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构造地貌学.pptx_第1页
第二章 构造地貌学.pptx_第2页
第二章 构造地貌学.pptx_第3页
第二章 构造地貌学.pptx_第4页
第二章 构造地貌学.ppt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构造地貌学,全球地形图,构造地貌: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构造地貌学:研究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地壳运动、大地构造单元、各种地质构造类型与现代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构造往往是地貌发育的“骨”,是外动力地貌过程的基础,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指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后所反映的地貌特征,如单面山、背斜山、向斜谷以及火山锥、熔岩台地等。,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海洋;,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大陆上和大洋底的地形起伏,如陆地上的山脉、平原、高原、盆地;洋底的大洋中脊、大洋盆地、岛弧、海沟及海洋中的岛屿等。,按规模大小可分为三级:,地球的形状大地基准面,终极侵蚀基准面,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一.地球的形状,这里所说的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态,即假设的静止的平均海平面(大地水准面)通过大陆与岛屿而围成的整个地球的形体。,地球为一接近扁率1:298的旋转椭球体,但地球与标准的旋转椭球体还是有差异的。其原因可能是地幔内部物质差异的表现,或是地球内部对流运动导致密度差异的表现。,二、大陆与海洋,(一)特征一般来说,海岸线将地球分为陆地与海洋,在陆地与海洋之间还有一过渡性的大陆边缘。因此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陆地和大陆边缘。,面积:14892万km2占地球表面积的29.2%,海洋面积:36108万km2占地球表面积的70.8%,1.洋底,(1).洋底的概况洋底是水深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全球洋底平均深度3800m,面积2.81*108km2,占地球总面积的55%。洋底的起伏也是很大的,如以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34m)至最高的海底山脉(夏威夷岛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m)相比,高差达15000多米,比陆地的高差还大得多。,在世界各大洋中以太平洋最深,北冰洋最浅。,(2)洋底的厚度洋底厚度较薄,一般只有510公里,其表面覆盖薄层的深海沉积物,平均厚度只有7.3公里。,(3)洋底的结构洋底是单层结构,只有硅镁层(代表性的岩石是玄武岩),其密度为2.9gcm3。该层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即从洋底延伸至陆壳下部,以至把整个地球包围起来。大部分洋底之上缺失花岗岩层,但往往堆积了薄层的碎屑物。,2.陆地,(1)陆地的概况陆地面积1.49*108km2,占地球总面积的29%,平均海拔850m。,(2)陆壳的厚度陆壳比洋壳厚,平原地区一般30km左右,山区和高原等地区6070km。上海31km、成都47km、兰州53km、拉萨70km,(3)陆地的结构陆地是双层结构,具有硅镁层和硅铝层。,3.大陆边缘,(1)大陆边缘概况大陆边缘是指陆地周围海水深度小于3000m的海底,面积81*106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6%。,(2)大陆边缘的厚度大陆边缘地壳厚度一般小于30km.,(3).大陆边缘的结构大陆边缘具有过渡性,也有双层结构,即硅镁层和硅铝层.,总的来说,陆壳和洋壳的形态是与地壳性质及其厚度变化密切联系的。与洋壳相比,陆壳密度小,Sio2含量大、厚度大、质轻。,大陆和洋底的地壳特征,(二)大陆与大洋的成因,关于大陆与大洋形成的学说很多,其中以地壳均衡说和海底扩张板块运动说最为重要。1地壳均衡说英国学者普拉特(JHPratt,1854)和艾里(CBAiry,1855)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引力研究之后,同时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低差别问题,但观点各异。,地壳均衡模型、均衡校正和均衡重力异常,(1)Pratt-Hayfrot山脉是由地下物质从某个补偿深度起向上热膨胀形成的,山脉越高,山脉下岩石密度越小。地球表层中存在一个等压深度(补偿深度),这个深度以上的每一个截面相等的圆柱体总质量相等,补偿质量分布在大地水准面与补偿深度之间的地球表层,陆地,海洋,(2)Airy-Heiskanen山根浮在地壳上部,地壳在岩浆中漂浮,山脉越高,限入岩浆中的山根越深,海洋地区有反山根,山根与反山根在地球表层产生的质量不足与过剩形成补偿质量与地形补偿质量。,陆地,海洋,h,hW,T,t,t,地球重力分布,地球重力场,地球重力异常分布,地震学揭示的全球地壳厚度分布,地壳均衡学说,通过地震测深工作,得到了地球外层的详细图像。地形、地壳厚度和布格重力异常它们之间显示出极好的相关性。不难得出结论,艾里模式与地震学结果一致。布格重力异常的数量,大致反映了低密度地壳的厚度补偿深度。艾里模式是地壳均衡的基本模式。重力均衡从物理角度分析,主要是阿基米德原理在地球最上层(岩石层与软流层)的应用。在补偿深度之下,较软的软流层会发生横向流动,对上覆岩石层产生浮力,这就是重力均衡部分。,(3)VeningMeinsz,局部补偿,区域补偿,25km,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一)特点1活动构造地貌带及其特点全球有三条活动构造地貌带:(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2)地中海-喜玛拉雅山脉带(3)洋脊裂谷带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变形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地层显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在新生代构造强烈活动带之间,是比较稳定的区域相对来说,火山、岩浆活动都比较弱,当然在稳定的区域内部,也有一些新生代构造活动比较明显的地区,它们往往处于古生代、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新生代的构造活动以块断运动为特征,地貌上呈现断块山地。,ContinentalDrift:AnIdeaBeforeitsTime,Wegenerscontinentaldrifthypothesis:FitofSouthAmericaandAfricaFossils,rocktypes,andancientclimatesmatchacrosscontinentsMainobjectiontoWegenersproposalwasitsinabilitytoprovideamechanism,AlfredWegener(1880-1930),全球板块分布图,四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动势能转换过程),外力作用地球表面在阳光、重力、空气、流水和生物等作用下发生的作用。它包括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生物、人类活动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内力作用,产生新构造运动。为什么?深海沉积速度最小,外力作用最弱说明洋底地貌基本是内力作用的产物。以大陆架为代表的大陆边缘沉积速度变化较大,其物质来源于陆地的侵蚀,因而与陆地的侵蚀速度大体相当。,第二节海底的构造地貌,大陆与洋盆的生成与变动,皆起因于板块运动,它们的次一级构造及其地貌表现。海底地貌的特点:外力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海底主要可分出下列地貌区:大洋中脊、洋盆、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全球构造地貌发育、演化最重要的发动机,是地球上最大、最长的山系,这条洋底山系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连续延伸,并展入北冰洋,成为环球山系,总长度约8万km,大洋中脊顶部水深约20003000m,高出两侧洋盆,东太平洋海隆:坡度和缓,在0.0010.002,逐渐过渡到深海平原,宽度可达20004000km,顶部未出现如大西洋中脊那样显著的裂谷,但平行隆顶方向有许多低矮的海脊和海槽。大西洋中脊:宽10002000km,轴部都出现明显的裂谷。印度洋中脊许多地方出现中央裂谷,两侧也有许多与轴向平行的海脊与海槽。大西洋中脊扩张速度较慢,两翼岩石圈有充分的时间冷却、沉陷,故中脊边坡较陡。东太平洋海隆、印度洋中脊东南支,扩张较快,边坡较平缓。中脊的形态取决于海底扩张的速度、扩张的过程。,大洋中脊的地形,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什么是转换断层?,(二).大洋盆地,1.大洋盆地的位置.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的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接。2.大洋盆地的特点构造活动较弱,少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3.大洋盆地的地貌构成大洋盆地常由海岭、深海平原和海沟组成.,大洋盆地,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大洋中脊。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台等。火山海岭是指火山串连的海底山脉。如太平洋的夏威夷海岭和天皇海岭等;断裂海岭系指断裂活动造成的海岭。如东印度海岭;陆壳海台是指一些地壳厚度较大,并有中间型地壳或花岗岩质陆壳的洋底块状高地,海台地面起伏不大,但周围为陡坡。如新西兰海台和罗卡尔海台等,海岭,火山海岭,火山海岭与海底平顶山的生成,陆地海台,陆壳海台,海沟,陆壳,洋壳,印度洋的东经90海岭,南北延伸达3000km,走向挺直。有人认为它是一条巨大的地垒构造海岭,为印度板块北移过程中走向滑动断层的产物。,新西兰海台,2.深海平原,深海平原是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隔开的低地。其特点是水深大(56km),地形平坦,深海沉积层厚度小。,.,(1)定义:海沟是沿着岛弧或大陆海岸山脉延伸的狭长的深海凹地。海沟是地球表面最底的地方,深810km,最深的马里亚拉海沟达11034m;海沟通常长达数千公里,大部分海沟具有不对称的v字型横断面,靠大洋一侧坡度较缓,靠大陆一侧坡度较陡,是岛弧或沿岸山脉的外侧斜坡。(2)分布:海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与大陆边缘相接的地方,并在大陆边缘伴生一条岛弧或沿岸山脉。(3)形成: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产物。,3.海沟,海沟,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大陆边缘的地壳一般属陆壳性质,但厚度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大陆边缘的宽度变化较大,大陆边缘上沉积了大量的陆源和海洋的沉积物,形成平坦的浅海大陆架和坡度较大的大陆坡。根据新生代板块运动的特征和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两大类型:,稳定的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活动的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东亚型、安第斯型),(一)、稳定的大陆边缘,1.分布稳定的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边缘。2.形态特征沉积了几千米厚的新生代陆源沉积,形成宽阔的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坡常被海底峡谷分隔,并在大陆坡的坡鹿形成深海扇。3.构造特征现代构造运动十分微弱,没有活火山,也极少地震.4.形成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稳定大陆边缘是大陆裂谷和洋底扩张造成的。,稳定的大陆边缘,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二)、活动大陆边缘,1.分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因此也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2.构造特征活动大陆边缘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是地球上地震和活火山的主要集中地,这里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强烈碰撞的地带。,3.活动大陆边缘的分类(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安第斯山的山坡与海沟直接相接,大陆架和海岸平原非常窄。,边缘山脉,安第斯型大陆边缘,(2).东亚型大陆边缘,东亚型大陆边缘是由海沟、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组成。根据地壳性质及其所处的位置的差异,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陆缘弧陆地与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的基底是典型的陆壳性质,并沉积了陆源碎屑物,形成浅海大陆架。如我国的东海与日本琉球之间的大陆边缘。第二,边缘弧边缘弧的弧后盆地具有洋壳性质,而火山弧的基底具有陆壳性质.3.洋内弧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东亚型大陆边缘陆缘弧,东亚型大陆边缘陆缘弧,大陆边缘带的各种地貌单元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岛弧-海沟系,陆架的特点及影响陆架地形的各种作用,1.特点:平均宽度约70km,宽的可达数百km,而巴伦支海陆架宽达1300km。我国渤海、黄海完全属于陆架,东海、南海陆架也相当宽广。外缘平均水深130m,深的可达180m。陆架最平坦的地方约在-70m附近。陆架在大约的地形剖面中可有20m左右的隆起地形。陆架在大约35的地形剖面中可有20m左右的凹地形。平均坡度1.2。,1.大陆架影响陆架地形的各种作用,冰川作用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珊瑚生长和生物碎屑堆积残留沉积,2.大陆坡面积约占海底总面积的12;陆坡上界水深多在100200m,下界约在15003500m;全球平均坡度;沉积物粒度小于陆架,其中泥占60,沙占25,岩石和砾占10,贝壳与生物软泥约占5。在坡度较大或洋流冲刷强烈的地方,分布着卵石,有时则基岩裸露。各大河口附近的陆坡,覆盖有河流冲积物。陆坡较平缓的地方一般分布有淤泥沉积。陆坡的沉积常由于海底滑坡的作用而形成褶皱。,陆坡上的显著地貌类型海底峡谷,海底峡谷形态与陆上大峡谷类似,深度很大,(1500-2000m)谷璧陡立。这些海底峡谷深切在基岩内,谷首伸入陆架外缘,谷尾一直延展到洋底,谷内往往是浊流流动的通道,有些海底峡谷,其上方伸入陆架后,与陆上大河入海后向水下延伸的部分衔接。有些海底峡谷与陆上河流并无联系,或者说在海底峡谷发育的地方,陆上并无大河。海底峡谷的成因浊流理论,1929年大西洋大滩地震后发生的海底电缆折断。F、H、I、J、K、L表示电缆所在位置及编号,斜线区域表示地震及该区较为密集分布的电缆即时折断,数字代表等深线。,海底峡谷的前端常发育有巨型扇状沉积体,称为深海扇,它是由浊流沉积而成。,3.大陆隆,又名大陆基、大陆麓。坡度缓,一般为0.11左右,水深40005000m,面积占洋底总面积的5.3。位于稳定的大陆边缘的大陆坡的坡麓,在无海沟的地区发育较好,如大西洋、印度洋沿岸,而在海沟广布的太平洋地区几乎缺失。大陆隆由浊流和海底的滑动作用所形成的深海沉积物所组成,表层沉积物主要是粉沙质粘土,最厚的地方可达10km以上,其沉积总量超过了大陆架。,4.岛弧-海沟系,在活动的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上,没有大陆隆,一般具有一条边缘海沟。海沟平均宽度40-70km,长度可达数百km以上,它是地球表面最深的地方,一般深度50008000m,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km以上。海沟并不只是大洋底部的下凹部分,而必须是与岛弧走向平行延伸的,反过来说,岛弧也并不只是那种线状隆起部分,而必须是与海沟相伴存在,这就是所谓岛弧海沟系这一名称的由来。,在太平洋北面和西侧,有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流球群岛等岛弧,与其相伴随的有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琉球海沟等,岛弧海沟系是地球表面最活跃的活动带;它具有下列特点:,是地震最频繁的地区,洋脊处仅有浅源地震,而海沟附近不但有浅源地震,而且有中源、深源地震,全世界地震能量的95是由发生在岛弧周围的地震所释放出来的。是全世界最活跃的火山带,全世界活火山有一半以上是分布在太平洋周围的岛弧海沟地带。岛弧附近有热流值,尤其在岛弧的内侧,海沟地区则热流值较低,高热流值地区是与火山带的位置有关的。,岛弧海沟系,马里亚纳海沟,马里亚纳群岛,第三节陆地的构造地貌,一、陆地构造地貌分区,二、陆地构造地貌类型,三、地质构造地貌,陆地上的大型构造地貌可分为三种区域:板块边界活动带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板块内部稳定区,陆地构造地貌分区,(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1.新生代褶皱山带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地质频繁,有现代火山活动;地层受到强大的水平挤压力,形成巨型褶皱推覆体构造山脉和高原。,地中海喜玛拉雅山脉是现代世界上最大的褶皱山带,它是由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碰撞所成。它西起比利牛斯山及阿特拉斯山,向东经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山地、伊朗高原南北山地至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地貌带,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8844.43m,(1)是现代世界上规模最大、地势最高的山地,而且高山最为集中,如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8847.93m)、阿卑斯山的勃朗峰(4810m)。(2)山体构造复杂,褶皱和断裂都十分强烈山体褶皱多为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和大型的逆掩断层推覆体。(3)山地新构造运动活跃,上升速度快如喜马拉雅山的上升速达3-7mma,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频繁而剧烈。,受印度板块的挤压,青藏高原整体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从1991年至今,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在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设置了340个观测点,组织了50多次青藏高原GPS观测,大陆地壳运动进行了长期监测,获得了在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内最为丰富的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的GPS数据。,现代青藏高原的构造运动,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以每年约30毫米的速率向北东38度推移;中部的昆仑地块以每年平均速率21毫米的速度向北东61度推移;北部的祁连山地块,以每年7-14毫米的速率向北东约80度推移。因此,青藏高原整体正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2.大陆裂谷带大陆裂谷带是陆壳受到拉张作用正在发展为新的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最典型的大陆裂谷是东非大裂谷.,裂谷不论在构造和沉积上都有其独特之处:(1)裂谷区地壳运动强烈,断裂升降或水平活动均十分明显如东非裂谷的加利湖区,沉降速度达60l00mma,亚丁湾为2.7mma。在埃塞俄比亚段的水平扩张速度为l0mma,红海为12mma(表6.6)。裂谷内或附近有火山活动,地震活动频繁,震源深度为30km,与裂谷区地壳厚度相当。,(2)裂谷构造复杂,沉积层厚度大而且夹有火山熔岩裂谷构造一般呈复式地堑或次级的地堑地垒系。上覆堆积层的厚度超过1500m,其中常夹着大量火山熔岩,表示沉积过程中时有火山喷发。,(3)裂谷区地热值高裂谷区地热值高达2.0cal/cm2,比全球热平均值1.5cal/cm2要大,这与高温的地幔物质上涌有关。大陆裂谷的成因,按板块说认为,它是地幔物质上涌及地壳拉张的产物,也是板块的生长线。当地幔对流上升时,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地壳拱起、变薄张裂而成为谷地,同时也产生火山及地震。如果地幔上升流出现在洋底时,则成为大洋中脊,又称洋底裂谷。裂谷随着板块运动而不断扩大,如贝加尔裂谷,最初出现于南贝加尔盆地,以后逐渐向东北和西南延伸。,贝加尔裂谷,(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1.褶皱块断山该类山地规模也大,它的发育经历过两个阶段:即早期的古生代板块碰撞而产生的强烈褶皱,以及晚期板块内部的断裂上升。如天山在二叠纪晚期受海西运动作用时已褶皱隆起,后来经中生代及早第三纪剥蚀夷平。至晚第三纪再断裂上升及伴有褶皱。,断块山,天山,太行山麓(断块山),此外如阿尔泰山、秦岭、阿巴拉契亚山及乌拉尔山等均属褶皱断块山类。其特点是:(1)山体高大,呈地垒状,山间多断陷盆地或断陷谷如天山高4000-7439m,分南、北、中三带,山带之间有吐鲁番、哈密、艾比湖、尤尔都斯及焉耆等断陷盆地,北侧还有伊犁河断陷谷。又如秦岭的北坡有大断层崖,北接渭河大断陷谷。(2)山体裂断升降活动强烈如天山山体强烈上升,但山前却强烈下沉。根据断陷盆地堆积层的厚度70008000m,天山的升降幅度可达11000-15000m之巨。,断块山是地壳因断块活动隆起而形成的山地.主要的类型是地垒山,其特点是山边线平直,山坡陡峭,与相邻的平地之间急转直下.断陷谷是沿几条平行的断裂断的陷而形成谷地.,2.断块山与断陷谷,(1)断块山,在板块内部的活动区,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岩层断裂上升而成的山地,称为断块山。如我国的太行山、吕梁山、恒山、贺兰山、庐山和泰山等。断块山的山坡一般为急陡的断层崖所包围,山形呈地垒式或掀斜式。前者是山体中部上升最大,向两侧下降,如果作多级下降时,则成为复式地垒山。后者是山体的一侧强烈翘起,形成主脊和陡崖,另一侧只作轻微上升或下降,山坡和缓。,(2)断陷谷,断陷谷同样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区,并且往往与断块山或褶皱断块山相伴生,如我国的汾河和渭河谷。横剖面呈地堑形或簸箕形,结构复杂。大型的断陷谷堆积层很厚,如汾河谷地堆积层厚为2200-3800m(NQ),渭河谷地的堆积层厚度达82008700m(RQ)。,断陷谷,几种断陷盆地剖面特征a.地堑断陷盆地b.簸箕式半地堑断陷盆地c.复式半地堑断陷盆地d.复式地堑式断陷盆地,3.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大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拱起或拗陷。如在大面积拱起区内缺少构造差异活动,经长期侵蚀形成高原或低山丘陵,如鄂尔多斯高原、河西走廊以北的北山,但内部如有一定的构造差异活动,地形起伏就较复杂,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就是板块内部稳定区内因褶皱作用而成。大面积拗陷区经长期堆积形成广阔的堆积平原,如华北平原。,陆地构造地貌类型,陆地构造地貌有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貌类型。山地是指高于周围平地,内部又有一定高差的正地形。山地起伏小于200m时,称为丘陵。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动力侵蚀切割微弱的结果。平原一般属于堆积平原,即在构造沉积过程中不断有大量碎屑物从外围搬来堆积而成。盆地是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负向地形,它和周围山地是同一构造成因的产物。,昆仑山玉珠峰,我国山区划分标准:,5000m:极高山,35005000m:高山,10003500m:中山,5001000m:低山,500m:丘陵(相对高度300m),青藏高原雪山,青藏高原雪山,珠穆朗玛峰,8848.13m(中国,19750723);8850m(美国,1999);8844.43m(中国,20051009);1300万年前,最高达12000m.,中山,黄山莲花峰,1873m,中山,恒山,北岳山西恒山,2017m,恒山如行,泰山,东岳山东泰山,1545m,岱山如坐,华山,西岳陕西华山,2200m,华山如立,嵩山,中岳河南嵩山,1590m,嵩山如卧,衡山,湖南衡山,1290m,南岳独如飞,丹霞山,低山,丹霞山,最高618m,鼎湖山,低山,鼎湖山,南京钟山,丘陵,南京钟山(紫金山),458.7m,南京紫金山,丘陵,紫金山天文台,广州白云山,白云山主峰摩星岭,382.4m,丘陵,低丘与台地1,低丘与台地,千岛湖,低丘与台地2,低丘与台地,万绿湖,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高度大,面积宽广,高低起伏大,构造复杂,总体上完整,又称“山原”。,内蒙古高原,地壳上升快,外力破坏微弱,地面保持平坦,云贵高原,云贵高原,流水切割较深,高低起伏较大,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成都平原,成都平原,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1,四川盆地,四川盆地2,四川盆地,三.地质构造地貌,1.断裂地貌a.断层崖b.断层线崖c.断层谷d.掀斜山2.皱褶地貌a.单斜地貌b.背斜地貌与向斜地貌c.穹窿山地地貌,3.火山与熔岩地貌a.火山口b.火山锥c.熔岩丘d.熔岩垄岗e.熔岩台地和熔岩高原f.熔岩隧道g.熔岩堰塞湖,地质构造地貌由岩石变形和变位作用直接或间接在地表形成的地貌称地质构造地貌。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谷掀斜山,地质构造地貌,断裂构造,断层崖的切割破坏示意图A.微受切割的断层崖;B.深受切割的断层崖;C.经强烈侵蚀破坏后的状况,华山的断层崖,a.断层崖指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断层三角面,庐山龙首崖,断层谷重庆天坑地缝,恒山断块翘起和河流反向示意图a.断块翘起后的反向河流;b.断块翘起前河流由南向北流时流下的沉积物,掀斜山,掀斜山:指断层上升盘翘起所成的山体。山体因不等量抬升,其主脊总是靠近断层一侧,形成一坡短而陡、另一坡缓而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