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卷(模拟)_第1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卷(模拟)_第2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卷(模拟)_第3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卷(模拟)_第4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卷(模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越明年(到)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至若春和景明(景色)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余挐一小舟(撑)C沙欧翔集(停息)南极潇湘(极点)连月不开(天气放晴)D或异二者之为(有的人)微斯人(如果没有)负者歌于途(背)2 .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修养,是一个人本身所具有的涵养。和颜阅色,温文儒雅,是修养的一种表现。B吴京在发表感言时说:“广大观众给战狼2的荣誉使我成惶成恐,我将继续拍更好的作品回馈大家。”C为了能够让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这名乡村教师坚守大山深处,认劳认怨30年,把800多个学生送出了大山。D厦门植物园中各式各样的多肉植物看得人眼花缭乱,作为一个资深植物爱好者也有很多植物都叫不出名字来。3 .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慢慢品味生活,你会发现,回味无穷的生活,就在那如水的平淡中。B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C一场春雨之后,那雪白的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美丽。D拿到最新一期的读写舫,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让我爱不释手。4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B陈涉世家选自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写的传记。C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豪放词派代表,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D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宋代范仲淹,整首词形象生动鲜明,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5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从医学角度看,早餐在供应血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吃或少吃早餐,会使血糖不断下降,造成思维减慢、反应迟钝、出现低血糖休克,甚至精神不振。B在这次我校举办的“阳光下成长”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中,初一(4)班学生表演的舞蹈孔雀舞以其独特而深入浅出的构思获得了一等奖。C这一届政府似乎也已经意识到目前我国社会住房保障事业的严峻局面,“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之中。D今年5月教育部规定,除外语科外,高考“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这无疑将杜绝考生用繁体字、网络语言等答卷现象。6 .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倔强ju濒临bn洗涤tio坦荡如砥dB胆怯qu秀颀q黝黑yu不折不挠roC辍学chu绯红fi横蛮hng屏息敛声bngD悄然qio炽热ch篡改chun潜滋暗长qin7 .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水缓沙白的平川,也有礁石林立的急弯险滩 在生活的河流里,有碧波荡漾也有逆浪翻卷生命是舟,注定要在生活的河流里破浪航行 放舟平湖,一帆风顺,固然是天下人之心愿可是,人生俗世间,又凯能事事如意,时时顺风ABCD二、现代文阅读“安静与坚守” 是工匠精神的底色陈怀瑜最近,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迅速走红,与纪录片一起走红的还有主人公故宫文物修复师。55岁的王津师傅是他们的代表,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进入故宫工作已经39年了。每天早八晚五,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几十年如一日,和蒙尘多年的文物打交道。人们尊崇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出神入化的技艺。其实,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自古而今,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成就无数巨匠大师。如在中国古代,就有鲁班、李春、李冰等,他们几乎全靠手工制作,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如果没有其儿时就从师学艺,没有汗水擦亮前路,没有坚持不懈地一直努力,当然就难以成就为一名巨匠之师。像过去,一个学徒工,要从小时候到长大成人,学上十多年才能出师。此中之艰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种安静如初的心态和坚守不懈的精神,学艺而成,青出于蓝,就很难做到。即使到了当代,像瑞士的钟表工业,一些意大利的制鞋业,仍然在沿用手工工艺,就是因为机器的流水线上,很难达到工匠手艺之精致的程度。像故宫钟表修复师,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他们因此成了另类“网红”。这其实正是人们对其于时光的静谧中不惧寂寞、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与尊敬。当下时代,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人们的脚步更为匆匆。其实,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更需要有时能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在耐心中更多些深入思考,让我们的行动来得更为扎实、有力些。在生活中,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在看似静无声息的环境里,其实正磨炼和生成着动若脱兔的飞跃;在看似无言而寂寥的坚守中,其实也正昭示着成功目标的一步步逼近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这种不惮于寂寞、不畏于静默、不躁于坚守中,让技艺超凡脱俗,令手中精品迭出,成就更多传世经典,并让这种技艺与精神代代传承不息。如果大家都能多一些安静中坚守的工匠精神之底色,就能更多地修复那些尘世间的浮躁心态,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为从容淡定、执着内敛;让我们的工作,更为细致入微、飞得更高更远(选自每日新报2016年4月24日,有删改)8 . 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9 . 文章开头写故宫文物修复师走红,有什么作用?10 .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百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守静功力很是了得,她和钱钟书在春节也一样专注学问,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没有让客人进屋,有些不近人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坚守不懈的精神,才铸成了大美之作。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很现代的叶圣陶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先生,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林尽染的时节。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固步自封。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其实在上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这些观点可谓充满着时代活力。叶圣陶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并不是无的放矢,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和迎合读者的口味。相反,他是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和写作态度对待的。他自己便以身作则。他写了不少针对青少年读者的作品,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衣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他的作品文笔练达,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他自称后期“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不愧为语言大师。叶圣陶与弘一大师过往甚密,他的书法以清秀脱俗见称,我曾写信向他求一帧墨宝。1980年夏,叶圣陶托友人捎给我一帧条幅,那是他誊写的稼轩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1 . 文章开头对叶圣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12 . 文章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写叶圣陶送自己一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条幅?13 . 叶圣陶是“很现代的”, “很现代的”指的是什么?14 . 你认为叶圣陶的创作有哪些特点?现代文阅读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15 . 选文出自散文集_,这集子又名_,作者是_,文中的阿长是我家的_。16 . 如何理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句话?17 . 我对阿长产生“新的敬意”是因为什么?三、句子默写18 .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足蒸暑土气,_。(白居易观刈麦)(2)后值倾覆,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3)过尽千帆皆不是, _。(温庭筠望江南)(4)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誓不还”的爱国激情和浓重的乡思的句子是: _,_。(5)请把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上阕默写完整。_,_。_,_。沙场秋点兵。四、课内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9 .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户口)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C相与步于中庭(在)D何夜无月(哪,哪里)20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B欣然起行然则天下之事C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念无与为乐者为人谋而不忠乎21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来与被贬谪的作者相伴,“欣然起行”写出了作者在见到月光后睡意全无,披衣而起,欣然出行的喜悦和兴奋。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写出了作者和张怀民心有灵犀,友情深厚。“亦”说明这一对朋友的情怀相似,而对方的“未寝”也正是意料之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意蕴深刻。表面上写自己清闲无事,夜游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高雅情趣而自得,也隐约流露郁郁不得志的悲凉。D文章篇幅短小,却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细致美妙的描绘,融叙事、写景、议论、说明于一炉,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22 . 把记承天寺夜游中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五、诗歌鉴赏23 .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诗的尾联用“雁足传书”的_,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2)某同学在默写“海日生残夜”时,将“生”字误写为“升”,请你帮他分析为什么不能这样写,以加深他的印象。六、语言表达24 .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0字)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文化及21世纪将成为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世纪的观点,十分流行。西方一些学者也持有此类观点。对此我则持怀疑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