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茶城普洱游记_第1页
重返茶城普洱游记_第2页
重返茶城普洱游记_第3页
重返茶城普洱游记_第4页
重返茶城普洱游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返茶城普洱游记今年春节,小女高凤子高泉一家三口陪我去普洱市旅游了六天,虽然只是走马观花,看了三个县,但却让我无比感慨,引起深深的回忆,回来后,心中很不平静,觉得有许多话想说,不吐不快。普洱地区是我1950年12月曾经短暂工作过的地方,六十八个岁月过去,至今对那多年的特殊经历,还是难以忘怀,现在已是耄耋之年,再次重返,故地重游,真是欣慰不已,十分感激女儿全家,我把这次滇南行,当着女儿全家送给老妈90岁生日的一份大礼。1950年12月初,那时候我在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组工作。云南刚和平解放十个月,部队主要任务是在云南省长达3200余公里的国界线附近,继续与国民党李弥残匪打仗,保家卫国。敌人早已被我军打得溃不成军,最后逃到缅甸落脚后,随时有国民党的散兵跑过国界骚扰骚扰,抢劫财物,杀害老百姓。而边陲居住的群众又多半是少数民族,仅普洱市一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多达18种,其中有13种跨国境而居。解放军官兵按照党规军纪,都必须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搞好民族团结和军民关系。另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具有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只等各种社会形态,“是一部生活的社会发展史”。因此陈赓司令员下令政治部,立即组织多个边疆民族调查组,居关跨境居住的少数民族去调查。我有幸被选中,到西双板纳地区傣族调查组,真是太高兴了。1950年12月初,各调查组集中到兵团政治部,学习民族政策和各自调查的小数民族历史资料。一周后分头出发。我这个傣族调查组只有六个人,四男两女,对外参加到当时到昆明的中央民族访问团,以访问团的身份,随着他们出发,一路受到各少数民族的热烈欢迎方便了很。,去时,先乘米轨火车到石屏县后,才开始步行。公路还没有修,是走的“马帮路”。我们都是当兵的,一路打仗,行军到昆明,爬坡下坎,日行50公里,不在话下。一时难以适应的是云南的立体气候特点,滇南不少地方是亚热带气候,普洱地区海拔最低317,最高3370,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升100,气温下降0.6。早晚温差极大。县城一般在坝子里,山间盆地出门必须翻过高山才能到另一个县,先170分校将0.6以此行军过程总是头天不停爬坡,黄昏时爬到山顶了宿营。第二天又不停下坡直到山底吧吧坝子上,才能到达另一个县宿营。每一天越走越凉快,直到要穿上棉衣到达山宿营,第二天越走越热,改穿夏衣,在县城住宿,行军虽艰苦,但也有很多乐趣,例如,当时还保持不少原始森林,跟着马帮队在原始森林里见不到村寨时学会了砍竹筒做米饭的手艺,随时有一群群猴群不怕人来要吃的,他们敢到我们身边翻裤包,还会跑到身上打掉我的军帽,想看我的头发辫子,不时还能看到大蟒蛇、象群走过马帮大叔们总是不许我们打扰它们,想法子躲开,很敬畏原始森林中的动物,自觉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所有这一切都是我第一次见过,印象太深了。回过头来再看68年后的今天,感觉真是天翻地覆,像过了一个世纪,变化太刺激,太令人感慨了。先看交通的变化,我们这次是自驾游,一家四口人,小孙女开车,在高速公路上畅通无阻。从昆明到普洱,580公里的高速公路,最多六七个小时,就能到达,不需再爬高山,只需过隧道,一路上很少见到人,而是各种型号的小汽车来来往往,坐着越野车好不颠簸,还可以观看沿途的森林美景,虽然是冬末初春,这里也已是红黄白,五颜六色繁花似锦,一片春色,令人心情舒畅。另外在看远处的山坡上,一片绿色,大小树木都已长成森林,不像解放初期到处是因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山上到处是沙土,石块,经常见到因山火烧成的火笼日夜火烧山无人去扑灭,等到雨季来临后靠老天爷下雨才能熄灭。路边的村寨具有各种民族风格的新建住房,比城市更漂亮更宽大,很难再见到破旧不堪的茅草房了,更为突出的是经过近20年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现代化的时代印记已经深入到最边远的群众生活中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到了农村。我们在一个乡下饭店吃饭,照样可以通过手机扫一扫支付宝完毕,不需付现金,真是令我惊喜不已。因为我年老多病,女儿决定分段走,边走边看,不让我太劳累。初一下午两时多从家里出发,三个小时到达第一站墨江县,预定的酒店是“北回归线”大酒店,因为这个县的第一特点是地处地球北纬2251至2359之间,北回归线在这个县穿城而过,是著名的“太阳转身的地方”。酒店大门的左侧就是北回归线公园,公园里一进门就可以看见一条北回归线的延长线顺着一级一级的台阶往山顶走,第二天早餐后,小泉和孙女进公园爬山去看,我和女婿熊坚在公园门前的广场上散步,看风景晒太阳,身上暖洋洋的,心脏也很舒服。酒店的正对门就是“双胞胎公园”,这也是墨江县的特色,据人口统计证明,这个县盛产“双胞胎”,群众传说公园里的一口水井是重要原因,只要多喝这口水井,已婚妇女就可容易怀“双胞胎”,改革开放后,该县为了发展旅游业,每年举办“国际双胞胎节”,世界各地的双胞胎到时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肤色,成对的来这里欢聚,盛为热闹。我因为年轻时经过这口井看过,就没有进园参观。第三,就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民族自治县,哈尼族在云南人口较少,但在这个县占了全县69%的人口比例,哈尼族人口的1/5聚居在这个县。另外这里还盛产黄金,年产黄金在万两以上,由于矿产地比较远,不可能去参观。初二下午从墨江出发,直达目的地普洱市,住在市中心,(原思茅县城所在地,现为思茅区),当晚就在县城最近的洗马湖湿地公园游玩,这是由一个小水库改建而成的小公园,游人不多,没有多少特点。一个小时就玩完回去休息了。第二天初三去思茅郊区梅子湖公园游玩。公园有山有水,也是建在一个较大的水库旁。公园门口游人很多,门口各种小食店,和少数民族特色商品应有尽有,已经成了一条热闹街道。小街口人头攒动。我们一家从街头走到街尾看了一遍,只有孙女觉得,应在北京工作买了些喜欢吃的家乡小食品边走边吃,接着就要上山游览,原以为可以推轮椅上山,没有想到,沿途不断的有台阶,这可苦了小泉一家,轮流抬着我坐的轮椅爬台阶上山,三个人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我心中很是过意不去,多次要求下来自己慢慢走,但他们知道我有严重的心脏病,最怕上坡爬山,怕我发病。硬是坚持到底,把我抬到了水库边上山上的亭子里,我让他们下坡到水库边去玩,自己坐在半山腰,坐坐玩玩,也能看到四周秀丽的风景和无数各地来玩的游客。回程就好办多了,因为下坡到水库边后沿着水头造成的栈道,可以推着轮椅沿着湖边走,只是最后有一个上坡的台阶,我坚持自己漫慢一步一步爬上去,终于成功地走到停车处,乘汽车回酒店,这一上午虽然很累,但考验了我去年半年以来坚持锻炼成果,说明成效不错,也很满足了。初四上午休息半天后,去思茅郊区的银生茶园园参观。普洱市种植茶叶的历史悠久,由于普洱茶的品质优良,香气醇厚,茶性温和,喝后回甜。很受云南各族人民喜爱,特别是西藏的藏民爱喝,她们离不开这种茶叶,普洱茶原产地是在西双版纳勐海县一带,解放前主要运到普洱加工和销售,所以叫普洱茶,解放后思茅等地也都种茶了。我和孙女对如何加工普洱茶饼感兴趣,就先去参观加工的工艺过程,茶园里有一个专供游客参观的车间,车间有三台机器,分别用来蒸茶,压茶饼和烘干三道工序,其他人工的过程由蒙蒙从头到尾在师傅的帮助下自己做了一个茶饼,其中最后一道工序时,还可用纸写上自己的名字或祝词等。花钱买回自己做的茶品很高兴。午饭后,重点看茶园,太幸运了,我们吃饭喝茶的包间,带有一个很大的凉台,不需出门就可以一览无遗的看到整个茶园,不需要儿女们推轮椅去参观。我站在凉台上能看到这个小坝子的全貌。坝子中间是一个小水库,水质达二级,主要供人们饮用和给茶叶通过机器灌溉,水库四面全都是山,从山下看到山顶全是梯田式,种植着一层层绿色茶叶,很是壮观。服务员告诉我,春节前,第一发最好的春茶已经采摘完成,茶农们过节放假,所以茶园中空无一人,你们看不到摘茶时的热闹了。水库四边,零零落落地能看到一些漂亮的别墅。我坐坐看看,阳光明媚,湖面平静如水,一点波浪也没有。安静极了。让我很快回忆起了遥远的往事。我坐在椅子上想起了68年前我见到的思茅城。记得那时这个边疆小城完全是一片荒凉颓败的景象,旧城门是倒塌的,街上见不到有人行走,很多房屋破败不堪,无人居住,茅草长的比我还高。零零落落的几家马帮驿站,门前挂着阴暗的煤油灯。我和一个战友向当地陪同的干部询问,他介绍说:这里是“瘴气横行的地方”,三年前爆发了“恶性疟疾”,无药可送,人口大量死亡。活着的人都“谈瘴色变”,不敢居住搬走了。现在居住在城里的只有900多人,起码搬走了好几千人。群众中现在流行一句谚语:“要到思茅坝,先把老婆嫁”。我劝你们不要多住,快走吧。我又询问这个城市的历史,他介绍说:这座古城在清朝光绪年间就和法国签订了“中越界约”被开通为通商口岸,还设了海关,英国在这里拥有过租界,美国建过教堂,最繁华的时候,人口多达三万多人。看到自己的故乡败落成如此惨状,他眼泪都出来了。对比一下,现在的思茅城这样欣欣向荣,热闹非凡。春节的城市,满街彩旗,红灯笼,晚上灯火辉煌。特别是这路流行过的鼠疫、恶性疟疾等传染病早已灭绝,各族民族团结互助,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奋斗,仅仅七年不到的时间,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来享受今日的丰富生活,心中感慨很多,激动不已。初五早饭后,王往回走,先到宁洱县下属的著名那柯里古镇去看看,这是我当年从西双版纳走回昆明时住过一夜的地方。小镇是马帮驿站的集中地而保留着当年的一些特色。例如那一条狭窄而又繁华、由大小石块铺成的街道,街道两边专供销售普洱茶盐巴而住店的“马帮驿站”一家连着一家,它们还保留着原来的老招牌,但都装修如旧,所以当年的风格还在,能看到一点旧时的痕迹。驿站都有院子,用来喂马,但现已见不到马帮队伍。只能见到一两匹老马在小街上来回走动,供游客们骑马玩。我们走进一家较大的“荣发驿站”,据说解放前较有名气,人太多,早点进去参观喝茶、吃饭,以便饭后去逛街。沿着街上的店铺看除了卖普洱茶外,很多漂亮的少数民族服饰吸引着游客。我看中了一家卖少数民族小商品的小店,里边各民族的小商品琳琅满目。我还看中了一个彩色的写有傣族文字的小葫芦留作纪念,因为早在我去西双版纳调查时,就很喜欢这种小玩意儿,但当时当兵是供给制,身无分文,买不起。没有想到90岁了,还能了却自己姑娘时的小愿望,真的是出人意料。接着乘车往回赶路,经过宁洱县城和以产盐著名的墨黑镇,决定不去看了,继续走。但我心中很不平静,又想起难忘的两件事,第一是打擺子,住医院,回忆起当年民族访问行军途中,在墨黑住了一夜,第二天去宁洱县的行军路上,访问团的团员们一个接着一个的病倒在小路上,十点钟左右,我也开始冷得发抖,肤痛发高烧,什么时候晕倒在地,又如何被抬到宁洱县城,一点记不得,醒来时已经住在39师的一个卫生队床上。这说明胀气这种流行病缠上了我和战友们。幸好解放军的“抗疾”大队已经带去了大量的特效药,黄色的奎宁药片能够很快治愈这种疾病,经过一周左右的治疗,我们病人陆续出院,继续行军。从此每天增加一项新内容-吃药。卫生员总是背着一个大行军壶,非要当着他的面吞下黄色药片才肯离去。第二件事是出院后上级给了我一个新任务,留下参加在宁洱县召开的全地区第一期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工作是每天听汇报后给军队领导写代表到会的简报。这次会议还邀请了西双版纳傣族和沧源佤族的代表参加,这样就有26个民族的代表参加,会议的主旨是: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促进军民鱼水情。我参加这个会当工作人员,就有机会和各民族的优秀代表交流沟通,因为参加会议的代表很多都能说汉语,还有不少上层土司参加。我结合自己的调查任务,主要与傣族代表多交朋友,为我以后去西双版纳傣族调查研究打下初步的基础。会议期间我还第一次看了按佤族习惯举行的剽牛仪式和按傣族习俗举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