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管理培训课件_第1页
商品管理培训课件_第2页
商品管理培训课件_第3页
商品管理培训课件_第4页
商品管理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1,商品管理,CHAPTER3,學習目標,1.瞭解商品組合的意義2.熟悉商品採購流程3.瞭解進(訂)貨管理4.瞭解商品驗收的內容5.熟悉商品的陳列與原則6.瞭解存貨管理7.熟悉新商品開發與滯銷品處理方式8.熟悉盤點作業流程及方法9.瞭解倉庫管理作業原則,3-2,商店定位(storepositioning),當商店定位完成時,其業態與業種就已初步決定。商店定位(storepositioning)是指有效且能掌握的商圈內,針對消費者的需求及消費型態,而提供合適的商品類別和屬性,以期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鮮明的印象地位。雖然不同業種的商店在商品組合上有大致的原則,但是不同業態別所販賣的主力商品則未必相同。因此,在商店定位後,接著要做的工作便是商品定位。,3-3,商品定位(merchandisepositioning),商品定位(merchandisepositioning)主要內涵包括商品屬性、商品利益、使用時機、使用對象、品類特性等,是向消費者訴求商品獨特性及利益價值的手段,以使企業所擁有的商品,在目標市場的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換言之,就是企業要塑造出自己的品牌個性,而能夠相對於其他競爭品牌的產品時,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一個受偏愛的獨特地位。在商品定位完成之後,便可規劃商店所欲販售商品的組合策略。,3-4,商品組合(merchandisemix),商品組合(merchandisemix)又稱為商品搭配(merchandiseassortment),是指根據商品的分類、色彩、款式、型號及價格等因素,來分配可運用的商品。商品組合規劃通常由行銷企劃人員負責,以市場調查分析所得之資料,藉由有效的評估模式,決定哪些商品適於加以組合,採成組商品搭配出售,以平衡個別商品的銷售。,3-5,1.業種(kindofbusiness)意即以販賣的商品種類來區分,一般以主力商品的單一名稱表現,如飲食業、服飾業、皮鞋業、運動用品業、鐘錶眼鏡業、飯店業、租車業、書局文具業、娛樂事業等區分之。2.業態(typeofoperation)依照消費生活的立場而構築的商品組合型態,例如購物中心、百貨公司、量販店、超級市場、便利商店、折扣店、專賣店、消費合作社、自動販賣機、電視購物及網路商店等。,3-6,3.部門(category)此為商品分類的最大框限,如服裝可分為淑女服飾、男士服飾、童裝、運動服等。4.品種(kind)稍微詳細的商品分類一般稱之為品種,但此類並未與部門間有嚴格的區分,如襯衫、裙子、褲子、佩飾、襪子等。,3-7,5.商品線(merchandiseline)指部門或品種之中的某個價格範圍,例如,運動鞋未滿1,000元、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5,000元,或5,000元以上者;通常將某一品種區分為56種價格時,屬於某一價格範圍的商品群,即稱為商品線。6.品目(item)就商店經營而言,品目是商品管理上的最小單位。,3-8,7.單品(stockkeepingunit)基於存貨控制之目的,一項基本存貨單位是商品辨識中最低的層次,通常是指在同一樣式中,具有某一獨特的顏色和尺寸。,3-9,主力商品(staplemerchandise),主力商品(staplemerchandise)代表商店的形象,是營業額和利潤的來源,條件是必須具有新鮮感、獨創性與競爭力。主力商品的管理重點如下:1.重點性商品2.成長性商品3.獲利性商品,3-10,輔助商品(supplementarymerchandise),輔助商品(supplementarymerchandise)係與主力商品具有相關性者,並支持該店的主力商品,在價格和種類上扮演著提高商店格調的角色,是必備的業種商品。輔助商品可彌補主力商品在數量、品質、銷售價格及其它方面的缺點,並提高主力商品的效用。,3-11,輔助商品的管理重點如下:,1.實用性商品2.常備性商品3.方便性商品,3-12,相關商品(relatedmerchandise),相關商品(relatedmerchandise)和主力商品的使用有關或是輔助商品的一部分,對顧客而言,也是易於購買的目的性商品。相關商品的管理重點如下:1.易接受商品2.安定性商品3.日常用商品,3-13,刺激商品(stimulatingmerchandise),為了刺激顧客的購買欲求,可針對上述三類商品群中選出重點商品,必要時挑出某些單品做為刺激商品(stimulatingmerchandise),以主題系列的方式,採取特殊手法在賣場上顯眼的地方大量地陳列出來,藉以帶動銷售效果,並提高消費金額或消費頻率。刺激商品的管理重點如下:1.戰略性商品2.新開發商品3.特殊性商品,3-14,商品採購,零售業銷售的主體是商品,服務畢竟只是附加價值,因此,一家成功的店舖不僅所銷售的商品必須符合顧客需求,並且庫存量適中,不致因缺貨而影響銷售機會,最重要的是進貨成本要合理,有足夠的利潤,所以成功的商店通常都以採購效率為必要條件。,3-15,商品採購流程,3-16,成立採購組織,一般說來,採購組織可分為以下型態:(一)正式或非正式採購組織(二)集權式或分權式採購組織(三)內部或外部採購組織(四)聯合(共同)採購,3-17,擬定採購計畫,在採購商品方面,必須以適當的商品、在適當的時間、持有適當的數量為目標。在達成此目標的過程中,應該對商品及消費大眾做充分的調查,瞭解什麼商品能滿足顧客的需要。一般而言,零售商在決定庫存平衡時,權衡考量的因素包括多樣性、齊全性與服務水準等,管理者的問題是如何達到存貨的平衡,必須做以下基本決策:1.決定何種品質商品2.決定儲存多少商品3.決定何時訂購商品4.決定何處儲存商品,3-18,採購5R原則,在適當的時候(RightTime)以適當的價格(RightPrice)從適當的供應商處(RightPlace)採購所需數量(RightQuantity)及適當的品質(RightQuality)商品的活動。,3-19,蒐集消費者需求資訊,對零售業者而言,最有價值的資訊直接來自於消費者,經由研究目標市場的人口統計、生活型態及消費習性等,就能直接了解消費者需求。由於消費大環境變動很快,舉凡經濟趨勢波動、生活方式轉型、消費行為變遷等,都會影響消費者需求及喜好,為獲取精確的消費者偏好資訊,完善的市場調查分析即成為業者進行商品規劃的基礎。市場調查內容可分為區域經濟與消費型態兩個層面,區域經濟方面包括市場結構分析、競爭態勢分析、市場趨勢分析等,消費型態方面涵蓋消費行為分析、購買意向分析等。,3-20,當消費者資訊不易取得或不足時,就必須採用其他途徑。由於供應商會進行銷售預測及各種行銷研究活動,因此供應商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資訊來源。閱讀及分析公司內部以往的銷售紀錄或統計資料,亦可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情形。銷售紀錄固然寶貴,但紀錄所顯示的都是已採購過的商品銷售狀況,對於顧客未能滿足的需求則無法顯現。,3-21,由於門市服務人員是接觸顧客的第一線人員,通常可蒐集到顧客的許多反應,並能把觀察到的現象告知管理當局。另外,零售業者也可利用貨品購入建議表來得知消費者對未販售或已販售完畢商品的需求,因此,店長應該鼓勵員工與顧客接觸時多作雙向交流。此外,競爭者動向、報章雜誌、政府發佈的總體經濟資料等都是消費者需求資訊取得的有效途徑。,3-22,決定商品來源,商品來源有公司本身製造、外界長期供應商、外界新供應商等三種。1.貨源問題:應選擇能長期穩定供貨的廠商,有些廠商會因想爭取供貨權,而在短期內殺價,但貨源又不穩,這種廠商不能冒險採用。2.品質問題:若貨源沒有問題,就要以品質鮮度來判斷,採用品質較佳的廠商。3.價格問題:前述兩項皆無問題時,再來比較價格(含折扣),採用價格較便宜者。4.其他條件:是否能退貨、最低訂購量、付款條件、促銷活動的配合、送貨配合度與速度等也是取捨的準則。,3-23,評估商品,定商品來源之後,在考量購買的前提下,須要建立一評估商品的程序,其評估的類型有檢驗、抽樣及描述三種,至於選擇何種方式,應視成本、屬性及購買時間而定。,3-24,1.檢驗對於昂貴且獨特的產品,在購買前及貨品抵達後,均要小心檢驗。2.抽樣為數可觀的易碎、易壞或昂貴的產品在例行購買時常會採取抽樣。在某些情形下,逐項檢驗是沒有效率的,因此,只要抽取一部分產品為樣本,用來檢驗品質及屬性,如果樣本是令人滿意,則全部購買,否則可能全部退貨。抽樣也會發生在驗收貨品時。,3-25,3.描述購買標準化、不易破碎、不易損壞的商品時可採用描述的方式。這些產品不必經過檢驗或抽樣,而是經由口述、手寫或圖片描述而訂購,並且在收到貨品時,只清點數量是否正確即可。,3-26,採購協商,在選定商品來源及做好購買前評估之後,業者必須就購買產品與供應商進行議價,並簽訂買賣契約,其形式有二:1.協商契約此方法用在一新式或特別訂購契約,買賣雙方就採購的全部細節仔細討論及議價。2.制式契約長期訂購或經常性訂購則使用制式契約,在這種情況下,是以標準的條款或雙方均同意的方式來處理。,3-27,無論是協商契約或制式契約,內容均必須詳加記載的項目包括:1.價格及付款方式。2.訂購數量。3.送貨日期及方式。4.折扣。5.促銷活動的配合。6.售後服務保證。7.違約罰則。,3-28,完成採購手續,大型與中型零售商通常會利用電腦來進行及處理訂貨,而且每一筆採購資料都會存入檔案中;小型零售商則是以人工處理訂單及登帳作業。至於商品所有權應明訂在合約裡,零售商可於:1.購買後立即擁有所有權。2.商品在起運點即擁有所有權。3.商品送達到貨點後才擁有所有權。4.供應商請款且零售商付款後方擁有所有權。5.接受託售之後,仍未擁有所有權,在銷售後供應商方能獲得款項。,3-29,處理商品,零售業者實際處理商品包括:驗收及入庫、訂價及存貨記錄、展示、陳列數量及種類、運送商品、不良品及銷售退回的處理、防止偷竊與庫存管理等。,3-30,商品記錄,同種類商品超過一次以上的採購,必須發展及實行商品記錄作業,以下四項是相當重要的資訊:1.訂貨及到貨日2.商品迴轉率3.財務支出4.存貨及訂貨成本,3-31,定期再評估,有了適當且完整的商品採購與處理規劃,零售業者仍不能忽略定期再評估的作業。再評估必須定期實行,管理者應檢討採購組織、整個採購流程、商品處理與記錄。,3-32,訂貨方式,隨著零售業的日益競爭,如何加快訂貨流程,減少缺貨率、降低庫存量,已成為門市營運管理重要的課題之一,所以選擇好的訂貨方式,將是決勝的關鍵所在。(一)傳統的訂貨方法(二)電子訂貨系統,3-33,傳統的訂貨方法,傳統的訂貨方式是利用廠商鋪貨,其作法為廠商直接將商品放在車上,依據既有的路線,一家一家送貨、下貨,並依零售店需求量補貨。此種方式是降低缺貨率直接且最有效率的方法,但只適合迴轉率較快的商品。,3-34,以前市場盛行的方式,是業務員巡貨隔天送貨,廠商常利用業務人員至店頭替店家服務,如整理排面、標價等,也可將自己公司的產品放在最佔優勢的貨架上。此種方式的缺點是廠商會把業務人員成本加入商品成本中,而且容易亂塞貨,以致店主難以管理及分析每項商品對店的貢獻度。更嚴重的是,將快過期或是不暢銷的商品直接放到貨架上,導致店內商品迴轉率降低,甚至有些不肖的業務員為了業績,將過期品以魚目混珠方式下貨,而造成店內許多垃圾商品。,3-35,電子訂貨系統(electronicordersystem,EOS),電子訂貨系統(electronicordersystem,EOS)是將訂單直接鍵入電腦系統內轉換成電子式的訂單資料,經電腦做進一步處理後,自動傳送到遠端的總公司或供應商,這是目前大規模連鎖店的競爭利器。採用電子訂貨系統的優點是可降低成本,且可縮短訂貨、檢貨、送貨流程的時間,進而達到貨暢其流的境界。,3-36,1.電子訂貨簿電子訂貨簿(electronicorderbook,EOB)就是訂貨人員攜帶訂貨簿及掌上型終端機巡視貨架,若發現商品缺貨則用掃描器掃描訂貨簿,再輸入訂貨數量,當所有訂貨資料皆輸入完畢後,利用數據機(modem)將訂貨資料傳給供應商或總公司。,3-37,2.電子訂貨與貨架卡並用法貨架卡是指裝置在貨架槽上的一張紀錄卡,它記錄了貨架上商品的資料,例如,商品名稱、商品代號、條碼、售價、最高訂貨量、最低訂貨量、廠商名稱等,貼在貨架上,不論店職員或消費者,一看到貨架上的商品,就可立即得到該商品的資訊,可供訂貨掃瞄輸入,亦方便貨架的整理及盤點用。利用貨架卡訂貨,不須攜帶訂貨簿,而只要手持電子訂貨終端機,一邊巡貨一邊訂貨,訂貨手續完成後再將訂貨資料傳輸出去,訂貨動作也告完成。,3-38,3.銷售點管理系統利用銷售點(pointofsales,POS)管理系統在商品庫存檔裡設定安全存量,每當銷售一筆商品資料時,電腦自動扣除該商品庫存,當庫存低於安全存量時,立即自動產生訂貨資料,將此訂貨資料確認後即可透過電腦網路傳給總公司或供應商進行下單。,3-39,訂貨原則,訂貨(補貨)以不缺貨為原則,以實際銷售資料為依據,才不會造成庫存過高或缺貨問題,必須注意下列事項:1.訂貨時應注意適當的數量、品質、價格、時間及貨源。2.訂貨數量要考量平常銷售、銷售當日的天氣、庫存量、價格、促銷、季節性、節慶假日、商圈附近活動等因素。3.多頻率、少貨量訂貨。,3-40,4.多訂高迴轉率或高毛利商品。5.暢銷品不可缺貨。6.維持合理的庫存量。7.養成定時訂貨習慣,每日訂貨應維持固定時間。8.依POS系統的數據訂貨。,3-41,訂貨計畫,訂貨(補貨)要注意適時(時效性)、適量(準確性),但在每天營業銷售時,不可能隨時訂貨,且廠商亦不可能隨時接受訂單、隨時送貨。為講求效率,必須研擬訂貨計畫,一方面可提升作業效率,另一方面又可確保貨源供應正常。訂貨計畫應包括訂貨簿的設置(廠商別),各類別商品訂貨周期、廠商配送周期、安全存量、最小訂貨量、訂貨方式(電話、傳真、電子訂貨系統)等。,3-42,此外,擬定訂貨計畫時,應考慮商圈與商品資訊:1.門市的商圈屬性為何?2.商圈的變化為何?3.未來的天氣氣溫變化為何?4.來客層的變化為何?5.新商品的特色為何?6.本週促銷商品為何?7.預計下架的商品為何?8.單店的主力商品為何?,3-43,存貨檢查,負責訂貨人員依照訂貨日期的規定,檢查賣場及倉庫的存貨,若存貨低於安全存量、或遇促銷活動、例假日節慶前,即須發出訂單。若該門市已做單品進銷存管理,則每日可由電腦自動列印請購建議單,參考之後再決定訂單量。存貨檢查時,可順便檢查商品的庫存量是否過多,並及早應對處理(如促銷、調撥、大陳、降低訂購量等);或太少而常缺貨,應改變做法(如擴大陳列空間、提高安全庫存、尋求替代品等);同時亦可檢查既有存貨的有效期限及商品品質。,3-44,最佳訂購量,店長經常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達到存貨的平衡,避免存貨不足或存貨過多,所必須做的兩個基本決策與訂購的時間和數量有關,即何時訂購及訂購多少。,3-45,有三種成本和存貨有關:持有、訂購及缺貨成本。持有成本(holdingcost)是指持有商品的成本,此成本包括利息、保險、過時、變形、損壞、遭竊、破損及倉管費用(溫度、照明、租金、安全等)。一般以兩種方式表示持有成本,一是用單價的百分比表示,另一是以每單位多少元來表示。訂購成本(orderingcost)乃是與訂購和接收存貨有關的成本,這些成本包括電話費、繕打發票、檢驗到達貨品的品質以及把貨品移動而暫時儲藏。訂購成本一般都以每張訂單固定金額來表示,而不管訂購的大小。當需求超過目前存貨的供給時,便產生了缺貨成本(shortagecost),這些成本包括不銷售的機會成本、商譽損失等。缺貨成本通常很難衡量,經常都靠主觀的估計,本節將只討論持有成本及訂購成本。,3-46,經濟訂購量模型,3-47,每一存貨週期變動情形,3-48,以符號H表示每單位存貨年平均持有成本,則年持有成本如下:年持有成本(Q/2)H另一方面,當訂購量增加則年訂購成本遞減,此乃是因為在年需求量固定下,每次的訂購量愈大,則表示所須訂購的次數愈少。一般而言,全年訂購次數等於D/Q,其中D為年需求量,而Q為訂購量,以符號S表示訂購成本,則年訂購成本為:年訂購成本(D/Q)S,3-49,於是持有成本與訂購成本的年總存貨成本(TC)為:總存貨成本年持有成本年訂購成本TC(Q/2)H(D/Q)S利用微分法,可證明在數量Q0為經濟訂購量時,總成本最小;或代數解法,即令(Q/2)H(D/Q)S,所得的公式為:Q0,3-50,因此,只要年需求量、每次訂購成本與每單位年持有成本為已知,即可求得經濟訂購量、每年訂購次數、訂購週期及總存貨成本。例如,台北公司估計甲產品每年需求量9,600個,每件每年持有成本50元,訂購成本每次6元,試求其經濟訂購量與總存貨成本?經濟訂購量計算如下:Q048(個)總存貨成本計算如下:TC(Q/2)H+(D/Q)S(48/2)(50(9,600/48)(62,400(元),3-51,商品驗收,目的在確認實際進貨的商品名稱、數量、規格、品質、外觀(含包裝、商品標示、日期標示)是否無誤,以及其他有關驗收業務的處理事項。,3-52,商品陳列的目的是藉由良好的陳列方式銷售更多的商品,而良好的陳列方式就是能刺激消費者購買慾望,因此要運用A-I-D-M-A廣告原理。A注意(attention):商品陳列首須考慮如何陳列才能引起消費者的注意,例如,主力商品擺在店舖最重要位置、主題性商品有明確的訴求、感性的展示設計等。I興趣(interest):引起消費者注意之後,要使消費者對此產品產生興趣,此時陳列須把握色彩、飾品的運用、焦點塑造、相關產品的運用等。,3-53,D慾望(desire):消費者發生興趣後會產生慾望,便會產生追求產品品質保障的心態。此時陳列須利用品質看得見、受歡迎的程度、較同類產品好等優勢,將顧客沒買是一種損失的心態引導出來。M記憶(memory):接著消費者會牢記店名、商品、位置所在而決定去購買。A行動(action):最後消費者會做出購買的行動。,3-54,商品分類,商品陳列不僅是將商品充足地擺在門市貨架上,尚須針對商品特性加以進行商品分類,並作分析整理,把同質商品儘量放在同一區,而且同一架上的商品體積高度不要相差太大,以顯示出商品的魅力,發揮其價值感,使消費者易選購所需的商品,提高顧客滿意程度,亦有助於建立賣場的專業形象。因此,販賣的商品站在顧客立場,其分類應考慮購物的便利性與使用的方便,宜依其特性及使用關連性分類。,3-55,商品分類的次序首要原則係先決定大分類、中分類及小分類,其次才進行修正與檢討11.。1.大分類:通常依商品的特性來研判,如生產來源、生產方式與保存方式等,相類似的商品即可歸納為一大類。2.中分類:通常依功能、用途來區分,亦可依製造方法、商品產地、使用對象或儲存方式來區分,端視商品本身特性而定。3.小分類:引用中分類的分類方式,再詳加細分,如再依規格、包裝、商品成分、商品口味等分類標準,加以細分。,3-56,商品部門,為便於顧客尋找、比較及選擇合適的商品,以及有較佳的商品規劃及控制,有必要將商品依部門別分類。例如,超級市場常將商品分為罐頭食品部、日常用品部、肉品部、魚品部、生鮮蔬果部、乳製品部、飲料部等,百貨公司則常將其商品分類為化妝品部、男裝部、女裝部、童裝部、寢具部、玩具部、文具部、電器部、廚具部、運動器材部等。,3-57,一般說來,區分商品部門別的準則如下12.:1.依功能(或使用)分類將商品依最終使用分類,例如男士服裝、女士服裝、兒童服裝、汽車百貨、家庭電器等。2.依供應商品牌分類將商品依供應商的品牌分類,例如女士服裝店可依全國性的品牌或設計師的品牌將產品分類3.依商品項目分類將商品依尺寸、質料、顏色、價格分類,例如成衣可分為高級、中等及廉價三種價格。,3-58,4.依顧客分類商品部門別的安排依目標顧客群擁有相同的購買行為來進行分類,例如音樂專賣店將雷射唱片依搖滾、古典、民謠、抒情、鄉村歌曲分類。5.依展示需要分類商品的安排依商品展示及儲存的需要而調整,例如超級市場內有乾貨、冷凍食品、熟食、低溫及蔬果區。,3-59,6.依生活型態分類商品的安排依顧客擁有相同的興趣、意見及活動,也就是以顧客花費金錢及時間的類型作為商品配置的依據,例如男士西裝可分為休閒、現代、傳統、青少年、禮服及時髦等。,3-60,商品部門位置安排,店長完成商品部門的劃分,接下來要做的是分配各商品部門別銷售區域的比例,然後確定各商品部門在商店內的位置。決定商品部門位置的原則如下:1.商品貢獻2.商品種類3.互補產品4.部門大小5.產品特性6.季節變動7.特殊部門,3-61,商品陳列的方式,賣場商品陳列的方式非常多,各種陳列方式也都表現出具有特色的格調。科學的、具有創意的商品陳列方式,可使商品富有生命、發出光彩,獲致極大的效果。1.定位陳列2.端頭陳列3.突出陳列4.懸掛陳列5.櫃檯陳列6.壁面陳列7.展示台陳列8.島式陳列9.櫥櫃陳列10.柱子陳列,3-62,11.書報陳列12.台車陳列13.層板陳列14.量感陳列15.階梯式陳列16.層疊堆積陳列17.交叉堆積陳列18.主題陳列19.關聯陳列20.樣品陳列21.散裝或混合陳列,3-63,若依陳列的商品特性、訴求對象加以歸類、整理後,有以下的展出方式(配置分類):1.品種別2.原料別3.用途別4.尺寸別5.色彩別6.價格別7.對象別8.性別9.季節別10.節慶別,3-64,商品陳列的技巧,商品陳列是否適當,將直接影響到銷售成績,依據經驗法則,陳列的技巧如下:1.整體規劃2.陳列分段3.陳列高度4.陳列區選擇5.特殊陳列6.促銷陳列7.季節調整8.關連陳列9.量感陳列10.生活提案陳列11.特質陳列12.接觸陳列13.流暢性14.採光性15.有效期限16.穩定性17.安全性18.變化性,3-65,商品上櫃組合,商品上櫃組合是指將不同檔次的產品和諧上櫃展示銷售,透過提供最佳組合以獲取合理的利潤。上櫃組合的原則是主次分明,重點突出。以影碟機為例,上櫃必須遵循以下原則:1.主流機型必須齊全,且能滿足和品牌定位相符合的每個層次顧客的需求。2.促銷機型不能多,只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3-66,3.促銷機型在各個商場、賣場應有所不同,既能快速處理促銷機型,又能滿足商家獨家經銷的要求。4.淘汰了的機型不要浪費陳列櫃台的資源,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也只能在個別零售點快速處理,但是絕對不能成為主流促銷機型。,3-67,不良品的檢視,通常被視為不良品、必須淘汰的情況有:1.新鮮度不足、品質惡化、異物混入、污染破損、變形、份量不足、潮濕、乾燥、軟化或硬化等之商品。2.未依食品相關法律規定的標示內容、成份、製造日期等標示之商品。3.超過有效期限的商品。4.從製造日起算,已超過某一特定時間的商品。,3-68,不良品的檢查時機,門市人員不應只在陳列架上檢查是否為不良品,應自整個作業過程都加以檢查,例如:1.進貨點收。2.上架補貨。3.陳列位置移動。4.價格變更。5.拉排面。6.取貨。7.對特定商品定時查核。8.結帳。,3-69,不良品的防止,經常進行溫度、濕度及商品保存期限的管理,可有效防止不良品的發生。1.溫度管理2.濕度管理3.保存期限管理,3-70,不良品的處理流程,一般廢棄商品多是訂貨量過多或過期品,鮮度不佳、不堪食用等都可能產生廢棄商品,有關不良品(壞品)的處理流程如下:1.不良品(壞品)須由現場人員登記後(以利抽查或追蹤原因)、集中保管。2.發現不合格之壞品經確認後,應即刻清點與整理。3.若可歸責於合作廠商者,可辦理進貨退回。,3-71,條碼,將商品的編碼數字,改以平行線條的符號代替,讓裝有掃描器的機器閱讀,再由電腦條碼解為數字碼,其主要是作為商品從製造、批發到銷售作業過程自動化管理符號及編號。,3-72,原印條碼產品在製造商生產階段已印在包裝上的商品條碼,通常由產品的供應商申請,在產品出廠前即已印妥,適合於大量生產的商品。店內條碼一種僅供店內自行印貼的條碼,僅可以在店內使用,不能對外流通的條碼。,3-73,企業體實施商品條碼,可產生以下幾點效益:1.提高結帳效率及服務品質。2.降低作業成本,防止輸入錯誤,提高工作效率。3.能在銷售的同時,蒐集商品情報,了解消費趨勢即時調整。4.庫存管理精確,防止不當存貨,減少資金積壓。5.確實掌握商情,擬定採購計畫,增強競爭力,創造高利潤。,3-74,單品管理(stockkeepingunitcontrol),單品管理(stockkeepingunitcontrol)是指透過電腦系統對某一單品的毛利額、進貨量、退貨量、庫存量等,進行銷售訊息和趨勢分析,把握某一單品有關訂貨、進貨的管理方法。因此單品管理是一種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零售管理方法,也就是將顧客需要的商品找出來,提升門市銷售機會與提升經營效益。,3-75,單品管理,單品管理必須透過現況分析、推論假設、付諸執行、確認效益四個步驟,來思考門市商品的銷售機會,所以單品管理可說是一種經營的哲學、程序及一個經營事業的方法,它的精神在於提供我們一種思考、經營、實做的方法。目前門市執行單品管理的目的在於現況了解,但了解現況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要改善,進而減少門市的銷售機會損失。所以門市所使用的單品管理模式是完整且有效的經營觀念,任何人在任何狀況下都可運用以下步驟,對商品進行有效的管理,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3-76,(一)現況分析針對門市目前的營運狀況做一個分析,以瞭解下列現況:1.業績無法提高(客單價及來客數無法成長)?2.可以掌握的商機為何?3.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為何?(二)推論假設根據現況分析的資訊,設訂改善或加強效果的目標,並提出具體的對策與方法,以達到理想中的目標。,3-77,(三)付諸執行依照所設定的目標及策略,詳細列出必須執行的工作專案、執行者及預定完成日,以做為單店行銷管理者掌握執行進度的依據。(四)確認效益活動結束後,應該對當次的單店行銷做一效益評估:1.檢視預設的目標是否已經達成?2.投入的資源與所得到的效益是否合理?3.由本次的行銷活動所得到的經驗,可做為將來可茲運用單店行銷活動的參考。,3-78,新商品開發,新商品和滯銷品常是一體的兩面,一不小心導入不當的新商品常會成為長年不動的滯銷品,這是許多零售商揮之不去的惡夢。故如何成功開發新商品及引進新商品販售,是為連鎖業者採購部門的重要工作職掌之一。(一)新商品的定義對零售商店而言,新商品是指在市場上已經流通,但目前門市尚未陳列或販售者。,3-79,(二)引進新商品資訊來源掌握市場資訊,特別是商品資訊,方能了解市場脈動,導入適切的新商品,即時掌握商機。零售業者必須細心及用心透過各種管道獲取新商品的資訊,獲取管道有:1.供貨廠商2.門市銷售人員3.競爭者,3-80,滯銷品處理,零售店在經營過程中為了提高商店的營業額,常常盲目的追求商品組合豐富化,但是若處理不當,常會造成部分商品產生滯銷現象,進而影響營運資金的週轉率、減低坪效、妨礙賣場觀瞻,連帶降低商店利益。滯銷品是指現有商品因持續銷售不佳(對公司整體貢獻度衰退)而必須淘汰、市場上已推出新替代商品且廠商也將停止生產、新商品引進失敗及過季的商品。,3-8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