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___明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ppt_第1页
第十三章___明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ppt_第2页
第十三章___明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ppt_第3页
第十三章___明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ppt_第4页
第十三章___明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明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第一节明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繁荣原因:一是元明时期出现了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另外还出现了“三言”“二拍”等。二是以李贽等人为代表的反传统思潮的出现,给小说创作及其批评提供了思想基础。三是出版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形成给小说创作及其批评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其代表人物有李贽、叶昼、冯梦龙等。,明代小说批评的形式主要是评点,袁无涯刻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卷首发凡中说:“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也。得则如着毛点睛,毕露神采;失则如批颊涂面,污辱本来,非可苟而已也。今于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无不拈出,使人知此为稗家史笔,有关世道,有益于文章,与向来坊刻,迥乎不同。如按曲谱而中节,针铜人而中穴,笔头有舌有眼,使人可见可闻,斯评点所最贵者耳。”,一、李贽对水浒传的评点,他在忠义水浒传序中说:“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竟,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二、明代小说批评中的几个基本问题1、小说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弘治年间蒋大器以庸愚子名义所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说此书“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嘉靖年间张尚德以修髯子为名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说:“通俗小说可以使是是非非,了然于心目之下,裨益风教,广且大焉。”,2、小说的艺术魅力问题,袁宏道的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记载:“里中有好读书者,缄默十年,忽一日,拍案狂叫曰异哉!卓吾老子吾师乎?客惊问其故,曰:人言水浒奇,果奇。予每检十三经或二十一史,一展卷,即忽忽欲睡去,未有若水浒之明白晓畅,语语家常,使我捧玩不能释手者也。若无卓老揭出一段精神,则作者与读者,千古俱成梦境。”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序中举了一个例子:“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3、小说的真实与虚构问题,冯梦龙以无碍居士为名写的惊世通言序中说:“野史尽真乎?曰:不必也。尽赝乎?曰:不必也。然则,去其赝而存其真乎?曰:不必也。人不必尽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若此者其可废乎!”袁于令在李卓吾批评西游记前的题辞中说:“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4、小说人物塑造问题,叶昼在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中说:“世上先有水浒传一部,然后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若夫姓某名某,不过劈空捏造,以实其事耳。如世上先有淫妇人,然后以扬雄之妻、武松之嫂实之;世上先有马泊六,然后以王婆实之;世上先有家奴与主母通奸,然后以卢俊义之贾氏李固实之;若管营,若差拨,若董超,若薛霸,若富安,若陆谦,情状逼真,笑语欲活,非世上先有其事,即令文人面壁十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描写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手。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第二节明代的戏剧理论批评,明代戏剧理论批评比较繁荣,从数量上说比小说理论批评要多,且有不少专著,但其理论价值和涉及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却不及小说批评。其原因是戏剧理论批评大都侧重在戏剧的表演艺术方面,而较少涉及文学剧本的创作和人物、情节、结构等问题。,一、徐渭的南词叙录,南词叙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批评专著。其比较突出的理论主张是“贵本色”:“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替身者即书评中婢作夫人,终觉羞涩之谓也。婢作夫人者欲涂抹成主母,而多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于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众人啧啧者我煦煦也,岂惟剧者,凡作者莫不如此。”,二、吴江派与临川派,明代后期产生了两个对立的戏剧流派,并在戏剧理论批评上有激烈的论争,这就是吴江派和临川派。争论的焦点是戏剧创作应当重音律还是重意趣,争论起源于对汤显祖牡丹亭一剧的评价。,1、吴江派,沈璟论曲主要有两点:一是严守音律,如论曲律之二郎神“何元郎,一言儿启词宗宝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二是尚语言的本色。所谓本色,实际上就是民间俗语的采用,对此吴江派中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情辞婉转,鲜艳动人为本色当行,有人认为语言通俗易懂为本色当行。,2、临川派,汤显祖论曲主要思想:一是重意趣,他在答吕姜山中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语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二是提倡神情合至,描绘理想境界。他在为人所作的诗序中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因以憺荡人意,欢乐,舞蹈,悲壮,哀感鬼神,风雨鸟兽,动摇草木,洞裂金石。其诗之传者,神情合至,或一至焉;一无所至,而必曰传者,亦世所不许也。”,两派比较:,吴江派重音律,重舞台性;临川派重意趣,重文学性。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后来王骥德曲律中说:“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碳。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齰舌。”吕天成在曲品中说:“予谓二公譬如狂狷,天壤间应有此两项人物,不有光禄,词硎弗新;不有奉常,词髓孰抉?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镬,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三、吕天成曲品和王骥德曲律1、吕天成曲品,其品评标准:才情和音律并重;提出“十要”说:“第一要事佳,第二要关目好,第三要搬出来好,第四要按宫调,协音律,第五要使人易晓,第六要词采,第七要善敷衍,淡处做得浓,闲处做得热闹,第八要各角色派得匀妥,第九要脱套,第十要合世情,关风化。”,2、王骥德曲律,论曲主张法和词必两擅其极;比较重视剧本创作的情节问题、结构问题、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等;比较重视戏剧语言的“本色”:“大抵纯用本色,易觉寂寥;纯用文调,复伤雕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