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与华夏文化》PPT课件_第1页
《词语与华夏文化》PPT课件_第2页
《词语与华夏文化》PPT课件_第3页
《词语与华夏文化》PPT课件_第4页
《词语与华夏文化》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词语与华夏文化,词语与华夏文化,词语是语言系统中与社会文化联系最直接、最敏感的部分。社会的生产和发展,社会的任何变动都会在词语中留下自己的轨迹。,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古人一般房屋建筑结构,词语与华夏文化,俄国作家赫尔岑说:“当我们面临无数的语词时,“就象面临着海岸的浪涛一样。感觉到历史的巨大海洋朝我们袭来。”正因为如此,许多人都把词语比作民族文化的化石。,第一节不等值词语的文化特色,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有其一般的共同性,也有其特殊的个性。反映民族文化独特个性的词语。在其他语言里找不到现成的词来对译,叫做不等值词。有的学者称之为国俗词。这一类词语受民族文化影响最为直接、离开民族特有的实物和文化背景便无法理解它的含义。,例如“筷子”,又如:“福”,,西安张永亮作品“人丁兴旺福”,一、以直接意义表现民族独特文化个性的不等值词语,用语词的直接意义来表现汉民族独特文化个性有各种不同情形。其中,有的反映中国特有的事物。这类词语意义单纯,语词只指称有关事物而不带特殊文化色彩,如“筷子、算盘、轿子、馒头、豆腐、饺子、气功、针灸、京剧”等。有的表现中国特有的节庆习俗、制度政策,这类词语除指称事物之外、还带有文化背景所赋予的特殊的文化色彩。如“春节”,除了指称日期外,语词还带有欢欣喜乐的文化意味;“状元”,除了指称科举考试第一名外,还带有荣华显耀的文化色彩。这种文化的意味和色彩就隐含在直接意义里,并没有成为独立的义项。有些表现中国特有事物的语词,由于与一定的节庆习俗或文化传说相联系,也在指称事物之外,暗合着这种文化色彩。如“棕子”,用它指称端午节的应节食品,传说农历五月五日划船竞渡并投粽子于江中以祭奠迫思屈原,所以,“粽子”或“端午粽”便含有祭奠追思屈公的文化意味。中秋吃月饼。中秋月圆思团圆,所以,“月饼”或“中秋月饼”也暗合亲人团圆这样一层意思。,以直接意义表现民族独特文化个性的不等值词语,这种不等值词所反映的汉文化以独特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并由词语的直接意义来表现。这种不等值词在使用时也能给人以某种文化情感色彩,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文化意味,但是这种文化情感或意味,是词语使用中一种伴随现象,它是暂时、不固定的,它并没有成为固定的独立义项,以加入词汇的语言系统。翻译这种不等值词一般采取音译方法,如“茶”,虽然现在世界各地都有茶。但从历史上看、西欧的茶是从中国进口的,所以英语的tea保留汉语闽南方言的音译形式。,以直接意义表现民族独特文化个性的不等值词语,在汉语词汇系统中,表现汉民族特殊的思想概念的不等值词非常丰富,反映的方面也很广泛,如哲学的有“道、气、阴阳、虚实”等;伦理道德的有“德、义、信、智、诚”等;日常生活的有“真、善、美、福、吉”等。这些语词都有汉民族文化所赋予的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它们是体现汉民族文化独特个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以直接意义表现民族独特文化个性的不等值词语,这种不等值词所反映的汉民族文化一般以富有民族个性的心理文化为主。由于汉民族文化早在周代就形成了以伦理道德修养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模式。汉语发展又在商周就出现了概括能力很强的抽象词语。因此,这种反映汉民族独特文化个性的心理文化层次上的不等值词语在汉语系统中非常丰富。同一个词语由于历史时期不同,学术派别不同便有不同的内在含义。翻译碰到这种词语,往往在他们民族语言中选择某个相近的词语来对译,对译词语本身并不包含汉语心理不等值词的全部涵义。这种词的处理,是翻译最难对付的问题。,二、以附加意义表现特定文化含义的不等值词语,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有些语词在表现概念的意义之外,还附带了其他的特定含义和感情色彩。比如“冰”,它的概念定义是指称“冻结的水”,但在汉民族的文化背景下,它又同时带有清高纯洁的含义。唐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译成“一颗冰冷的心在玉石的瓶子里。”,以附加意义表现特定文化含义的不等值词语,汉语语词的特定文化涵义和色彩是语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某些修辞手段的运用,由词义的临时性的功能而逐步转移固定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民族的心理联想活动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把这种直接意义之外的特定意义称为联想意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观察事物的心理和方法。因而形成特殊的思维联想方式。不同的社会文化生活和传统、不同的思维联想方式决定了各民族语词联想意义的不同含义和色彩。下面我们从引入联想的角度来讨论汉语语词产生特定联想意义的方式。,(一)从事物的自然属性引入联想事物的自然属性是引入联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对自然属性的认识又往往受民族生存的环境、社会生活和民族的伦理、审美价值的制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例如“竹”,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被视为贤人君子的象征,对竹“高洁”特质的联想是如何形成的呢?白居易养竹记说“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号君子。”竹本固、直立、中空、有节,是这种常绿植物固有的物象,中国文化因其特点而赋予它体现伦理道德美的特质,具体的物象升华为表现汉民族理想德行和风度的文化意象,于是,语词“竹”便有“高洁”的补充意义和感情色彩。,在构成语词联想意义的过程中,汉民族捕捉事物的自然属性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有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持点,对事物各方面的特点作综合认识而形成对事物自然属性的概括的,如上例“竹”。,也有着眼于事物的局部(或某个方面)的特征,对事物的自然属性作单方面的特定概括的。例如“兰”花香袭人是它一个方面的特征,以此为象并进而赋予它华美、绚烂的意义,这就是由兰的一个特定特征所形成的联想意义,“兰室”(芳香高雅的居室)、“兰时”(美好的时光)、“兰章”(华美的文章)、“兰襟”(华美的服饰)都是从联想意义的角度来使用的。,“瓜”,藤蔓绵延,结果累累是这种植物的特点之一,以此为象征,寓子孙繁盛之义。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便是以瓜的这个特点作比来叙说周民的繁衍发祥。语词”瓜绵”的“瓜”用的就是“子孙众盛”的联想意义。从事物的某一特点可以转而形成联想意义,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有时也可各自形成不同的联想意义。,汉民族捕捉事物的自然属性,有的着眼于事物的相互关系。例如比翼鸟,博物志余:“南方有比翼鸟,飞止饮啄,不相分离死而复生,必在一处。”因此,取以喻和美的夫妇,也用以喻亲善的朋友。连理枝、并蒂莲、鸳鸯等都是以其相互之间的亲密关系,升华为文化意象而构成联想意义的。,有的则从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取象比喻的,如萱草,一名忘忧草,多植于堂下,则以此指代高堂老母。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莲出淤泥而不染,则以其喻清白不染。,(二)从社会生活引入联想社会生活的各种文化事象是启迪语词联想意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当语词所指的实物成为社会文化事象的一个相关部分时,文化事象的意义系统便赋予语词以超越实物的文化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与语词所指实物本身的属性特征有时并无联系。,例如颜色词“黄”,王充论衡符验说:“黄为土色。”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是中华文化的摇篮,由于生活环境和农业社会生产现实便产生对土地颜色黄的崇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以五方配五色,黄配中央土。古代中国人有以中原为中心的自尊心理,于是黄色便成为地位独尊的颜色。到了唐朝,封建制度日趋成熟,与此相应,对颜色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区别便作了明确的严格规定。王懋野客丛书禁用黄:“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从唐以后一直延续到明清,黄遂确定为帝王之色。颜色词“黄”的文化联想意义是在引入汉民族生活、生产实际,并与政权、制度结合之后产生的,是黄颜色政治化的结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阴阳五行说到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以后逐步形成了一派神学的势力,这种神学与封建政治关系极为密切,他们在神秘主义的帏幕下组成一个复杂的信仰体系。为了宣传说教的方便,他们常常把一些事物纳入神学政治的范畴,赋以神学政治信仰体系的联想意义。例如“桃”,桃在中国有两干多年的栽培历史,在现实生活中,除花艳果甜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神学政治把它拉入自己设立的系统,说它是天上的星宿所化(春秋运斗枢),有神异。太平御览引典术说它能“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厌邪气。”用桃木做的厌ya(阴平韵)胜工具中,有一种叫“桃符”,在中国文化中很有影响。所谓桃符,是在桃木版上画上神荼、郁垒的神象,放于门旁的一种厌胜工具。五代后蜀时,开始在桃木版上改写联语,后又改用纸写。这就是王安石元旦所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桃”在神学政治的信仰体系中的制鬼辟邪功能使它带上神奇的联想意义。,桃木浮雕神荼郁垒,社会文化的各种传说也可以赋予语词以文化的联想意义。如,汉民族文化有所谓四灵的说法,礼记礼运篇:“鳞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凶,龙能变化。”传说中的龙凤原是夏人和原始殷人的部族图腾。在神话传说中,汉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龙)身。,伏羲、女娲,据说,殷人的祖先殷契是其母吞玄鸟之卵所生的,因此,龙与凤便在这些传说中被赋予尊贵神异的附加意义。新唐书太宗记说唐太宗李世民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即指尊贵神异的威仪外表。,麒麟,周代有传说,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得到证实,传说它在大治盛世时才出现,这种传说使它成为吉样的象征。“麒麟”由于列于四灵,又有“杰出人才”的附加意义。晋书顾和传“族叔荣雅重之,曰:“此吾家麒麟”。,以上所说的是神话传说,宗教传说也是如此。在佛教文化中,“狮”带有神圣、吉祥的意义因为佛经喻佛为狮。大智渡论:“佛为人中狮子,凡所座若床若地,皆名狮子座。”由于释氏家乡盛产白莲花,因此用指代法,莲可以代佛,“莲”也就含有庄严、神圣的观念和色彩。我们从“莲台”、“莲经“、“莲宇”等语词中可以体会到这种意义。,民间传说给语词增添联想意义的例子就更多了,我们仅举“红豆”为例。红豆,树又名相思树,梁任肪述异记:“昔战国时,魏国苦秦之难,有以民从征戌秦,久不返,妻思而卒。既葬,冢上生木,枝叶皆向天所指而倾,因谓之相思木。”相思木的果实、半红半黑,民间的这段传说使它成为爱情与相思的象征物。,民间俗信是以民间习俗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信仰观念,它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表现。民间有“蛇盘兔,必定富”的婚谚,说的是属相蛇和兔的人结为夫妇,大吉大利,富贵发财。在这个民俗信仰中,“蛇”有机智、灵活的联想意义,所以善于敛财。俗信以梦蛇兆财。“兔”亲顺、温和,所以善于守财,民间有不少的兔化银一类的故事。在这里“蛇”与“兔”的附加意义都是这个特定民俗信仰所赋予的。,据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樊哙问陆贾说:“古帝王人君皆受命于天,云有瑞应,岂然乎?”陆贾答道:“有之夫。日得酒食,火花得钱财,乾鹊噪行人至,蜘蛛集百事喜。”这些具体事物便是由于俗信而具备了特殊的预兆功能,而这些功能在语言运用中成为语词产生联想的依据。,(三)从语音引入联想有的语词由于语音相同(相近)而产生联想意义。语音相同是偶然、随机的,因此,联想意义与语词自身的意义没有任何关系。1、对吉利字词的喜爱例如,“鱼”与“余”谐音,汉民族便把财物富余丰裕的美好愿望寄寓于“鱼”之上,使“鱼”产生了吉祥美好的联想意义。汉时就有用双鱼表示双鱼(余)吉庆的绘画。今天,过春节吃年夜饭一定要上盘鱼,寓意年年有余。,又如:八谐发,九谐久再如:古代小孩抓周,如抓葱(谐聪)、对不吉利字词的忌讳如:四(死)梨(离)送钟(终),、对人名、官名、前辈名的避讳!黄瓜(原称胡瓜),西汉时从西域引进,五代时后赵主石勒是羯族人,也即“胡人”,于是改称。唐代诗人李贺,因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因此不考进士!杜甫母名海棠,其所写首诗,却无一提到海棠。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在贞观二十三年令“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蝙蝠”由于与“福”谐音而具有“福”的联想意义。“五福”是古代汉族人民追求的理想的吉庆组合,五福图画的便是五只蝙蝠相对的形象。,由谐音形成的联想意义,是以语词为符号,通过同一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约定俗成形成的。它与谐音相关的修辞用例在采用谐音手段以形成另一个不同的意义上面是相同的,但后者只是一种临时性的修辞活动,语词一旦离开修辞环境便不再具有谐音相关的另一意义,而前者是在多次修辞活动实践的基础上,由约定俗成而把谐音相关的另一意义相对固定下来。尽管一般的词典对这种联想意义不一定都成立义项,但是在同一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通过语言运用实践把它们都储存在自己大脑里。,运用谐音双关而形成的联想义,更直接地表达了民族群体的文化心理。例如,用“猴”谐音联想到“侯”,只能产生在以官为本位的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它表达的是一种对官的敬慕和企求加官封侯的文化心理;用“八”谐音联想到“发”,则必定是产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大潮冲击一切的社会环境中,它表达的是一种追求事业发达的发家致富的文化心理,这说明了语词的谐音联想意义,虽然由于语音上的联系而引入联想,但语音仅是一条线索,社会文化实际才是产生这种联想的真正的基础。,三、文化联想意义的特点不等值词的联想意义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它的特点是社会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汉语不等值词的文化联想意义具有以下特点:,(一)内隐性文化联想意义是语词在文化意义系统中的一次重新取值,受社会文化因素制约而产生的文化联想意义蕴含在语词里,它显然不同于语词的直接意义。但又往往没有独立成为语词的一个义项,所以一般词典往往没有列出它们的意义。文化意义这种区别于语词直接意义而又没有完成转移立项的事实使它只能蕴含在语词意义的内部。这种隐含的内涵意义对语词的概念意义是一种补充。由于文化联想意义在表达补充意义的同时往往表现出民族群体在感情态度上的评价,因此它同时也是一种情态的意义。,(二)约定性文化联想意义区别于言语活动中的修辞意义,它是通过社会群体约定俗成后相对固定的一种意义。因此,它属于语言系统。人们使用这种意义要受到语言系统规定的约束,任何随意认定都会破坏交际的正常进行。,(三)多重性一个语词不限定只有一个联想意义。有些语词不但具有多种联想意义,而且各联想意义之间还相去甚远,甚至可能相互对立。这是因为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便可能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也就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例如“牛”,从牛耕地之尽力和耐性来看,人们产生了尽心尽力、任劳任怨的联想,于是有“老黄牛”的说法,从牛一发脾气不可控制的特性,人们产生了倔强固执的联想,于是有“牛脾气”的说法;从牛没有思维能力,据此产生笨拙的联想,于是有“对牛弹琴”的成语。,有的词语的不同联想意义各有不同的引入角度,如白色使人联想到清白纯洁是从事物特征引入的,白色使人联想到灾祸、恐怖甚至是反动、反革命。这是从民族文化习俗引入的,古代中国人以素(白)色为丧服颜色,所以,白色便与死人、灾祸连在一块。数字“四”,从成双作对来说,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取向,所以有些地方送礼讲究凑成四数,这就是所谓四色礼品,但是“四”与“死”音近。所以有的地方又忌讳说“四”,碰到“四”改说“两双”。联想意义的多重性比较普遍,我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交代清楚。,(四)民族性语词的联想意义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色。这种特色从意义形成的文化背景,从意义所体现的文化观念和心理可以充分认识到;当然,民族文化个性是比较而言的,汉民族文化跟英吉利民族文化相比的个性与汉民族文化跟日本大和民族文化相比的个性不会是大小相等的。我们这里所说的民族性指的是以汉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较的个性。,我们在本节开头就说到,不等值语词是从两种语言的语义值比较的角度命名的。语义是文化范畴的东西,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了文化对语词意义的影响。汉语不等值语词所具备的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征说明了:汉民族文化制约着汉语词义系统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第二节词语本义的文化迹象,每个词语都有它自己的词义发展系列。词语的本义是语词产生的初始阶段的原本意义。它反映了词语与当时社会文化的联系,保留了历史的文化遗迹。由于词义的发展演变。有时,词语的本义与现今通行的意义的相互联系可能变得不明显而给人们的使用造成某种困难。,词语本义的文化迹象,例如词语“钱”,今天“钱”的所指是现今社会通行的各种货币、“他一头钻进钱眼里出不来了”“钱”的所指是中国古代的铜质钱币,它的形制为圆状,中间有个四方形的孔洞。铜钱外圆内方体现了古代汉人对外部世界天圆地方的认识。但是,“钱”指中国古代铜质钱币还不是这个词语的原始本意。在商周时期,“钱”的所指是一种农具,可用作货物交换。正是义素“用于交易”才使它引申指称铜币。从“钱”的古义、特别是本义,我们可以看到,词语刚刚产生时的本义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上古时期的历史文化。,从词语本义看古代物质文化,一、从词语本义看古代物质文化汉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同时也给这些东西规定了各自的语言符号,以利于进行社会交流和经验积累。随着汉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这些表现物质文化的词语,有的词义所指的对象及其范围发生了变化,词语所表现的历史物质文化便成为历史的文化遗迹,保留在词语的本义中。,从词语本义看古代物质文化,1、钟“钟”的现在通行义,用得最多的是计时用的时钟。但是用“钟”指称计时器是明代以后的事。商周时期,钟是一种乐器,钟和鼎连文。指称上古青铜器,它表现了汉民族古代辉煌的物质文明。汉魏以后,佛教文化进入中国,“钟”被用来指称举行佛事活动时敲击的一种乐器,所谓“晨钟暮鼓”即是。由于和尚诵经作课有一定的规定时间,“钟”似乎也与时间有点联系,但从性质上说决不是计时器。“钟”用以指称计时器是在明末,西洋钟表进入中国后出现的。“钟”的本义及其现今通行义的产生揭示了中国上古的物质文化和近代的西方物质文化的输入。,从词语本义看古代物质文化,2、册现在的通行义,“册”是表示书籍数量的单位。这个词在甲骨文里就出现了,它是按文义连缀而成的一串竹简,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书”。在闽南话里,就把书叫作“册”,读书叫“读册”。发明纸和印刷术之后,书籍形制发生了根本变化,所以上古简册的形制就保留在“册”的本义里。,从词语本义看古代物质文化,3、爵现代通行义是贵族的封号,但是,在商周时期,它是一种用青铜制成的具有特别形制的酒杯。由于那时青铜器还很贵重,国君用它来赐给贵族和有功的臣子,用以表示一种显要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历史的物质文化保留在它的本义里。,象形爵,返回本章目录,本义:酒器,从词语本义看古代物质文化,4、爆竹现代的爆竹,用纸裹火药,点燃使之发声,喜庆节日常用它来增添喜庆热闹的气氛。爆竹也叫炮仗。甩火药线串连而成的叫鞭炮。但在宋以前,制作爆竹原料和方法都与现今不同。那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堆里燃烧以造成爆裂声响,用以驱鬼避邪。“爆竹”本义所反映的是与现今完全不同的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有的词语,其现今通行义与本义相同,保留在词语本义里的物质文化,便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例如,稻谷米麦、桑蚕丝绸、房屋门户、猪羊牛马等。,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二、从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汉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殷商的奴隶社会和春秋战国至“五四”时漫长的封建社会,旧的社会制度在词语的本义中留下了它们发展的轨迹。下面介绍三种词语本义所反映的历史制度文化:,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一)宗亲制度汉语的亲属词语有其严密、完整的系统,成书于战国时朗的尔雅已开辟专章讨论,后经释名和礼仪等书的补充完善,形成了沿用一千多年的汉语亲属称谓系统。这个表现亲属关系的词汇系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汉民族特有的古代宗亲制度。从词语的反映看,它有两方面的特点:,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其一,以男子为中心,区分内亲外戚。汉语亲属语词以自身(男子)为坐标点,纵轴往上算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往下算有子女、孙子孙女、曾孙曾孙女、玄孙玄孙女等称呼。,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母亲或妻子娘家的成员则不在此坐标系,另有一套称呼,如外祖父母、舅父母、岳父母等,内外区别很严格。这种内外的分别,我们从词语“亲戚”所指范围的变化还可得到启发。“亲戚”上古时期指父母兄弟等,史记五帝本纪:尧有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唐代张守节正义:“亲戚,谓父瞽叟、后母、弟象、妹颗手等。”汉以后指内外亲属,孔颖达礼记曲礼上疏:“亲指族内,戚言族外。”现代指族外姻戚,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亲戚”一词所指范围的变化,反映了汉民族社会划分亲属关系日渐细密的趋向。内亲是同一家族内部的亲人,外戚是家族外部由于婚姻而连结起来的姻戚,它们有主次亲疏之分,而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覆盖面很广的关系网。,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其二,以嫡子为承继对象,讲究长幼次序。汉语亲属词语系统对长幼的划分非常认真,早在周朝时就以确定的词语“兄”、“弟”、“姐”、妹”来表示长幼的区别,而所谓“伯父”、”仲父”、叔父”、“季父”的伯、仲、叔、季也在西周时由原来的排行意义发展成区别父之兄和父之弟的“伯父”和“叔父”这样的专称。,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语言现象呢?原来,由宗亲关系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叫作宗法制,它在周代已经成熟。这种利用宗族血缘纽带,按父权家长制的班辈来分配统治权力的政治制度,实行嫡子继承、百世不迁的制度。陆宗达先生指出,宗,原意是祖庙,即供奉宗族祖先的地方,以后主祭宗庙的人也叫宗。在奴隶社会,王是宗庙的主祭人,所以王也称宗,宗就是君。因此,别长幼就不单是决定谁掌族权的问题,同时也是决定谁掌握政权的问题。主持宗庙祭祀的宗也叫宗子,由一代一代的嫡长子担任。嫡,是对庶而言。所谓嫡长子,即由正妻所生的长子。所以别长幼不是在一般范围。而是在嫡亲范围内进行。,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汉语词语在周代就出现了区别长幼的亲属词语,这是周代成熟的宗法制的一种折射。宗法制度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块重要基石。所以汉语区别长幼的亲属语词也就一直沿用下来。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不但表现在社会结构上,而且强烈影响汉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文化事实也在语词的本义中留下历史文化的痕迹。我们试以受影响最直接的婚姻制度词语来说明。,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宗法制度是旧社会的最根本的制度,婚姻制度,丧葬制度无不为它服务。因此,在封建宗法制之下的旧中国,婚姻形式明显具有以男子为中心、男尊女卑的特点。例如“归”本义为女子出嫁到夫家。古代婚俗,新妇在成婚的三个月后要到家庙(供奉家族祖先的地方)行庙见之礼,祝告说:“某氏来归。”庙见之后叫成妇,新妇便成为夫家家族的人,死了也就葬于夫家的坟地。“归”的本义所保留的历史文化遗迹,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旧中国婚姻关系的性质。,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二)官僚制度中国的封建社会沿用奴隶社会的宗法制作为它的统治基础;同时又建立以皇帝为首的官僚制度。这种政治结构以君权至上为核心,其框架是儒生士大夫参政的文官体制。这种制度文化的特点,从汉语语词的本义可以找到丰富的材料。,君权至上在语言上的表现最突出的莫过于秦汉以后出现了一大批皇帝的专用词语。比如,“宫”,上古指一般房屋住宅,秦汉以后专指帝王所住的宫殿。“朕”上古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贵贱,秦以后作为皇帝自称专用。皇帝说的话叫“圣旨、上谕”。皇帝的车辆叫“銮驾”;皇帝到某个地方叫幸(某地);皇帝所作所为及所用的东西通通加个“御”字,有“御览、御用、御批、御驾、御沟”等等。,还有,对皇帝和他的祖先要避讳,比如唐太宗名叫李世民,说话和刊印书籍碰到“世”字一律改用“代”字。臣下庶民擅用或误用这一类语词,轻则受到责罚,重则要掉脑袋。这种文化专制主义就是要让人们产生一种敬畏之心,以巩固和加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在讨论语词包含“君权至上”的文化蕴涵时,我们可以举出两个很有特色的语词来说明。一个是“天子”。,另一个语词是“君父”,语词的含义很清楚,君主是天下人之父。其造词的构思显然有奴隶社会宗法制君主与宗子是同一个人的痕迹。“天子”与“君父”这两个对皇帝的称呼语词揭示了君权至上的历史文化渊源。,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封建官僚制度有一大堆表现各级职官的词语,如宰相、太守、知县等。宰,在上古为奴隶总管:相,其本义是辅助的意思,宰相的本义为辅助皇帝的群臣总管。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官名的含义便反映出皇杖至上的文化蕴涵。现在,大部分的职官语词已经随着封建制度的灭亡而成为僵死的语词。,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封建官僚制度选拔官吏,在西汉中期实行察举和征辟制度,到了隋唐发展成为科举考试制度。由于这些选拔官吏的机制与儒生士大夫关系最为直接,因此就涌现了一大批反映这种制度的语词,其中表现科举制的最多。这类词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常用语词一直沿用至今,如开科取土、独占鳖头、三元及第、金榜题名、名落孙山、寒窗苦读、光宗耀祖、登龙门、状元、秀才等。,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三)礼仪制度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这个礼仪不是一般的礼节行为而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一种表现。古代的礼仪制度其实质是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各有其不可逾越的等级,遵守社会规定的等级就叫礼,否则就叫违礼。等级制度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所以我们可以从词语本义来看它到底是什么东西。,例如:同样是女性配偶,由于社会等级不同,便有不同的专设名称。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同样是“死”,不同的等级就有不同的说法。礼记曲礼上:“天于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对象不同夫人死亡,天子诸侯大夫士百姓,后夫人孺人妇人妻,崩薨卒不禄死,返回本章目录,妻子的称谓,死亡的称谓,不同的人,甲送东西给乙,根据甲乙所属的贵贱的不同,也要用不同的词语去表示:平辈之间叫遗、赠、馈。下级送东西给上级叫“奉”,君给臣叫“赐”,臣给君叫“献”。,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儒家的“礼”还要求处于不同社会等级的所有人都要自我修养,严于自律,宽以待人。使自己成为真正符合那个等级要求的人,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这是礼仪制度的另一方面内容,这种制度文化反映在语言上,产生了一大批汉语谦敬词,例如,代替第一人称“我”的谦词有:寡人、不榖上古国君表示谦逊的自称。臣、妾原始义为奴隶、奴婢。上古以“臣”为男子的自称,以“妾”为女子的自称,秦以后,“臣”专用为臣子对皇帝的自称。仆、走、愚、在下、不才、小人都是“我”的谦词。,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此外,还有用对自己称名的方法来表示谦称的。古时士大夫以上阶层都有名有字。平辈交往一般称人以字,以表示尊重。直呼其名就有把对方看低一等的意思。交谈中在说到“我”时用自己的名来代替,自然就显出一种谦逊的态度。,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代替第二人称“你”的敬词有:君。君,春秋以前,用于臣子对国君的尊称,这个用法的“君”,与“国君”身份有关,到了战国时期,一国之主称为“王”,不再称“君”,所以“君”渐渐变为对一般在上位的人的尊称;秦汉以后发展为平辈之间,甚至上对下的尊称。子,先秦时为君称臣,也有用平辈对称以表示相互尊敬。此外,还用“夫子、先生、前辈”等来取代“您”以表示尊敬。有时,也不直指对方,而用对方的近旁以表示尊敬的,如“陛下、阁下、足下”。用对方的官职爵位来代替“您”的敬称。在汉语副词中有专门一类表示谦敬的副词,它们处于谓语之前,表示自谦或者尊人的一种态度。如窃、忝、猥、请、谨、幸等。从以上的叙述介绍可以看出,汉语的谦辞和敬语,同样是不同等级使用不同的谦敬语词。谦敬必须以等级为前提,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三、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中华文化在周代就形成了传统的道德伦理的特质,并且沿续了几千年。与此相对应,汉语语词中表现伦理道德观念的词汇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不仅数量上大大增加,而且词所代表的概念内涵也发展了。西周统治者在总结夏、商覆灭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敬德”、“圣”、“孝”、“友”等一系列重要的道德概念,这些道德概念都由当时的语词反映并固定下来。这样便大大地发展了表示抽象概念的词汇。,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另一方面,有的词语所表现的概念内涵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增添新的内涵。例如,”礼”在卜辞中指祭祀,尚书中的所谓“殷礼”主要是指祭典仪式。但到了周代,语词“礼”的内容得到明显发展,它不但指礼节仪式的程度,也指国家体制的规定。更重要的是表现宗法制度下伦理道德的一种规范。又如,儒家所提出的“仁”这个词,虽然早见于殷商,但在春秋战国时代才“知(智)、仁、勇”并提,有时则“仁、义、礼、智、信”并提,构成一套完整的儒家道德观念。,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在汉语语词系统中,反映汉民族文化伦理道德内核的语词占有极其显著的位置。这些语词多数是在表现具体事物的语词基础上,经过虚化,表示另一种内涵意义的抽象的概念。在汉语词汇系统中,表示具体事物的语词意义与表示抽象概念的语词意义都在语言发展中同时保留下来,例如:,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1、“道”语词本来的意义指道路,表示的是具体的概念。但在老子中,它是以表示抽象涵义的哲学术语出现的,即表示宇宙万物的本原。或许老子认为这个抽象概念与具体事物(道路)有着某种类似之处,于是就弃其所指的具体之物而代之以一种抽象的概念内涵。儒家则从某种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方面把“道”引申为表现伦理道德范畴的术语,这在易传中表现得很突出。,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道”在各时期各家学说中都有其所代表的抽象概念的内涵,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民族心理文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但是“道”作为道路的本来意义仍然在基本词“道”的形式上体现出来,并且组成复合词“道路”广泛使用。“道”所表示的历史文化内容则体现在复合词“道德”、“道义”之中。同时也保留在成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貌岸然”与历史语词“道人、道学、道法、道统”之中。,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2、“气”现在大家比较一致认为,它本来是象形的指物名词,在指何物(烟气、蒸气、云气)上头虽各有各的说法,但是这起码可以说明:“气”的本来意义是指一具体之物。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哲学含义的“气”,于是它才有了抽象概念。西周末年的伯阳父解释地震产生原因的所谓“天地之气”。指的就是性质上相互对应的两种抽象的物质或力量。,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老庄的“气”是天地之气,是能发放能量的物质元素,有阴阳、高低、清浊之分。孟子把“气”的概念引入伦理范畴,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言养气说。所谓养气就是指人的内心道德的长期不懈的修养功夫,这种气是“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孟子的养气说影响极大,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范围扩大到所有道德修养的领域,现代汉语词语“正气、气节、气质、志气”等保留了“气”表示伦理修养的意义,体现了汉民族伦理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文化的心理层面包括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等。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把道德情操看成是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人们习惯于以道德为依据来进行价值的判断。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特点在汉语语词中有以下几个主要表现:,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一)重道义的观念在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中,培养并保持道德情操比什么都重要,与之相比,名利甚至个人的生命都处于次要的位置。,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许多警句俗言都体现了这种价值观,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朋友两肋插刀”等。在长期的社会交际中,这种观念逐渐浓缩成语词,从而形成了表现道义观念的汉语词语系列。在汉语词汇中凡是肯定、尊祟道义的,便表现出褒义的感情色彩如“大义凛然、大义灭亲、舍生取义、有情有义、重义轻利”等。,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直接与“义”字组合成词的人、事、物无不带上神圣的光彩,如“义士、义师、义学、义旗、义卖、义演”。在汉文化中,一般说,狗的形象不佳,但一旦与“义”字组合成“义犬”便传达出忠心为主人,可亲可敬的深层内涵来。,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崇尚道义,很自然就把“利”放在对立一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重义轻利以至弃利的观念一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表现在语词上,“势利、唯利是图、为富不仁、利令智昏”相应成了贬义词。,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封建时代的所谓“道义”有其明确的时代和阶级的内涵,然而在中华文化崇尚道义的传统中体现汉民族对善的执着追求,有其明显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在祟尚道义的同时,把“利”与“才”极端地放在对立位置,重道义不计其功,重德轻才以至以德代才,也表现出传统的偏见与局限。如“急功近利”,在汉语词语系统中一般被视为贬义词。,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二)重传统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把道德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那么道德的准则又是什么呢?汉民族文化是通过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先王圣人的推崇来表示自己的道德准则的。首先把这些先王圣人的人格立为楷模,然后在讲述先王圣人的德政时,附上自己的政治和道德理想。这就是所谓先王崇拜,它流行于商周。,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虽对先王的含义有不同解释,但其先王崇拜的实质则是一致的。先王崇拜是崇古文化心理的一钟表现。这种重传统的心理植根于中国小农经济和宗法社会的基础。对汉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它必然在汉语词汇上有其表现。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有直接歌颂先王,用以描绘理想盛世的成语“尧天舜日”,有明根追远,不忘始祖的语词“炎黄子孙”;有用“古”字组词,反映出对既往历史祟尚之情的“稽式古典”、“古道热肠”、“古风犹存”、“古训在耳”等等。,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汉语词汇系统中,表现敬老敬贤的语词尤其丰富,释名释长幼:“十五曰童,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耄,八十曰耋,九十曰鲐背(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百年曰期颐。”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并不高,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说。对五十岁之后的人区分得如此之细并一一给以专名,这本身就是敬老心理的一种表现。“老”成为有地位、受尊敬的同义语。,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闽南方言有“耆大”一词,用以指称宗族内有名望、有地位、参与族务的人。本来表示年老语素“耆”与大”组合便转变为表示尊敬的语素,因此可以说“老耆大”,也可以说“少年耆大”。在这里,“耆”不单纯表示年纪大。唐代对中书舍人中年资长久的人称“阁老”,明代用以称大学士及翰林学士入阁办事者为“阁老”。在这个词语中,语素“老”也显然由表示年龄转而表示尊敬。在现代汉语中“老”与姓组合,不管在其前或其后(如老陈、陈老)也明显是表示尊敬的意思。,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崇古观念使汉语词汇中典故性词语特别多,许多常用的语词都出自古籍的某一句话,或取自古籍中记载的某一故事传说。如“垄断”原指登上集市的高地以操纵贸易,后来泛指操纵和独占的行为。词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又如:“中肯”指言论抓住要害,语出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解牛技术高超,能够顺着牛体的生理结构游刃于筋骨的缝隙之间而不生割硬砍,“肯”原指贴附在骨上的肉,后用以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地方。,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典故性词语给汉语词语增加许多附加的信息。此外,汉民族的道德伦理文化还表现为重群体的观念。在其影响下,汉语词汇出现非常多的表现“忠、孝、仁、爱”等抽象概括的词语。这些词语既反映了汉民族历史的心理文化。作为一种伦理传统,在其内涵做了某些调整之后,又可以对今天的社会文化继续发挥其作用。在今天,“忠诚、孝顺、爱心、仁义”仍然是一种美德,作为语词它们仍然表现出褒义的感情色彩。,词语与华夏文化,以上我们分三个层次来讨论词语本义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只是出于方便而已。事实上,有时层次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尤其是制度文化与心理文化,讨论的角度不同,往往可以作可此可彼的不同处理。,第三节词义引申的基础和特点,一、词义引申的基础词义引申是由词语的一个义项延伸出另一个与之相关的词语义项的一种运动,它是词义运动的基本形式,是词义发展变化的主要途径。导致并决定词义引申有多种因素。,一、词义引申的基础,首先是社会文化的原因,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状况的变化往往要促成词义的变化。社会事物变化了,便要求交际系统有所反映和表现,因而词义也就跟着变化,这是导致词义变化的现实基础。,一、词义引申的基础,其次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认识的原因。不同民族观察事物的方法和习惯不同,它往往影响甚至决定词义引申的路线,这是形成词义引申方式的心理基础。,一、词义引申的基础,再次是词语系统内部的原因。一个新的词义要加入语言的词汇系统,必定要与系统内已有的相关词语或词语义项相互影响,通过系统内部的调整而确立词义变化结果的表现形式,这是实现词义引申的语言基础。,一、词义引申的基础,词义变化中的这三方面的原因是同时起作用的,其中文化的因素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我们探讨词义引申中的文化因素,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词义之所以如此变化的社会文化和思维习惯方面的原因,而且可以进一步认识民族语言的词义引申特点及其规律,从根本上解释不同民族语言词语义项的复杂现象。汉语的词义引申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汉民族文化对词义引申活动的制约一般表现为由民族文化提供词义引申的联系和汉民族思维方式对词义引申活动的影响。,二、民族的社会文化事象所建立的引申联系对词义引申运动的制约,一个词语由甲义引申为乙义,甲乙之间必须有某种联系,民族的社会文化是提供这种引申联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例如:工本义指工艺,也指具有工艺技术的劳动者。在古代汉语的词汇体系中,“工”都在这种意义范围内使用。“工”由工艺变工业义,这是近百年间的事。这个词义引申的联系来自中国近代史出现工业生产的物质文化事实。,二、民族的社会文化事象所建立的引申联系对词义引申运动的制约,桌卓,本义为高。中古以后汉民族受外来民族的影响,改变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因此家具也有了明显的改变,由原来矮脚的案发展为较高的桌。“桌”这个词就是由“卓”的高义引申发展而新造的词。北宋时有的写为“木+卓”。“卓”由高义引申为一种新家具的名称。其引申联系便是建立在中古物质文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基础之上。,二、民族的社会文化事象所建立的引申联系对词义引申运动的制约,钱本义为铲形的铁质农具,由于上古的贸易方式是以物易物,金属农具在当时又是价值较高的,所以由本义引申出货币的引申义。本义与引申义的意义联系建立在上古特有贸易方式的基础上。,二、民族的社会文化事象所建立的引申联系对词义引申运动的制约,朝本义为早晨,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用的就是本义。由于古代臣子都是在早晨晋见国君,商议国事。这种礼制事实建立了引申赖以施行的联系,“朝”便由早晨的意义引申为朝见。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朝”用的是“朝见”的引申义。朝:早晨,二、民族的社会文化事象所建立的引申联系对词义引申运动的制约,牺牲本指祭祀用的牛羊。古代祭祀上帝、祖先,须宰杀牛羊以祈福。这在左传、礼记、吕氏春秋等书都有记载。词语“牺牲”正是以这种礼制为联系,才实现了由甲义间乙义(为了正义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的引申。,二、民族的社会文化事象所建立的引申联系对词义引申运动的制约,泰山本是山名,又叫东岳,引申为对妻父的称呼。甲乙义之间的联系来自一则旧时的传说。晁cho说之晁氏客语记载:“呼妻父为泰山:一说云,泰山有丈人峰。一说云,开元十三年,封禅于泰山,三公以下,例迁一阶。张说为封坛使,说婿郑鉴以故自九品骤迁至五品,兼赐绯。因大宴,明皇讶问之,无可对,伶人黄番绰奏曰:此泰山之力也。今人乃呼岳,谬误愈甚。”张说封禅之说见于酉阳杂俎卷十二,“郑鉴”作“郑镒y”。(辞海“泰山”词条),二、民族的社会文化事象所建立的引申联系对词义引申运动的制约,社会事物的变化为词语的不同意义建立了相互联系的客观基础,社会事物本身的民族文化特点又使得词义引申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上述各例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因此,可以这样说,一个民族的物质、制度和心理的文化不但在词语的意义中留下它们的痕迹,而且也在词义引申运动中留下它们的痕迹。,二、民族的社会文化事象所建立的引申联系对词义引申运动的制约,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对甲义和乙义的社会联系的探寻来研究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事象。其次,词义引申是词义发展的最主要的形式,它所依据的社会情况范围很广,几乎包括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引申活动提供联系的文化事象极为广泛,它几乎包括了广义文化的每个方面。,二、民族的社会文化事象所建立的引申联系对词义引申运动的制约,以上所说的词义引申的文化制约来自语言的外部,是词语与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联系的表现。社会文化的变化决定了词语意义的变化,但这种决定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语言内部,即词汇体系的内部调整之后才间接反映出来的。社会文化的变化要求并造成一个新的意义成分出现。然而这个成分必须经过词汇体系的词义重新分配,才能决定它是以一个词语的新义项形式出现,还是以一个新的词语形式出现。上述各例中新的意义成分除了例2是以新的词语形式出现外,其余的都是以增加一个引申义项的形式来安排新的意义成分。但是不管哪一种,文化制约的作用是确定无疑的事实。,三、民族的认识特点和思维习惯所选择的引申联系对词义引申运动的制约,一个民族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其思维习惯对词义将按照什么路线来引申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引申联系并不是以客观社会存在的姿态直接参与词义运动的,而是在经过人们主观的过滤之后以主客观结合的形式发挥其联系搭桥作用的。这样,使甲乙义相关的引申联系也就必然体现一个民族的认识特点和思维习惯。民族的认识特点和思维习惯处于文化的最深层,如果不作跨文化的比较,它对词义引申的制约作用还不容易一下子就看出来。下面我们从三方面来分析在词义引申中汉民族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三个特点:,(一)捕捉特征的直观思维方式,每个民族都从自己民族的认识方式和思维习惯出发,去认识外部存在的事物,他们认为词语所指对象的某个特征与另一个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