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ppt_第1页
第二章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ppt_第2页
第二章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ppt_第3页
第二章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ppt_第4页
第二章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世界经济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了解世界经济发展中诸如是经济增长、世界经济周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经济全球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协调等问题。使学生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和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章的主要内容,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增长世界经济周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协调,第一节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二、国际分工的类型(一)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划分1、垂直型国际分工(较早的分工形式)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分两种:发展中国家初级原材料、初级产品加工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技术密集型较高的工序(精加工)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较低的工序(粗加工),2、水平型国际分工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或相近国家之间3、混合型国际分工既包含垂直型分工,又包含水平型分工4、协议型国际分工双方依照协议实现分工,(二)按产业间或产业内部划分1、产业间国际分工(二战前的主要形式)发达国家制造工业发展中国家原材料、农业2、产业内部国际分工(二战后)三种形式: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专业化分工。零部件专业化分工。工艺过程专业化分工,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一)、萌芽阶段时间:16世纪末18世纪中叶背景:地理大发现分工体系:主要出现在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和部分殖民地国家,(二)、形成阶段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背景:第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分工体系:工业国和农业国宗主国与殖民国,(三)、发展阶段时间:19世纪中叶二战前背景: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分工体系:宗主国与殖民地间之间工业国同农业国之间发达国家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特点:广大亚非拉国家变为畸形的片面经济分工中心由英国变为数家世界各国经济贸易联系加强,(四)、二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当代国际分工)1、发展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殖民体系瓦解市场经济是基础资本与生产的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发展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2、特点: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占主导地位各国工业部门内部分工逐步增强-产业内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分工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和公司内分工趋势在加强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国际分工的基础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多层次,第二节世界市场,一、世界市场的含义世界市场也叫国际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注意:世界市场是动态和发展的世界市场是在各国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的,二、世界市场的特点(一)一般特点1、扩张性:越来愈多的国家加入2、统一性:三个标志:周期统一;资本和商品自由转移;“一个商品一个价”3、不平衡性: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4、竞争性:要强于国内市场5、空间广阔性:6、复杂性:制度差异、多元化主体、水平差异,(二)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交易方式多样化交易内容多样化交易主体多样化(区域经济加强)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1、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内市场的形成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前提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2、世界市场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世界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四、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一)萌芽阶段。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东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以及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交换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商品交换,出现了世界市场的萌芽。但当时的世界市场还不稳固。这时,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主要是小生产者的商品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商品。,(二)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巨大生产力所带来的大量原料与粮食,需要日益扩大的销售市场;所消费的大量原料与粮食,需要日益扩大的供给来源,从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三)迅速发展阶段: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扩大,使当代世界市场迅速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第三节世界经济增长,一、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1、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日本、欧洲经济迅速崛起2、区域经济集团不断出现3、贸易自由化趋势加强4、社会主义制度出现5、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迅速崛起6、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7、国际经济协调组织和机制不断加强,二、二战后世界经济增长的原因1、科技革命的强有力推动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国际政治环境相对安定4、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制度瓦解5、国际经济协调的促进,第四节世界经济周期,一、世界经济的的周期性与同步性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也称经济波动。经济周期制造着“经济大气候”(一)经济周期类型长周期:45-60年(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周期:15-25年(库兹涅兹周期)投资周期:7-11年(马克思主义周期)短周期:3-4年,(二)人类历史上的五次经济长周期:研究表明:从工业化到现在,世界经济呈现出具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动已经历了五个长周期:即分别以“早期机械化”技术革命、“蒸汽动力和铁路”技术革命、“电力和重型工程”技术革命、“福特制和大生产”技术革命和“信息和通讯”技术革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周期。据专家预测:以IT为主导的第五个世界经济周期将被以生物、生命和基因产业为主导的新的周期所取代。每个长经济周期推动经济增长的技术革命从产生到消亡的时间一般约50年(其中前25年为周期的繁荣期,后25年为周期衰退期)。,(三)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是指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周期的发生时间、周期长度和变化规律等方面出现一致性的现象。在此的经济周期是指商业周期,也称马克思主义周期。1825年,英国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揭开了世界经济周期的序幕。,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的根源和影响(一)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原因根本原因:世界经济一体化主要成因: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生产协同化主要载体:跨国公司,(二)经济周期同步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1929-1933美国经济危机;1990年美国经济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都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而美国经济每一次复苏和增长都带动了世界经济增长。,第五节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如美国与日本、与欧盟。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明显扩大。主要体现在南北差异方面。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资料:据联合国1992年的人类发展报告说,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却拥有世界827的收入,而占世界人口60的发展中国家,却只拥有世界总收入的56。有关资料统计,1960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贫困国家的30倍,而1993年的这一差距扩大到62倍。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非洲的经济贫穷问题最为严重。20世纪80年代是非洲经济发展“失去的十年”,每年人均国内产值为负增长。1992年非洲人均国内产值比10年前下降15,其中一些贫穷国家下降幅度达30。近几年,由于非洲的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一直保持在3以上,加上多年的战乱和灾荒,非洲难民人数增至1180万,约占世界难民总数的二分之一,这就加重了非洲的贫穷。,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在科技革命影响力方面的差异2、在经济政策作用力方面的差异3、在贸易政策和投资发展方面的差异4、全球性问题的影响环境、资源和人口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后果,第六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协调,一、国际经济协调的含义所谓国际经济协调,全称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指在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以发达国家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主体,就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适当调整现行的经济政策或联合采取干预的政策行动,以缓解政策溢出效应和外部经济冲击对各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实现或维持世界经济均衡,促进各国经济稳定增长。国际经济协调的基础是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国际经济传递机制。,二、二战后国际经济协调的发展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战后初期至70年代初期这段时期,建立了布雷顿森林制度和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开发协会等。这些机构从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出发,协调资本主义体系的利益关系,对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发展和减缓经济危机的振动幅度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后,6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逐渐衰落,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动摇,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开始发生变化。1973年以后,随着固定汇率制度的解体,国际经济协调的第一时期遂告结束。,国际经济协调的第二时期是从1975年起至今。在这一时期,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首先是多元化,由主要发达国家共同操作和掌握,从而改变了美国主宰天下的局面;其次协调机制已初步成熟,机构协调与政府协调并存,双管齐下,走向更高的水平;再次国际协调的方式较为灵活,可根据国际经济运行的需要及时调整,战略和具体目标。,19731975年期间是两个不同时期的转折点。以美国为核心,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框架,以机构性协调为特征的旧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由于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于1973年走向解体。1975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以世界经济多极化为基础,以西方七国多层次经常性会议为组织形式,并辅之以全球性经济机构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开始出现,经过若干年的演变,逐步形成一个体系。,三、国际经济协调的框架,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