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毛诗序》ppt课件_第1页
第四章第二节《毛诗序》ppt课件_第2页
第四章第二节《毛诗序》ppt课件_第3页
第四章第二节《毛诗序》ppt课件_第4页
第四章第二节《毛诗序》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两汉文学理论批评,毛诗序的诗歌理论,.,2,毛诗序汉人对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毛诗序的作者,在历史上说法不一,较多的学者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在汉代经学极盛的情况下,儒生讲解、阐发诗经成风。汉代传诗的主要有四家:齐鲁韩毛。,毛诗大序,.,3,毛诗流传至今,毛诗序就是这一派为解释诗经所写的序。毛诗序不长,只有六七百字,但是它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诗的看法,对诗歌的特征、它与政治的关系、它的社会作用以及它的艺术表现手法等问题,都有相当深入的论述。,毛诗大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毛诗大序,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毛诗大序,“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8,毛诗序认为诗歌是抒情言志的。它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先秦人关于诗歌的特质,已有“言志”的说法,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但先秦人尚没有把情感这一表现对象从主观范畴中突出出来。,毛诗大序,.,9,毛诗序前进了一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告诉人们,所谓“在心为志”的“志”,也就是情感。这不但大大发展了“诗言志”的思想,丰富了儒家诗学,而且也更准确全面地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毛诗序将“情”与“志”并重提出,这种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说明了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应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为人们进一步正确认识、揭示诗歌的本质特点奠定了基础,后来,陆机提出“诗缘情”的观点,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毛诗序,“讽谏”和“教化”对诗歌社会功用的强调,“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毛诗大序,“下以风刺上”,就是“讽谏”,这是说下层百姓可以通过文艺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评,而且是“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毛诗大序,毛诗大序的讽谏说后来被郑玄发展为美刺讽谏说。郑玄的诗谱序云:“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毛诗大序,“讽谏”和“教化”对诗歌社会功用的强调,(诗)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大序,“上以风化下”,就是“教化”论。就是“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指出诗歌对老百姓的作用,说诗可用来规范夫妇与父子之道,从而在社会上促成理想的人伦风化。,毛诗大序,关于“风”有三层意思:其一是指一定地区、国家之风尚习俗,有礼记王制云:“天子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其二,“风”是指诗歌。把诗体简称风。“关睢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又由于诗、乐、舞三位一体,因此,“风”字便是诗、乐、舞的同义语。其三,“风”是指美刺、教化之义。所谓:“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毛诗大序,什么是“变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即“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的诗,毛诗大序,“变风”的创作具有其合理性,因为它是发乎情的作品,符合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但是,它又规定“变风”需“止乎礼义”,就是必须以“礼义为规范”,只能在礼义道德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封建道德思想的规定。,毛诗大序,“主文而谲谏”儒家诗学的形式规范,“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毛诗大序,“主文而谲谏”儒家诗学的形式规范,“主文”即注重文采,讲究形式;“谲谏”即“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不可直露急切。,毛诗大序,“六义”说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大序,“六义”之说并不始于毛诗序,成书于毛诗序之前的周礼春官大师中就提到过古代以“风、赋、比、兴、雅、颂”这“六诗”来教学。礼记乐记和荀子儒效也都有同样的说法。,毛诗大序,汉代学者认为六义是三体三用,即按内容和诗体分类,毛诗序亦如此,即“风、雅、颂”,是诗经中的诗在体裁上的分类,即诗之三体;“赋、比、兴”,是诗经中所采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即诗之三用。唐人孔颖达说“赋比兴者,乃诗之所用;风雅颂者,乃诗之成形。”三体三用的解释,一直成为较为通行的说法。,毛诗大序,何谓风、雅、颂?古代诗与乐合一。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分为风诗(地方音乐),雅诗(宫廷音乐)和颂诗(祭祀宗庙的歌舞曲词)。何谓赋、比、兴?从汉代经学家郑玄,到南北朝的刘勰,钟嵘,再到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朱熹都有过解释。以朱熹的解释最为简洁明了。“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毛诗大序,对于“比兴”,历史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阐释:其一是汉代郑众郑玄的阐释,“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劝誉之”诗人之所以用比兴,是出于政治讽喻的需要。其二是六朝时钟嵘的说法:“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他对比兴的论述也是从韵味说出发的。,毛诗大序,其三是唐僧皎然,诗式:“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他认为比和兴都是比喻,所不同的是,“比”是取事物的外在形象来比喻。而“兴”是取内在精神来比喻。其四种是宋人朱熹:“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认为“兴”只是“起”的意思,要描写一件事,先以别的东西作为起兴,然后把本题引出来,起兴之于本题,或只在声韵上有引起之作用,并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毛诗大序,其一,赋比兴,尤其是比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思维方式。赋比兴,不仅仅是艺术手法,而是艺术思维方式,它是使人的情感、想象、理解得到形象化的途径。其二,正是赋比兴的艺术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抒情化和诗化倾向。其三,毛诗序发端的把比兴与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相联系。把关睢比作后妃之德。,毛诗大序,诗歌与政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反映政治的状况,诗是特定时代政治的反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诗歌是通过诗人个人的抒情言志曲折地反映政治。如毛诗序中解释“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毛诗大序,诗歌与政治,毛诗大序,诗歌与政治,毛诗序发现了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的性质,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通过个性来表现共性。毛诗序把诗歌与政治的关系绝对化了,忽视了社会生活对诗歌的影响。把诗经变成了统治者推行政教的方便工具。,毛诗大序,关雎之义的问题,第一种:认为是刺诗,这是两汉较普遍的看法,如司马迁、刘向。第二种:认为是美诗,代表意见是毛诗序:赞美后妃之德。第三种:认为是贵族贺婚歌。即迎娶妻子唱的歌。第四种:认为是民间情歌。余冠英提出,它突破了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且符合今人普遍心理。但有人从诗本身去反驳此说。,.,31,毛诗大序的文论观点将儒家诗学系统化、明晰化了,是儒家诗学的一个高峰,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毛诗大序的文论也有很多局限和不足,特别是缺乏对诗歌内部规律的探索。,毛诗大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