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永平--语用学发展概论[1].ppt_第1页
冉永平--语用学发展概论[1].ppt_第2页
冉永平--语用学发展概论[1].ppt_第3页
冉永平--语用学发展概论[1].ppt_第4页
冉永平--语用学发展概论[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趋势冉永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引言二十世纪30年代Morris,Carnap,Peirce等的符号学研究。“废物箱”解决语义学、句法学不能诠释的现象。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科地位得到确认。语用学杂志JournalofPragmatics(1977)。国际语用学会(IPrA)成立(1986);2005年月第9届年会代表人物Levinson(1983),Leech(1983),Brown微观语用学与宏观语用学之分。,ConciseEncyclopediaofPragmatics(Mey1998),除传统议题以外,收入了人工智能、认知技术、电子邮件交流、人-机互动、超文本(hypertext)、远程信息处理等与计算机相关的内容;还包含广播、喜剧、新闻编写、(大众)传媒、新闻发言、摇滚乐等与媒体有关的议题;涉及阶级语言、批判的语言意识、解放语言学(emancipatorylinguistics)、霸权及其语用(注)、意识形态、语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权力与语言、社会阶层等问题,都涉及语言使用与诸多现象的语用观。可见,语用学研究越来越边缘化。注:语用学刊物Pragmaitcs在2003年(Vol.13,No.1)就权威或霸权(hegemony)及其语用问题进行过专题讨论,属于语用学与社会学、政治学、语言民族文化学(linguisticethnography)等之间的交叉研究。,再如,根据TheHandbookofPragmatics(HornSchourup(2001)重新思考了well的语用功能;Erman(2001)以语料库为基础,对比分析了youknow时的语用差异;ChenCuenca(2003)研究了重述标记语(reformulationmarkers)。2004年,该刊又出现了如下话语标记语的语用探索:well(如Mller,and(如Dorgeloh),ontheotherhand(如Bell),thatis,inotherwords(如Murillo)等话语标记语、插入成分(如Grenoble),以及please(如Wichmann)等礼貌标记语、汉语中完成标记语guole(过了)(如Pan“Themanisanox.”“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词义或结构理解时的选择方向、如何通过话语中某一特定词语或结构去触发语用推理、选择待释项等。Blutner(1998,2004),Fischer(2000),Lasersohn(1999),Wilson(2004),Recanati(2004)等。,33语言习得/学习研究中的语用学介入不断拓展的交叉研究Kasper与Rose(2001,2002)相继推出了PragmaticsinLanguageTeaching和PragmaticDevelopmentinaSecondLanguage等。语用能力的“可教性”与“可学性”。主要问题:(1)课堂教学中学习者可利用哪些机会培养、提高语用能力?(2)如果缺乏语用知识的讲授,学习者是否可以发展目标语的语用能力?(3)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否对语用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同作用?Barron(2003)提出如下问题:(1)当二语学习者在目标语的社区中度过一定时间后,其语用能力与二语标准之间是否会出现趋同?趋异?(2)目标语文化接触时间的长短是否会增加还减少语用迁移?(3)二语的语用能力发展是否存在阶段性?等。,语用能力的评估与测试也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议题。Hudson(2001)提出语用能力的三种评价手段:直接测量、半直接测量和自我评价Brown(2001)描绘了语用能力测试的六种方法:书面完型填空、多项选择完型填空、口头完型填空、角色扮演、自我评价和角色扮演自我评价等。语用输入、语用引导也是近年渐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如Takahashi(2001),Yoshimi(2001)。英汉语学习中的语用迁移、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对比。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期刊)。4语用与认知的日益结合Sperber(2)语用模块论不能合理解释话语理解中的不确定性;(3)有时交际并非只有借助语言代码才能实现。Recanati(2004b),Wilson(2004a)42实验语用学研究方法的革新实验语用学(experimentalpragmatics)是最近在语用学研究中才出现的。“它集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神经心理学于一体,以实验为手段,重点探索言语行为、含意理解与推导、说话人意义等的认知基础。”(Noveck(2)自然语言受制于内在普遍原则的支配;(3)语法的可能范围是受到限制的;(4)原则和参数模型可用来解释具体语言的多变性。OT假设:语法输出是最优的,输出过程是一个优选过程。在OT中,语法的最终目的并非寻求绝对合格的输出,它必须具备解决普遍限制冲突的能力,以便从众多的候选输出中选择最优项作为输出,这是优选论的实质。,以上表明,语法中存在某种选择机制,优选过程就是输入和输出的选择过程,并遵循一定的形式化公式C1C2Cn,其中涉及待选项的逐个排查,直到最后确定最佳待选项。类似过程与关联语用论的话语理解过程存在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从多个待选项中进行选择,确定一个最佳/最优项的过程;不同的是,它们遵循不同的原则,关联语用论遵循的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BlutnerPratt(1977)借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文学语篇中语用信息的表达;Leech等(1981)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小说、诗歌、戏剧等语篇的语用文体特征。随后,文学语用学得到较快发展,多部专著相继面世,如(Hickey1989),Shell(1991),Rudanko(1993),Mey(2000),Richardson(2002)等。文学语用学的出现:一是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研究的扩展与延伸,借用其方法与视角,对文学语篇进行语用研究;二是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批评的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文学批评只关注语篇本身,而忽略读者及阅读行为,因此批评的视角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此外,文学语用学的出现还可为文学翻译,尤其是文学语篇的可译性等提供重要启示。定义而言,存在如下纷说。Verdonk(Shell1991)认为,文学语用学就是借用语用学的方法与原则,对文学语篇语言进行解释,尤其是作者和读者之间所进行的交际行为、交际信息的传递及所选择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结构与功能的非对等性;Pilkington(ibid)指出文学语用学就是探讨文学交际的本质,并认为文学研究不能仅限于语篇的解释与评价,应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关注文学语篇的理解过程,描写与分析文学语篇的语用特征和语用取效;Mey(2000,见后页)认为,文学语用学研究作者(即语篇创作者)如何通过语言使用与读者(即语篇消费者)进行合作与体验,获取所期待的语用效果。据此,语篇生成与语篇解读具有言语交际的动态特征,都是互动的交际过程,这是文学语用学的一个基本特征。,“Literarypragmaticsstudiesthekindofeffectsthatauthors,astextproducer,setouttoobtain,usingtheresourcesoflanguageintheireffortstoestablishaworkingcooperationwiththeiraudiences,theconsumersofthetexts.Sucheffortsrelyonapreciseunderstandingoftheconditionsofuseofthoseresources,whendirectedataparticularaudienceamongtheconsumersoftheliterarywork.”“Thesepragmaticeffectscannotrelyonthelinguisticelementsinvolvedalone;whatisrequiredbeyondthoselinguistictechniquesisathoroughexploitationofallthecontextualfactorsdeterminingtheuseofthoselinguisticitems.”(J.L.Mey,WhenvoicesClash:AStudyinLiteraryPragmatics.Mouton,2000:12),探索路向,两种主要趋向:(1)内向型研究:关注语篇中语言结构以外的语篇意义,比如指示语、言语行为、话语结构的语用分析;(2)外向型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文学语篇交际的复杂性、作者与读者的社会文化属性,以及影响语篇交际与理解的社会文化因素等,而非简单的信息编码与解码,这体现了文学语篇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研究目标,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1)如何理解文学语篇中话语传递的交际信息,比如结构组合意义以外的信息、作者的交际用意等,因此读者行为是重点;(2)如何理解文学语篇中作者、读者、语言结构、语境等多参数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互动,因为语篇理解并非读者的单向行为;(3)文学语篇解读的认知过程,也即除了语言制约、社会文化制约以外,语篇解读还涉及认知制约,这是被普遍忽略的问题,Pilkington(2000)等学者进行过探索;(4)以自然语言研究为基础的语用学和以语篇语言为核心的文学之间的渗透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等。,近年来,学者(如Richardson2002)从语用学的视角关注语篇生成与信息表达中的语用文体特征,而非传统的修辞手段与分类。语篇信息表达与理解、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文体特征等的语用学考察更接近自然语言使用与理解中的真实体验,顾及了作者、读者、语篇、语境等多个变量之间的制约性与互动性。文学语篇的语用学研究,如红楼梦、大宅门等。6其他还有一些日渐兴起的议题未能触及。如形式语用学、计算语用学等,对我国学者都比较陌生,但不容忽略的领域。如Kadmon(2000),Poznanski(1990)等,以及形式语用学研讨会(如2001年3月,Humboldt;2003年9月,Verona)。与社会语言学相关的社会语用现象。既不是单纯的社会现象,也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一种社会语用现象。如:,例1:这家店名叫“喔拷”(2003年12月1日,青岛新闻网-青岛早报),例2:这里有“鸭吧”(2003年12月19日,),例3:“想占有我吗?!那就上吧”(,2004年1月31日),语言使用的生理机制、神经机制(如Sperber等)。7.结语我国的语用学研究的三大倾向:一是只注重介绍、吸收国外语用学的研究成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