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代词的发展.ppt_第1页
第四讲 代词的发展.ppt_第2页
第四讲 代词的发展.ppt_第3页
第四讲 代词的发展.ppt_第4页
第四讲 代词的发展.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发展史第四讲,代词的发展,代词的发展,第一节人称代词的发展第二节疑问代词的发展第三节指示代词的发展,第一节人称代词的发展,一、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二、人称代词的发展1.新的人称代词的产生2.人称代词复数形式“们”的形成,一、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上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卬、余、予、台(音怡)、朕”等;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女)、若、乃、而、戎”等;严格地说,上古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但有一些指示代词可以指代第三人称;第一人称代词:卬、台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誓,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戎戎虽小子,而式弘大。诗经大雅民劳第三人称代词:彼、其、之、夫、厥(指示代词)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周南关雎当指示代词指人时,可认为是人称代词。,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三个特点:(1)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2)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等”、“属”、“侪”、“曹”、“辈”等是名词。(3)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格”的变化:高本汉、胡适认为有“格”的变化,王力先生开始认为有“格”的变化,后来改变了主张。潘允中先生认为没有“格”的变化。,二、人称代词的发展,1.新的人称代词的产生第一人称代词“侬”、“咱”、“俺”的产生:侬:产生于唐代,今少见,方言中有:道子颔曰:“侬知!侬知!”晋书会稽王道子传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fu)?李白秋浦歌咱:又写作“偺”、“喒”,始见于宋代,今口语多见:你若无意向咱行,为甚梦中频相见。柳永玉楼春咱孤单一身,流落外里。五代史平话梁史,人称代词的发展,俺:始见于宋代文献,今方言中多用:且不罪,俺略起,去洗耳。辛弃疾夜游宫俺细思镇州密迩太原。五代史平话梁史第二人称代词:你:“尔”的转化,玉篇:“你,乃里切”。不应认为是新出现的代词,但却是新出现的书写形式,敦煌变文中多见:你是王法罪人。燕子赋我将你去探你姐姐。五代史平话梁史,人称代词的发展,第三人称代词:专职的,不是由指示代词兼任的第三人称代词大约产生于第四第五世纪。主要有“伊”、“渠”、“他”:伊: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世说新语方正伊讵可以形色加人不(fu)?(同上)渠:始见于三国志吴志赵达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人称代词的发展,关于“渠”的来源,吕叔湘先生汉语语法论文集(182页)中认为:“渠大概就是其的变式”。渠:群母鱼部;其:群母之部。唐代的例子:今朝忽见渠姿首,不觉殷勤着心口。张文成游仙窟闻渠掷入火,定是欲相燃。张文成游仙窟,人称代词的发展,“伊”、“渠”两个第三人称代词在六朝、唐代多用,宋以后则多用“他”。今上海方言中多用“伊”;广州话中用“渠”,写作“佢”;客家话用“渠”。他:作为人称代词,起源于唐代,上古“他”是个指代词,义为“别的”、“别人”,非人称代词: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巧言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褰裳,人称代词的发展,“他”成为人称代词,确切的例子见于唐代: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杜甫清明诗虽作拒张,又不免输他口子。张文成游仙诗讨论:唐作藩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起源时代(1963年)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1980年),人称代词的发展,2.人称代词复数形式“们”的形成唐代产生了人称代词和一般名词的复数形式,最初写作“弭”、“伟”:我弭当家没处得卢皮遐来。因话录儿郎伟,重重祝愿,一一夸张。司空麦程文集(敦煌愿文集多见)宋元时写作“懑(满)”、“瞒(瞒心)”、“门”、“们”、“每”等:不因你瞒番人在此,如何我瞒四十里路来。周密齐东野语看他门得人怜,秦吉了。辛弃疾千年调词,人称代词的发展,你们见押着车乘。三国志通俗演义我每同将军归投黄大王。五代史平话梁史“你们”合音为“您”,义指第二人称复数:语音线索:nimennimnin咱是您的姐夫。五代史平话唐史教您夫妻尽百年佳偶。董解元西厢记宋元时期,“您”也表示单数,是蔑称:您是不顾恩义的贼!五代史平话汉史,人称代词的发展,现代汉语受西洋语法的影响,人称代词又发生了两大变化,(1)“他”分化为“他、她、它”;(2)产生了“它们”,现代白话文资料中。“她”是刘半农最先创造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他”、“她”、“它”只是书写形式不同,并非性的变化。受“她”的类化,有人把把指称女性的“你”写成“妳”,并不妥,因为“妳”是“奶”的异体字。,第二节疑问代词的发展,一、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自古就分为指人和指物两种,而且大致可以分为三系:(一)禅母系(指人):谁(主语、宾语)、孰(主语,用于选择问);(二)匣母系(指物):何、曷、胡、奚、侯、遐;用法上有区别:(三)影母系(指处所):恶(乌)、安、焉;,疑问代词的发展,个别举例:“遐”、“侯”二字,应是“胡”的音变,只出现在上古时代:乐只君子,遐不眉寿?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周王寿考,遐不作人?诗经大雅棫朴君乎!君乎!侯不迈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吁!汉帝之德,侯其祎而!张衡东京赋先秦时期,三类疑问代词的区分明显。,疑问代词的发展,二、新的疑问代词的产生与发展:自中古时期,不断有新的疑问代词产生,主要有“底”、“什么”、“哪”、“怎么”四个。1.底:从南北朝起,文献资料中出现了一个疑问代词“底”: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乐府子夜歌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子夜四时歌秋歌徒劳无所获,养蚕持底为?采桑度,疑问代词的发展,到了唐代以后,“底”字使用更多:陶冶性灵有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解闷诗宁戚饭牛为底事?陆通歌凤亦无端。元稹放言诗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南唐书冯延己传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红楼梦(仿古)“底”的来历以及什么时候消失的,有待研究。,疑问代词的发展,2.什么:疑问代词“什么”,产生在唐代,集韵:“不知而问曰拾没”。最初形式不定,有“拾没、什物、是勿、甚物、甚么、甚末”等形式,其实都是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玄宗问黄幡绰:“是勿儿可怜?”曰:“自家儿可怜。”赵璘因话录也有单用一个“甚”字的:耶娘甚处传书觅?敦煌零拾雀踏枝韩愈问牛僧孺:“且以拍板为什么?”唐(提手庶)言一直到宋元时代,还没有定型。,疑问代词的发展,3.怎么:现代汉语中的“怎么”,唐代就有了,最初是用“争”来表示:苏武争禁十五年?杜牧边上闻笳诗如今争识文与书?敦煌零拾到五代时用“怎”字,同时也产生了“怎生、怎么、怎的”等:怎凭地说,向日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五代史平话周史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欧阳修南歌词我可怎么了。元曲黄花峪,疑问代词的发展,和“怎、怎么”同时产生的还有“作么生”、“则么、作么”等:汝等诸人作么生会?慧照语录醉到天晓待则么?刘过红酒歌晈然易解事,作么无精神。寒山诗到明清小说中,“怎么”才流行:他搬家了,怎么不叫我们一声。西游记21回你说你的,底下怎么样?红楼梦54回,疑问代词的发展,4.哪:那说文:那,西夷国,从邑声。现代汉语“哪”字,直到五四时期还写作“那”,这个“那”,比“什么”、“争”产生得早,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杜预注:“那,何也。”顾炎武则认为是“奈何”的合音,到了东汉时代,则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反问词“哪”: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疑问代词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也出现:那得方低头看此也?世说新语政事偷,那得行礼?世说新语言语到了唐代,使用更多:数茎白发那抛得?杜甫乐游园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杜甫佳人疑问代词“哪里”,是由“那”发展而来,但用途扩大了,既可以问处所,也能够表示反问:是那里弹得琵琶响?元曲汉宫秋(表处所)我那里又受他礼来?元曲玉镜台(表反问),第三节指示代词的发展,1.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2.指示代词的发展;,指示代词的发展,1.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比较复杂,有10来个,其中有近指、远指之分,近指的有“此、之、斯、是、时、若”等;远指的有“彼、夫、其、尔”等;之;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斯: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若:南宫适(ku)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时:惟德惟义,时乃大川。尚书毕命,指示代词的发展,2.指示代词的发展(1)尔: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指示代词“尔”:许掾尝诣简文,尔夜风清月朗。世说新语赏誉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世说新语言语(2)唐宋以后的口语材料中,“这”、“那”代替了“彼”、“此”这,也写作“遮”、“者”:冬夏递互用,常年只这是。寒山诗不省这个意,修行徒苦辛。拾得诗,指示代词的发展,者: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者番同。晏几道少年游遮:待我遮里兵才动,先使人将文字与番人。挥尘录余话那:兽王问那大王。妙法莲华经变文雅颂在于此,浮华致那边。释尚颜言兴诗宋代“那”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很像英语中的冠词:朱温共那哥哥朱全昱、朱存侍奉那母亲王氏。五代史平话梁史那朱温葬了那爷爷,(同上)该用法没有沿用下来。,指示代词的发展,(3)唐宋时代有状态代词“能、能尔、能许、能样、能底、能亨、能地、能个、如许、尔许”等,是现代汉语“这么、那么”的意思: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张九龄庭梅咏诗这花能许细,落子不多长。杨万里秋见菊花他年青史总无名,他也能亨,我也能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