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轨迹_第1页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轨迹_第2页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轨迹_第3页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轨迹_第4页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轨迹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轨迹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中两大主潮之一,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社会剧烈动荡的欧洲。德国唯意志论哲学家叔本华和丹麦神秘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是这一思潮的先驱。他们沿袭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思路,把人的本质看作非理性的情、意、欲,以恐怖、厌烦、忧郁、绝望等主观心理体验作为哲学研究的根本对象。尼采把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变为强力意志,提出一种带有悲剧情调但又充满生命冲创力的哲学。在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生命本能冲动的绵延成为最基本的实在,要把握永恒的生命之流只能靠直觉,这种崇尚直觉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在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强化。现象学家胡塞尔则从方法论上系统地论证了人本主义的内在直觉法,他宣称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纯粹意识现象,并要求将一切外在传统“悬置”,这是最早对于本质主义的颠覆。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造成的异化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由于法西斯主义的猖獗,使一向被视为高贵的人性遭到无情践踏,人生的价值只能在孤独、烦忧、死亡中去体验,以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主要代表的存在主义应运而生。存在主义以人的生存状态、人生的意义、自由、价值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哲学上形成了现代人本主义的完备形态。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代表的心理哲学,力求以科学的眼光去透视人的本质,对人的无意识精神现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研究。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从历史文化系统的崭新视角去研究人文科学,对理解的历史性、创造性、开放性作了深入研究,认为历史是主客观视域的交融或统一。马斯洛的科学人本主义通过对优秀人物的实证研究,提出科学发展与人的发展可以并行不悖的乐观预言,力求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弥合科学与价值、理性与非理性、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裂缝。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研究突破了传统哲学对理性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的社会本质的认识。 纵观一个半世纪以来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在理论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实现了许多新的突破。首先,尼采哲学、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流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继诞生,正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分流与抗争的结果。技术进步与个人精神需求的对立,科学与道德的分离,迫使思想家们把审视的目光转向现实社会,他们突破了对人性的抽象议论,转而对个体的生存状况和情感意志给予更多的关注。其次,以对人的精神现象的进一步考察为核心,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比如,精神分析学对人的心理结构及无意识精神领域的系统性开拓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人的认识起源及主客体关系的重新考察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采用现代应用科学的方法,对人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再次,以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及人性的完满与自我实现为基本视角,批判意识再度强盛,特别是以反叛面目出现的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新一轮更彻底的理论冲击。目前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发展的总体态势是,一方面,后现代思潮对现行社会体系和人的本性、人的意识结构发起了全面解构;另一方面,坚守人性的崇高价值、重建理性权威的努力也始终没有放松。这两种趋势的碰撞与对话有力地推动着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 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理论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理论研究,是围绕着以个体本位为核心的主体性原则展开的。这一原则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而不可重复的主体,他的生命意义应该得到尊重,他的价值和潜能即主体能动性应该得到展现;个体的自由、权利是国家、社会存在的理由和根基。20世纪以来,西方各人本主义流派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原则作了大量阐释,其基本研究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主体行为动力的分析。二是对主体认知结构的探索。三是对主体价值选择的肯定。四是对主体交往理性(主体间性)的研究。 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涉及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学说和社会政治学说等不同的分支领域。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演进过程真实地反映着西方发达国家思想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面貌,其复杂性、丰富性、深刻性程度绝不亚于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问题。如果我们仅仅用简单的意识形态划界的方法去对待,将会遮蔽我们自己的理论视野。 三、人本主义的现代特征及评价 围绕着对人这一主体的看法,现代人本主义表现出区别于近代人本主义的一些特征。 第一,近代人本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的基础在于理性。理性决定人的认识并进而决定人的行为,因此人从本性上说是理性的动物。现代人本主义则突出感性与理性的对立,认为理性的膨胀压抑了人的本能,限制了人的自由。在批评理性极权的同时,强调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决定作用。 第二,近代人本主义把人的主体性主要看作一种认知能力,以认识、利用、支配客观世界为目的。现代人本主义则把主体性更多地理解为主体内在的本能冲动,它要实现自身的生命潜能,围绕主体自身需要而运作,并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原创力,其目标是人的本质对于自然和自我的超越。 第三,在近代人本主义看来,人的本质是无差别的普遍人性,即类的规定性。现代人本主义则从类本位转向个体本位,注重个体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价值、意义,强调个人的独特经历、内心体验和自由意志。在传统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种种局限,个人的发展空间有限,人的主体性还不可能确立,只有到了现代社会,随着阶级、民族生存权利的逐步解决,个人发展的独立意义才在现实的层面上日益凸现出来。 强调非理性、主体性、个体本位,成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三个突出特征。当然,这三种倾向的绝对化,又有其负面影响。非理性的过分张扬,导致对一切价值、意义的消解,造成思想的迷失和混乱;主体性的无条件扩张,导致“人类中心主义”主宰和征服大自然的霸道态度,结果遭到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报复性惩罚;个体“自我”的极度膨胀,导致人的无节制欲望和恶性功利追求,伤及他人、社会和公共利益,也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现代人本主义在发展中的负价值,已经受到西方理论界的质疑,当前公共领域研究、交往理性研究以及对“全球化”、“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思等政治哲学讨论,正是人本主义思潮自我批判趋势的一种体现。 谈到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评价,有必要厘清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 有人说,人本主义与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是一回事。这是不能成立的。二者的本质区别主要有三点。(1)民本思想之中的“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讲的是统治者和老百姓上下之间的平衡关系;人本思想讲的是作为独立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2)民本主义只讲皇权不讲人权,对人民只有体恤、施舍而无权利可言;而人本主义首先关注的就是公民的权利。(3)民本思想是一种统治术,无论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是讲“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都是一种统治术略;人本思想以人本身作为出发点和目的,认为人就是最高的价值。这些实质性的区分是不能混淆的。 再一个问题就是,“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是什么关系?这里涉及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其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阐述了共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密切关系,他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中介的人本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其二,在承认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前提下,应该正确地把它理解为一种价值观而不是历史观。也就是说,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仍然要坚持社会是基础的唯物史观。其三,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从“为人民服务”推进到“以人为本”,是理论上的必然发展和时代的现实要求。“人”在逻辑上是一个上位概念,包含了群体和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以人为本”涵盖了人民的问题与公民个体的问题,统筹协调,都要发展。 四、作为广泛社会思潮与学术思潮的现代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不仅是一种哲学观,也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它在美学、文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的代表性流派和人物,都同人本主义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美学,克罗奇、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美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美学,最早表现了现代美学以非理性的直觉取代理性的反传统倾向;以弗洛伊德为创始人的心理分析美学,把“无意识”理论引入美学,揭示了文艺创作的某些重要心理特征;现象学美学和存在主义美学则突出地强调了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并开始把艺术家作品鉴赏者作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来考察,为后来的接受美学开了先河,等等。当代美学强调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决定作用,用直觉、本能的升华等非理性因素来解释艺术创造活动与鉴赏的本质,这些都是人本主义哲学观导向的结果。 文学艺术 受到现代人本主义对传统意识进行批判的影响,西方文学艺术领域中一批激进的文学家、艺术家争先恐后打出“先锋派”、“颓废派”、“实验派”等旗号,向传统的文化信念和文艺规范发起进攻。美国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被称为绝望的喜剧的“黑色幽默”小说,风行于拉丁美洲的反映现实生活之严酷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以及精神分析学文艺批评思潮影响之下的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新小说派、“自白派”诗歌等都是这一文学艺术潮流的产物;现代绘画中的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现代音乐中无视节奏感和标准旋律,转而以不和谐音响来突出主体自我感受的各种流派。除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之外,在雕塑、舞蹈、建筑等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本主义哲学观念的形象化表现。各种新的形式、新的文体、新的风格,都被用来表现当代社会混乱无序的状态和人们不稳定的、反叛的心绪,由此而形成了文学艺术领域里多种多样的人本主义主题变奏曲。 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使心理学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过去的心理学一直把人当成物来研究,尽量用所谓客观的、科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手段来研究人,却没有把最富有人性特征的人的复杂生活体验和多变的内在主观意识纳入学科视野。现代人本心理学家将“人的内心生活体验”这个传统心理学敬而远之的“黑箱”坦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向人生的迫切问题和真实感受伸出了探测的触角。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探索,往往又反过来成为哲学理论创新的温床。 教育学 新的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关注和帮助每个人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应该使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挥他的内在潜力,主动愉快地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吸收和使用知识。新的学生观、师生关系观、教学观以人格理论为依据,提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活动教学等新方式,力求按照人的内在要求去塑造人。人本主义思潮的起落兴衰,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理论的发展。 管理学 人本主义在现代管理学中也是主流思潮之一。如美国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提出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对人格的尊重、参与、情绪发泄、士气、小团体及其制约机制等,规章制度、法律、纪律等只起辅助的作用。这一见解从根本上背弃了传统的管理学说,被称之为“新社会科学”。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管理理论认为,现代管理者应该关注人的创造性、责任心、价值观的实现,通过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可以使人保持积极心态,激励人内在的工作热情,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因此,管理行为必须是充满人性的,不能像旧管理学那样把人当成被动的机器和“物”来管理。 法学 社会法学家们认为,当今世界的重要事实是人们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加深,人类的活动必须以保持社会团结为标准,因此法律不仅要研究法院的审判规范和国家的成文法,更应该研究能够实际约束群众行为、维持日常生活秩序的“活的法”。当代社会矛盾引起的经济问题、福利问题、教育问题、国民健康问题,使法学的注意中心从个人权利转向社会义务。人的生存权的保障,人类自由平等思想的具体体现,都要借助“法的社会化”的形式才能实现。现代社会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趋势,使人本主义法学思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五、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社会作用及对我们的启迪 人本主义哲学是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融入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行为的。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是居于该社会宏观政治理念和人们日常言行举止之间的中介,对于社会的稳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美国的一位哲学教授曾把美国社会的基本价值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个人价值:人的自然权利及人权,人的自由;(2)法治民主:法治而非人治,宪政,选举和代议制,权力制衡,服务型政府;(3)市场经济:自由交易,契约文化;(4)宗教生活:对人生意义的超越性理解,为现实生活提供伦理原则;(5)多元文化:体现了具有活力的移民文化的特征。德国社会民主党在1959年的哥德斯堡纲领中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自由,公正,互助。这些基本价值不仅是对公民言行的指导和约束,更是对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1)作为制定政策的政治指导和伦理依据;(2)作为对具体政治决定、政治行为的评价标准;(3)作为政府行为的道德驱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在这三大基本价值之外又加上了第四个基本价值:责任,即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1991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布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中,提出新加坡的五大共同价值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