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的创作背景。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思乡忧国之情。3、背诵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4、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一、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唐代宗永泰元年()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近体诗,.,文学常识,近体诗:亦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律诗: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共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称“首联”,之后一次称“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绝句: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成为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基础积累,王嫱_夔州_荆门_青冢_万壑_渚清_朔漠_潦倒_琵琶_兼天涌_急暮砧_繁霜鬓_浊酒杯_嫱qin夔ku荆jn冢zhn壑h渚zh朔shu潦lio琵琶pp涌yn砧zhn鬓bn浊zhu,.,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秋兴八首:秋兴即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秋兴八首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又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已55岁,经常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情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八首(其一)融合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清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阔。,.,整体感知诗歌,一、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明确:孤独抑郁的感情二、学生吟诵诗歌,用自己的语言串讲每联大体意思。明确:第一、二联形象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第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第四联写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情景交融,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诗歌写作中,要实现情景交融,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2)缘情写景。诗人带着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因此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3)寄情于景。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合作探究,一、深入阅读,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2、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凋伤”“萧森”可以看出秋气的肃杀,“他日泪”“孤舟”可以看出诗人的忧伤与孤独。,.,3、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分析这首诗。,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但诗人并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所见所闻,也不是简单地描写景物的特征,而是赋予它们某种性格某种精神,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在这里诗人其实是用豪迈宏阔写出了哀愁,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名句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赏析: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概。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郑州空中丝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社会公开招聘6人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域名注册代理合同
- 2025年河北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招聘工作人员20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联邦学习隐私保护在智慧能源领域的应用报告
- 2025年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报告
- 同学聚会代表发言稿
- 密码档案柜买卖合同5篇
- 2025年年中材科技(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招聘22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航天智能院校园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寒假周记范文集合六篇
-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 生涯拍卖会课件高一上学期主题班会
- 中医形神兼养
- GB/T 44241-2024虚拟电厂管理规范
- SYT 6680-2021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钻机和修井机出厂验收规范-PDF解密
- 实用美术基础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和早期发现
- 债权债务法律知识讲座
- 个人停车位租赁合同模板
- 食品保质期检测记录表
- 基于教育培训行业的客户关系营销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