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正常人总体液量占体重的60,约0.6L/kg(40L)细胞内液占总体液量55,约为0.33L/kg细胞外液占总体液量35,约为0.21L/kg(1020L)血浆容积占7.5%,约为0.045L/kg(5L)细胞间液占27.5%,约为0.165L/kg,血浆清除率(plasmaclearance,CL),定义:单位时间内将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干净,单位L.h-1或按体重计算L.kg-1.h-1CL=RE/CPRE=KeACp=A/VdCL=keVd,CL肝的意义:CL肝小者,首关消除少,F高,但易受肝功能、血浆蛋白结合率、肝药酶诱导剂或抑制剂的影响;CL肝大者,首关消除多,F低,易受血流量的影响。,绝对生物利用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可反映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和速度;生物利用度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三种不同的生物利用度,MEC:最小有效浓度,四种由不同药厂生产的相同剂量地高辛片剂的生物利用度,不同药物制品中的生物不等效性,如治疗指数低或量效曲线陡的药物苯妥英、地高辛等,生物等效性是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的指标,一级动力学消除,dC/dt=-keC恒比消除LnCt=LnC0-ket浓度对数值对时间为直线t1/2=0.693/ke半衰期为恒定值At=A0(1/2)n一次给药个t1/2后剩余At=A0(1-(1/2)n)重复给药5个t1/2后达Css机体消除能力有余,零级动力学消除,dC/dt=-K定量消除Ct=C0-ket浓度对时间为直线t1/2=0.5C0/K半衰期不为恒定值理论上无Css,反复给药血药浓度超比例增加机体消除能力饱和,药物剂量的设计,维持量(maintenancedose,Dm)给药速度(单位时间的给药量,RA)负荷量(loadingdose,Dl)静滴(=0)Dl=1.44t1/2RA重复给药(=t1/2)Dl=2Dm,三种不同给药方案对稳态浓度的影响,MTC:最小中毒浓度,A缩短给药时间,B增加给药剂量,C负荷量,药物剂量的优化-个体化治疗,确定C估计VdCL计算负荷量及维持量求靶浓度给药估计稳态浓度测定血药浓度C由C求VdCL重新修正靶浓度修正后再重新确定C,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disease)不良反应类型副反应(sidereaction)毒性反应(toxicreaction)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特殊毒性后遗效应(residualeffect)停药反应(withdrawalreaction)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reaction),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曲线,药量用真数剂量表示,药量用对数剂量表示,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量反应的量效曲线特征位点,最小有效量(minimaleffectivedose,最低有效浓度阈浓度阈剂量)最大效应(maximaleffect,Emax;效能efficacy)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效价强度(potency),各种利尿药效价强度及效能比较,效价强度最强,效能最高,质反应的量效曲线,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therapeuticindex,TI)TI=LD50/ED50安全范围(MECMTC)安全指数(LD5ED95或LD1ED99),质反应的量-效曲线,药物效应和毒性的量-效曲线,药物与受体,1878年Langley提出药物作用受体学说1905年Langley提出接受物质(receptivesubstance)1908年Ehrlich:丰富了Langley受体假说,受体(receptor)他认为靶细胞的某些点是很活泼的,只有化学结构与此点结构相匹配的药物才能与它吻合起作用。1920-30sClark和Gaddum提出药物受体作用的定量观点:占领学说(occupationtheory)1948年Ahlguist:受体亚型1954年Ariens引进“内在活性”1956年Stephenson引进“效能”的概念1972年Sutherland:第二信使学说1980s受体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分析,构效关系1990s受体的基因克隆,受体蛋白空间(三维)构象,受体的概念和特性,概念:功能蛋白质识别微量化学物质信息放大系统生理药理效应特性:灵敏性(sensitivity)特异性(specificity)饱和性(saturability)可逆性(reversibility)多样性(multiple-variation),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经典的受体占领学说及受体药物反应动力学,受体药物反应动力学,当DR/RT50DKDpD2=-logKD内在活性01,D远大于KD时,DR/RT=100%,作用于受体药物的分类,类别亲和力内在活性激动药(agonist)强拮抗药(antagonist)强部分激动药或部分较强01拮抗药(partialagonist),三种激动药与受体亲和力及其内在活性的比较,竞争性拮抗药与非竞争性拮抗药,A加入竞争性拮抗药,B加入非竞争性拮抗药,A,A+I,A+10I,I,10I,EC50,受体学说,占领学说药理效应的大小与药物占领的受体数量成正比(局限性不能解释备用受体)备用受体学说和速率学说备用受体学说药物产生效应不需要占领全部受体,多余的受体称为备用受体或贮备受体内在活性/效能/最大效应静息受体速率学说药物的作用与单位时间内药物的结合速率常数k1和解离速率常数k2有关激动剂k2大,作用快而短(局限性不能解释药物与受体多种类型的相互作用)变构学说和能动受体学说变构学说(二态学说)静息态R和活化态R*能动受体学说说明受体分子如何在细胞膜内运动/偶联/传递或放大信息,受体的二态模型,静息状态Ri,活动状态Ra,基本概念,拮抗参数(pA2):pA2越大,拮抗作用越强储备受体二态模型学说反向激动剂,基本概念,pD2称亲和力指数,药物受体复合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其值与亲和力呈正比pA2称拮抗参数,表示竞争性拮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