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论--世(上)...ppt_第1页
第四讲--论--世(上)...ppt_第2页
第四讲--论--世(上)...ppt_第3页
第四讲--论--世(上)...ppt_第4页
第四讲--论--世(上)...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论世,“论世”,并不局限于写作背景,而是在更为深广的意义上了解作家创作的历史背景。其中包括当时的时代氛围、社会思潮、地理环境、社会风俗等,以便能设身处地,揣摩作家的心境,充分运用想象,填补作品中的空白。,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中国中古时期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曾经说过:“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这“世情”和“时序”就是指作品产生的时代氛围、地理环境、社会风俗、社会思潮等,对这些内容的考察与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把握本质。,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中国古代向来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强调文学的“言志”、教化、美刺功能。因此,论世之于赏诗就显得特别重要。我国的诗文评,也非常重视对时代、历史的宏观把握,注重对一个时代文明、文风的准确概括,乃至涌现出建安风骨、魏晋风度、江左宫商、盛唐气象等概念。这些概念往往使人产生对某一时代历史的丰富联想,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建安风骨。建安风骨表述的是建安时期的文学特征。建安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引起一批有识之士的愤恨与不平。以曹操、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作家们,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与民生疾苦,悲天悯人;另一方面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充满雄心壮志。刘勰在评价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时曾经这样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这就是建安风骨。建安风骨的美学精髓是慷慨悲凉。,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建安风骨:建安风骨表述的是建安时期的文学特征。建安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引起一批有识之士的愤恨与不平。以曹操、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作家们,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与民生疾苦,悲天悯人;另一方面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充满雄心壮志。刘勰在评价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时曾经这样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这就是建安风骨。建安风骨的美学精髓是慷慨悲凉。,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文人们在政治旋涡中生活,失去了自己独立活动的空间,经常会有生命微贱、朝不虑夕的感觉。为了更好的生存,文人们只能采取积极的态度,以潇洒通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这就形成了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展现出来的是通脱之美。嵇康的“手挥五弦,目送归鸿”,是一种多么富有诗意的气概。实际上,在这种通脱的背后,隐含着一种巨大的精神痛苦,很多人消极避世。受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文人们为了麻醉自己,消除灾难,常常喝酒、吃药。,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在魏晋时期的文章中,虱子的地位很高,“扪虱而读”成为一件优雅的美事,谁也不认为丑。这就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在这种社会风尚的引导下,产生了许多诗歌。这些诗歌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哀愁,就是文人真实心态的折射。魏晋的通脱,实际上带有虚假的成分,很多人是为了避祸。因为,曹魏皇帝大多无能,他们的风头都被曹操、曹丕占尽。司马氏专权,大肆杀戮,很多名士如何晏、嵇康惨遭杀害,致使天下名士减半。魏晋文士们以通脱的行为方式排遣内心的苦闷,而他们的真实心态在文学作品中是有比较鲜明的表现的。,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坐起弹鸣琴。薄暮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李善在注释文选的时候说得非常明确:“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讥(j)讽,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猜。”这样,我们就能大致理解阮籍的诗歌了。,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朱自清说:“陶诗显然接受了玄言诗的影响。玄言诗虽然抄袭老庄,落了套头,但用的似乎正是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因为只有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才能比较地尽意而入玄;骈俪的词句是不能如此直截了当的。那时,固然是骈俪的时代,然而,未尝不重接近说话的语言。世说新语那部名著便是语言的记录。这样看,渊明用这种语言来作诗,也就不是奇迹了。”(序萧望之陶渊明批评),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盛唐气象:到了唐朝,我们再回首魏晋,真有隔世之感。魏晋风度在唐朝人的眼里显得有写寒碜。这时的诗歌创作呈现的是盛唐气象。所谓盛唐气象是唐朝百余年承平积强的产物。这时,物质与精神文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服药的人少了,但酒却照饮不误。人民的精神生活普遍比较充实。文士们口袋里有钱,便想畅游天下。在唐代的著名诗人中,有哪一位没有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由于政治开明,思想活跃,文人博览百家,阅历广泛,发为诗歌,气象自殊。盛唐诗歌使人耳目一新。,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盛唐气象:到了唐朝,我们再回首魏晋,真有隔世之感。魏晋风度在唐朝人的眼里显得有写寒碜。这时的诗歌创作呈现的是盛唐气象。所谓盛唐气象是唐朝百余年承平积强的产物。这时,物质与精神文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服药的人少了,但酒却照饮不误。人民的精神生活普遍比较充实。文士们口袋里有钱,便想畅游天下。在唐代的著名诗人中,有哪一位没有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由于政治开明,思想活跃,文人博览百家,阅历广泛,发为诗歌,气象自殊。盛唐诗歌使人耳目一新。,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昌龄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这两首诗的作者都不是特别著名的诗人,不算是一流诗人,但是,前一首被当时著名宰相、诗人张说摘取其联语,书之于政事堂,以为文章范式。后一首据说使李白钦佩不已。李白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要赋诗,但是,在登临黄鹤楼时,随关登临之口,不敢自信的赋诗了,他叹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说的是崔颢的这首诗。盛唐气象在王湾和崔颢的诗中表现得非常充分。,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如果我们站在盛唐气象的角度来读这两首诗歌,得到的兴发感动和领悟就会高一个层次。我们将会感受到一种放眼古今上下的宽广胸襟,引起高远的文化联想;一种宽松舒畅、一帆风顺的得意;一种阳光灿烂、百草丰茂的自然景观;一种除旧布新,万象更新的喜悦;一种根深蒂固的乡关之思,这种思乡与诗人的四方之志融为一体。这些都能够反映盛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人们的精神风貌。正因为这些都不是诗人特意宣扬的,而是下意识的流露,读者可能会很容易忽视。,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读诗、品诗而不知论世,可能会出现一些笑话。唐代诗人批评现实不遗余力,不少研究者就认为,唐代诗人普遍具有一种反抗精神,尤其是李白、李贺。殊不知,“唐人诗无忌讳”(洪迈)。即使“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杜甫,他也有一些带有强烈刺激性的诗句,如:“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明。,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文学风气的变化与社会时代有关,也与人民的欣赏趣味有关。我们在认识这一问题的时候,千万不可忽视当时的读者或听众,他们也是促使文风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元曲,尤其是散曲套数和戏曲,风格多诙谐,有不少搬砖弄瓦式的文字游戏,不避俚俗,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读者或听众是下层劳动人民,其中还有不少是大字不识的文盲。因此,元曲的创作不能不顾及他们的理解水平或趣味。这在元曲的欣赏中应该特别注意的。,第一节“文变染乎世情”,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