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揭开雷电之谜教案(沪教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摄取、勇士、揭开”等词语的意思。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实行提问。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3、根据文中的描述,能介绍富兰克林的制作的风筝及简单原理。 4、通过阅读,感受科学家敢于挑战、敢于实践、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围绕课文内容,实行提问。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媒体。 2、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2)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理解。 教学时间: 1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揭示课题:(3分钟) 师:我有一首诗,想请你们读一下。 那是天地对话 有形或者无形 产生的心灵共鸣 黑夜或者白昼 就那么短暂 最耀眼的总是你 却是那么震天撼地 劈得开世间一切划过无尽长空 却抓不住你的踪迹 师:刚才我们念的诗歌中包含了一种自然现象,你知道吗?(板书:雷电) 谈谈你所知道的。 预设:学生可从雷电的声音、雷电的形态等介绍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雷电之谜。(板书:之谜) 有一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这个谜。(板书:揭开) 齐读课题出示第一小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的一位勇士。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指名读 (即时用多种方法理解:近义词 摄取吸取 做动作) 师引读体会两句的因果关系(因为富兰克林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所以他被称为18世纪电学的一位勇士。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之所以被称为18世纪电学的勇士是因为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质疑: 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怎样揭开的?结果怎样?有什么生命危险呢? 说明: 质疑问难是整个单元学习的重点,虽然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有所涉及,但是提问的水平上还有待提升,在教学时,教师要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学会从词、句方面去试着提问。 二、深入研读 1、学习第2小节: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2分钟) (1)出示句子 师:从前人们一直认为, 生: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2)出示句子 师:不过, 生:富兰克林却大胆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师:他敢于向当时的传统观点挑战,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向大自然挑战,真是勇气可嘉。 板书:敢于挑战 (3)出示句子 师:1752年7月的一天 生: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2 学习第3、4节:怎样揭开雷电之谜的?结果怎样?(25分钟) (1)师: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他在做实验前做了精心的准备,读读第3节,找找描写他做准备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自己轻声读,读了这段话后,你有问题吗?。 预设:为什么用白色丝绸制作风筝?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2)自己轻声读第4节,解决问题。 师:联系下文解决,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学生交流 出示:富兰克林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只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他感到手臂一阵麻木,差一点儿被击倒。 师:“觉得手有点麻”说明了“安上尖细的铁棒”使风筝能够摄取雷电,而“用上麻绳”使电流不至于太强, 所以“有点麻”。 “当他的手指靠近那片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说明了铜钥匙能够聚集电流 。 男生别读,读出实验的不易。 师:读了这段话,你从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 师:“差一点儿被击倒”,他是冒着“生命危险”,拿自己的生命做实验。 板书:勇于献身科学 敢于实践 再读这段话,感受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说明: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学生提问水平的训练有明确的指向,让学生从内容上来提问。不可避免,学生会提出很多涉及科学技术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对学习语文有用的知识加以指导。如“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这两个问题,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下文学习,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另外的问题,能够放在课后去探究。 (3)复述:请你来为富兰克林的风筝写一份简单的说明书,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说明; 学生交难划分制作步骤地二、三步。 设计原理第二、三步对于学生有些难度。 复述步骤,不能照抄书面。 此处要重点教学,约10分钟。 制作材料:白色丝绸、尖细的小棒、麻绳、铜钥匙、一小段丝线 制作步骤; 1、制作白色丝绸风筝并按上一个尖细铁棒。 2、用麻绳系住。 3、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一生交流,教师归纳) 原理:(多生交流) 1、尖细的铁棒引来雷电。 2、麻绳本身不到电,但雨水使麻绳导电,但电阻不大,避免生命危险。 3、丝线不到电,弗兰克林能够拉住风筝,而铜钥匙能聚集电流,使他感触电流。 (4)师:为了实验能取得成功,富兰克林还精心实验的时间 ,是? (选择了7月的一天来做实验)因为那天?(引读: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过了没多久?这样的天正适合做实验。 他还精心选择了实验的地点,在?(费城的郊外)因为?(比较空旷,不会伤及他人,容易收集雷电) (5)师:他做了这样精心的准备,实验成功了吗?他兴奋地叫起来?(指名读、齐读) 师:他勇于实践,知道了雷电之谜就是?(放电现象)板书:放电现象 (6)师:当他实验成功后, (谁)会说:“ 。”(提示:看他做实验的儿子、以前嘲笑过他的人、教过他的老师、别的科学家) 生:当他实验成功后,看他做实验的儿子会说:“爸爸,你真棒!” 师:这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拜。 生:当他实验成功后,以前嘲笑过他的人会说:“也许以前是我看扁了你,没有积极的鼓励你。” 师:他们忏悔了。 生:当他实验成功后,教过他的老师会说:“你成功了,这与你的坚持不懈是分不开的。” 师:老师对于学生的自豪。 生:当他实验成功后,别的科学家会说:“你打破了常年累月人们的迷信说法。” 生:这是同事之间的肯定。 (7)师:富兰克林有着为了科学坚持到底的精神,才会做成实验,让我们在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第3、4节,感受他揭开雷电之谜的不易。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体(5分钟) 1、“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电闪雷鸣仅仅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2、联系上下文想想,“风筝实验”做成功了,为什么会轰动全世界? 3、学生交流 预设:*了绝大部分人们,长期以来的想法。 4、小结:雷电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轰动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造福于人类。 5、出示最后一节:师:后来,他还发明了,生:避雷针。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 6、学生交流预设:富兰克林你敢于挑战,敢于献出生命,敢于实践。 你有着坚持到底、坚韧不拔的精神。 你很执着,并没有成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继续奋发努力,继续埋头于科学实验中。 7、教师小结:是啊,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没有坚韧不拔的努力就不会成功。就像我们课文开头所说的: 出示: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的一位勇士。 我在这里送大家几句话; (1)出示名言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逊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2)齐读 四、拓展作业,激发情感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3、观察。现在的高楼大厦有没有避雷装置?现在的避雷装置和富兰克林当时发明的避雷针有什么异同?有何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余毒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板书设计: 敢于挑战 揭开雷电之谜 放电现象 敢于献身 敢于实践篇二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摄取、勇士、揭开”等词语的意思。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实行提问。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3、根据文中的描述,能介绍富兰克林的制作的风筝及简单原理。 4、通过阅读,感受科学家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围绕课文内容,实行提问。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媒体。 2、 预习课文: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2)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理解。 教学时间 15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雷电 师: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你见过吗?谈谈你所知道的。 学生谈。 2、师:同学们通过书籍、电视等多种渠道,了解了雷电之谜。(板书:之谜)有一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板书:揭开 做动作理解:揭开 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了解“揭开”的不易。 齐读课题 3、出示第一小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的一位勇士。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指名读,(即时用多种方法理解:摄取)师引读体会两句的因果关系,男女生合作读体会。 质疑: 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怎样揭开的?结果怎样?有什么生命危险呢? 二、深入研读: 1、学习第2小节: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 (1)出示句子: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指名读 引导理解:人们绝大部分人;一直说明存有很久了;大自然在显示神威认为是天公在发火,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 再指名读。 (2)出示:不过,富兰克林却大胆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指名读 师:他敢于向当时的传统观点挑战,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向大自然挑战,真是勇气可嘉。 板书:敢于挑战 2、 学习第3、4节:怎样揭开雷电之谜的?结果怎样? (1)师:为了揭开雷电之谜,1753年7月的一天,富兰克林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他在做实验前做了精心的准备,读读第3节,找找描写他做准备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指名读,即时正音:丝绸、系住、末端 自己轻声读,针对内容提出问题。 交流。(预设:为什么用白色丝绸制作风筝?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2)自己轻声读第4节,解决问题。 (有的立即请学生回答,有的内容能够在课后请学生查找资料回答) 联系下文解决: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结合“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片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回答“安尖细的铁棒”、“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的原因和冒“生命危险”的原因。 板书:勇于献身科学 (3)复述:请你来为富兰克林的风筝写一份简单的说明书,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4)师:为了实验能取得成功,富兰克林还精心实验的时间 ,是?(选择了7月的一天来做实验)因为那天?(引读: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过了没多久?这样的天正适合做实验。 他还精心选择了实验的地点,在?(费城的郊外)因为?(比较空旷,容易收集) (5)师:他做了这样精心的准备,实验成功了吗?他兴奋地叫起来?(指名读、齐读) 师:他勇于实践,知道了雷电之谜就是?(放电现象)板书:放电现象 (6)师:当他实验成功后, (谁)会说:“ 。”(提示:看他做实验的儿子、以前嘲笑过他的人、别的科学家) (7)师:富兰克林有着为了科学坚持到底的精神,才会做成实验,让我们在来读读课文,感受他揭开雷电之谜的不易。 读课文3、4小节。 3、 理解“勇士” (1)师:富兰克林就是这样揭开雷电之谜的。人们称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的一位勇士,是因为?(媒体出示第一节,引读) (2)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到,表明他是“勇士”的句子吗? 句式:人们称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的一位勇士。 。(指导不加上“因为”说) 4、 学习最后一节: 后来,他还发明了(读最后一节) 三、小结: 真正的勇士,是像富兰克林这样,敢于(引读板书)敢于,敢于的人,让我们也像富兰克林这样敢于,成为生活、学习、工作的勇者吧。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篇三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并学会围绕课题、课文内容提问,尝试自主学习。 3了解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围绕课题、课文内容提问,能联系上下文,品读出富兰克林的精神。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富兰克林的资料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媒体播放:雷电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景象?(雷电交加、电闪雷鸣、雷电大作) 2、为什么下雨时会有雷电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一起来(板书课题:揭开雷电之谜) 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 预设:雷电之谜是什么? 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 怎样揭开雷电之谜? 揭开雷电之谜的结果怎样? 二、初步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在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做好标记。 2、交流: 雷电之谜是什么? 板书:放电现象 富兰克林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 板书:大胆提出 怎样揭开雷电之谜? 板书:风筝实验 结果怎样? 轰动世界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结合板书概括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研读,感悟富兰克林为科学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1、出示第一节: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 8世纪电学的一位勇士。他以前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1)齐读第一节 (2)理解:摄取 (3)“勇士”是什么意思?(有气魄有胆量的人)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划出能说明“富兰克林是一位勇士”的句子。 3、学生交流 (1)学习第二节 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不过,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1 752年7月的一天,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指名读 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富兰克林是一位勇士? 师引导理解:“人们、一直、显示神威与“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作比较。 大自然在显示神威从前人们一致认为雷暴是天公的怒火,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而富兰克林却大胆地向大自然挑战,勇气可嘉。 人们说明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而富兰克林却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敢于向绝大部分人挑战。 一直说明这种看法已经存有了很长时间了,富兰克林敢于向传统观点挑战。 亲自做了试验说明富兰克林敢于大胆实践,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板书: 敢于挑战 敢于实践)过渡:富兰克林敢于,敢于,真不愧于“勇士”这个称号。但是在他冒着生命危险来实行风筝实验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他身上无比的勇气和胆量。 (2)学习三、四节 仔细读读课文第三、四节,围绕“风筝实验”又有什么问题? 质疑 预设: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天气做实验? 做实验的风筝与普通风筝有什么不同? 在这种电闪雷鸣的天气中,富兰克林不怕吗,他为什么愿意冒险做这个实验? 这是一个怎样的天气?抓文中的词语来说说(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天气?(7月雷雨多,适合实验) 做实验的风筝和普通风筝有什么不同? 指名学生复述制作实验用的风筝的过程 抓住麻绳、铁棒、铜钥匙来思考设计的不同 (风筝上安一个尖细的铁棒是为了摄取闪电中的电流。麻绳本来是不导电的,可因为闪电中的电流太强了,所以使得麻绳上也带上了一些电。铜是导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第三中学2026届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供应商促销活动策划方案
- 绿化植树活动方案
- 山东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 家电公司采购付款管理规章
- 超市收货员试题及答案
- 插班面试题问题及答案
- 渣女测试试题及答案
- 心理健康咨询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焊接材料考试题及答案
- 全套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手册及程序文件)
- 《沙盘模拟课程》课件
- JT-T-1094-2016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
- 2024年陕西宝鸡市市级机关及其直属机构遴选公务员及选聘事业人员39人重点基础提升难、易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静脉输血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物业设施设备管理指南
- EPC项目质量控制目标及分解
- 《高温熔融金属吊运安全规程》(AQ7011-2018)
-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 面点师简历模板
- 超详细展览会、展会期间事项推进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