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19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I)卷_第1页
郑州市2019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I)卷_第2页
郑州市2019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I)卷_第3页
郑州市2019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I)卷_第4页
郑州市2019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州市2019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措着吃。B如果一只朱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减默。C使人想起:诲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诲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D在特殊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2 .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玷污嬉戏缀学忍俊不禁B嬉戏杀戳狼藉粗制滥造C幅射讴歌濒临原形毕露D沉湎屏障吹嘘以逸待劳3 . 下面加黑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慰藉(ji)蓦然(m)挑衅(xng)断壁残垣(yun)B绽开(zhn)旁骛(w)嗔视(zhn)重峦叠障(zhng)C亘古(gn)殷红(yn)重荷(h)大廷广众(tng)D缄默(jin)紊乱(wn)伫立(zh)冥思遐想(xi)4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狡黠(j)勾当 (gu)吹毛求疵(c)B缄默(jin)恣睢( z)怒不可遏 ()C拮据(j)喑哑(yn)强聒不舍(qing)D兀自(w)桑梓(xn)煞有介事(sh)二、现代文阅读阅读文章,完成小题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黄彩玉“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201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的材料,契合了江苏诗情画意、清新脱俗的气质,让人眼前一亮,德国诗人海涅曾说:“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那么,语言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身份认同,人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商贩用语言叫卖商品,教师用语言教授知识,医生用语言探查病情.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三寸舌胜过百万兵”,就是指语言发挥出的交际作用,当然,中国文化更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交际生活中人们为界定社会关系也需要语言,论语中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替”,就是提醒人们在交际生活中要了解对方,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话不说不明,灯不挑不亮”,没有语言,概念没有依托,推理进程很难进行,语言是认知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情感交流也需要语言,苟子云:“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劝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言价值无可比拟,千百年来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慰籍。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更需要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本民族持有的文化和生态,今天,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共同的语言身份将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理的慰籍,小说最后一课中,面时母语教育权利被剥夺,法语教师说:“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语言是把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是使民族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书写和描述。语言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把人类同周遭世界联结在一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联结在一起,人类的一切生活无不跟语言相融相连,正如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生活里的语言灵动活泼,构成了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语言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精彩。(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1日)5 . 文章告诉我们,语言与生活具有哪些关系?6 . 分析文章第节的作用。7 . 文章到节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8 .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手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B正如英国管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形式。”这句话突出了想象在语言中巨大作用,强调语言灵动活泼,要依靠想象。C“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这两句话说的是中国文化更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这个道理。D人类的一切生活都跟语言相连,生活里的语言灵动活泼。生活有多精彩,语言就有多丰富。“秀学习”不等于“装学习”何勇海生活中,不少人喜欢把自己学习的过程发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5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9.1%的受访者会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自我学习提升,72.2%的受访者会在社交网站“晒”自己的学习成果,56.0%的受访者认为在社交平台“秀学习”是为了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对于在社交平台“秀学习”的做法,有人认为,这样的学习往往浮于表面,忽视应用,很像一种“知识装饰品”,会给人一种“装”的感觉。也有人觉得,不管形式怎样,能够坚持学习就好。我是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认识的。不管学习成效如何,“秀学习”者起码能够主动学习,这比起那些不读书、不看报,与知识接触少,与吃喝、游戏等休闲娱乐接触多的人来说,其实是一种进步。如今,社会变化快,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我们每个职场人都要有“知识恐慌”的危机感。如果硬要说“秀学习”者是在“装学习”,那也有些主观臆断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主观臆断者不是“秀学习”者本人,又焉知人家并没有学习进去,并没有学习收获呢?再说,他人在社交平台“秀学习”的动机并不单一,并非都出于虚荣之心,有的人是想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有的人是想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人是想在社交平台记录自己的日常动态,有的人则是希望通过“秀学习”督促自己总之,并不都是想给他人留下“爱学习”的印象。每一种“秀学习”的行为,也等于将读书活动晒到了公共空间,接受大家的无形监督。晒了,读书活动就不能轻易间断,否则,会受到好友的调侃。无形中,读书的惰性、浮躁化倾向便得以消解,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将读书活动落到实处,这有助于读书活动走向深入。甚至可以这样说,在社交平台“秀学习”的人多了,有利于推动爱学习成为社会风气。在现代信息社会,科技迅速发展,创新频率加快,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这样的社会更应是学习型社会,需要我们终身学习。于此而言,“秀学习”是在为推动全社会爱学习造势。虽不能完全排除“秀学习”者中确有“装学习”者,但更多的应该是真正的学习者。“秀学习”者多了,是会带动更多人投入到学习中去的。“晒学习”总比晒财富、晒宠物、晒吃喝强得多吧?一位网友曾在知乎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在朋友圈晒美食都是赞,晒读书都是回复“装”?另一位网友对该问题的回答也很有意思: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自称“吃货”,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读书。不是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读书或学习,这恐怕才是我们最应该反思的地方。常言说,“富而不学,富不久;穷而不学,穷不尽”所以无论富贵还是贫困,都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有学历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有可能仍被淘汰,但有学习能力的人是不会被彻底淘汰的。(中华读书报2017年12月6日,有改动)9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段援引调查数据;既指出存在“秀学习”的现象,又支持下文中作者的观点。B第段中,有人认为“秀学习”的行为如能促使自己坚持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C第段列举关于“秀学习”的多种动机,指出“秀学习”的人都不是在“装学习”。D第段有人认为晒读书被认为是“装”的现实原因是一部分人无法静下心来读书。10 . 什么是“秀学习”?结合全文,你认为“秀学习”有什么积极意义?11 . 第段画线句“于此而言,秀学习是在为推动全社会爱学造势”中的“此”指什么?12 . 以下材料能够支持文中哪个观点?请阐述理由。你还别说,我的孩子很上进,一直是同学中最用功的,也是最优秀的。他常常对我说:“妈都在努力学习,我有什么理由放弃?无论以后我从事什么工作,向妈妈学习,做个爱学习的人。我虽然和你隔着那么远,当我打开您的朋友圈,知道你还在努力中,我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还有那些小朋友,偶尔上次网也不忘给我留个言:“阿姨,你是最棒的!向你学习!”(金华日报2017年12月3日)三、句子默写13 . 根据提示填写诗句。(1)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2)大漠孤烟直,_。(王维使至塞上)(3)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4)此夜曲中闻折柳,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四、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喜雨亭记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滥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注释)忭(bin):欢乐。荐饥:连年饥荒。狱:案件。二三子:你们。优游:悠闲自得。14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余拏一小船(_)(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3)既而弥月不雨(_)(4)丁卯大雨,三日乃止(_)15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A为亭于堂之北/天下之伟观也B拉余同饮/余至扶风之明年C官吏相与庆于庭/相与步于中庭D天与云与山与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6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17 . 下列对湖心亭看雪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通过“一痕”“一点”“芥”“两三粒”等数量词的组合,巧妙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和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B两个赏雪人见到志趣相投的作者,惊喜劝酒,作者被迫喝下三大杯酒后赶紧离去。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D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拏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18 . 喜雨亭记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语言表达19 . 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目前,我校正在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请你做一回小记者对这项活动进行采访。(1)就经典作品的选择或诵读表演的形式这两个问题采访语文老师,你是这么提问的:(2)成功地扮演过记者角色后,你有哪些收获呢?(至少写出两点)六、名著阅读名著阅读。20 . 朝花夕拾中的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21 . 现在的人一般都知道无常有黑白之分,无常还戴着二尺来高的帽子,帽子上写字,白无常写着“一见有喜”,黑无常写着“一见发财”。很简单的八个字却体现了人们的“生活幸福,腰缠万贯”的普遍愿望。从文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