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绪论.ppt_第1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ppt_第2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ppt_第3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ppt_第4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诊断学,古代中医的诊疗技术水平,周礼天官中明确记载了距今3000多年的周代就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彰示了当时的医学发展水平。,睡虎地秦墓,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记载的“疠迁所”,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医院。,帛书,战国时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人类最早运用汞剂治疗外科感染的情况,还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内痔结扎术。,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篇中最早记载了腹腔穿刺引流腹水的治疗方法。,三国志魏书华佗传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全麻下外科手术。,南北朝时期的僧深集方中记载的“五瘿丸”,由鹿的甲状腺制成,是世界上最早的用天然甲状腺激素治疗甲减合并甲状腺肿大的记载。,五瘿丸方。取鹿靥y以佳酒浸令没,灸乾内酒中更灸,令香,含咽汁,味尽更易,尽十具愈。,隋朝的诸病源候论记载了肠吻合术。,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对黄疸患者做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晋代的鲍姑发明了肉瘤(如鸡眼)的外治法:“每赘(zhu)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唐代的外台秘要记载了消渴病患者的尿液是甜味的,以及如何通过尿液诊断黄疸。,唐代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唐代,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宋代,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喉:颡sng叫子。,梦溪笔谈权智:“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元代世医得效方里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脊柱骨折悬吊复位法。,危氏指出:“凡剉脊骨,不可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吊起,坠下身直,其骨使自归窠。未直则未归窠,须要坠下,待骨直归案。然后用大桑皮一片,放在背皮上,杉树皮两三片,放在桑皮上,用软物缠夹定,莫令屈。用药治之。”此种方法,直到1927年英国医学家达维斯才提出,与危氏相比,晚了六百多年。,最迟在明代隆庆年间,安徽太平县开始种人痘来预防天花。后来这一方法流传到欧洲,才有的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明代末年的白猿经描述了纯白结晶乌头碱的提取,比宋代日华子诸家本草中记载的乌头碱粗提物“射罔膏”更为详实具体,这是人类最早提取生物碱的记录。书中关于乌头碱的制法比19世纪初欧洲人从鸦片中提炼出所谓“世界第一种生物碱”吗啡,要早二百多年。,用新鲜草乌,捣碎,榨出汁,以干为度,去渣,挎磁盆盛汁。”然后经过多次“日硒,晒至六七日,观看碗口上起黑沙点子,面如结冰有五色云象,其色红黑如香油样。”“再用砖砌一护”,将“药盆放炉中心,用衣物盖于药盆之上”,用炭火烟熏,则“药面上结成冰”(冰即结晶),也就是乌头碱的结晶。“其药制完,瓶内封固,日久下澄清有稠者砂糖样,挑起取用,上箭最快,到身走数步即死”。,“五运六气”可诊断预测疾病,中医有个“五运六气”学说,其中有个名词叫“太乙天符年”。每六十甲子中,只有四年叫太乙天符年。中医认为,凡是这样的年份,气候剧烈变化,人间容易有瘟疫流行。刚刚过去的一个太乙天符年是2009年(己丑年),就是大家谈甲流色变的那一年。,“五运六气”可诊断预测疾病,下两个太乙天符年是戊午年和己未年,是2038和2039年。没错,两个太乙天符年连在一起,那时候的景象我们暂时不得而知。再往回数两个甲子,2038减去120,是1918,那么1918年到1919年这两个连续的太乙天符年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西班牙流感”横扫全球,感染了10亿人,夺去了2千万到4千万人的性命,当时世界人口才17亿。,对瘟疫的诊断,明朝末年,姑苏洞庭山有个老先生,姓吴,字又可。那个时候也有疫病流行,吴老先生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流行的疫病和传统讲的伤寒不同。在他写的温疫论的序言里,吴老先生开篇第一句话就断然否定了“六淫邪气”,也就是天气的冷热干湿这些物理因素导致温疫的可能性。,对瘟疫的诊断,他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也就是说,引起温疫的原因,不是以前说的“风寒暑湿燥火”这些过度的天气变化,而是另外有一种独特的气。,温疫论里还说:“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老先生的意思就是说,这温疫,就跟过去的人要服的徭役一样,挨家挨户的,谁都躲不过,无论年龄性别,得病的人,症状都差不多,而且他认为这种异常的气,是从口鼻(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的。,对瘟疫的诊断,对瘟疫的诊断,明朝末年,具体说是崇祯壬午年,也就是公元1642年。荷兰人列文虎克改进显微镜是1673年,之后又过了100年,西方人才开始用显微镜逐步探究微观世界。但是,中医在没有显微镜的时候,就坚定地确信一定有这样一种特殊的东西存在,当时吴老先生给起了个名字叫“杂气”,现在,被改叫做“病原微生物”。,蒸馏水与急性病多进开水,蒸馏水亦系袓国始创。本草品汇精要“甑zng气水,以物于炊饮饭时,承取”。急性病多进开水,本草纲目言之已详,称为太和汤,能“助阳气,行经络”而又可“取汗”。盖病属阴邪,遇阳即散。,口罩,作自中国元代,事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中。西医使用仅九十年,而中囯使用则七百年矣。,医生带戴口罩,病房髹xi漆浅蓝、浅绿,病房髹漆浅蓝、浅绿,宗冯氏锦囊秘录:“青禾绿草,可以养目”之旨。,高足病床,高足病床,亦遵寿世青编:“凡人卧床,当令高,则地气不及”之遗训。,鼻子是胚胎发生最早的器官,为汉书杨雄传第一次道破。之后方言之“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正字通:“人之胚胎,鼻先受形”。,灌肠,灌肠,最早为伤寒论之蜜煎导和千金要方之“猪羊胆”。可知中医用“开塞露”、“甘油锭”式通便法已一千七百年。,导尿,导尿,医事启源转引千金要方之方法,为用于男性,已沿用一千三百年。卫生宝鉴之用于女性者,亦五百六十年。,鼻饲,鼻饲,始于圣济总录,已八百五十多年。,内腔镜钳取异物,儒门事亲中初次介绍内腔镜钳取异物的方法。,(用纸卷成筒,放入口中,再用筷子缚小钩取异物)。,鼓膜按摩术,鼓膜按摩术,初见于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记载了鼓膜按摩法:“凡耳窍或损或塞,或震伤,以致暴聋,或鸣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窍中轻轻按压,随按随放,随放随按,或轻轻摇动,以引其气。按之数次,其气必至,气至则窍自通矣。”,耳鼻喉科检査时的采光方式,现在耳鼻喉科检査时的采光方式,在祖国已沿用一百二十余年。,喉科秘钥:“于病人脑后,先点巨蜡,再从迎面用灯照看,则光聚而患处易见矣。”,什么是中医学,辞海对医学的解释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从人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用实验研究、现场调查、临床观察等方法,不断总结经验,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消灭的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效措施。,中医学(TCM),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中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学科属性,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过重要作用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气象学知识促进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兵法知识奠基了治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等等。,整体观念指导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脏腑精气血津液核心理论,辨证论治诊治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理法方药,绪论,诊断的概念:诊断就是通过多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合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行判断。,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秦汉以前:扁鹊传:“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而“言病之所在”。黄帝内经: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内外;辨证学;病证结合。难经:望闻问切,尤重独取寸口。,汉朝:西汉淳于意创“诊籍”东汉张仲景建立辨证论治的理论“六经辨证”,晋唐:西晋王叔和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原疾病诊断专著,金元朝:“金元四大家”刘河涧重视病机;李东垣重视四诊合参;朱丹溪主张“从外知内”;杜本编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出十怪脉。,明朝: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十问歌”、“二纲六变”、“脉神章”。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27部脉。明李中梓诊家正眼明周学霆三指禅,清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林之翰四诊抉微提出“十问歌”、“二纲六变”、“脉神章”。清汪宏望诊遵经叶天士温病论、薛生白温热条辩、吴鞠通温病条辩、王孟英温热经纬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近代: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陈泽霖的舌诊研究;李乃民主编的中国舌诊大全;刘冠军脉诊赵恩俭中医脉诊学;朱文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诊法,望诊,是通过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闻诊,是从病人语言、呼吸等声音及病人体内发出的异常气味来辨别病情。,问诊,是询问病人或其家属,了解患者平时的健康状况、自觉症状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诊疗情况等。,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触按身体有关部位,掌握病体的变化情况。症状体征,(二)诊病:,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判断疾病病种,作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辨病,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条件下,机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三)辨证,证,中医学的一个特有的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病因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致病因素、机体反应的综合,包括证名、证型、证候如下,痰热壅肺证瘀阻脑络证脾肾阳虚证卫分证,常见、典型规范的证,证名,证候,证型,据候辨证,证表现的症状、体征,将疾病当前阶段本质概括成的诊断名称,辨别证候,确定证名,辨证:,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神理论经络学说、体质学说以及发病、病机的理论等,常用的中医辨证方法,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历、诊籍,(四)病历,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司法的重要资料,理论基础:人是有机整体;相互作用;因果联系;局部与整体病理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一)司外揣内,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灵枢论疾诊尺:”从外知内”,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病矣”,(二)见微知著,面部分候教材P面部脏腑分属图独取寸口教材表寸口与脏腑相应耳诊耳廓脏腑反应点P图舌诊教材P图舌面脏腑部位分属图目诊教材P0图眼的五轮分属,微小局部,明显、整体,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生物全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三)以常衡变,(三)以常衡变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望面色健康面色失神面色察舌正常舌象红舌黄苔,变,常,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整体审察1.认识论上注意整体观念、相互联系,局部病变影响全身;精神刺激气机及形体变化脏腑病变气血阴阳失常、精神活动改变任何疾病都有整体性变化2.病情资料收集全面:起因,病史,痛苦不适,各种病理改变精神、饮食、睡眠、二便习惯体质、家庭、环境、时令、气候3.分析全面,综合判断:真假本质现象因果主要次要局部整体身体环境人之病病之人,(二)四诊合参,四诊参合,难分先后:问闻,望问、闻,按望、问诊察排出物望色、形,闻气,问感觉。腹诊望色泽、形状;叩诊听声音;按诊知冷热、软硬;问喜恶。,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三)病证结合,先辨病再辨证,先辨证再辨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能只辨证而忽视辨病,临床诊断,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