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核心人物及其思想_第1页
知识管理核心人物及其思想_第2页
知识管理核心人物及其思想_第3页
知识管理核心人物及其思想_第4页
知识管理核心人物及其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管理核心人物及其思想,HerecomesyourfooterPage2,一、国外知识管理核心人物及其思想,(一)战略流派,知识管理战略是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交叉整合的产物,主要研究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发挥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本流派研究的重点。该学派理论基础主要是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如资源基础理论)和基于能力的企业理论(如动态能力理论),研究领域包括创新能力、学习积累和知识传递,知识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研究目的是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活动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HerecomesyourfooterPage3,1935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电机系,随后进入日本富士电机制造公司服务。之后他负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深造,前后共花了5年半时间取得商管硕士与博士学位。日本经营策略学者,被誉为“知识创造理论之父”、“知识管理的拓荒者”。,代表人物:野中郁次郎(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核心思想: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是一种多元的概念,具有多层次的意义。知识牵涉到信仰、承诺与行动等,可分为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他的知识创造理论有三个构面与一个准构面,分别为“认识论”、“本体论”、“时间与活动”、以及“有利的组织情境”等。认识论:建基于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以及随之组合而成的四种知识转换类型:社会化、外化、结合、内化本体论:区分为个人、团队、组织到跨组织间时间与活动:分为五阶段:分享内隐知识、创造观念、确认观念、建立原型、跨层次的知识扩展有利的组织情境:提出五种有利于知识创造的状况意图、自主权、波动创造性浑沌、重复、多样才能。这四个构面共同组成所谓的“组织知识创造过程模式”。,HerecomesyourfooterPage5,图1组织知识创造过程模式(SECI模型),HerecomesyourfooterPage6,SECI知识创造转换模式过程:,潜移默化(社会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外部明示(外化):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汇总组合(组合化):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的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内部升华(内化):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HerecomesyourfooterPage7,失败的本质日本军队组织论的研究(1984)知识创造公司(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1995)日不落行销(1999)知识经营之道如何从知识中找价值(2004)企业创新的螺旋全球竞争下的知识创新架构(2004)知识创造的螺旋(2006)创新的本质(2006)巷口的商学院:7-ELEVEN上最精采的企管课(2006),主要成就及代表作:,HerecomesyourfooterPage8,(二)过程流派,过程流派充分将心理学(Weick)、社会学(Wenger)、哲学(Polanyi)、经济学(Williamson)、行为科学(Pfeffer)、信息科学(Simon)等理论学科,应用到知识的创造、转移、获取和共享过程中,研究知识管理的行为模式,识别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模型或改进建议。过程流派认为知识只有在流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增值,知识管理事实上是对知识流的管理.研究理论来源可追溯到知识管理过程、学习型组织和组织决策三个方面。,HerecomesyourfooterPage9,代表人物:彼得圣吉(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1947年生于芝加哥,1970年于斯坦福大学完成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旋即被佛睿思特教授的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搭配的管理新观念所吸引。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至今十余年来,他和戴明,阿吉瑞斯,雪恩与熊恩等大师级的前辈,以及一些有崇高理想的企业家,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发展出一种学习型组织的蓝图。彼得圣吉在麻省理工大学史隆管理学院创立了“组织学习中心”,对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如微软、福特、杜邦等,进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辅导、咨询和策划。,第五项修炼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PersonalMastery)学习不断厘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的过程。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MentalModels)把镜子转向自己,发掘自己内心世界深处的秘密,并客观地审视,借以改善自身的心智模式,更利于自己深入地学习。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SharedVision)惟有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共同目标,大家才会发自内心地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从而使组织欣欣向荣。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TeamLearning)团队中的成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仅使团队整体的绩效大幅提升,而且使团队中的成员成长得更快。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SystemsThinking)企业与人类社会都是一种“系统”,是由一系列微妙的、彼此息息相关的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因素通过各不相同的模式或渠道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HerecomesyourfooterPage11,1990年第五项修炼出版后,连续三年荣登全美最畅销书榜榜首,并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WorldBusinessAcademy)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PathfinderAward)。在短短几年中,被译成二三十种文字风行全世界,它不仅带动了美国经济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浪潮。美国商业周刊也因此而推崇圣吉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主要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1990)第五项修炼实践篇(1994)变革之舞(1999)学习型学校(2000),HerecomesyourfooterPage12,(三)技术流派,技术流派主要研究如何用技术实现和支撑知识管理活动.技术流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信息系统领域和计算机科学,早期的人工智能技术、决策知识系统都是知识管理技术的起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并不满足于单纯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始转向将信息技术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的管理相结合的方法,以期通过知识管理技术使企业员工获取最需要的知识,同时将员工的知识通过知识管理系统转化为组织内部知识而得以存储和共享,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同组织相结合形成知识管理系统是技术学派发展的研究重点。,HerecomesyourfooterPage13,卡尔-爱立克斯威比博士(Karl-ErikSveiby)被誉为知识管理的“奠基之父”之一,他是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的开拓者。1986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瑞典文著作Kunskapsforetaget,在这本著作中,他探索了如何管理快速成长的知识型组织,指出知识型组织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经营依赖的是知识和员工的创造能力。该书一经出版,便风行一时,成为最佳畅销书。他也因此成为在知识管理研究和实践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早期知识管理领袖。他出版于1990的著作(瑞典文,Kunskapsledning)是世界上第一本用“知识管理”一词作书名的专著。,代表人物:卡尔-爱立克斯威比(瑞典经济和工商管理学院),核心思想:知识资本既是企业的一种以相对无限的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他提出应采用一种动态指标来评定知识资本的价值,并将企业的知识资本(或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随股市的波动而起伏。在长期从事知识资本评估和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他将知识资本分为雇员能力(Competence)、内部结构(Internalstructure)和外部结构(Externalstructure)3部分:雇员能力,用以表达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内部结构,用以表达企业内部生产和管理体系;而外部结构,则代表包括市场与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在内的企业外部资源。,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会把员工看作是收益的最重要的创造者,企业的人力资源花费是投资行为。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员工时常是被更为简单地看作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之一。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知识,即新的知识资产,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提供服务和生产产品的显著不同。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时代的收益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已开发的方法,工具和程序:与大多数学术界人士和顾问师不同,斯威比在自己的公司实现和检验了他的理论和概念。他自己的经验使他对通过信息以及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授知识的有效性产生怀疑,于是他通过开发各种工具来帮助全世界的企业经理和顾问咨询师们学习并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管理。部分工具包括:无形资产监控表(IAM),测量无形资产的概念体系和实际程序探戈(TANGO),学习如何管理和经营知识型企业的沙盘演练系统,全球有超过3万经理人员受过培训探戈-网络版(TANGO.net)开发企业知识战略的过程辅助系统(KMAP)合作氛围测量数据库,一种测量工具,用于测量和比较组织内部的合作文化(知识管理文化),数据库包含有各类组织的数据可以用来横向比较。,HerecomesyourfooterPage18,主要著作:新的组织财富:知识型企业资产的管理与测量知识流(荣获1995年特别管理书籍奖)知识型组织介绍-色立米创造力与能力组织中有关于知识的观点知识就是力量-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系列知识管理(1990年出版是世界上第一本以知识管理命名的书,荣获当年瑞典特别管理书籍奖)创造性环境中的经理人无形资产平衡表知识管理怎样将公司管好(1996年出版当年荣获瑞典特别管理书籍奖),HerecomesyourfooterPage19,(四)应用流派,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应用,应用流派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方面,主要研究知识的重要性和知识的哲学内涵;另一方面是知识的具体应用,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知识管理逐渐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的出现而形成的,主要研究知识管理在各行业以及管理的各个具体领域中的应用,管理领域上包括新产品开发、项目投资管理(Cooper)和公司绩效的评价(Daft)、人力资源管理(Bartlett)等;,HerecomesyourfooterPage20,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19092005),现代管理学之父,其著作影响了数代追求创新以及最佳管理实践的学者和企业家们,各类商业管理课程也都深受彼得德鲁克思想的影响。德鲁克是最早感知和预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人物之一。他认为“目前真正的控制性资源和生产决定性因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力,而是知识”。,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克莱蒙特大学,核心思想:事业理论:是关于组织的基本假设,如“本企业是个什么企业,又应该是个什么企业”。实质上是对价值基础知识的管理,即及时审视组织赖以生存的社会所需求的价值(组织外部环境的假设),明确组织应该提供的价值(组织特殊使命的假设),以及能够提供的关键价值(核心竞争力假设)。知识型组织“扁平”结构理论: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更容易得到全面准确的信息,企业管理经营的重心转移至创造和管理信息和知识上来,其组织结构也就发生了变化。知识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将“扁平”知识工作者管理与知识生产率管理:知识社会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经济挑战,也就是知识工人的生产率;二是社会挑战,即非知识工人的生产率。知识创新管理:在所有历史性的创新中,基于知识的创新占有很重要的比率;而且往往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HerecomesyourfooterPage22,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界是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师,他一生共著书39本,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30余篇,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文风清晰练达,对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纽约时报赞誉他为“当代最具启发性的思想家”。管理的实践(ThePracticeofManagement)1954成果管理(ManagingforResults)1964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EffectiveExecutive)1966人与绩效:德鲁克论管理精华(PeopleandPerformance:TheBestofPeterDruckeronManagement)1977创新与企业家精神(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1985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TheEffectiveExecutiveinAction)2006,主要成就及代表作:,HerecomesyourfooterPage23,二、国内知识管理核心人物及其思想,我国知识管理领域研究起步较晚,仍处于理论引进阶段,基于中国情景的知识管理流派尚未成型,因此本专题参考林强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知识管理领域可视化研究(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2年第2期)的研究成果,根据国内知识管理研究被引100次以上作者,仅介绍邱均平教授和盛小平教授。,HerecomesyourfooterPage24,二、国内知识管理核心人物及其思想,代表人物:邱均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知识管理不仅是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管理。信息是知识更新、积累的重要来源,信息技术是加快信息传递和利用的手段,但决不是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HerecomesyourfooterPage25,邱均平教授编著的教材知识管理学是国内第一本以该学科命名的开创性奠基之作。他在中国软科学、情报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40多篇,其中有40余篇获奖或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要有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主题趋势的定量分析(获省级一等奖)、信息资源网络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获省级一等奖)、中国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获省级三等奖)、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新趋势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研究、关于信息管理几个问题的探讨、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等;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3)(第1作者)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第1作者)论知识经济中的知识管理及其实施,图书情报知识,1999(3)(第1作者)论知识经济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情报学报2000(1)(第1作者)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图书情报学报,2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