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页_第1页
足太阴脾经页_第2页
足太阴脾经页_第3页
足太阴脾经页_第4页
足太阴脾经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足太阴脾经,1)主运化,2)主升清,3)主统血,系统连属,主要生理功能,1)在体合肌肉、主四肢,2)在志为思,3)在窍为口、其华在唇,4)在液为涎,脾,路线:与脾经关系密切的内脏有脾、胃和心。中医里的脾与西医中的脾不完全一样。相同点是它们都统血(贮存血液)和升清阳(提高免疫);不同点是中医的脾有运化作用,指脾能吸收食物中的精华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通过心肺输送至全身各脏腑组织,以供人体生命活动之需。所以食欲旺盛、饮食后胃部与腹部舒适、大便正常的人,大多面色红润,肌肉丰满,表明“脾气旺盛”,运化功能正常;而食欲不振,经常胃胀腹满,大便稀者,大多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软弱无力,这就属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但也有人食量并不小,却面黄肌瘦,也是由于脾的运化功能不正常,水谷不能化生为气血所致。脾还有统摄、约束血液行于脉内而不外逸的作用,称“脾统血”。一般出血症多与火热有关血受火热之邪干扰时会不受约束而妄行,出现各种出血症,但还有一类出血症,与火热之邪无关。 “气为血之帅”,也就是统帅的意思,要使血在脉管中规规矩矩地运行,不随便跑到脉管外来,需要“气”对它的约束,这个气主要是脾气。如果脾气虚弱,不能承担起这种约束功能,也会出现各种出血病症,如皮肤紫癜、产后出血不止、呕血、便血、尿血等。治疗这类出血不能用泻火的方法,而要补脾气。有一个名方“归脾汤”(现有中成药“归脾丸”)就是治疗这类出血的有效药物(方名也提示了这种作用),用来治疗人工流产后气虚所致的出血不止,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与脾经有关的五官包括舌和咽,也跟脾脏的功能相关。“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饮食从口入,如脾的功能正常,则口味食欲才能正常,中医称“口中和”;如脾运化功能异常,就会有口黏、口臭、口淡、口甜等症状。涎为口中津液,就是俗称的“口水”,能湿润口腔,保护口腔黏膜,助食物消化。但口水过多,不自主的外流,如小儿、中风后的流涎,是脾虚的一种征象;有人饮食过量,特别是晚上进食过多的油腻食品,睡眠时常会流腥臭的口水,这是因为饮食过多,超过了脾的运化能力(晚上阳气渐衰,脾气不旺,运化能力减弱),水谷不能化生为气血,反聚而为湿热之邪的一种现象。所以晚上过多的进食,特别是高热量的食物对健康不利。,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身重无力等。,足太阴脾经,(一)经脉循行 【原文】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注释:核骨:即指第1跖骨的头部突起。踹:音篆,小腿肚,即腓肠肌部。厥阴:指足厥阴肝经。咽:此兼指食管而言。,1.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足内侧赤白肉际,2.经过第一跖趾关节后面,3.上行内踝的前缘,4.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5.沿胫骨后缘,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前(内踝上 8 寸以下,厥前、太中,少后;上 8 寸以上,厥太交叉,厥在太少之间:太前,厥中,少后),,6.7.上行沿膝股内侧前缘,8.进入腹部,9.属脾,络胃,10.通过横膈上行, 11.沿食道两旁,12.联系舌根,分散于舌下。注:胸腹部外行线-循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至锁骨下周荣穴,而后折向腋下大包。 13. 胃部支脉:从胃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相邻的阴经在胸中交接),循行小结,联系的脏腑器官:p100穴位分布线: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沿胫骨后缘,至腹循腹正中线旁开4寸至胸正中线旁开6寸,至于腋下大包。气血流注顺序:属络表里关系: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旺于巳时(9:00-11:00 )5.外线(有穴通路):隐白大包穴(左右各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本经11穴分布在下肢部,10穴分布在躯干部。,(三)主治概要本经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脾3,隐白(SP1)足太阴井(木)穴别名:鬼垒、鬼眼 鬼穴之一【功能】 健脾安神,调经统血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端,距趾甲角旁0.1寸。,主治是治疗脾不统血所致的月经过多、崩漏的要穴 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 (1) 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重灸)。(2)癫狂,多梦,昏厥,惊风。(鬼穴之一治一切神志病)(3)胸痛, 腹胀。配穴:月经过多配三阴交、血海、气海。 崩漏配大敦用直接灸。治血证多用灸法。 便血配足三里。,现代报道摘录婴幼儿腹泻三棱针点刺隐白穴,放血7-10滴,左右交替,每日1次。急性鼻出血取隐白配合上星,用强刺激手法,疗效较好。 刺灸法浅刺0.10.2寸,治血证多用灸法。,脾5,太白(SP3)足太阴输(土)穴;脾原功效:健脾和胃 化湿止痛 定位 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小头后缘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 1)胃痛,腹胀,腹痛,肠鸣,泄泻, 呕吐,痢疾,便秘,痔疾. (2)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配灸隐白、丰隆治脾虚腹泻。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脾6,公孙(SP4)络穴 ; 八脉交会穴 通冲脉功效:健脾和胃 理气消滞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主治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精神分裂症等。 (1)胃痛,呕吐,饮食不化, 腹痛,泄泻,痢疾。(2)心烦失眠,发狂妄言。(4)足痛,足肿,脚气。配穴:内关(与本穴同为八脉交会穴)心胸胃疾病现代报道摘录 :原发性低血压配内关,针刺得气,用电针治疗仪分别连接于双侧同名穴,每次20分钟,10-20天为一疗程。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三阴交 (SP6)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交会穴别名:承命,下之三里,太阴穴名:足三阴经经脉气血在此交会但“手三阴经”不交会,分别走手掌的外中内侧。妇科三阴交 女人常揉三阴交终身不变老。女三里妇科首选三阴交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脾主运化而统血,肝主疏泄而藏血,肾主水而藏精。为人身六大强壮穴之一。还是妇科三穴之一功效:健脾胃 益肝肾 调经带,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 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病、下肢病 (1)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 (2)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赤白带下,阴挺,产后血晕,滞产,不孕。 (3)阳痿,遗精,遗尿,疝气,小便不利。 (4)下肢痿痹,脚气。 (5)心悸、失眠、高血压,(1)、配天枢、合谷,清热除湿,健脾和中,主治小儿急性肠炎。(2)、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活血化瘀,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配阴陵泉、膀胱俞、中极,渗湿利尿,主治癃闭。(4)、配中极、天枢、行间,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维生素b12注入本穴,急性病毒性肝炎 0.51ml一次日, 51例治愈率96.1。,现代报道摘录:肾绞痛将黄体酮40mg,注入双侧三阴交穴,疗效优于单纯药物和针刺治疗。小儿遗尿将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维生素B2注射液0.5mg,注射于双侧三阴交、长强各1ml,隔日注射1次,10次为1疗程。失眠以三阴交为主穴、神门为配穴,三阴交深刺2-2.5寸,神门进针0.5-0.8寸,针刺得气,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同时嘱病人每晚睡前自灸三阴交20分钟,每日1次。,现代研究(1)电针犬的三阴交、照海、膀胱俞、肾俞等穴可引起输尿管蠕动增强和尿量增加。(2)有报道表明,用三阴交配气海、肾俞治疗痛经125例,取得良好效果。(3)有报道,针三阴交、肩外俞等穴妇女避孕率可达66.6%。另有报道,针三阴交可使孕妇子宫收缩,并可使继发性闭经病人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现象。【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禁针。,脾11,地机(SP8)足太阴郄穴别名:脾舍,地箕。功效:健脾胃 调经带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月经病(1)腹痛,泄泻。(2)小便不利,水肿。(3)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配伍(1)、配血海,有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2)、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有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痛经。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现代研究(1)地机配血海,埋针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有良好效果。(2)有实验资料表明,针曲池、地机等穴,可引起胰岛分泌功能增强,但针足三里未见明显变化,说明地机等穴与胰岛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密切关系。,郄穴,脾12,阴陵泉(SP9)足太阴合(水)穴别名:阴之陵泉 阴陵穴名:阴-膝内侧陵-胫骨内侧髁高突泉-髁下凹陷健脾化湿,利尿消肿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主治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痿;2.消化系统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3.妇产科系统疾病:阴道炎,月经不调;4.其它:失眠,膝关节炎,下肢麻痹。配穴:腹泻配脾俞。 黄疸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 水肿配水分 淋证、癃闭配箕门。 遗尿配阳陵泉。 膝痛配足三里、血海、梁丘。操作:直刺12寸。,穴位主治鉴别表,脾13,血海(SP10)别名:百虫窝 血郄功效:清营凉血 调经止痛定位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至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主治(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 (2)瘾疹,丹毒,皮肤瘙痒。等血热性皮肤病(3)小便淋涩。(4)股内侧痛。 配伍(1)配带脉,调经统血,主治月经不调。(2)配犊鼻、阴陵泉、阳陵泉,舒筋活络,利关节,主治膝关节疼痛。(3)配合谷、曲池、三阴交,疏风清热凉血主治荨麻疹。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脾21,大包(SP21)脾之大络止痛平喘定位举臂,在侧胸部,腋中线上,(腋下6寸)大包腋下6寸取。当第六肋间隙处。主治(1)胸胁胀满,胁肋痛。(2)咳嗽,气喘。(3)全身疼痛(实),四肢无力(虚)。配穴:p103刺灸法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 0.5-0.8寸;深部为肺 脏,不可深刺。可灸。,小结,1.取穴要点:足大趾内侧甲角旁0.1寸-隐白。跖趾关节: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公孙。 第一跖骨小头后-太白 均赤白肉际小腿部:胫骨后缘-三阴交、阴陵泉。连线上-地机穴大腿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