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的辨伪与考证.ppt_第1页
古典文献的辨伪与考证.ppt_第2页
古典文献的辨伪与考证.ppt_第3页
古典文献的辨伪与考证.ppt_第4页
古典文献的辨伪与考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讲文献的辨伪与考证,古典文献中的伪书,伪书,在古典文献中是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从古至今层出不穷,不绝于世,给学术研究带来了较多的麻烦。那么,究竟什么是伪书呢?伪书就是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古典文献。,所谓“作者不真”,即在书名项、作者项、序跋等文献形态上明确标明作者姓名是不真实的。,所谓“年代不实”,即在文献形态上明确体现出的文献产生的年代是不真实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或传说)人物的姓名本身就具有年代内涵,所以,“作者不真”的伪书也大都(只有少数个别)体现着“年代不实”。,所谓“内容假造”,即在具有特定作者、年代的图书文献中加入某些非固有或应有的内容,或借助某些故有图书文献(大都是亡佚的古籍文献)的名称而编造新的内容。,关于伪书的种类,经历代学者讨论具有真伪问题的古书,仅张心澂伪书通考载录的就有1104多种,古代伪书的数量应该比这个数字更大。明代胡应麟曾总结伪书成因共有21点,很值得研究:,(1)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2)有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3)有援古人之事而伪者;(4)有掇古人之文而伪者;(5)有传古人之名而伪者:(6)有蹈古书之名而伪者;(7)有惮于自名而伪者;(8)有耻于自名而伪者;,(9)有袭取于人而伪者;(10)有假重于人而伪者;(11)有恶其人,伪以祸之者;(12)有恶其人,伪以诬之者;(13)有本非伪,入托之而伪者;(14)有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15)有伪而非伪者;(16)有非伪而曰伪者;,(17)有非伪而实伪者;(18)有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19)有当时记其伪而后世弗悟者;(20)有本无撰人,后人因近似而伪托者;(21)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所列上述各项,有的是说伪书的流传及人们对伪书的认识问题,如(1)(2)(16)(18)(19);有的是说作伪的动机、目的问题,如(11)(12);有的是说伪书存在的形式问题,如(15)(17);其余皆是说作伪的手段方式方法问题,凡12类。,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则把伪书的种类分为10种:(1)全部伪;(2)一部分伪;(3)本无其书而伪;(4)曾有其书,因佚而伪;(5)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伪;(6)内容不仅伪而书名、人名(作者)皆伪;(7)内容、书名皆不伪而人名(作者)伪;,(8)盗袭割裂旧书而伪;(9)伪后出伪;(10)伪中益伪。梁启超言,“伪书的种类很多,各家的分类法亦不同”,也承认自己所分的10类也是“不科学的方法”。为了更科学、全面、准确地反映伪书的种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伪书加以分析。,从行为动机的角度分析,伪书基本可分为三类:(1)主观故意作伯的伪书;(2)主观过失造成的伪书;(3)客观因素促成的伪书。就动机而言,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作伪的动机一节中有相当精要的概括,目次如下:,有意作伪的:一、托古;二、邀赏;三、争胜;四、炫名;五、诬善;六、掠美。,非有意作伪的:1、全书误题或妄题者;2、因篇中有某人名而误题;3、因书中多述某人事或言论而得名;4、不得主名而臆推妄题;5、本有主名不察而妄题;6、部分误编或附入者(1、类书误作专书;2、注文混入正文;3、献书时妄增篇幅;4、后人续作;5、编辑无识贪多)。,从存在形态的角度分析,伪书主要可分为四类:(1)内容形态全伪之书;(2)内容真伪混杂之书;(3)内容真而形态伪之书;(4)本真而误认有伪之书。,从实现方式的角度分析,伪书可分十类:(1)有掇拾古人之事而伪者;(2)有挟辑古人之文而伪者;(3)有假传古人之名而伪者;(4)有蹈用古书之名而伪者;(5)有自隐假托他名而伪者;(6)有剽窃题属自名而伪者;(7)有后世臆改妄题而伪者;(8)有后世增补附益而伪者。,古书的辨伪及其学术意义,1什么是“辨伪”古典文献有“伪”,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把古典文献中那些有伪的图书文献、或某部图书文献中有伪的内容、篇章揭示出来,这就是“辨伪”,也有人主张应该称为“辨真”,提法不同而实质相同。,辨伪是文献实证考据的形式之一,是传统学术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是文献学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辨伪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辩伪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实性。它的涵盖面很大,凡是有问题的古史事、古书籍、古器物、古碑刻、古字画等均在辨识的范围内。,文献学所讲的辨伪是狭义的辨伪,主要是辨识古典文献的真伪,任务是认定文献的其实作者、年代,体现其献归属,而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每一个人都是特定历史年代的人,所以,图书文献真实作者的认定也就具有了年代意义。从这一意义上说,文献辨伪学也可称为文献年代学。,文献辨伪是不仅要将群体文献中那些有伪的图书文献揭示出来,也要将个体文献(一部书等)中那些有伪的篇章和文字,如注文混入正文、他书或他人之文伪作某书或某人之文、后世增补之文被当成本书原有的内容等“伪篇”或“伪文”辨识考证出来,使之与原文相区别,这是更为艰巨的文献辨伪任务。,辨别古书真伪,通常会有五种结果:(1)一部被认为是“真”的古籍,经过考证可能被判定为“伪”书;(2)一部被认为是“伪”的古籍,经过考证可能被恢复“全真”的身份,如孙子兵法;,(3)一部被认为是“伪”的古籍,经考证虽然被恢复了“全真”的身份,但其中夹杂着某些“伪”的文段,即其中某些文句、段落有伪;(4)一部被认为是“伪”的古书,经考证可能被恢复“半真”的身份,即其中某些篇章有伪,如尚书;(5)一部被认定是“全伪”的古书,经考证可能发现某些“真”的文段。,2辨别伪书的意义辨伪是一切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时间概念、空间概念、个体概念这三者之间的不断变化就构成了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链条。这三者的规定性也就成了历史文化研究的三要素。伪书所模糊的正是其真实的时间年代、个体作者,而某一特定的个体同时就具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意义。,对于古典文献的辨伪工作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古今许多学术大家都有切身体会,如清代辨伪名家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有云: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为伪书所误。研究的基础先不稳固,往后的推论结论更不用说了几千年来,许多学问都在模糊影响之中,不能得忠实的科学根据,固然旁的另有关系,而为伪书所误,实为最大原因。所以要先讲辨伪及考证年代之必要。,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也有精辟的论述: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还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前人对古书辩伪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多有论述,今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点:一是,不辨古籍之真伪,就无法确定文献的价值。一部古书,只有对其作者明确、成书时代肯定、书中是否有附益并得以认知的情况下,才能正确地评定其价值。,如尉缭子一书,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它不甚了解,因而怀疑它是伪书,清人更深加指责其是“后人杂取苟以成书而己”,姚际恒斥其教人滥杀无辜,甚至主张“必焚其书然后可也”,钱穆也讥其开首即模仿孟子见梁惠王之问答,他们都认为此书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其实,今传本尉缭子是一部比较可信的书,书中纪录的尉缭子向梁惠王献言时的身份、语句及引述吴起的言行都与历史真实相符,特别是书中保留了“世将”等后世不用的语辞,所以,其中史料不会晚至秦并六国,将此书成书定于魏襄王时期的尉缭,当无问题。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尉缭子更证明了该书的价值。由此可见,古书辨伪重在“求真”,以确定古书真实的学术价值。,二是,不辨真伪,无益于古籍的整理。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不经过整理往往无法卒读,其中真伪混杂,而深层的古籍整理工作是多种历史文化知识的综合运用,古籍辨伪则尤为要务。首先,是在古书整理之前,必须明辨其真伪及其年代,然后务使真者得其用,伪者另有所归,方能言及其他问题。,其次,是即便是真书书,其中又大都夹杂着某些伪文伪篇,不辨其真伪将大大影响古书整理的价值。如西汉刘向等在整理晏子时,把收集到的晏子定为8篇215章,8篇又分为三类:(1)符合“六经之义”者列为前6篇;(2)将“文辞颇异”“又有重复”者归为1篇;,(3)将“疑后世辩士所为”“似非晏子言”者归为一篇。这就将其真伪区分开来,揭示了文献的不同时代和价值。又如唐圭璋先生的全宋词初版中尚有一定的伪篇,后再版时重加整理考辨,将其中的伪篇剔除,或重新确定作者归属。,三是,不辨真伪,无法编纂史书。史书的编纂必须是“信史”,这就要求史家具有“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德,此外还要具备考辨史料真伪的能力。史记之所以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名著,与司马迁对史料所做“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的大量考信工作是分不开的。,其考信工作以“六艺”为取设标准,这是个体无法完全超越的历史局限,但他求其、信实、存疑的史学思想和方法弥补其历史局限可能造成的某些不足,例如,他对远古的传说材料,总是感叹一声:“尚矣!”“吾不知已!”“不可记已!”以极其认真的态度核证传说的真伪信异。,四是不辨真伪无法认识学术源流。古书其他与学术源流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果不能辨别古典文献的成书年代、作者是否为假托、内容是否为伪造,整个学术研究就无法实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造成学术发展历史的错乱。如老子一书,根据传统的说法,老聃是孔子的前辈,其人其书在孔子之前,所以,,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及大多学者都先述老子及先秦道家思想,再述孔子及儒家学派;而冯友兰笃信老子成书于战国之际,他的中国哲学史便将老子排列于孔墨之后。考辨古书真伪及其成书年代对于学术源流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考辨伪书的方法,关于辨伪的方法,最早作系统总结的是晚明胡应麟。他把历代学者关于辨伪的见解和实际采用过的辨伪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在四部正讹中指出考辨伪书的方法有八:,凡核伪书之道: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核兹八者,而古今赝籍无隐情矣。,这也就是说,遇到可疑的古书,需要作以下工作:首先,检查一下最早的目录书,看著录了没有;其次,翻阅历代史书中的经籍志或艺文志,研究这部古书什么时代见于著录,以考其流传的线索;第三,从作者同时人的著作中,检查有无谈到或称引这部书的地方;,第四,从后世的书籍中,检查有无发挥或引申这部书的言论;第五,从文体上,检查是否和作者所处时代的笔调相合;第六,从内容上,检查是否与作者所处时代的事实相符;第七,检查所标作者姓名,是否出于托古;第八,检查首先传布这部古书的,是什么人。,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辨伪书的十二条公例: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徵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2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5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6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7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8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10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画,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11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以推见其崖略;若某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总结上列诸家条例,可以综合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一)查明传授源流:目录学与辨伪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些提要式书目里,常有关于古籍考辨的记载。唐智顗开元释教录序明确提出:“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在佛经目录中,有的还专门列有“疑经录”以别真伪。其考辨的着眼点,很大部分集中在传授源流方面。从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私家藏书志、书目提要中,不但可以看出各个朝代藏书的情况、书籍的聚散和整理,更可以从中考察某一部书的流传过程,传者为何人,流传有无中断等。,利用各种书目提要,查明书籍的传授源流、版刻特点,对辨识伪书,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柳宗元辨鬼谷子说“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得出“鬼谷子后出”的结论;辨亢仓子说:“刘向、班固录书无亢仓子,而今之为术者,乃始为之传注,以教于世,不亦惑乎!”考察著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辨关尹子说:“汉志有关尹子九篇,而隋、唐及国史志皆不著录,其书亡久矣。”辨子华子也说:“考前世史志及诸家书目并无此书,盖依托也。”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辨公孙龙子说:“汉志所载而隋志无之,其为后人伪作奚疑!”,总之,历代辨伪学家都非常重视从史志著录考察作者和传授源流,以辨别真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辨题名萧统所作的昭明太子集、题名岳珂所作的索湖诗稿等书为伪书,也都是从查考史志或诸家书目入手的。这的确是考辨古籍的一个重要方法。,(二)考订作者生平:古人所作传记、碑铭之类,对其人的生平事迹、重要著述,一般都有详细记载,因而考辨古籍真伪,从查核作者生平入手,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四库提要史部编年类存目有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八卷,题李焘撰。按宋史艺文志和李焘本传惟载焘有续资治通鉴长编,而无此书之名,此书体例与宋史全文约略相似而阙漏殊多,故提要判断为“当时麻沙坊本,因焘有续通鉴长编,托名以售其欺”的赝品。,斜川集十卷,题宋苏过撰。书中内容与作者时代经历不符。据苏过墓志,过卒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但集中却出现南宋嘉泰(12011204年)、开禧(12051207年)诸年号,以及周必大、姜尧章、韩侂胄诸人。集中所述时事,亦皆在南渡以后,这些都不是苏过所能接触到的。,清人编四库全书,发现南宋词人刘过(11541206年)龙洲集所载之诗与此尽同,所以,提要判断此书“盖作伪者因二人同名为过,而抄出冒题为斜川集以渔利耳”。,从上述例子看来,凡作者时代和书的内容有明显出入,或作者传记根本未载曾有此种著作,就有必要引起注意;如果发现书中所载事迹,明显在作者时代之后者,可断其书为伪,或者杂有部分伪篇。,(三)分析作品内容:文字作品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书中所叙述的历史事实、典章制度,以及所表现的学术思想、所采用的文体文法、所使用的词语、所表现的文字风格,无不带有时代的特征,必须把这些因素纳入特定的时代范畴之中,分析比较,找出其相符或矛盾,作为判断书籍真伪的参考。,(1)从历史事实或典章制度来辨别:用查核历史事实的方法来辨伪:例如,商君书记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乃商鞅死后七十八年的事,可知此书是此战以后的人所作,至少距离商鞅之死有七十八年;,例如,庄子有“田成子杀其君,十二世而有齐国”的话,自陈恒到秦灭齐,齐恰好是十二世,到庄周时代,才不过七八世,庄周怎能预知陈氏会有十二世呢?由此可知,那篇一定为后人所作,又可知庄子虽然是真的,外篇却有很多假的内容,必须细细考证一番。,列子为伪书,马叙伦列子伪书考举二十事辨之,有不少都是从考辨史料立论的,如:“周穆王篇有驾八骏见西王母事,与穆天子传合,穆天子传出晋太康中,列子又何缘得知?”“周穆王篇言梦,与周官占梦合,周官汉世方显”,“汤问篇与山海经同者颇多,山海经乃晚出之书”,列子更无从寓目。,又如,白氏长庆集中混有伪篇,前人早已怀疑,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对白集中闻李崖州贬二绝句进行了考核,谓“以唐史考之,崖州贬时,乐天殁将逾年”,当然绝不可能出于白氏之手,一定是后人增入的。,凡是朝廷的典章制度、社会的风俗习惯,都可以作为考辨书的真伪和年代的依据。如亢仓子说:“衰世以文章取士。”以文章取士,即科举,六朝以前所无,入唐始有。亢仓子是庄周的朋友,战国时人,怎知考八股之事?由此可知,一定是隋唐以后的人著的。,又如六韬有“帝避正殿”之事,避正殿,先秦以前所无,汉后始有,周朝哪有此种制度呢?六韬题吕尚撰,记周文王、武王问太公兵战之事,为伪书。姚鼐云:“周之权曰钧不曰斤,其于色曰玄、曰黑、曰缁,不曰乌,晋、宋、齐、梁、陈间市井乃有乌衣、乌帽语耳,而今六韬乃曰斤、曰乌。”,姚鼐是从度量衡制度的层面进行辨伪的,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器物很能说明问题。1972年4月山东临沂西汉墓中发现了六韬的竹简若干,证明西汉时已经传世,说六韬是周初的书当然靠不住,可能系汉初人所著,但也掺杂了后人的一些伪品。,(2)利用语言与时代的关系来辨别:历史的发展,时代的更迭,总要给语言以影响。社会在不断发展,语言也就处于不断变迁之中。一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反映其所属的特定时代,我们若能利用书内的特定时代的语言,也可以辨别书的真伪。,高本汉把左传和论语庄子国语等书比较,发现左传所用的方言虚字和代词,与其他古书不同,与鲁国其他书籍也不一样,左传所用非鲁语,因此,认为左传非孔子作,亦非孔门弟子作,也不是司马迁所谓“鲁君子”作的,当是另一人或他的同一学派中数人所作。,至于古书中出现的称谓、专用名词以及某些特定的提法,往往是考辨真伪最好的线索。马叙伦列子伪书考指出:“周穆王篇记儒生治华子之疾,儒生之名,汉世所通行,先秦未之闻也。”仅仅抓住“儒生”这一个名词,就把伪作列子的时代上限,限制在汉代以后了。,先秦所用的韵和广韵有种种不同。如“为”、“离”今在“支”韵,古在“歌”韵。诗易都不以“为”、“离”叶“支”。以“为”、“离”叶“支”韵,战国末年才有。九歌少司命以“离”和“辞”、“旗”、“知”叶,离骚东君以“蛇”和“雷”、“怀”、“归”叶。韩非子扬榷篇以“离”和“知”、“为”叶十。,我们再来看老子,便觉奇怪,第九章:“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竟把“知”字叶上文的“离”、“儿”、“疵”、“为”、“雌”。梁启超说:“我素来不相信老子是孔子时的作品,这个证据亦很重要。从此可断定老子必定是战国末年的人做的。若是老子确是和孔子同时的老聃所作的,便不应如此叶韵。”,杨伯峻列子集释附录三云:尽管古书的伪造者竭尽全力向古人学舌,务使他的伪造品足以乱真,但在摇笔成文的时候,无论如何仍然不可能完全阻止当日的语言的向笔下侵袭任何一部伪造的古籍,不管伪造者如何巧妙,都能在语言上找出它的破绽来。,可见,了解语言的时代特点,对我们辨识伪书、伪资料很有帮助。历史上不少书是后代人托古的伪作。对这部分作品的识别、辨伪,除了依据作品的内容外,从语言的时代特点入手,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3)从文体来辨别每一时代的文体各有不同,只要稍加留心便可分别。如黄帝素问长篇大段讲道理,不独三代以前,即春秋时亦无此种文体,用论语老子等可作反证。故此书年代可定为战国至汉。,即使甲时代的人模仿乙时代的文章,在行的人终可看出。旧诗中的“排律”一体,唐、宋、元皆未有,直到元末杨士宏选唐音,才以“排律”标目,明初高棅选唐诗品汇仍之不改,便一直沿用下来。孟浩然集标有“排律”一体,故提要认为已有误入,断非原本。,山谷精华录题黄庭坚撰、任渊编,而其书列有五言排律之名,作伪之迹显而易见,其属于“伪题编者”亦已毋庸置辨。若从文体辨别文学作品的真伪,更加容易。如词的起源,中唐刘禹锡、白居易始渐为之,字语参差,只有单调,到了晚唐才有双调。李白生在盛唐,却能作菩萨蛮忆秦娥那样工整的双调词,可知必系伪托。,(4)从文法来辨别凡造伪者不能不抄袭旧文。我们观察它的文法,便可知从何处抄来。如中庸传说是子思著的,子思是孟轲之师,中庸应在孟子之前。但依崔述考证,中庸却在孟子之后。证据很多,文法上也是一个。,崔述把中庸孟子相同的“在下位不获乎上”一章比较字句的异同,文法的优劣,说孟子“措语较有分寸首尾分明,章法甚明”。中庸所用虚字,“亦不若孟子之妥适。”可见“是中庸袭孟子,非孟子袭中庸”。,又如,贾谊新书早已亡佚,今本十之七八是从汉书贾谊传抄来的。贾谊传的事迹言论,新书拿来分做十数篇,各有篇名。前人说是汉书采各篇成传,其实如贾谊传的治安疏,全篇文章首尾相顾,自然是贾谊的作品。,而新书也分做几篇,章法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