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文学和托尼莫里森_第1页
美国黑人文学和托尼莫里森_第2页
美国黑人文学和托尼莫里森_第3页
美国黑人文学和托尼莫里森_第4页
美国黑人文学和托尼莫里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节美国黑人文学和托尼莫里森,一、美国黑人文学,在诗歌方面,黑人诗人休斯(LangstmHughes)、海登(RobertHayden)、安吉罗(MayaAngelou)、达夫(RitaDove)等人是美国诗坛重要的声音,他们的诗篇大大拓宽了美国诗歌的领域。在戏剧方面,汉丝贝丽(L0orraineHansberry)、福勒(CharlesFuller)、威尔逊(AugustWilson)等人的剧作给美国剧坛吹来一阵新风。,小说方面,赖特(RichWright)的土生子是40年代城市现实主义最出色的代表作。十二年后,艾里森(RalphEllison)写出看不见的人,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美国战后“最杰出的一部作品”。1983年沃克(AliceWalker)的紫颜色获普利策图书奖。五年后,莫里森(ToniMorrison)的娇女也获得该图书奖。1993年莫里森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黑人文学正从边缘向主流位移就文学作品本身来说,许多黑人作家从一开始就着力表现自我的失落,而这一主题亦是20世纪美国主流文学的关注点。黑人的体验在一个自己无能为力的世界中自我的失落感觉,或被迫处之局外的感觉引起社会的共鸣,成为现代人普遍的体验。,以美国黑人的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博恩在其开拓性研究美国黑人小说中指出:“美国黑人小说,一如美国黑人生活,和美国白人的小说既相像又不同。当其跟随(通常落后几步)美国小说主要历史进程的同时,又有自己另外的生活,这生活发源于一种完全不同的少数裔民族文化的土壤。”黑人小说的“双重文化传统”:源自非洲的口头文学和源自欧美的书面文学。,诞生,美国黑人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布朗的克洛托尔;或总统之女(Clotel;orThePresidentsDaughter)于1853年才得以在英国出版。韦伯(FankJWebb)的盖瑞家和他们的朋友(theGaricsandTheirFriend,1857)是在美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部黑人作家的小说,蓬勃发展,美国黑人文学是在20世纪才真正得以蓬勃发展。“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麦凯(ClaudeMckay)、图默(JeanToomer)、休斯(LangstonHughes)、卡伦(CounteeCullen)等一批年轻的诗人和小说家有意识地从黑人的生活、传统和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新黑人”形象,抒发黑人的思想感情。,休斯,“哈莱姆桂冠诗人”192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疲惫的布鲁士乐(TheWearyBlues)“披戴它像举一面大旗语样地骄傲一一一而不是像裹一件尸布。披戴它像唱一首规直冲云霄一一而不是哀叹或悲啼。”黑皮肤“我们年轻的黑人艺术家在创作中想表达我们黑皮肤的自我而不感到俱怕或害臊。如果白人高兴,我们也高兴,如果他们不高兴,没什么了不起。我们知道我们是美的,也是丑的我们为明天建造我们的殿堂,我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坚固,我们站在山顶上,内心获得自由。”黑人艺术家和种族山(theNegroArtistandtheRacialMountain,1926),女作家赫斯顿(ZoraNealeHurston):长篇小说他们眼睛望着上帝(TheirEyesWereWhichingGod发表于1937年,是30年代美国黑人文学最重要的作品,赖特,30至40年代美国左翼文学中所谓“抗议小说”的创始人之一赖特(RichardWright)出版短篇小说集汤姆叔叔的孩子们(UncleTom,sChildren),1938,采用传统手法,把黑人描写成白人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土生子,“抗议小说”的经典之作土生子(NativeSon):1940赖特:“有关汤姆叔叔的孩子们的评论开始出现时,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极其天真的错误。我发现自己写的书连银行家的闺秀们也会去读,会为之掉泪,并且感觉良好。于是我发誓,如果再写小说,我要叫任何人也无法掉泪;小说要写得冷酷而深刻,读者必须直面这部书,毫无泪水的慰藉。正是这种心态促使我极其认真地动手去写。”,比格托马斯“他们不让我活,我就杀人。或许杀人不对,我想我也并不想真正杀人。可我一想起为什么杀人,我开始感觉到我需要的是什么,开始感觉到我是怎样一个人”,赖特将小说取名为土生子,意在揭示美国社会对比格犯罪应负的责任。他力图说明:黑人的野蛮凶暴既非天性也非民族性,而是美国社会制度使然。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比格的性格是美国社会文明的产物,他的行为和结局是由美国社会及其歧视黑人的法律所造成。,艾里森和看不见的人,艾里森:看不见的人(InvisibleMan,1952)。着重探讨的是“寻找自我”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我一直在寻找自我,曾有过许多只有我自己才能够回答的问题。我不问自己,却老是去问别人。只是在经过漫长的时间,体验过种种期望遭到毁灭的痛苦以后,我才获得别人与生俱有的认识:我就是我自己。”,鲍德温和向苍天呼吁,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的一个主要声音来自小说家和散文作家鲍德温(JamesBaldwin)处女作向苍天呼吁(GoTellontheMOuntain,1953)在鲍德温看来,美国黑人是美国文明的“私生子”,其本质是遭遗弃和受辱。向苍天呼吁与赖特的土生子和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并列为四五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的经典作品,60年代后的黑人女性作家,不再停留在控诉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压迫,而是从独特的角度描写女性经验,在抨击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或者主要反映黑人妇女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斗争。,艾丽丝沃克,代表作紫颜色(TheColorPurple,1982)书信体形式西丽亚、耐蒂、莎格讲述的是黑人女性寻求自我个性、在逆境中保持尊严的故事。沃克说过,“我致力于探讨黑人妇女的种种压迫、疯狂、忠诚和胜利。对于我来说,黑人妇女是世界上最令人着迷的创造物。”沃克所关注的是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的痛苦和艰难。她的小说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的爱与恨,欢乐与悲伤,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1931),Americanauthor,whowasawardedtheNobelPrizeforLiteraturein1993.,InherworkToniMorrisonhasexploredtheexperienceandrolesofblackwomeninaracistandmaledominatedsociety.Inthecenterofhercomplexandmultilayered(多层的)narrativesistheuniqueculturalinheritanceofAfrican-Americans.MorrisonhasbeenamemberofboththeNationalCouncilontheArtsandtheAmericanAcademyandInstituteofArtsandLetters.,Telluswhatitistobeawomansothatwemayknowwhatitistobeaman.Whatmovesatthemargin.Whatitistohavenohomeinthisplace.Tobesetadrift(漂浮)fromtheoneyouknew.Whatitistoliveattheedgeoftownsthatcannotbearyourcompany.(fromNobelLecture,1993),一、生平与创作,ToniMorrisonwasbornChloeAnthonyWoffordinLorain(洛雷恩),Ohio(俄亥俄州),whereherparentshadmovedtoescapetheproblemsofsouthernracism.Herfamilyweremigrants,sharecroppers(佃农)onbothsides.,Morrisonsfather,GeorgeWofford,wasawelder(焊工),andtoldherfolktalesoftheblackcommunity,transferringhisAfrican-Americanheritagetoanothergeneration.,In1949sheenteredHowardUniversity(霍华德大学)inWashington,D.C.,Americasmostdistinguishedblackcollege.ThereshechangedhernamefromChloetoToni,explainingoncethatpeoplefoundChloetoodifficulttopronounce.ShecontinuedherstudiesatCornell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inIthaca,NewYork.,During1955-57Morrisonwasaninstructor(教员)inEnglishatTexasSouthernUniversity,atHouston,andtaughtintheEnglishdepartmentatHoward.1964:workingasatextbookeditorNewYorkheadquartersofRandomHouse.,Writings,THEBLUESTEYE(1970)(最蓝的眼睛)主人公Pecola(佩科拉)、叙述者Claudia(克劳蒂亚)小女孩对蓝眼睛的热望铭刻着黑人面临白人文化侵越时思想上的混乱和价值观的错位。莫里森用四季来命名小说的四个部分,其用意在于要凸现佩科拉悲剧的不可避免性。,SULA(秀拉,1973)ThenovelwontheNationalBookCriticsAward.,SongofSolomon(所罗门之歌,1977)。成名作写了她心目中黑人男性的成长历程。在她看来,一个黑人男性的真正成长标志是他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自己种族的妇女。“奶人”(Milkmn)、,BELOVED(娇女或宠儿1987),PulitzerPrize,被纽约时报推举“过去25年来出版的最优秀的小说”,InJAZZ(爵士乐,1992)LOVE(爱,2003),标志着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继赖特、艾里森之后的又一座高峰。1993年,被授予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黑人作家,也是继赛珍珠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的美国女性作家。女作家艾丽丝沃克赞美她:“没有人比托尼莫里森写得更美,她始终不懈地探索非洲裔美国人的复杂性、恐惧和生活中的爱。无理的批评没有阻止她,过分的赞美也没有使她跌倒,她是配得上这一荣誉的作家。”,二、Beloved(娇女或宠儿),原型:女奴玛格丽特加纳的故事MorrisonlatertoldthatIthoughtatfirstitcouldntbewritten,butIwasannoyedandworriedthatsuchastorywasinaccessibletoart.莫里森在她娇女所要表现的不是奴隶制度,而是像玛格丽特那样的奴隶们的生活状态。莫里森的创作意图是要“虚构她的生活”。最为重要“通过想像的方式来解构并重构现实”,探求人物的心理,展现“黑奴的内心生活”,(一)PlotSummary(情节),地点:Cincinnati(辛辛那提)、124BluestoneRoad(蓝石路124号)主人公:Sethe(瑟思)、Denver(丹佛)、BabySuggs(贝比莎格斯)、PaulD(保罗迪)Mr.Garners(加腊)、Halle(霍尔)、Schoolteacher(教师)、Stamp(斯坦普)、Ella(艾拉)、Mr.Bodwin(鲍德温)、,(二)娇女是谁?,首先,“娇女”是瑟思用锯锯断喉咙、可能已经会爬的那个女儿的幽灵。其次,“娇女”是死在贩运非洲黑人的海上中间通道上的一个幽灵,是所有死于种族主义酿造的灾难中的黑人的化身,具有超越个体命运的普遍意义。“他们没有与我沾亲带故,但依然是我的骨肉亲人;他们没有享受娇宠溺爱,但依然是我的爱子娇女。”圣经罗马书,第三,“娇女”代表了黑人现实中仍就在遭受的不平等的苦难,是过去苦难的延伸。娇女是每个人的娇女,是每个黑人心目中那段惨痛的历史记忆。,(三)Theme(主题),1.黑人分裂自我的重新整合。莫里森:“我热爱我的人民,我首先是作为一个黑人,一名黑人女性在写作。”娇女的开篇题词“六千万甚至更多”莫里森:“种族主义的创伤,对种族主义者和牺牲者,都是自我的严重分裂,对我来说永远是导致精神病的原因(而不是症状)”。,种族主义话语下自我的破碎,斯坦普“在白人心目中,不管你言行举止怎样,在每张黑色的皮表下,都藏着一座莽林:那儿奔驰着不可行舟的急湍,啼叫着在树间荡秋千的狒狒,酣眠着各种毒蝎猛蛇,生长着即将滴淌乳白色甜汁的红桉。不过,这座莽林,不是黑人从那安全的地方带来的,而是白人们强行栽在他们体内的。”,任何人,只要是白的,就可以将你整个的自我拿去,换取他脑子发胀时随时想到的任何事物;不仅是对你进行奴役、宰杀、蹂躏,而且还要玷污,把你玷污得从此失去自爱,玷污得使你想不起自己是何物”。,在白人种族主义者的现实暴力和话语暴力之下,黑人的自我破碎了,在身体上获得解放以后,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总是沉浸在过去的纠缠之中,无法以完整的、主体性的自我走向未来。黑人们必须走出历史的梦魇,才能开始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此,莫里森的概括一针见血,“解放自己还不算难,要做那解放了的自我的主人就不容易了。”,记忆的负担和疗救功能,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不愿回忆,我不愿回忆,黑人不愿回忆,白人不愿回忆,我是说,这是全民族的记忆缺失症”。莫里森所说的“记忆缺失症”,既指向黑人群体,从另一层意义上,也指向美国这个国家。莫里森:“我们生活的美国是一个过去总是被抹去、将来总是清白无辜的地方,其间尽管移民们来来往往,但是美国历史总是清清爽爽的。过去不在场、或者被浪漫化。这个文化不鼓励评述过去的真相,更不会接受关于过去的真相。与30年前相比,现在记忆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治疗记忆缺失症的方法就是借助记忆,即“重现历史”的方法。虽是对历史的重现,但目的却是治愈历史创伤,从历史中走出,面向未来。唤醒人们记忆、迫使人们重回历史场景的是“娇女”,她成为了把人物由过去的记忆引向未来生活、由分裂自我导向完整性自我的桥梁。,在娇女中,“娇女”的重要功能就是开启人们的记忆,或者说,“娇女”就是记忆本身。“重新记忆是一种重新生活,不仅仅是记忆,奴隶叙事也不是记忆,而是重新生活。”,2.TheImportanceofCommunitySolidarity,“未来是夕阳残照,往事应该抛在身后”“女人们放声齐唱,寻求那绝妙的和声,寻求那胜过语言的音调、音符和音量”。归来的保罗迪告诉瑟思“瑟思,你最宝贵的,是你,是你”,3.SlaverysDestructionofIdentity4.TheImportanceofCommunitySolidarity5.ThePow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