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石潭记知识点大全 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1. 水尤清冽尤:格外,尤其。清冽:清澈。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下:向下。3. 全石以为底以为:把作为4. 卷石底以出以:相当于“而”5. 为坻,为屿,为嵁为:成为。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6.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接7.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许:表约数,相当于“来”8. 皆若空游无所依若:好像;空:在空中。9.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彻:通;布:映;佁然:愣住的样子。10.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俶尔:忽然;远:向远处;翕忽:轻快敏捷11.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以:因为;清:凄清。居:停留。12. 隶而从者隶:随从。1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14.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明灭:或现或隐。15. 其岸势犬牙差互其:那。势:形状。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互相交错。16. 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17.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寒:使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怆:悲伤。邃:深。18. 记之而去去:离开。二、句子翻译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时间顺序)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以整块石头为底;潭水清澈;形状弯曲;环境清幽。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19.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20.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佩、环碰撞的声音,心里很高兴。于是砍掉些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来便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着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浮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布在水底石上,呆呆地连动都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捷,好象在与游人共娱乐。顺着水潭向西南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犬牙交错,无法看到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来,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袭人,真是寂静幽深极了。由于这个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留在那儿,便把当时的情景记述下来就离开了。一同来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名恕己,一个叫奉壹。段意:第1段 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写潭的概貌。 第2段 写潭水清澈见底,游鱼怡然自乐。第3段写潭水的来源。 第4段 写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5段记下同游者的姓名。写作者心情的诗句:“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大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宋朝的苏轼本文的体裁属散文 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文学成就:诗:宋诗的代表。词:与辛弃疾齐名。是豪放派的开创者。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解(脱下) 欣然(高兴地) 行 (步行 (散步) 念(考虑) 乐( 高兴 (解闷) 遂(于是) 寝 (睡)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交错(纵横交错)盖 (原来是)但 (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吾(我们)三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人与我一起欣赏, 就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看到)水中(仿佛)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倒影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就像我们两个这样。四 阅读理解: 1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月色如水 月色空明)2 本文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请用一个字回答)3 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4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想象,用两个比喻来描写月色。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5 段末几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又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6 作者夜游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闲 旷达(豁达)、乐观补充练习1.本文选自苏轼文集,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苏轼,其弟_苏辙_、其父_苏洵_3. 品味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4.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6.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7.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 “ 念无与为乐者。”本文结构:一层: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时间、地点、人物。二层:描写月光清澈。三层:叹息赏月人少,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洁。表达方式:记叙景物描写抒情 请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作者、作品: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大师,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 (二)、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 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 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推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6、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17、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8、本文论证方法?一、二段是归纳法,全文也是归纳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8)、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曹刿论战复习要点知识点一、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恩小惠,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4、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云打一仗。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彼竭我盈。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辙乱旗靡。 6、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一鼓作气。 7、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用原文回答)这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给加点的字注音曹刿请见(gu) 又何间焉(jin 小信未孚(f) 牺牲玉帛(b) 小惠未徧(bin ) 登轼而望之(sh) 夫战,勇气也(f) 望其旗靡(m)2、为下列句子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同“遍”,普遍)(跟从,支持)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为人信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独自专有)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B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4、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肉食鄙,未能远谋(见识短浅,) 小大之狱(案件,)为人卑鄙 (品德低劣) 牢狱之灾(监狱)虽不能察(即使) 必以情(实情)虽是犯错 (虽然) 真情实感(感情)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牲口)为人忠实 (忠诚) 为国牺牲(舍弃自己利益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6、曹刿论战选自_左传,这部书传说是春秋_时期_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7、 根据要求默写课文。(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8、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C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一.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 了强齐的史实。 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1、 重点词解释:齐师伐我军队;5又何间焉参与;1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安稳、安定,这里是安养的意思;小惠未徧同“遍”,普及;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C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诉讼案件;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满,充沛。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重点句式: 忠之属也。 6 夫战,勇气也。 夫大国,难测也。 .,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出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的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2. 作战地点选在哪里?N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3. 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4.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第三部分(第3段) !1. 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2. 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3. 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1)曹刿:(主要人物)第一,齐鲁交战,对不属于“肉食者”的曹刿来说并无直接关系,但他主动求见鲁庄公,乡人劝阻也无用,他坚持去献策,这表现他关心国家大事。第二,在“何以战”的问题上,鲁庄公连续两答,曹刿都认为不足以取信于民,直到鲁庄公三答,他才断定具备了交战的条件。因为他懂得战争的关键在于民心,可见他有远谋。第三,齐人两次击鼓进军,曹刿都劝阻鲁庄公不得反击,直至齐人“三鼓”,曹刿才抓住“彼竭我盈”之机,建议反击,使“齐师败绩”。至于追击,也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后。这表明他懂得战争艺术,指挥高明,足智多谋。(2)鲁庄公:第一,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积极备战,主动还击,敢于迎战强敌,这种态度十分可贵。第二,他深知“衣食”的重要,不敢独享,“必以分人”;他深知“信”的重要,“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他深知体察民情的重要,能“小大之狱必以情”。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也是十分可贵的。第三,当没有权职的曹刿,怀着对肉食者鄙夷的态度,劈头问他“何以战”的时候,他不仅不计较、不怪罪,反而诚恳回答问题;当他的回答两遭否定时,他不气恼,不斥逐,继续心平气和地听对方论战;当他听到曹刿的赞许时,并不得意忘形,而是毫不犹豫地采纳了曹刿的正确主张,并答应了曹刿“战则请从”的要求。可见他善纳雅言,知人善任。长勺之战的胜利,固然是曹刿战略战术思想的胜利,但他毕竟只是献策者,而非决策人。没有决策人鲁庄公的知人善任,也不会创造出“以弱胜强”这一不朽战例的。因此给鲁庄公以适当评价是必要的。五、. 归纳总结全文1. 归纳中心思想。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2. 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b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3. 归纳写作特点。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诗词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狂风咆哮破物飞茅的句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连夜遭雨的惨状的句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表现忧国忧民感情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诗人忧国忧民却能做到忘我的句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拓展: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意境相同的句子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7、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8、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赤壁杜牧 假设东吴美女的命运表现东吴失败后的屈辱。写出了周瑜获胜纯属于偶然的机遇的句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 表现诗人的英雄气概与舍生取义的生命观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3、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5、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观刈麦白居易 表明全家人艰辛劳动的诗句: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表明劳作艰辛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拓展煤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境相同的诗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拓展:柳宗元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意境相同的诗句:家田输税尽。 5、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6、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概括封建社会的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现象,表明对统治者的谴责和劳动人民的同情的诗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3、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主旨句)已亥杂诗龚自珍 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然前途坎坷不畅,也不忘报国情怀,后人也常用来比喻老一代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句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3、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4、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二、根据要求或提示填空 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因由是。 4、最近,中国政府宣布,免除非洲贫困国家100亿元人民币的债务。这种关注人间冷暖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济世情怀。(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作答) 6、请你从中国古诗词不达意中任选两句表现离情别意和思想抱负的诗词句,作为临别赠言献给你的同学。 9、清朝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智能家居系统配备下的二手房交易物业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油气田采矿权出让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爆破拆除工程安全生产责任及事故赔偿合同
- 2025年免疫治疗对自身免疫性多发性硬化症治疗的应用进展报告
- 2025房产代持及不动产交易保障服务合同
- 2025版聘用外籍IT专家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绿色建筑推广房屋代销合作协议
- 2025年拆墙工程智能化管理系统租赁合同
- 2025年度国有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合同
- 2025年度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协议
- 中小学校长在2025秋季开学第一次全体教师大会上讲话:人心决定温度人格决定高度人品决定厚度
- GB/T 3098.15-2023紧固件机械性能不锈钢螺母
- 陈琦《教育心理学》课件
- 封头理论重量计算公式
- 护理副高职称答辩5分钟简述范文
- (3)-2-1-药物的跨膜转运
- 幼小衔接资料合集汇总
- 八年级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测试题
- GB/T 28575-2020YE3系列(IP55)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条件(机座号63~355)
- 储油罐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措施表
- 传媒公司员工劳动合同(标准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