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ppt_第1页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ppt_第2页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ppt_第3页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ppt_第4页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约从弘治至隆庆(14881522)年间,诗文领域内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是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前后七子打着复古的旗号,重新审视文学现状,寻求文学出路,尤其是针对明初以来萎靡不振的文学局面,他们重构文学的主情理论,并给民间文学以应有的重视,反映出对文学本身一种新的理解。但是由于过分注重法度格调等创作规则,从而陷入了拟古的窠臼,造成创作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病。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是“唐宋派”。,第一节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前七子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是一个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等成员的文学群体。明史文苑传称:“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又与景明,祯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他们对明初文坛“尚理而不尚辞,入宋人窠臼”的现象不满,便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口号以复古自命,实则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复古手段而欲达变革之目的,此乃其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1、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人。家世寒微,祖父由“小贾”而致富,其兄长以经商为业,故其有诗文对商人善牟利颇表赞许。弘治六年(1493)中进士,为官刚劲正直,敢于同权宦、皇戚作对,以至屡次入狱,后又参与弹劾宦官刘瑾的活动,几度下狱。“傲睨一世,以是得奇祸坎土禀终身”(袁衷空同集序)。最令人震惊的是他上书孝宗皇帝,历数皇后之父张鹤龄之罪被抓,差点为此送命,出狱后街遇张氏,仍痛加斥骂,用马鞭击落张氏两颗牙齿,足见其性格之刚直。有空同集。,李梦阳论文主张复古,是为反对“宋人主理”的倾向:“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又作诗话教人,人不复知诗矣。”“宋儒兴而古之文废矣。”李梦阳论文又重视表现真情,提出“真诗乃在民间”,并认为琐南枝之类民歌才是文人应学习的对象,并说:“予之诗非真也,王子(叔武)所谓文人学子韵言耳,出之情寡而工之词多者也。”(诗集自序),李梦阳论文还讲求格调。提出“文必有发式,然后中谐音度”,又说“夫追古者,未有不先其体者也”。所谓“格”是对文学总体上的美学特征的追求,“调”主要指诗歌音调的和谐完美。他还注重文章的法度,如再与何氏书说:“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必一虚,叠景者必二。”等等。又说:“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辞。”虽然从理论上他并主张僵硬的摹拟古人,但“尺寸古法”的要求仍造成了较大的负作用。,李梦阳发起的文学复古运动有力扭转了当时的文学风气。四库提要称:“学者翕然宗之,文体一变。”袁宏道也说:“草昧推何李,尔雅良足师。”从整体上说,李梦阳的创作并不能完全实现他的主张,但一些优秀的著作写得雄浑豪壮,可以看出其所追求的高格究竟何指。如秋望诗:“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他有些诗写的感情极为真挚,写出了以前诗歌中较少见到的内容,如悼亡妻的结肠篇:“言乖意违时反唇,妾匪无忤君多嗔。中肠诘曲难为辞,生既难明死讵知?”此诗写出夫妻生活中的隔阂,真实地描写了妇女在情感上的要求与遗憾,这已经闪烁着晚明文学的新精神了。,李梦阳复古主张的局限:(一)他企图用“复古”来廓清“台阁体”流弊,并提出比较好的切合实际的主张,但也给文坛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惟古是尚:“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李开先集)。第二,在诗与现实关系上,李梦阳虽然提出“诗者,感物造端者也”的较好观点,但由于他把古人的作品看作完美无缺的最高准则,故多有笑他“模拟剽窃,得史迁、少陵之似而失其真”,就连何景明也批判他尺尺寸寸模拟古人,有若古人“影子”,不能“舍筏以登岸”,“自创一堂室,开一户牖,成一家之言”(与李空同论诗书)。,第三,“前七子”主张模拟古人,主要是从形式方面着眼。李梦阳说:“文必有法式,然后中谐音度。”(答周子书)难免因复古而泥古。,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河南信阳人。于弘治间中进士,在京任职,与李梦阳等人一同倡言文学复古,成为“前七子”的主脑人物之一。有大复集。,何景明曾与李梦阳就文学复古的问题发生争论。大致说来,在提倡复古的基本立场上,他与李氏并无歧异,有些言论同样很偏激,如杂言十首所谓“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不过,何景明不像李梦阳那样主张“尺寸古法”,而提出“舍筏登岸”(与李空同论诗书)之说,强调学古为手段,目的在于独创。这种分歧的产生,盖与二人美学趣尚不同有关。何景明的创作风貌,更多地趋向于俊逸秀丽一路,所以一味拘守“古法”,追仿古人的“格调”,是他不能接受的。,第二节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到嘉靖(15221566)初,前七子逐渐偃旗息鼓,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进士出身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举李梦阳、何景明诗歌的文学复古旗帜。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加谢榛、吴国伦,称“后七子”。其中王世贞影响最大。明史王世贞传:“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李、王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了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明史李攀龙传)。比起前七子,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王世贞(15261590)在他的艺苑卮言中说:“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致,句法也。点缀关键,金石绮彩,各极其造,字法也。”他强调诗文创作要重视“法”:结构上“篇法有起有束,有放有敛,有唤有应”;“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字法有虚有实,有沉有响”。,对于“后七子”在明代文学中的地位,应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他们对于反击“唐宋派”的文学倒退的动向、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文学的艺术特征起了极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学复古运动固有的弊病,在“后七子”那里显得更加突出。虽然他们也提出过很好的意见,如王世贞“有真我而后有真诗”(邹黄鹤鹪鹩集序),李攀龙要求“拟议成变,日新富有”等(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但他们太强调效法古人,对于创作的法则又规定得太具体、细密,必然会对个性、情感的自由表现和艺术的创新,造成严重的束缚。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七子也很快受到了严厉的批判。,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顺德知府、陕西提学副使、河南按察使等。有沧溟集。李攀龙在文学上标榜高古比李梦阳走得更远,他作文甚至运用战国策、考工记、韩非子等古文中辞汇与句法,结果文章充塞着在历史上久已废绝的语言,包括人称代词和语气助词,都借用上古时代的修辞习惯。文中并非没有现实生活的内容,但这样的文学既难以传达时代的激情,也难以获得时代的呼应,却更暴露出文学复古的缺陷。,李攀龙的诗对语言的推敲很用心,也自有其人生情怀在内,但其风格,总是接近于某一种典范,如下面两首: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塞上曲四首送元美)侬来星始集,侬去月将夕。不是地上霜,无人见侬迹。(夜度娘)前一首是盛唐绝句的味道,后一首是南朝民歌的情调。,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严嵩当权期间,其父王忬因疏失职事,被处决,遂弃官家居。隆庆初,复出仕,历官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南京刑部尚书等。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等。后七子中王世贞才学最富,成就最高。袁宏道说他“才亦高,学亦博”,又说他“不中于鳞之毒,所就当不止此”(叙姜陆二公同适稿)。其创作极富,虽有习古之病,但如四库全书提要所说,“名村瑰宝,亦未尝不错出其中”。,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是一部受人们重视的文学批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建立了一种以形式批评为中心的、具有系统性的理论,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艺学。他的理论既包含着崇古的偏见,但也有很多精辟的看法。譬如他强调“有物有则”,意即文学有其自身的法则,离开了法则就谈不上文学,这实在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被李、王排除出“后七子”之列的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山东临清人。他擅长于诗,并专攻近体,主张向唐李白、杜甫等十四家学习。他要求通过熟读、玩咏而得到前人之“神气”、“声调”、“精华”,对于“古法”不像李、王那么偏执。他的诗对音律、辞采和章法都很讲究,钱谦益评为“工力深厚,句响而字稳”(列朝诗集小传)。缺点是过于斟酌个别字句,显得气势不足;而且喜欢借古人诗句熔铸新句,容易陷入某种格套。下面是他的塞上曲:“百战多枯骨,秋高白草深。飞雕盘大漠,嘶马振长林。柔远君王德,封侯壮士心。华夷自有限,边徼莫相侵。”,第三节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一、积极意义1、首先,他们在复古的旗帜下,努力追求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有利于积极探索文学的发展道路。2、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如对诗文格调法度的重视;对文学表现真情的追求;以及真诗在民间的提法等等。,二、不足在复古过程中寻求消除文学旧误区的方法,却又陷入了摹拟因袭的新误区。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在当时文坛产生极大震动,对后世文坛也带来直接或间接、正面与负面的影响。,第四节归有光与唐宋派,所谓“唐宋派”是指对嘉靖间文坛颇有影响的、以反拨李、何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该派作家主要从事散文创作。代表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归有光活动时间稍后,通常亦被归入唐宋派之中。,唐、王的文学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文以明道。唐顺之认为“文与道非二也”,作文应“浸涵六经,以博其旨趣,而后发之。”这与明初宋濂等“以道为文”的主张脉络相通。他们讥訾“近时文人说秦说汉说班说马”(唐顺之与陈两湖),过分讲求形式,而忽视对“道”的表达。,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第二书强调“直掳胸臆,信手写出”等语,同他的“开口见喉咙”(又与洪方洲书)的主张一样,被认为与晚明文学中“性灵”派文论有直接关系。其实两者存在根本的区别。如袁宏道的“性灵说”以李贽“童心说”为基础,主张表现人的“喜怒哀乐嗜好情欲”的“自然之性”(叙小修诗)。而唐顺之的“直摅胸臆,信手写出”则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前提,他不止一次表达出“人欲之为苦海,而循理之为坦荡”(与陈两湖主事书)的思想,这与他接受程朱理学的立场完全一致。,茅坤选有唐宋八大家文钞,此后八家的并称才确立。唐宋派中创作较高的是归有光。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官长兴令,南京太仆寺丞。他因场屋不利,出仕较晚,在文坛发生影响比唐顺之、王慎中等人要迟,他所批评攻击的对象,也主要是嘉靖后期声势煊赫的“后七子”。归有光既对文学复古的主张不满,对模拟的文风尤其斥之甚厉,为文主张根于六经,宣扬道德,这是人们把他列入“唐宋派”的主要原因。,但是,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等人的不同之处仍是很明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