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革,2、中央:,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君主专制达新高度,2,为什么废除宰相,根本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直接原因:地方上废除行省后丞相权力过大,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制。,3,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消极方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有利于独裁专制。同时也是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评价宰相制的废除,4,内阁,1、创立内阁的原因:,2、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5,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6,清代皇帝的批红,7,8,明太祖与奏章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这则材料反应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为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作了哪些改革?,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殿阁大学士,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废相结果: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9,内阁首辅=宰相,?,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神宗实录卷五一一页,10,11,内阁的性质,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在一定程度上皇权形成制约。,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也只是皇帝的侍从。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12,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革,封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形式:,13,秦汉:三公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隋唐: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宋朝:“二府三司”,宰相多人,进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明清: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永乐朝创设内阁,至清朝又设军机处,皇权已达顶峰。,14,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15,二、清朝政治体制的变革,1、康熙,2、雍正,君主专制顶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中枢分权:,设军机处,特点:简、速、密,职能:完全按照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承旨遵办,16,1)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什么?,时间:雍正年间。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本目的:加强皇权;,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其决定,皇权受到限制。,17,2)军机处的职权如何?从中说明了什么?结果又如何?,职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说明: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它只是将皇帝的旨意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结果:军机大臣只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18,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太极,清朝初期满洲贵族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19,康熙,设立南书房,扩大皇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20,雍正,设立军机处,21,军机处,a.最初名称设置时间、地点人选,c.特点:简、速、密,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跪受笔录,承旨遵办,人员简单,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廷,b.职能,22,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区别?,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承旨遵办”。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23,秦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汉朝,中朝,外朝,隋唐-分散相权,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皇权,24,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避免独大,2、演变,宋:二府三司制,再分相权,元:一省两院制,二、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三、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内阁:参与商讨、拟定,皇帝决策,军机处:跪受笔录、提高效率,皇帝决策,25,【探究活动2】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秦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26,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27,认识:中国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式有何新变化?,明朝:内阁的设置,清朝:军机处的设置,28,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呈现的总趋势,趋势一:皇权加强,相权削弱,趋势二: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趋势三:思想控制文化专制不断加强,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29,三、东西方的差距,1、西方,2、中国,30,17、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的比较: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文字狱,禁锢了文化。17、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却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31,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辛亥革命:给封建君主专制以致命一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思想空前解放民主革命胜利:推翻封建统治,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其经济基础,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努力,32,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外国政治制度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大权。人治高于法制。虽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订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制,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33,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居家为孝,事君为忠,借助父权来加强君权和行政权。在漫长的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造成严重的官民对立现象。除上述特征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具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祸国,将城市作为统治的中心,“明君”“盛世”的重现,以及在地方实行行政包揽一切的权能主义,等等。,34,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开始出现于:内容:,中国古代封建国家政治制度开始确立于: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朝,秦朝,35,(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2内容:分封对象被封诸侯的义务被封诸侯的权利,一、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一)、王位世袭制:始创于。,夏启,36,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诸侯国受封之后,在其境内自成一体,有其相对独立性,一些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中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标志着分封制开始瓦解。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即生产力的发展)。,3作用:4瓦解:,37,(三)、宗法制(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核心)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保证王权的稳定)。3、核心:.4、作用:保证了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嫡长子继承制,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贵族,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1、起源:,38,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39,(一)、概况:1.含义:,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2.基本内容:,.皇帝制.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行省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中国古代封建国家政治制度,40,3.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实行世袭、独断随意、借助神权,4.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5.基本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6.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41,积极影响: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同时,也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7.评价,42,消极影响:经济上: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思想文化上: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43,(二)、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基本线索:萌芽战国建立:秦朝巩固发展:两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强化并衰落:明清。,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44,萌芽战国:,原因: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理论依据: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实践: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45,建立秦朝:,目的:加强集权,巩固统一。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郡县制(地方),基本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不可转移,不可僭越,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建立的作用:,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巩固和发展,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P1011),特点是分工负责、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均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免。,46,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1、基础不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按地域划分,以地域为基础,2、官员的产生和待遇不同。分封的诸侯职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3、与中央的关系和影响不同。封国有很强的独立性,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完全听命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4、性质不同。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47,巩固发展两汉:,汉承秦制有损益,中央:,设“三公”;形成中外朝,中朝(尚书台)权力不断扩大,地方:,郡国并行制:刺史(监察)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改革过程:西汉武帝开始改革,初步形成中、外朝制,东汉光武帝进一步重用中朝,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形成尚书台制。影响:尚书台的官员权力大,但官职不高,有利于皇帝控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为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创造了条件。,48,4、完善隋唐:,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用: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中央:,唐太宗时,在州县基础上,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将道级监察长官固定为观察使,道成州县之上行政实体。唐中后期,节度使实力日益膨胀,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削弱了中央集权。,地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49,加强北宋:,原因、目的:一是为了结束和有效防止地方割据、君弱臣强的局面重新出现;二是为了防止兵变的历史重演。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巩固统治,以求长治久安。,基本方针:最大限度集中军权、财权、政权于中央。,具体措施:中央(军权、行政、财政)、地方(派文臣做地方官、改“道”为“路”),作用和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内部的稳定。消极影响: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出现“三冗”,导致积贫积弱局面,到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统治危机。,50,发展元:行省制度的有效实施。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措施:中央:设中书省领六部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设宣政院,专门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地方: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51,行省制度有效实施的作用和认识:一是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是对秦朝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是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二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