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经穴,大医宫养生馆大医宫健康养生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1、承泣1)命名:承,承受;泣,流泪。穴俗成泪窝,指哭泣时泪下,本穴所在地承受。2)类属交会穴之一,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主治 面目疾患:眼睑瞤动,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口眼歪斜。 4)位置与取法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颧支。深层有动眼神经的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刺灸法刺法:1直刺0.50.8寸,左手推动眼球向上固定,右手持针沿眶下缘缓慢刺入,不宜提插、捻转。2平刺0.50.8寸,透向目内眦,局部酸胀可出现流泪。,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7)注意事项1本穴附近血管丰富,易出血,故进针要缓慢,不宜提插捻转,以防损伤眼球,刺破血管引起血肿,退针后可压迫局部片刻,防止出血。2避免深刺,以防刺入颅腔。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四白1)命名:四,四方广阔意思;白,明也。针刺可以使视力复明四方,故有名。2)主治目赤痛痒、迎风流泪、目翳、眼睑瞤动、口眼歪斜,眩晕、头面疼痛。,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正坐或仰卧位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或上颌骨。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颧支。深层在眶下孔内有眶下动、静脉和神经穿出。,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2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可有麻电感放射至上唇部(以治三叉神经支疼痛)。,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巨髎1)命名:巨,大也;髎,空穴也。穴在鼻旁颧骨下缘,穴处凹陷甚大,因此得名。2)类属交会穴之一,乔脉、足阳明之会。,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主治口眼口呙斜、眼睑瞤动、鼻衄、齿痛、唇颊肿、目翳。4)位置与取法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提口角肌。布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面神经的颊支,面动、静脉和眶下动、静脉分支或属支的吻合支。,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刺灸法刺法:1直刺0.30.6寸,局部酸胀。2向颊车方向透刺治疗面瘫等症。3针尖向同侧四白穴或瞳子方向透刺,可治疗面瘫、目翳、近视等症。,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美容时温灸至皮肤微见红晕为度,每日1次,每月20次。,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地仓1)命名:地,地气,通俗指地产的五谷。仓,仓库。本穴位于口角旁,后天的五谷首先在口中积聚,像仓库。2)类属交会穴之一,阳乔脉及手、足阳明之会。,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主治面颊、口齿疾患:唇缓不收,口角歪斜,流涎,齿痛颊肿,眼睑瞤动。,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位置与取法在面部,巨髎直下,与口角相平,约当口角旁0.4寸处。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视,于瞳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之交点处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降口角肌。布有三叉神经的颊支和眶下支,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刺灸法 刺法:1直刺0.2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面部。2治面瘫时向颊车方向平刺1.02.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面部。,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透迎香穴治三叉神经痛。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面部,有时出现口角牵掣感。灸法:温针灸35壮或药物天灸。,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大迎1)命名:迎,迎接、接受。大,古代以面迎接表示尊敬,叫大。人之初生,应接受外物,饮食首先,此穴位于口颊咽喉之处,因此为迎;又因此穴位于面部,因此称大。,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主治面颊、口齿疾患:唇缓不收,口角歪斜,牙关紧闭,流涎,唇瞤动,舌强,失音,中风,颊肿、齿痛、牙关脱臼、瘰疬、颈痛,眼睑晌动。,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下颌角前方前下1.3寸,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正坐或仰卧,闭口鼓腮,在下颌骨边缘出现一沟,按之有动脉搏动处是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降口角肌与颈阔肌、咬肌前缘。浅层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颊神经,面神经的下颌缘支。深层有面动、静脉。,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直刺0.20.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面部。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 针刺大迎穴要避开面部动、静脉,以免损伤出血。为此,在针刺时,用一手指摸到面动脉的搏动,另手持针沿摸动脉指的边缘刺入0.30.5寸。,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颊车1)命名:颊,面颊,指上颌骨。车,车轮,指下颌骨。由于下颌关节可以转动,主载上下齿开合。2)主治口眼口呙斜,牙关紧闭,颊肿,齿痛,失音,颈项强痛。,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1、在面颊部,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2、正坐或侧伏,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取穴。3、当上下齿用力咬紧时,在隆起的咬肌高点处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在咬肌中;有咬肌动脉、咬肌静脉;分布有三叉神经第三分支来的咬肌神经、面神经下颌缘支及耳大神经。,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前人经验1、针灸甲乙经:颊肿,口急,颊车痛不可以嚼,颊车主之。2、灵光赋:颊车穴可灸牙齿愈。,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刺灸法 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2平刺1o一2o寸透地仓穴,以治面瘫,可采用滞针法,即向同一方向捻转不动,然后手持针柄向患侧牵拉。,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向上、下斜刺o508寸,以治上下牙痛,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或药物天灸。美容除皱则温灸至皮肤温热舒适,每日1次,每月20次。,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7、下关1)命名:下,指颧弓下方;关,开阖之枢机。本穴在颧弓下,位于下颌与颧弓开阖枢纽。2)类属交会穴之一,足阳明、足少阳之会。,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主治面颊疾患:口眼喁斜,面疼。口齿疾患:齿痛,牙关开合不利,口噤。耳部疾患:耳聋,耳鸣,聘耳,眩晕,中耳炎,聋哑。,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位置与取法1、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2、在颧弓下缘凹陷处,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闭口取穴。3、正坐或侧伏,闭口,于耳屏前约一横指处,当颧弓下的凹陷处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局部解剖皮下有腮腺,深层为咬肌;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最深层为下颌动脉、下颌静脉;分布有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面神经颧支。,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前人经验1、针灸甲乙经:失欠,下齿龋,下齿痛,肿,下关主之。2、类经图翼:偏风口眼斜,耳鸣、耳聋,痒痛出脓,失欠,牙关脱臼。,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7)刺灸法 刺法:1略向下直刺1015寸,周围酸胀或麻电感放射至下颌,以治三叉神经痛。2向后斜刺1015寸,酸胀扩散至耳区,以治疗耳病。3沿下颌骨向上、下齿平刺1520寸,酸胀扩散至上、下齿,以治疗牙痛。,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治疗颞颌不利常以用“齐刺”法为佳。 灸法: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或药物天灸。美容除皱则温灸至皮肤温热舒适,每日1次,每月20次。8)注意事项 禁艾炷灸。,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8、头维1)命名:维,维护也。本穴位于两额角,像犄角一样做防御一样,因此得名。2)类属交会穴之一,足少阳、阳维之会;足少阳、阳明之会。,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主治 头目疾患:偏正头痛,目眩,目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眼睑瞤动。其他:呕吐,喘逆,心胸烦满。,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位置与取法在头侧部,鬓角前缘直上入发际0.5寸,距头正中线4.5寸处。先取头临泣,并以此为基点,向外量取头临泣至神庭间距离,入前发际0.5寸处。,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颞肌上缘的帽状腱膜、腱膜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布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颞支,颞浅动、静脉的额支等。,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刺灸法 刺法:向后平刺0.51.0寸,局部胀痛,可向周围扩散。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9、人迎1)命名:迎,显见也;人,人体活动也。穴位于颈部两侧动脉搏动处,显现至极;颈部又是饮食吞咽、说话、发音等必经之处。2)类属足阳明、少阳之会。,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主治胸肺疾患:胸满气逆,呼吸喘鸣,咳嗽喘息。颈部疾患:咽喉肿痛,瘰疬,瘿气,吐逆,饮食难下。神志疾患:狂言,妄见妄闻。,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位置与取法1、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空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2、正坐仰靠,与喉结相平,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于喉结旁开1.5寸,有动脉应手,避开动脉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局部解剖在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有甲状腺上动脉,约当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支处,颈前浅动脉,外为颈内静脉;分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为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支及迷走神经。,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前人经验1、针灸甲乙经:禁不可灸,刺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2、针灸大成:主吐逆霍乱,胸中满,喘呼不得息,咽喉臃肿,瘰疬。,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7)刺灸法刺法:避开动脉直刺0204寸,局部酸胀,有时向肩部放散。8)注意事项1. 针刺时宜采用仰卧位,因坐位针刺容易引起脑贫血。2针刺颈内动脉窦,即“窦刺”时,要防止刺激过强而引起颈动脉窦反射亢进,出现眩晕,面色苍白,出汗,血压降低等虚脱症状。,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迷走神经走于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后方,针刺须避开刺激迷走神经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应。4针刺本穴不宜多提插,以免伤及血管,引起不良后果。5禁瘢痕灸,因该穴靠近大血管,且影响美观。,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10、水突1)命名:人在饮食下咽时,本穴向上冲动,气向上冲,即突之意也。气水同源,因此得名。2)主治 胸肺疾患:胸满气逆,呼吸喘鸣,咳嗽喘息。颈部疾患:咽喉肿痛,瘰疬,瘿气,吐逆,饮食难下。,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正坐仰靠,侧颈,在甲状软骨下缘外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颈固有筋膜浅层及胸锁乳突肌、颈固有筋膜深层及肩胛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浅层有颈横神经。深层有甲状腺。,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1直刺0.30.4寸,局部酸胀,不宜深刺,以免伤及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分支。2向内下斜刺1.01.5寸,针体呈45角刺人甲状腺腺体,采用“齐刺”、“旁针刺”或“合谷刺”等刺法,局部酸胀沉重,以治甲状腺肿大。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1.在水突穴针刺,主要应避开颈血管、神经鞘。为此,应先用一手指摸到颈血管神经鞘的搏动,然后另手持针沿颈血管神经鞘之旁刺入,不宜太深(程莘农主编的中国针灸学提出刺0.30.5寸。)以免伤及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分支。2.不要刺向内侧,以免刺中甲状腺而出血。,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11、气舍1)命名:当人体吸气足量时,则肺气上抵气舍;或努力持重时,本穴亦为充胀,是气之住所。,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主治 胸肺疾患:胸满气逆,呼吸喘鸣,咳嗽喘息。颈部疾患:咽喉肿痛,瘰疬,瘿气,颈部强痛,吐逆,饮食难下。3)位置与取法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之间。浅层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颈横神经的分支和面神经颈支。深层有联络两侧颈前静脉的颈前静脉弓和头臂静脉。更深层为胸膜顶和肺尖。,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不宜深刺。针刺气舍穴,如穿过肌层,可能刺中静脉角。如稍上,可能刺中颈内静脉末端;稍下,可能刺中臂静脉始端,也可能刺中锁骨下静脉,胸导管(右淋巴导管)或颈外浅静脉的末端。,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这些情况均可能引起出血或淋巴外溢。针刺如再向外后下深入,有可能刺中胸膜顶和肺尖,引起气血胸。因此,在气舍穴处针刺,宜直刺深至肌层为止,不要穿过肌层,绝不宜向外后下深进。,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12、缺盆1)命名:本穴位于乳头直上锁骨上缘凹陷正中,因在缺盆骨上得名。,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主治 胸肺疾患:咳血,胸满气逆,缺盆中痛,呼吸喘鸣,咳嗽喘息。颈部疾患:咽喉肿痛,肩痛。其他:上肢麻痹、腰痛。,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正坐仰靠,在乳中线上,锁骨上窝中点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锁骨与斜方肌之间、肩胛舌骨肌(下腹)与锁骨下肌之间、臂丛。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深层有颈横动、静脉,臂丛的锁骨上部等重要结构。更深层为胸膜顶和肺尖.,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可向上臂放散。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不可深刺、捣刺,以免发生气胸。针刺缺盆穴时,要避开颈外浅静脉。为此,让患者稍屏住呼吸,使该静脉鼓起,待看清后再从其旁刺人。如刺向后下,可经肩胛舌肌肌下腹之旁,或穿过该下腹。,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再向后,可能刺中臂神经丛及颈横动、静脉。胸膜顶和肺尖突出于锁骨内13段以上23cm,因此,针刺缺盆穴时,绝不应刺向内下方,否则可能刺破胸膜顶和肺尖,引起血、气胸。,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13、气户1)命名:本穴位于肺的上部,善治胸部一些气滞疾患,开之则行,关之则藏,因此得名。,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主治 胸肺疾患:胸满气逆,胸背痛,呼吸喘鸣,咳嗽喘息。颈部疾患:瘰疬,瘿气,胸胁胀满,胁痛,吐逆,饮食难下。,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仰卧位,锁骨中线与第1肋骨之间的凹陷处取穴。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锁骨上中间神经。深层有腋动脉和它的分支胸肩峰动脉。更深层为胸膜顶和肺尖。,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气胸。不宜用提插手法。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不可深刺,以防气胸。不宜用提插手法。针刺气户穴如果深过锁骨与第1肋之间隙,有可能刺中锁骨下静脉而出血。锁骨下静脉壁与第1胁骨膜及附近肌肉表面的筋膜结合紧密,使其位置固定,管腔较大。这有利于临床作锁骨下静脉穿刺,但也易被针刺刺中。,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为避免刺中锁骨下静脉,应紧靠锁骨下缘向后外方刺入,勿刺向后内方。如向后内刺入,除易刺中锁骨下静脉之外,如再深些,也可能刺中胸膜顶和肺尖。,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14、库房1)命名:本穴多治有关肺脏疾患,如肺的贮藏室一样。2)主治 胸肺疾患:胸满气逆,呼吸喘鸣,胸胁胀痛、咳唾脓血,咳嗽喘息。,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仰卧位,从锁骨内侧端,轻按第1肋间,在乳中线上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浅层布有锁骨上神经,肋间神经的皮支。深层有胸肩峰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肋间结构的深面,依序还有胸内筋膜,肋筋膜和肺。,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6)注意事项在库房穴处针刺,主要应防止刺入胸腔内损伤胸膜和肺脏。为此,针宜循第1肋长轴方向刺入,不可与肋的长轴垂直刺入;另外,也不宜向外后方斜刺入腋窝内,以免刺破静脉引起出血。,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15、屋翳1)命名:本穴上有库房之房,下有膺窗之窗,好象屋檐之遮翳。,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主治 胸肺疾患:胸满气逆,呼吸喘鸣,胸胁胀痛、咳唾脓血,咳嗽喘息。其他:乳痈、瘈疭、身肿、皮肤疼痛、身痒。,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仰卧位,在锁骨中点下缘与乳头连线上第2肋间隙处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浅层布有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胸肩峰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更深层为胸膜和肺。,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1.直刺0.20.3寸,局部酸胀。2.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1、在屋翳穴处针刺,亦应防止刺入胸腔内损伤胸膜和肺脏。为些,宜循肋骨长轴方向刺入,勿与其长轴直刺,以免刺透肋间内肌。程莘农主编的中国针灸学提出的此穴要“斜刺0.30.5寸”。2.在女性孕期和哺乳期,此穴应慎用,以保护乳房。,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16、膺窗1)命名:本穴能泻胸中郁气,如在屋檐下,开窗通气。2)主治 胸肺疾患:胸满气逆,呼吸喘鸣,咳嗽喘息。其他:乳痈、肠鸣、泄泻。,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仰卧位,在锁骨中点下缘与乳头连线上第3肋间隙处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胸大肌、肋间肌。浅层布有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胸肩峰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3肋间神经和第3肋间后动、静脉。更深层为胸膜和肺。,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1直刺0.20.4寸,局部酸胀。2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针刺膺窗穴,亦应防止刺人胸腔损伤壁胸膜和肺脏。为此,宜循肋骨长轴方向刺入,勿与其长轴垂直刺透胁间内肌。中国针灸学(程莘农主编)提出“斜刺0.30.5寸。”此外,在女性孕期和哺育期,此穴应慎用,以保护乳房。,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17、乳中1)命名:乳头正中。2)主治 不作针灸治疗。3)位置与取法1、乳中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2、乳头正中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下为乳房,乳房下为胸大肌,有胸外侧动脉分支,胸内侧动脉分支,胸肩峰动脉终支及第三至第七肋间后动脉的分支;分布有胸内侧神经及胸外侧神经。,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前人经验1、素问刺禁论: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2、针灸甲乙经:禁不可刺灸,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疮中有息肉若蚀疮者死。6)刺灸法 不针不灸。,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18、乳根1)命名:穴在乳房根部。2)主治 呼吸系统疾病:胸痛、胸闷、咳喘。妇产科系统疾病:乳汁不足,乳痈。其他:噎膈。,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仰卧位,在锁骨中点下缘与乳头连线上第5肋间隙处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浅层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胸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第5肋间神经,第5肋间后动、静脉。肋间结构的深面,除胸内筋膜、胸膜和肺外,左侧有心包及其内的心脏,右侧有膈、肝的上缘。,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向外斜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乳房。灸法: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针刺乳根穴,也应防止损伤胸膜和肺脏。为此,宜循肋骨长轴方向刺入,勿与其长轴垂直刺入。在女性孕期和哺乳期,此穴亦应慎用,以保护乳房。,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19、不容1)命名:不,不能;容,容纳。本穴主治呕吐不能食,有不可容物之势。2)主治 消化系统疾病:腹胀、胃痛、呕吐、食欲不振、呕血,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线2寸。,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6、7、8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6、7、8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腹腔内对应的器官右侧为肝,左侧为胃。,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不宜深刺,防止刺伤肝、胃。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针刺不容穴,为避免刺中肝、胃,针不宜进入腹腔。程莘农主编的中国针灸学提出在不容穴直刺0.50.8寸。不容,腹部皮下组织厚薄随人不同,肥胖者与瘦人间相差悬殊,所以针刺时应考虑此点。关键针刺不容穴时应掌握使针勿透过壁腹膜。,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肝质柔软而脆,随呼吸而上下移动。针刺入肝,必将划出裂口而出血。针刺入胃腔,可能带出内容物使腹膜感染,尤其提插捻转时。针刺不容穴进至壁腹膜前,有3个阻抗较大处:皮肤、腹直肌鞘前层和腹直肌鞘后层。,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0、承满1)命名:穴在不容的下方,内应胃的上部,指承受水谷的量到此已经充满。2)主治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呕吐、腹胀、肠鸣、食欲不振、呕血等。,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6、7、8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6、7、8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腹腔内对应的器官右侧为肝,左侧为胃。,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直刺0.5 0.8寸,上腹部沉重发胀。须掌握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肝、胃。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针刺承满穴,为避免刺中肝、肠、胃,针不宜进入腹腔。随每人腹壁厚薄不同,针刺深度不同,切记针刺此穴时,勿刺透壁腹膜。针刺承满穴至壁腹膜之前,也有3个阻抗较大处:皮肤、腹直肌鞘前层和腹直肌鞘后层。,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1、梁门1)命名:横为梁;此穴善治谷气寒凝,横胀塞满的病症。2)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1、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2、仰卧,在脐上4寸处先取中脘(任脉),再旁开2寸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在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脉、第七肋间静脉分支及腹壁动脉、腹壁静脉;分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前人经验1、针灸甲乙经:腹中积气结痛,梁门主之。2、千金要方:梁门主胸下积气。3、针灸大成:主胁下积气,食饮不思,大肠滑泄,完谷不化。,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并可出现胃部沉重感。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7)注意事项针刺梁门穴进至壁腹膜之前,也有3个阻抗较大处:皮肤、腹直肌鞘前层和腹直肌鞘后层。,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2、关门1)命名:关,门也;作用是控制开合。内经曰: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本穴可以调理胃肠之间的矛盾。,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主治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呕吐、腹胀、肠鸣、食欲不振、呕血等。其他:遗尿,水肿。,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仰卧位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7、8、9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7、8、9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腹腔内对应的器官有胃。,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沉重发胀。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3、太乙1)命名:太,大也;乙,曲也;合意为大的曲折也。太乙内应小肠,小肠多曲。,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主治消化系统疾病:胃痛、呕吐、腹胀、肠鸣、食欲不振、呕血等。其他:遗尿、癫狂、心烦不宁。,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8、9、10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8、9、10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腹腔内对应的器官为大网膜和小肠。,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酸胀沉重。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 从壁腹膜向再深方,即入腹腔。此穴处的腹腔内主要有大网膜和小肠。针刺太乙穴亦应避免刺中大网膜和小肠。为此,针刺时应视腹壁之厚薄,掌握入针深度,勿刺透壁腹膜入腹腔。针刺太乙穴进至壁腹膜之前,也有3个阻抗较大处,如前述。,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4、滑肉门1)命名:滑,油也;肉,肌肉也。本穴内应腹膜油脂,外应松皮软肉。,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主治消化系统疾病:胃痛、呕吐、腹胀、肠鸣、食欲不振、腹水、呕血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其他:舌强,吐舌,重舌,月经不调。,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8、9、10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脐周静脉网。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8、9、10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腹腔内对应的器官为大网膜和小肠。,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酸胀,向下放散。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 针刺滑肉门穴如同针刺腹前壁上其他穴一样,应避免刺中大网膜和小肠等。为此,针刺时应视腹壁厚度掌握进针深度,勿刺透壁腹膜。针刺滑肉门穴进至壁腹膜之前,也有3个阻抗较大处。参见不容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5、天枢1)命名:天,上;枢,枢纽。本穴位于肚脐旁,为上下腹交界处,通于中焦,有上下升降之功,像枢纽作用。2)类属大肠之募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主治肠胃疾患:呕吐,呕血,纳呆,食不化,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脾泄不止,赤白痢疾,便秘,疝气。妇人疾患:月经不调,痛经,癥瘕积聚,经闭,崩漏,产后腹痛。神志疾患:热甚狂言,癫痫,失眠多梦。其他:小便不利,头痛,眩晕,荨麻疹,腰痛。,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位置与取法1、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2、仰卧,于脐中神阙(任脉)旁开2寸处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局部解剖在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十肋间动脉、第十肋间静脉支及腹壁下动脉、腹壁下静脉;分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前人经验1、标幽赋:虚损天枢而可取。2、玉龙歌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3、胜玉歌:肠鸣时大便泄泻,脐旁两寸灸天枢。,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7)刺灸法 刺法:1直刺101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侧腹部。2针尖略向上斜刺,针感可沿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循腹里逐渐上行至不容穴。3针尖略向水道穴方向刺,针感可沿胃经循腹里逐渐下行至归来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10壮,艾条灸1530分钟。强身保健则灸至皮肤有温热舒适感或皮肤稍见红晕为度,每日1次,每月20次。,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8)注意事项 缓慢下针,切忌猛力快速提插,以防刺伤肠管而致肠穿孔,尤其肠麻痹患者,因肠不能蠕动,更需谨慎。,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6、外陵1)命名:人在用力时,则脐腹之气显然内结,而外表则出现硬棱,棱下是穴。因此得名。2)主治胃脘痛、腹痛、腹胀、疝气、痛经等。,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10、11、12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10、11、12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腹腔内对应的器官有大网膜和小肠。,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酸胀,向下放散。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 此穴区的皮肤分布有肋间神经的前皮支(主要为T10)。浅筋膜穴区内有浅动、静脉网。在腹直肌穴区内,有肋间神经的肌支,以及腹壁上、下动、静脉的分支。从壁腹膜再向深方,即入腹腔。此穴区的腹腔内,有大网膜和小肠。针刺外陵穴也应避免刺中大网膜和小肠。,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为此,针刺时应视腹壁之厚度,掌握针刺深度,以勿刺透壁腹膜为准。针刺外陵穴进至壁腹膜前,也有3个阻抗较大处,见不容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7、大巨1)命名:本穴内应小肠和膀胱部位。小肠属于手太阳经,膀胱属于足太阳经,二经俱称巨阳。其主治小肠、膀胱之病,因此得名。2)主治便秘、腹痛、遗精、早泄、阳痿,疝气、小便不利。,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10、11、12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深层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10、11、12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腹腔内对应的器官有大网膜和小肠。,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酸胀,向下酸胀,向下放散。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 由壁腹膜再向深方,即入腹腔。此穴区腹腔内有大网膜和小肠。有时,可能右侧有盲肠,左侧有乙状结肠。针刺大巨穴也勿刺透壁腹膜人腹腔。在此穴处,已无腹直肌鞘后层,所以腹壁略薄,阻抗处减少1处。,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8、水道1)命名:道,水道也。本穴具有通调水道,使水液渗注于膀胱之功。2)主治便秘、腹痛、小腹胀痛、痛经、疝气、小便不利。,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仰卧位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外侧缘、腹直肌外侧缘。浅层布有第11、12胸神经前支和第1腰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腹壁浅动、静脉。深层有第11、12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腹腔内对应的器官有小肠。,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酸胀,向阴部放散。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 从壁腹膜再向深方,即腹腔。此穴区的腹腔内有大网膜和小肠,右侧有盲肠,左侧有乙状结肠。在水道穴区针刺,也应勿刺透腹膜,以免损伤内脏。,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另外,腹横筋膜深面,有腹壁下动、静脉干。其表线与腹壁浅动、静脉干的表线相同(见大巨穴)。水道穴应在两表线稍内侧,针刺时也应注意勿损伤血管。,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9、归来1)命名:归,还也;来,还也。指恢复和复原意思。本穴主治男子卵缩,女子子宫脱出等,刺激本穴可以复原而愈。2)主治腹痛、阴睾上缩入腹、阴冷肿痛、疝气、阴挺、白带。,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下中线2寸。,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外侧缘、腹直肌外侧缘。浅层布有第11、12胸神经前支和第1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及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腹壁下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第11、12胸神经前支的肌支。腹腔内对应的器官有小肠。,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1直刺1.01.5寸,下腹有酸胀感。2略向天枢方向斜刺,针感沿胃经循腹里走至天枢穴,治瘀血腹痛。3略向气冲方向斜刺,针感沿胃经循腹里走至气冲,治气虚下陷证。,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针尖略向耻骨联合处斜刺1.52.0寸,下腹有酸胀感,少数向小腹及外生殖器放散,用于调经止带。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10壮,艾条灸102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 针刺归来穴,如同在腹前壁上其他穴一样,也应勿刺透壁腹膜,以免伤及前述脏器。,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0、气冲1)命名:气,指胃经经气;冲,冲脉。此穴既是胃之气街又是奇经八脉之冲脉起始部。2)主治阳痿、疝气、不孕、外阴肿痛、阴茎中痛、腹痛、月经不调、胎产诸疾、乳少。,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浅层布有腹壁浅动、静脉,第12胸神经前支和第1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及前皮支。深层,下外侧在腹股沟管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骼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腹腔内对应有小肠。,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1.直刺0.51.0寸,局部重胀,针刺不宜过深,用于调经,理气止痛。2.向外阴斜刺1.02.0寸,局部酸胀并向生殖器扩散,用于舒缓宗筋。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10壮,艾条灸102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 在气冲穴针刺,要注意以下3点:1要避开腹壁浅动、静脉和腹壁下动、静脉。为此,刺针要在两对血管表线内侧的穴区刺入,勿刺在表线上。,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要避免刺入腹腔损害脏器。为此,针刺不要刺透腹膜人腹腔。根据此穴区的解剖结构,针刺时可有两处阻抗较大,一为皮肤,二为腹外斜肌腱膜。第2阻抗过后,再不要深进。3要避免刺中精索。为此,针刺时要紧靠腹股沟韧带向后直刺,不宜远离韧带或向上方刺入。,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1、髀关1)命名:穴在髀骨前方,其经气由小腹斜走髀骨外侧,乃由小腹之阴,到达大腿前侧的阳。凡是经络之气,阴阳互通之处为关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主治腰膝疼痛、下肢酸软麻木、足麻不仁、筋急不能屈伸等。,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仰卧,于髂前上棘至髌骨底外缘连线与臀横纹延伸线之交点处取穴。或将手掌第1横纹中点按于伏兔穴处,手掌平伸向前,当中指尖到处是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之间、股直肌、股外侧肌。浅层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升支,股神经的肌支。,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1直刺1.52.5寸,局部酸胀,可向股外侧部扩散,以治股外侧皮神经炎。2斜刺2.03.0寸,针尖向上,使针感扩散至整个髋部,以治髋部关节痛。,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针尖向内,使股前部酸胀,并向膝关节处放散,以治下肢疾患。4对局部软组织损伤瘀肿较大者,可用“傍针刺”、“齐刺”和“扬刺”、“挑针刺”等法。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10壮,艾条灸102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2、伏兔1)命名:伏,卧也。穴在股直肌肌腹中,其处肌肉隆起如伏卧之兔。2)主治腰膝疼痛,下肢酸软麻木,足麻不仁,筋急不能屈伸,疝气,腹胀,荨麻疹,脚气,狂言等。,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正坐屈膝,医者以手掌第1横纹正中按在膝盖上缘中点处,手指并拢押在大腿上,当中指尖所止处是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或仰卧,下肢伸直,足尖用力向前屈,可见膝上股前有一肌肉(股直肌)隆起,状如伏兔,这一肌肉的中点即是本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股直肌、股中间肌。浅层布有股外侧静脉,股神经前皮支及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股神经的肌支。,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l直刺1.52.5寸,局部酸胀,可传至膝部。 2周围软组织损伤范围较大者可用“傍针刺”、“齐刺”、“扬刺”、“挑针刺”等法。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10壮,艾条灸102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3、阴市1)命名:阴,指阴证也,如:风湿、月事、小腹胀痛等。市,市场,多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2)主治运动系统疾病:腿膝冷痛、麻痹、下肢不遂、膝中寒酸痛、屈伸不利、腰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疝气,腹胀、腹痛、水肿、脚气、消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正坐屈膝,于膝盖外上缘直上4横指(一夫)处是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股直肌腱与股外侧肌之间、股中间肌。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和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和股神经肌支。,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酸胀,扩散至膝关节周围。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 针灸大成禁灸,甲乙经不可多灸。若遇阴极之症,必不得已而用之,可遵甲乙经不可多灸之戒。,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4、梁丘1)命名:本穴位于膝上筋肉缝隙中,两筋之间。屈膝时,穴位处骨头如梁,筋如丘。2)类属足阳明经之郄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主治脾胃疾患:胃脘疼痛,肠鸣泄泻。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膝脚腰痛,冷痹不仁,鹤膝风,下肢不遂,乳痈。,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位置与取法1、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2、在膝髌外缘上2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正坐屈膝,医生用手掌按在病人的膝盖骨上,掌心对准膝盖骨顶端,拇指指向外侧,当拇指指所到之处是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局部解剖在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6)前人经验针灸大成:主膝脚腰痛,冷痹不仁,跪难屈伸,足寒,大惊,乳肿痛。,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7)刺灸法 刺法:直刺1o15寸,局部酸胀,扩散至膝关节。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79壮,艾条灸102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8)注意事项 梁丘穴下软组织较薄,主要是肌腱部分,针刺1寸左右即达到股骨下端前外侧面,不宜再行深刺。,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5、犊鼻1)命名:犊,小牛也。穴位于膑韧带外侧凹陷中,形如牛犊鼻孔。2)主治膝部痛,膝脚腰痛,冷痹不仁,鹤膝风,下肢不遂,脚气。,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位置与取法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屈膝取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局部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髌韧带与髌外侧支持带之间、膝关节囊和翼状皱襞。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前皮支,隐神经的髌下支和膝关节动、静脉网。深层是膝关节腔。,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刺灸法 刺法:从前向膝关节后内斜刺1.01.5寸,膝关节酸胀沉重,以捻转手法为主。灸法: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注意事项 素问刺禁论:“刺膝出液为跛。”千金方:“犊鼻肿,可灸,不可刺。”甲乙经:“犊鼻肿,可刺其上(即鹤顶穴),坚则勿攻,攻之者死。”,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6、足三里1)命名:一寸指一里,此穴位于犊鼻下三寸。2)类属足阳明经之合穴,五行属土;胃经下合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主治肚腹疾患: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霍乱遗矢,疳积。心神疾患:心烦,心悸气短,不寐,癫狂,妄笑,中风。胸肺疾患:喘咳痰多,喘息,虚劳,咯血。,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少腹疾患:小便不利,遗尿,疝气。妇人疾患:乳痈,妇人血晕,子痫,妊娠恶阻,赤白带下,痛经,滞产,产后腰痛,妇人脏躁。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膝胫酸痛,下肢不遂,脚气。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其他:水肿,头晕,鼻疾,耳鸣,眼目诸疾,真气不足,脏气虚惫,五劳七伤。,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位置与取法1、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2、患者屈膝或平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是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3、患者正坐屈膝,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是穴。患者正坐屈膝,用同侧手按在膝盖上,食指抚于膝下胫骨,中指尖处是穴。,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5)局部解剖有胫骨前肌,外侧为趾长伸肌;有胫前动脉、胫前静脉;分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前人经验1、针灸甲乙经: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2、千金翼方:一切病灸三里三壮,每日常灸,下气,气止停也。3、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针灸资生经:三里治胃中寒,心腹胀满,胃气不足,恶闻食臭,肠鸣腹痛,食不化。5、针灸大成: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足三里。,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6、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卫生监督协管员考试试卷试题(及答案)
- 2025年11月中国质量协会质量专业能力考试精益现场管理工程师复习题库及答案
- 全省首届职业技能竞赛(政务服务办事员赛项)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教育咨询服务的合同
- 浦发银行福州市马尾区2025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华夏银行盐城市大丰区2025秋招笔试热点题型专练及答案
- 兴业银行南通市崇川区2025秋招笔试综合模拟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题库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模拟题】
- 广发银行上海市松江区2025秋招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导游资格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电表抄表记录
- 水的组成发现史
-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公开目录(向社会公开、向服务人群公开)
- 消防控制室值班记录1
- 梗阻性黄疸患者护理查房
- 双绞线链路测试报告
- GB∕T 34662-2017 电气设备 可接触热表面的温度指南
- 医院窗口服务礼仪培训PPT课件(最新)
- 医疗电子票据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 智慧教育云平台解决方案
- 干货最全的主族元素发现史(每族一篇,成系列,共8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