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益智成语故事:韦编三绝_第1页
幼儿益智成语故事:韦编三绝_第2页
幼儿益智成语故事:韦编三绝_第3页
幼儿益智成语故事:韦编三绝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益智成语故事: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 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从十五岁开始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他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很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能够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因为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很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所以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仅仅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能够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孔子一生中还编着了很多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史记孔子世家 【求解驿站】编连竹简的牛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活学活用】我们提倡的勤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有所创新。 【妙语点拨】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的故事启示我们:一学习要勤奋;二学习要用心,和知识交朋友;三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重复。重复协助记忆,重复是记忆之母,重复才能加深理解,真正掌握知识。有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最杰出、最有名的学者,成为享誉世界的儒家学派创始人,便得益于此。如果没有韦编三绝的精神,恐怕孔子难有此成就。 【近义】悬梁刺骨、孜孜不倦、废寝忘食 【反义】不学无术、一曝十寒 释义 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此外,“韦编三绝”也可指穿联甲骨的牛皮断了多次。本义不一定是穿联竹简。 典故溯源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注释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很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很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很多遍,又附注了很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能够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成语评说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三,指多次。绝,断。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能够无大过矣。,加与假意近。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能够不犯大错误了。 宋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提出很多疑问,认为十翼、皆非圣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以后,对十易经和易传的写作年代和作者的问题,成为学术界持久争论的问题。很多人否定孔子与易传的关系,进而否定孔子与周易的关系。 一般学者认为易经作于殷末周初,而易传则成于战国时代。十翼虽非孔子一人手笔,易经、易传与孔子的密切关系却难以否定。 左传、国语记载,春秋时期的人引易占卜论事,就有二十余条,通易学的人分布于周、鲁、卫、郑、晋、齐、秦各国,说明当时流行易学,学习者甚多,可能还是一种时髦。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作为周游列国的大学者孔子怎么会不学易、不谈易呢?史记儒林列传还记载孔子的传易系统。孔子传易给鲁国商瞿,商瞿六世传到齐人田何。田何传东武人王子仲,王子仲传葘川人杨何,杨何又传给齐人即墨成、广川人孟但、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葘人主父偃。汉书把史记省略掉的中间四世补齐,他们分别是:东鲁桥庇子庸、江东马干臂子弓、燕周丑子家、东武孙虞子乘(又作淳于人光羽子乘)。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残卷附录易传六篇,分别是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据廖名春考证,这些应为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不会晚于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二三子问中,记载孔子与子贡等学生讨论周易的对话。从以上资料可见,孔子晚年确实喜读周易,而认真钻研周易,以致韦编三绝。还向学生传授过周易。传统说法,孔子作十翼,后人对十翼实行研究,发现与传统说法不一致之处,例如十翼中常有子曰,孔子自己著书,不可能写子曰。能够作这样的推测,开始,孔子口讲,经几代传授,到战国中期,传易者写于竹帛,才真正成书。传易者采纳了孔子以来历代传易者的说法,整理成系统的易传,称孔子所传,也是能够理解的。其中包含历代传易者的研究成果,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有的提法、思想不是孔子所写,就认为易传孔子无关,是不妥当的;相反,如果认为它是孔子所传,其中每一句话必定是孔子所写,也未必妥当。 古琴曲 韦编三绝为一首古琴曲,又名读易、秋夜读易,由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演变而来。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老夫子读易,韦编三绝。 夫子晚年开始读易,对其内容、要点、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后,又给弟子讲解,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把串连竹简的熟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多次。 即使如此,孔子还谦虚地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意思是说:假如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来研读易经,那么我对于易道,就能够彬彬不过文质俱精了。学无止境,夫子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作了的表演。 韦编三绝,不论文字还是琴曲,都是对夫子一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一种表现,更是勉励鞭策后人契入圣贤心境的教材。 夫子一生孜孜以求,推行仁道,晚年讲学,有弟子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