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9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II)卷_第1页
吉林省2019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II)卷_第2页
吉林省2019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II)卷_第3页
吉林省2019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II)卷_第4页
吉林省2019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I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2019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加点字读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箴言(zhn)心无旁骛(w)赃物丰功伟绩B亵渎(xi)彬彬有礼(bn)劫掠扭捏作态C恪守(k)间不容发 (f)制裁富丽堂皇D瞥见(pi)矫揉造作(jio)尊循形消骨立2 .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解说: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B小明到同学家做客,离开时说:“今日光临寒舍,我很开心,感谢你盛情款待!”解说:小明的语言表达礼貌、得体。C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他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解说: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D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解说:“形象来源于大胡子”是这个句子的主干。3 . 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幸。”B一位同学在邀请老师来家中做客时说:“下个周末,我和父母一定在府上恭候您大驾。”C某报社的记者写给一位校长的便条:您来信约我莅临贵校采访,我十分乐意。D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4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中,李锐同学首当其冲,率先跑到终点,为我班赢得荣誉。B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C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颁奖盛典上夸夸其谈地说自己只是个讲故事的人。D旅游局的干部说,建成后的西苑公园将会令游客留连忘返。5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每当春雨淅淅沥沥的时候,总是会令我想起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B千百年来的先贤哲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许多精神财富。C即使国家人社部推行延迟退休的计划,也难以改变社保资金短缺的局面。D当下青少年非常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日常用语的规范出现了不少问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读秋我还是小学生时,读到过这样的句子:“稻子笑弯了腰,高粱笑红了脸。”那是小时候我对秋天的印象。在小小心灵 里,秋天是喜滋滋的,有点暖烘烘的甜味,连空气里都流动着作物成熟的气息。后来我才知道“春耕秋收”,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因了成熟与收获的期许,我们觉得秋天是一个有内涵的季节。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完满的向往,一个生命在春天的萌发和夏天的绽放后一定要在秋天结出果实,才不会失于轻飘,才不会虚于此行。长大以后,我开始看到秋天的美,这样的美逐渐清晰起来。其实,漫长的少年时代,我也隐约感觉到了秋天的美丽,我时常在暮色四起的田野里游荡,收割后的田野空空荡荡 的,夕阳像薄纱一样。那时,能闻见一种稻禾的气味,混着空气里衰草的香。那样的气息总是让心变得空落起来,变得忧伤 起来,像一个山谷,里面储满了寂静。我知道这是秋天的况味,许多年后,这样的味道被我封存在记忆里了,看到“秋 天”这个词语,或者一阵阵微凉的风开始在大地上跑动,它们就氤氲开来,缭绕在心里。现在,听过春天华丽的喧响,看过 夏天盛大的热情,我能深切体会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是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像一个艺术家,有宽广的内心,却 在眉眼间藏着那么些让人琢磨不透的忧郁。如果你有时间凝视一棵树,你会看到我说的静美,它在秋天里呈现出一种历经风雨和青涩后的祥和,它的叶慢慢变黄,那些叶很从容地落下来,没有一丝慌乱的感觉。同样,这样的祥和经了秋天的传达,呈现在许多事物上面。天空突然高远,夕阳变得彤红,像枝头丰盈的柿子,仿佛随时都流出香甜的汁来。岸边的苇丛,此刻有了花白的芦花,在秋风里摇曳,它们也是不急不躁的,一茎芦苇,就是一个悄然独立的思想者。河水不再暴涨了,一条河度过夏天就恢复了冷静,它有了一 种舒缓的节奏,有了处变不惊的阅历,像柴可夫斯基琴键下流淌出来的音乐,像马友友的大提琴独奏曲。这是时间上的秋天,她以一个季节的形式出现,从九月的眸光里开始。秋天有更多内涵。有时她在一张古琴的弦上荡漾,像夕阳下的水波那样,有着一圈又一圈丝绸般的涟漪;有时,她又 以几朵白菊的形象落到一盏茶里,那是一个白瓷杯,在一张原木的茶几上独自入定。这么说秋天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现在 我更倾向于认为“秋天”是一个关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真正的秋天,在时间的远方,在古老的典籍里,在脆薄的纸页间。 从屈原写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从庾信写下“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开始,从马致远写下那首著名的小 令天净沙秋思开始,秋天就有了另外一种形式。她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 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现在,在我看来秋天已是一种气象了,像一条流到开阔处的大河,像一座到了深秋的寒山,白云生处有人家。秋天也 是一个放下成见的人,不再愤怒不再计较不再轻易害怕未知的人生。在秋天里,我愿意将心安放下来,将那些生命里的烦扰 理清。我要只留下爱和深思,秋天到来的时候,我愿意是一棵落尽繁花的树。(有删改)6 . 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7 . 赏析文章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8 . 联系全文,概括作者所说的“秋天的内涵”具体指哪些内容。9 . 古诗词中,描写“秋”的诗句不胜枚举,请你也列举两句。(选文中的诗句除外)孩子的力量(13分)列夫托尔斯泰“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他那漂亮刚毅的脸上现出对周围人群憎恨的神情。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有什么办法呢!力量并不总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不要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是把头昂得更高。他憎恨群众似乎超过群众对他的憎恨。“把所有的人统统打死!打死密探!打死皇帝!打死神父!打死这些坏蛋!打死,立刻打死!”妇女们尖声叫道。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在那里解决他。离广场已经不远了,这时从人群后面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了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挤去。“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你几岁啊,孩子?”“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他没有母亲!”他对那个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扑到他身上。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你这么办。”父亲说。“什么?”“你认识喀秋莎吗?”“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你为什么不去?”“他们会打你的。”“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怎么打死我。”领头的人同意了。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你呢?”“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里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 “我说,把他放了吧。”“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那个骄傲而冷酷的人刚才还在憎恨群众,此刻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里跑出去,却没有人拦住他。10 . 请梳理小男孩出现前后人们对这位犯人的态度变化过程。(3分)11 . 赏析文中画线句。(4分)“有什么办法呢!力量并不总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12 . “那个骄傲而冷酷的人刚才还在憎恨群众,此刻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联系上下文,请以男子的口吻,描写其大哭时的心理。(2分)13 . “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中,“同一个神灵”是什么?“孩子的力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4分)三、句子默写14 . 根椐课文默写古诗文。(1)海内存知己,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_,胡为乎泥中?(式微)(3)_,_。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小石潭记中运用比喻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是:_,_。(5)请把诗经郑风中的子衿默写完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_,_?_,_。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四、对比阅读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节选自老子)(注释)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使:即使。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重死:以死为重,即爱惜生命。舆:车子。甲兵:武器装备。陈:陈列,引申为布阵打仗。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甘:使甘(香甜)。“美”“安”“乐”的用法同此。15 .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便要还家要: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_(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徙:_(4)鸡犬之声相闻 闻:_16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17 . 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划3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18 .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老子的“小国寡民”有哪些相似之处?19 . (甲)(乙)两文写的都是作者想象中的世界,他们描绘这样的社会有什么用意?五、诗歌鉴赏20 . 阅读谭嗣同的潼关,完成下题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_(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_六、作文21 . 阅读下面文字后作文为学中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生活中,很多事情看起来难,做起来或许没那么难;很多情况看起来复杂,接触以后或许并没有那么复杂。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去做,是否愿意去接触。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其实没有那么难”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