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 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 新人教版_第1页
(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 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 新人教版_第2页
(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 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 新人教版_第3页
(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 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 新人教版_第4页
(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 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 新人教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福建福州质检)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招周襄公来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反映了孔子()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解析:选a。材料中孔子批评晋文公对周王的态度,而对齐桓公“尊王攘夷”则表示肯定,说明他维护西周的等级秩序,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孔子对齐桓公“尊王攘夷”的肯定,并未涉及孔子反对诸侯争霸,排除b项;三纲五常伦理是董仲舒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对齐桓公“尊王攘夷”并未像对晋文公那样批判,但这并不能说明孔子推崇齐桓公式的霸业,排除d项。2(2020广东茂名一模)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这反映了孔子主张()a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d仁者爱人解析:选b。据材料“夫礼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可知,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礼治,而不是君民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仁”,排除d项。3(2020福建福州二模)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解析:选b。据题干中孔子思想“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并且主张“克己复礼”可知,孔子思想有比较浓厚的传统色彩,故选b项;“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不等同于孔子重视宣传夏、商、周的成就,排除a项;“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外来成果,排除c项;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体系,排除d项。4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据此可知,孟子()a主张君主应该任人唯贤b认为贵族政治开始崩溃c主张重视国人选官意见d认为军功爵制已经出现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可知,孟子主张在选拔官员时要扩大评议的范围,重视国人的意见,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重视国人的选官意见,而非官员选拔的标准,排除a项;从材料不能得出贵族政治开始崩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以军功选人,排除d项。5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可知,祭祀天地,体现了崇尚自然,尊奉君、亲、师,体现了以人为本(不以鬼神为尊奉对象),故选c项。“美美与共”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天下为公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的崇奉对象,与和谐共生无关,排除d项。6(2020江苏苏州一模)荀子曰:“(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韩非子曰:“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两者都强调()a人臣要效忠君主b人臣对君主可以抗命c君主要以礼待臣d大臣对君主绝对服从解析:选a。据材料“(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人臣要忠于君主,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臣子要效忠君主,而不是强调人臣可以抗命,排除b项;据材料“(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臣子对君主要以礼相待,排除c项;据材料“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可知,臣子可以抗命,排除d项。7(2020山东临沂二模)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战国时期儒家的孟子、荀子和法家的韩非子都强调统一的思想,故选d项;儒家主张仁政、仁义和王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孟子、荀子、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此时还未完成统一,排除b项;题干只是提及三个学者有思想上的共同点,不能说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排除c项。8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各派学说吸收融合现象b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c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d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韩非子之学源于儒家理论、成为法家思想,而又归本于道,体现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而非法家理论发展的系统化和完善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韩非子的法家理论吸收了儒道的思想,并没有反映战国时期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了战国时期“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且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9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选b项。10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然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春秋时期神权色彩并没有消失,只是“天”“开始从超然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儒家的“天命观”,故b项错误;商朝重视“神”,人要屈从于神,周人认为天人相通,到春秋时期,开始重视“人”,人的分量加重,说明天人关系发生重大转移,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贵贱、主从等人伦关系,故d项错误。11(2020广东肇庆一模)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解析:选c。从材料中国语主要记载公卿之“语”,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可知,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士阶层兴起,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国语和战国策内容上的不同,不能体现出史书编写体例上的创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国语和战国策具有法家思想,b项错误;国语战国策不能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故d项错误。12(2020博雅闻道联合质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解析:选d。据题干“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能看出思想上已经更加注意人事,故选d项。根据题干无法看出思想家们的政治构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不能判断神学已被放弃,故b项错误;思想家们政治意识的转变不能说明社会秩序已经重建,故c项错误。13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主要反映了()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解析:选a。据题干中“定于一”和“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可知,孟子和吕氏春秋都认同统一思想,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14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解析:选b。据题干“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可知,抬高了君主的地位,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出现融合现象,但没有趋向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思想是法家思想,不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基本结束是在秦朝,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沈联涛外儒内法(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解析:第(1)问紧扣材料,从对人性的认识、治国手段、汉代时地位的变化等角度归纳。第(2)问从先秦、秦国及秦统一后、汉代分阶段分析说明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答案:(1)认识: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势相结合,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墨子论语韩非子信鬼神信亦不信不信鬼神兼相爱,交相利仁爱;由己及人无爱;利己信奉天意信奉天意不信天,信暴力反对奢靡礼:享受与节制张扬私欲墨子论语韩非子崇奉圣人崇奉圣人反对崇圣尚贤能举贤才不尚贤,以术御臣崇尚教化教罚并用崇尚法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2)与墨家、法家相比,儒家思想为什么会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解析:第(1)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