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北京高考中的生活与哲学试题分布:二、复习建议:(一)基础扎实点、框架宏观点(二)抓住考点、解析要点(三)做题灵活点三、关注时政热点:,一、2010年高考北京卷,二、复习建议:生活与哲学与其它模块,生活与哲学模块内部体系,模块内部体系,1.前言(致同学们)和第一单元:阐述哲学的一般知识(1)什么是哲学(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2.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的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2)唯物的辩证法:世界的状态是什么?(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3.第四单元: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历史观(2)价值观(3)人生观,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意识实践,联系、发展的观点矛盾规律创新,历史观价值观价值观,模块内部体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哲学的基础知识,知识比较清晰,以识记内容为主,因此命题大多采用选择题形式。复习时可尽量从选择题的角度加强训练,但对于“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等重点知识也应从主观性试题的角度略加注意。,复习建议:,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2.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与时代精神;4.哲学的作用(二)、哲学基本问题5.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9.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四)、唯心主义及其形态10.主观唯心主义;11.客观唯心主义(五)、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3.哲学的基本特征;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自发、零散、不自觉、不系统;人人都有,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觉形成、系统化、理论化;不是人人都有,A.对象都是整个世界;B.都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A.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B.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都有科学、非科学(正确、错误)之分,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区别:前者的对象是整个世界的规律(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后者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联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反思,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如政治学、经济学、文艺学等),(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产生积累许多具体经验,具体学科,具体认识进一步丰富与连贯,世界观,哲学,方法论,指导,促使人们思考万事万物的共性与共同规律,基础,推动其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系统化理论化,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科学,决定,体现,统一于,3.哲学与时代精神,(1)哲学(文化范畴)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3)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它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3)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批判功能塑造(预见、指明)功能,4.哲学及其作用,(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功能(p25探究):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4)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5.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包含两层:(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不同回答划分,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为什么?),第一: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并对此做出明确的回答)。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唯心主义及其形态”,7.8.9.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唯物主义及其形态观点示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示例: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示例: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10.11.唯心主义及其形态,唯心主义及其形态观点示例:,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示例: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外无物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唯心主义及其形态观点示例:,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示例:中外“神创论”、宗教(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柏拉图:理念论黑格尔:绝对观念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熹:理在事先,理在气先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1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时代的要求)(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可以揭示自然界的唯物辩证性质)(是对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以往哲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在科学的基础上)(2)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全部理论来自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4)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在历史观中:把实践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所以离开实践,就不能科学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马哲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唯物论看,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认识论看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从辩证法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1)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改造主观世界)。(2)帮助我们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改造主观世界)。(3)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改造客观世界)。,P24.25综合探究(哲学的功能、马哲的地位与作用),第一单元易错点(共22个),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正确)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累加)(概括和总结)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4.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颠倒了二者的关系)5.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哲学),第一单元易错点,6.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而不是“总和”)。7.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所以哲学的作用并不是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哲学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都是科学的。)8.所有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9.所有的哲学都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只有正确反映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真正的哲学)才可以成为时代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代发展相背离的哲学,则会阻碍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第一单元易错点,10.哲学能决定社会的进步(1)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但是哲学并不能成为决定社会进步的力量。(2)决定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3)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它只是一种精神力量;哲学都是由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的,不能把哲学对一定时代的反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11.哲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科技、政治改革等都有可能推动社会进步,所以不唯一),12.真正的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真正的哲学,关键是看它是否正确反映了自己时代的要求,是否代表自己时代的先进思想。然而,哲学家对问题的认识总不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因此一定时期的哲学形态在后人看来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哲学现在看来都有其局限性(不尽科学),但它们都是自己时代的真正的哲学。,第一单元易错点,13.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不彻底的、非科学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4.追求物质满足是唯物主义,追求精神满足是唯心主义。(注意:划分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15.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标准不同),第一单元易错点,16.“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通常说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是指两方面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包括的两个内容则是指: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物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客观存在)。1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18.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第一单元易错点,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2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21.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论(不是简单累加,而是批判、继承、发展辩证否定)22.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理,它的基本属性是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真理的基本属性在于它的客观性),第一单元2010高考试题(共5例),例1江苏24.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双百”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这表明A.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C,例2新课程全国20“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ABCD,B,例3山东25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区别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BCD,A,例4江苏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例5江苏2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A.实践的观点B.革命的观点C.阶级的观点D.历史的观点,C,A,一、物质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运动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三、物质运动的规律5.规律的概念;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四、物质决定意识7.意识的起源;8.意识的生理基础;9.意识的内容五、意识的能动作用10.意识能动性的特点;11.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1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1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七、实践14.实践的概念;15.实践的特点八、实践的基础1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7.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18.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9.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九、真理20.真理的客观性;21真理的具体性;22.真理的条件性;23.真理与谬误十、认识的作用及过程24.认识的作用;25.认识的反复性;26.认识的无限性;27.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地位:全书主题的展开(中间环节),在全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线索及结构:本单元主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基本结构是: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其中第四课、第五课主要讲辩证的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第六课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第四和五课是第六课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坚持实践决定认识,正是遵循“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即“物到感觉”是经由实践来完成的;坚持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是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即认识通过指导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1.世界统一于物质(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什么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自然界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产生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决定性作用);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注意】所谓“物质的”或“客观的”,不能肤浅地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而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劳动和交往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注意】物质世界物质:物质世界是指万事万物(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反应反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本质)(为什么说物质决定意识?)(1)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反映)(4)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P37)【注意】“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划分:一是产生先后的问题,二是谁派生谁的问题。,意识的能动作用,(二)意识的作用(又叫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表现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第一,不是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主动的、有选择的。第二,不仅能够反映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三,不仅能够反映(“复制”)现在,还能追溯过去和推测未来。(2)意义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它使人能够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P39专家点评)认识的有限性(每个人、每一次)与无限性(人类、趋势)提出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也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被动反映论相区别,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1)表现1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提示】人的意识包括三部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精神因素(非智力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对人的生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2)意义人不但能够改变世界已有的事物,还能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事物,从而推动世界的变化发展。,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能动性的关系(理解)(1)物质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承认物质决定作用性为前提。(2)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单元易错点(物质与意识共11个),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应为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观实在、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他人的意识等。)2.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是人脑特有的机能.)3.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4.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断等)是主观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物才会形成不同的意识)。,第二单元易错点(物质与意识),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不一定是正确反映)6.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7.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1)意识无论是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直接进行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2)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有正确与否的问题(二重性):从认识世界来看,意识既可能正确地、也可能错误地反映客观存在;从改造世界来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第二单元易错点(物质与意识),8.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反作用的大小不是由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的)9.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依据(“客观实际”是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意识),不能成为建设的依据(客观),应是中国的国情。理论只能成为指导)10.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要看是否符合规律和客观条件)1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是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准确表述(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而“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则强调物质的决定性。),第二单元(物质意识)2010高考试题,例1重庆正在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美人鱼”雕像,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形象创作的。许多孩子都是读着安徒生童话长大的,但因为成长背景、生活习俗等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回答30-31题。30材料表明A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是客观存在的B人们心中的“美人鱼”形象以“美人鱼”雕像为基础C人们对“美人鱼”认识的差异性,源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D安徒生心中的“美人鱼”是其主要思维的产物,缺乏客观基础例231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对“美人鱼”的认识是对现实存在的美人鱼的反映B童话中的“美人鱼”体现了安徒生主观能动性的随意发挥C“美人鱼”雕像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人们心中的“美人鱼”是一个感性形象,它只是感性认识的产物,C,C,第二单元(物质意识)2010高考试题,例3北京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例4江苏28右图漫画你的心境所体现的哲理是A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自发改造客观世界B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C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D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C,D,第二单元(物质意识)2010高考试题,例5福建35某同学在学校感到自卑,影响了生活和学习。老师开导他,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我们要善于挖掘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体验成功。该同学根据老师的指导,经过不断努力,逐渐找回了自信。这告诉我们A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决定着自卑向自信的转化B人们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C调动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是解决矛盾的首要条件D世界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心理体验例6山东24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C,C,运动与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3(一)运动1.什么是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注意】区别哲学上的运动和具体的运动:哲学上的运动概括了一切运动的共性,而这一共性是通过运动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运动与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承认这一点就是在物质观上坚持了辩证法思想。(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承认这一点就是在运动观上坚持了唯物论思想。,运动与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运动与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4(1)什么是静止?静止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P32)【注意】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P32相关链接)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并进一步认识事物。(2)二者的辩证关系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确认运动绝对性,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马哲)。(3)反对的错误倾向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绝对静止论)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相对主义(不可知论)、诡辩论,运动与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一)客观规律1.什么是规律?5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的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稳定的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6(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运动与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主观能动性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了解:旧教材)主观能动性:想(认识)、做(实践)、精神状态2.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三)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2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运动与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131.是什么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注意】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从主观出发,从主观出发有三种表现: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从个人主观好恶出发。实事求是:实事客观事物;求认识;是规律。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运动与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2.为什么(1)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2)现实意义第一,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第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运动与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3.怎么样(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二单元易错点(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颠倒了二者)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规律规律的表现形式),第二单元易错点(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6.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规律与规则、定律是有区别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根据规律制定的,定律是对规律的反映,两者都是主观的东西(有正误之分)7.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8.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第二单元易错点(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9.人类要善于利用那些有益的好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10.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11.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12.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规律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对规律的正确把握科学理论才可能成为行动的指南和向导),第二单元易错点(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13.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14.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15.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还要受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16.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颠倒了二者的关系)17.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第二单元(规律)2010高考试题,例1江苏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例1天津10.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A,A,第二单元(规律)2010高考试题,例3安徽10图1漫画招聘启示我们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要勇于挑战和敢于创新C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第二单元(规律)2010高考试题,例4江苏35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激荡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一)什么是实践?14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1)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对象)。(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实践的基本特征15(1)客观物质性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实践的基本特征(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目的、有意识:创造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实践的基本特征(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3.实践的基本形式(P43:专家点评)(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2)变革社会的实践(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3)科学实验活动。【注意】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全部)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二)什么是认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形成的过程:,实践,感性认识,感觉器官,抽象思维,理性认识,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注意区分】“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物质意识;实践认识。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等。,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16)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7。实践的需要: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提高判断和推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8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畴;客观事物自身;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能够(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认识与结果加以对照检验)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19认识应当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认识的反作用(认识指导实践24)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同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指导作用的辩证关系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坚持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辩证法思想。,认识论:认识发展的规律,(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2.(1)真理是有条件的22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若超出,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是具体的21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从时间上讲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33.方法论要求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认识论:认识发展的规律,(二)认识的发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25第一,认识的主体:受实践水平、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认识的客体:复杂变化着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26第一,认识的对象,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第三,认识的基础,即社会实践是无限发展的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综合探究:党的思想路线,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27,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世界观依据),第二单元易错点(认识论共16个),1.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应为:改造客观世界)2.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4.实践决定于认识(决定决定于),第二单元易错点(认识论共16个),5.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应为:唯一来源)6.人们只有在失败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才能获得(认识来源于实践,不一定要经历失败;也不一定是斗争中)7.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8.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认识的来源”只能是实践;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得,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得;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9.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10.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根本任务)11.马列主义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唯一标准)12.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注意:不一定不同的)13.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不存在终极真理),第二单元易错点(认识论共16个),14.客观世界是真理的标准(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5.“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16.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第二单元(认识论)2010高考试题,例1江苏2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例1广东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实践与认识的关系,B,D,第二单元(认识论)2010高考试题,例3新课程全国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B.CD例4全国2272008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将由苏丹北部上空送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后来的观测表明,2008TC3如期而至,误差只有15秒,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如此精确的预测,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的正确性得到观测实践的检验预测被证实佐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预测所依据的理论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预测被证实证明了有用性在真理属性中的基础地位ABCD,B,A,第二单元(认识论)2010高考试题,例5全国128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路桥说,却被大多数数学家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