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伤仲永,王安石,1,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学习目标:,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后来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走近作者,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背景资料,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一篇随笔。文中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变化的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论先天条件多么优越,如果自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教育和坚持自学,不仅难以长进,就连后来的聪明也保不住。,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读准字音,矣()泯()称()隶()扳()谒()邑(),y,mn,chn,l,pn,y,y,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是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表明了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摧残的谴责。,读出停顿,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余闻之也/久。(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3,听读课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n)仲永/环谒(y)/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n)然众人矣。”,3,疏通文意,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这句话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曾经,书写工具,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附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属于,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要,代词,指代书具,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附近。这里指邻居,代词,他,指代方仲永,名词用作动词,写,书写,动词,写上,题上,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当作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这,把当作,赡养,团结同宗族的人,内容,从此,立即完成,文采和道理,同县的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渐渐,求取,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资非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了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通“攀”,牵,引,这样,四处拜访,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可图,代词,这件事,跟随,在,相称,相当,传闻,听说过的情况,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格特点。,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利”:,“环谒”:,“不使学”:,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人们)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消失,指原有的特点消失了,整体感知,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2、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第二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由于不学习而沦为平庸的结局。,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又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写乡人,邑人和父亲的表现的作用是什么?,从侧面写出了方仲永天资非凡,才思敏捷的神童形象。埋下方仲永才能衰退的隐患,“不使学”的作用有哪些?,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赏析语言,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啼”、“忽”、“立”三个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仲永的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概括。,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哀伤、惋惜,试分析“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1、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2、“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3、“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与普通人无异,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出放纵用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文章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归纳本文主题,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伤仲永王安石闻:幼年天资聪颖奇异叙见: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闻: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启示,伤仲永,注意下列实词的理解,1伤仲永2世隶耕3养父母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5传一乡秀才观之6或以钱币乞之7邑人奇之8从先还家9前时之闻10泯然众人矣,伤:哀伤、叹惜,隶:属于,养:赡养,立就:立刻完成,一乡:全乡,或:有的人,邑人:同县的人,从:跟从,闻:听到的名声,泯然:完全,未尝识书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即书诗四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先人还家()不能称前时之闻()或以钱币乞之()世隶耕()曰“泯然众人矣”()忽啼求之()复到舅家()并自为其名()问焉(),理解下边加色的字词,从来没有,立刻,完成,当即,书写,四处,拜访,我,听说,道理,文采,都,跟从,回,符合,名声,有的人,索取,隶属,消失,的样子,索要,世代,再一次,题写,这件事,需要理解活用的字词,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邑人奇之,4、稍稍宾客其父,5、父利其然也,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奇: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奇,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对待,利: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重点虚词一之,知识整理,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它,指书具,代词,他,指仲永,代词。,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的,助词。,重点虚词二其并自为其名: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知识整理,代词,自己的,代词,它,诗,代词,他的,重点虚词三于,知识整理,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到,介词。,在,介词。,比较下面各组加点词的用法,之于然,余闻之也久(),借旁近与之(),不能称前时之闻(),定华、王之优劣(),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或以钱币乞之(),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何有于我哉(),余闻之也久(),奇闻趣事(),称前时之闻(),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这个故事,代词,他,助词,的,助词,的,根据,用,拿,对于,到,在,听说,名声,事件,的样子,这样,从,自己,以,闻,自,父异焉(),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比较下面着色的字词的古义和今义,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本所以疑古义:今义:,宁可以急相弃邪古义:今义:,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不耻下问(),有的,有的人,表示选择的关联词,一般的人,许多人,的原因,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可以因为,表示肯定的能愿动词,对感到惊异,认为有利,把当成宾客对待,认为不寻常,认为羞耻,一词多义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发行安庆市太湖县2025秋招笔试热点题型专练及答案
- 农发行喀什地区疏附县2025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参考答案
- 农发行白银市会宁县2025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农发行天津市宝坻区2025秋招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农发行赤峰市元宝山区2025秋招信息科技岗笔试题及答案
- 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 成都新都区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30问及答案
- 2025年阜阳临泉技工学校招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厂转让合同(汇编15篇)
- 2025年乾县皖能环保电力有限公司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基础护理8章试题及答案
- 心理学教学课件 - 认知行为疗法
- 《汉语阅读教程》课件-2教学课件:汉语阅读教程L2
- 2025年广东专升本教育理论考纲解析
- 第三节集装箱吊具一集装箱简易吊具二集装箱专用吊具课件
- 拼多多手机开店流程图
- 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申请表
- 医疗废物知识要点培训
- 2024秋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艺术唱游·音乐上册《第一单元 奇妙的声音世界》教案设计
- GB/T 45255-2025公共信用综合评价规范
- 保护眼睛防近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