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4).ppt_第1页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4).ppt_第2页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4).ppt_第3页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4).ppt_第4页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4).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第一篇章:社会主义之梦想成真,2、成真1917年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政权首先在俄国建立,1、梦想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第二篇章:社会主义之悲壮实验,小组活动一完成导学案三个探究小组活动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启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美好理想,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探究一,1、迫于形势的选择,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外有帝国主义干涉内有反革命势力经济严重匮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胜利!,“战时”,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不劳动者不得食,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特点:,“战时”,“共产主义”,作用:高度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取消货币、商品和贸易,无私奉献、按劳分配,直接过渡,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至战争结束,1920年大工业产值仅是战前的17,农业总产值只等于战前的65,交通运输业瘫痪,燃料、生活资料极其匮乏,连面包、肥皂等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饥饿、寒冷、疫病严重威胁着人民。,国内战争结束后,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强烈不满。各地屡屡发生农民暴动、工人罢工。1921年2月28日发生喀琅施塔德水兵叛乱。,二、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原因,直接原因: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超越了苏俄落后的生产力;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相比主要新在哪里?,2.勇敢的调整,二、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探究二,余粮收集制,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义务劳动制,探究二:,固定粮食税,有区别的对待大中小,恢复自由贸易,按劳分配,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新经济政策“新”的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转引自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2、列宁的反思,问题探究:,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大国崛起苏联,促进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国内政局趋于稳定,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新经济政策作用,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探索三:斯大林模式,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大国崛起,1、特殊条件形成,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农业集体化道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特征,3、形成途径,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4、一份骄人的答卷,5.一个苦难的群体,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3、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的经济的持续发展,历史反思,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要注重改善民生;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启示?,第三篇章:社会主义之唱响未来,1949-1956年走苏联的路,1978年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012年共筑中国梦,课堂小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1918-1921,1921-1928,1928-1991,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农业集体化,全部企业国有,重要企业国有,单一公有制,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自由贸易、商品经济,计划经济,追随理想,面对现实,回归理想,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学以致用,有所收获,1列宁:依你看,现在的农村主要问题在哪里呢?老农:我看现在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导致老农失去干活兴趣的主要原因,A余粮收集制的实行B粮食税的征收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D农产品收购制的实行,2列宁说:“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3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这样做的目的或后果是,A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B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有助于缓解当时国际上粮食短缺的状况D实际上有利于国际关系趋向缓和,4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很多地方大农场主和中农、小农大规模宰杀马、牛、猪和家禽,到了1933年,苏联的牲畜总量将近减少了50%,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抵制B国家通过农牧产品大规模出口积累资金C人们自力更生迎战大饥荒D工业化迅速发展对农牧产品需求量增加,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互动探究一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施的?,(2)影响: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互动探究二评价“斯大林模式”,(1)苏联“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有何表现?对苏联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表现:体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工业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积极作用: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经济实力;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特点:建立集体农庄,发展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提供资金原料等)。,(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