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台_第1页
紫金山天文台_第2页
紫金山天文台_第3页
紫金山天文台_第4页
紫金山天文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紫金山天文台地理位置:国立紫金山天文台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东钟山(紫金山)。紫金山天文台是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唯一的天文台,初期配备有口径20厘米的折反射望远镜和口径60厘米的反光望远镜,1937年后遭日本侵略军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修复。藏有我国古代一部分珍贵天文仪器,拥有我国自制的60厘米折反射望远镜等。开展了对太阳、恒星、行星、人造地球卫星等的观测、研究工作,发现了一批新天体。建筑特点:天文台本部(总办公室包括大赤道仪室,紫台人称之为:大台) 系二层,取长方形,后连大赤道仪圆顶。上层为办公室、研究室图书会客室等,下层为储藏室、庶务室、工役室等。圆顶下层为照相暗室。整个建筑极具特色,它的大门被筑成牌坊式,上面覆盖有琉璃瓦,平台栏杆采用天坛式人造石栏都镂刻有蟠龙;大赤道仪室圆顶是由基泰工程师依据瑞士工厂活窗、活顶图样设计的,直径为8米,可谓中西合璧。内安设600mm反光望远镜,这是1934年向德国蔡司公司订购的,望远镜反光镜焦距为3米,加上卡塞格林副镜,焦距可达10米,附有一个石英制双层棱镜分光摄影器和观测升降机,价值12.2万国币,是当时远东最大的望远镜。该建筑奠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2月22日冬至。原碑文由汪精卫题写,后被毁。现为张钰哲1984年按原碑文重书。子午仪室是紫金山天文台最早落成的建筑,为安设子午仪而建。下层有一地下室,安设电气主钟二具,这是因为天文钟和子午仪关系最密切,放在一起最是相宜。地下室用木屑填实四周,温度终年不变。子午仪室活顶、活窗由上海远大铁工厂根据瑞士制子午仪工厂附来的图纸制造。奠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6月21日夏至。碑文由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题写。小赤道仪室(包括太阳分光仪室)小赤道仪室圆顶直径5.5米,由上海礼和洋行在德国制造,制成后运来由中国工人自己安装。安设200mm折光赤道仪一座。有研究室、太阳分光仪室、照相暗室等。奠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9月23日秋分。变星仪室 变星仪室高四层,上部圆顶直径四米,内设100mm罗氏式变星照相镜一具,下部有研究室、暗室等。仪座高十二米,方形中空,这样可以把日光从塔顶反射到塔底,预备日后增设太阳分光仪之用。变星仪室圆顶由天文所金氏和宏记土木模仿小赤道仪圆顶自己制造。奠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21日春分。碑文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题,在1966年被毁。现在人们看到的是严济慈于1984年紫金山天文台50年台庆时重新书写的。另外还有大宿舍(职员宿舍)和小宿舍(所长宿舍)、大门及传达室、警卫室、配电房、蓄水池和气象塔等建筑。各部建筑的造价如下:天文台路约二万五千元,天文台本部约五万元,子午仪室约三万七千元,小赤道仪室一万三千元,职员宿舍约三万五千元,所长宿舍约一万五千元,变星仪室约一万二千元,其余建筑一万余元。总计约十九万元。1934年的夏天,紫金山天文台的主要建筑已基本完工,天文研究所人员告别了位于鼓楼的临时所址,迁到山上办公。揭幕典礼在1934年9月1日举行建筑方式天文台照中式风格设计,中式风格主要体现在屋顶和房檐,但天文观测却需要圆形屋顶,这一棘手的问题被交给杨廷宝领衔的基泰工程司。最终建成的紫金山天文台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风景秀丽的第三峰上。牌楼采用毛石作三间四柱式,覆蓝色琉璃瓦,跨于高峻的石阶之上.建筑间以梯道和栈道通连,各层平台均采用民族形式的钩阑,建筑台基与外墙用毛石砌筑,朴实厚重,与山石浑然一体.历史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建台时从德国蔡司公司购置的600毫米反射式天文望远镜,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古代南京在钦天山设观象台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到了近代转移到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于1927年4月开始筹建,1928年9月,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聘请高鲁作为成立之初的天文研究所代行所长,高鲁负责选址(钟鼓楼)和向庚子赔款委员会申请资金添置仪器,1931年5月紫台动工兴建至1934年9月1日竣工,天文研究所由鼓楼迁到山上办公;1937年8月至1946年5月因抗日战争曾一度撤离至昆明凤凰山(及后成立云南天文台),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天文研究所归科学院领导。1950年5月20日政务院任命张钰哲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自此,天文研究所名称取消。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建台时从德国蔡司公司购置的600毫米反射式天文望远镜,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古代南京在钦天山设观象台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到了近代转移到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于1927年4月开始筹建,1928年9月,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聘请高鲁作为成立之初的天文研究所代行所长,高鲁负责选址(钟鼓楼)和向庚子赔款委员会申请资金添置仪器,1931年5月紫台动工兴建至1934年9月1日竣工,天文研究所由鼓楼迁到山上办公;1937年8月至1946年5月因抗日战争曾一度撤离至昆明凤凰山(及后成立云南天文台),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天文研究所归科学院领导。1950年5月20日政务院任命张钰哲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自此,天文研究所名称取消。天文台牌楼1951年-1954年曾成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地球物理所上海联合工作站,徐家汇观象台,佘山观象台直属紫台。紫台在文革时亦不能幸免,包括近乎所有原始信件往来纪录被抄走,另外变星仪室碑亦被毁,另其发行刊物天文学报亦在1966年至1974年间停刊;文革初期(1966年-1969年)紫台的人卫室为国家“651任务”中东方红一号卫星预报方案,除此外其他项目几乎都瘫痪;70年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