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疾病知识文库:破伤风_第1页
医学科普·疾病知识文库:破伤风_第2页
医学科普·疾病知识文库:破伤风_第3页
医学科普·疾病知识文库:破伤风_第4页
医学科普·疾病知识文库:破伤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科普疾病知识文库: 破伤风破伤风 人类的疾病有很多,为便于大家了解掌握, 本文收集整理了疾病 破伤风的相关资料 以供大家参阅。 由于部分内容人类 尚未掌握或其他原因暂缺,敬请谅解。 破伤风破伤风 简介:简介: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后,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繁 殖,产生嗜神经外毒素而引起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点的急性传染 病。重型患者可因喉痉挛或继发严重肺部感染而死亡。新生儿破伤风由 脐带感染引起,病死率很高。虽然世界卫生组织积极推行了全球免疫计 划,据估计全世界每年仍有近百万破伤风病例,数十万新生儿死于破伤 风。 部位:部位:全身 科室:科室:神经内科 外伤科 血液科 急诊科 外科 症状:症状:苦笑面容 牙关紧闭 喉头痉挛 苦笑面容 牙关紧闭 喉头痉 挛 双眼抽搐 全身骨骼肌痉挛 恶心与呕吐 呼吸异常 肌性肌无 力 感觉障碍 昏迷 相关疾病:相关疾病:僵人综合征 维生素B1缺乏病 痉病 厌氧菌感染 金疮 病因:病因:破伤风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破伤风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杆菌及其毒素都不能侵 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如炎器 伤、开放性骨折、烧伤,甚至细小的伤口如林刺或锈钉刺伤,均有可能 发生破伤风。破伤风也见于新生儿未经消毒的脐带残端和消毒不严的人 工流产;并偶可发生的胃肠道手术后摘除留在体内多年的异物后。伤口 内有破伤风杆菌,并不一定发病;破伤风的发生除了和细菌毒力强、数 量多,或缺乏免疫力等情况有关外,局部伤口的缺氧是一个有利于发病 的因素。因此,当伤口窄深、缺血、坏死组织多、引流不畅,并混,破 伤风便容易发生。泥土内含有的氯化钙能有其他需氧化脓菌感染而造成 伤口局部缺氧时促使组织坏死,有利于厌氧菌繁殖,故带有泥土的锈钉 或林刺的刺伤容易引起破伤风。 (一)发病原因 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属厌氧芽孢梭菌属,专性厌氧。长 为25m,宽0.30.5m,周身有鞭毛,能活泼运动。革兰染色阳性, 但在繁殖过程中由伤口涂片检查时,可变为革兰染色阴性。破伤风梭菌 在厌氧环境下繁殖,形成繁殖体并产生毒素,但易被消毒剂及煮沸杀 死。当环境条件不利时,则形成芽孢,位于菌体一端,形似鼓槌状。破 伤风芽孢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须采用高 压消毒才能将其杀死。破伤风外毒素可被胰蛋白酶处理分解为, 组分,以其各自引起的不同临床效应分别称为破伤风痉挛毒素 (tetanospasmin)、破伤风溶血素(tetanolysin)、和纤维蛋白溶酶 (fibrinolysin)。除溶血素可引起溶血和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外,主 要导致临床症状者为痉挛毒素,该毒素由质粒编码,分子量为160103 的蛋白质(两条肽链:重链105103;轻链55103),不耐热,65 30min即被破坏。其轻链为毒性部分,为锌内肽酶(zinc endopeptidase);重链(H链)具有结合和运输功能,分Hc和Nc两部 分,前者能与神经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后者有利于细胞的内在化 作用,使毒素进入神经细胞。 (二)发病机制 破伤风梭菌无侵袭力,不侵入血循环,仅在局部伤口生长繁殖。其 致病作用主要由产生的外毒素引起。外毒素主要侵犯脊髓及脑干运动神 经元,一旦与神经细胞相结合,则不能被破伤风抗毒素中和。破伤风梭 菌芽孢侵入局部伤口后,一般还不会生长繁殖。如同时有需氧菌合并的 化脓感染,组织创伤严重造成的局部血循环不良,或有坏死组织及异物 存留,形成局部的厌氧微环境,则极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繁殖。细菌以繁 殖体形式大量增生,并产生大量痉挛毒素。毒素先与神经末梢的神经节 苷脂(ganglioside)结合,反向沿神经鞘经脊髓神经根传人脊髓前角神 经元,上行达脑干细胞。毒素也可经淋巴液吸收,通过血液到达中枢神 经。正常情况下,当屈肌运动神经元受刺激兴奋时,冲动亦同时传入抑 制性中间神经元,使之释放抑制性递质(甘氨酸和-氨基丁酸),抑制 相应的伸肌运动神经元使伸肌松弛,与屈肌收缩相互协调。同时,屈肌 运动神经元的兴奋状态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负反馈抑制,使之不会过 度兴奋。破伤风痉挛毒素能选择性的封闭抑制性神经元,阻止神经传递 递质抑制物的释放,使伸屈肌间收缩松弛平衡失调而同时强烈收缩。此 外,破伤风毒素还能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神经触突的传递活动,使乙 酰胆碱聚集于胞突结合部,不断频繁向外周发放冲动,导致持续性的肌 张力增高和肌肉痉挛,形成临床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图1)。 破伤风患者的交感神经抑制过程亦同时受到损伤,产生临床上各种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如心动过速、体温升高、血压上升等。血中 可同时测得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并随病情改善而下降。破伤风梭菌不侵 犯血循环及其他器官,因此,其病理改变亦无特异性。多数器官损害由 严重肌肉痉挛性抽搐、缺氧或继发感染引起。如脑水肿、肺部炎症改 变、内脏器官的充血和出血。神经元细胞可见水肿、核肿胀和染色质溶 解。 症状病史:症状病史:破伤风症状_破伤风有什么症状 绝大多数破伤风患者均有外伤史,伤口多先有或合并化脓性感染。 一般伤口较深,常有异物及坏死组织残留。部分患者伤口较小而隐蔽, 常被患者忽视而致延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因病情发展而造成严重后果。 潜伏期为12周,最长可达数月。潜伏期愈短常病情愈重,短于1周的 病例,多为重型破伤风。曾用破伤风类毒素自动免疫或受伤后进行预防 性破伤风抗毒素注射者,潜伏期一般较长。早期症状为全身不适,肌肉 酸痛等,嚼肌痉挛所致的张口困难是最早的典型症状。其他的特征性临 床表现为持续性的全身肌张力增高和继后出现的阵发性强直性肌痉挛。 患者神志清楚,当病情进展而出现阵发性强直性肌痉挛时,患者十 分痛苦,常由很轻微的刺激,即引起一次痛苦的痉挛。从出现肌张力增 高到首次出现强直性肌痉挛的时间称为初痉期。初痉期短于48h者,提 示病情较重。病情的进展表现在痉挛的间歇期缩短而持续时间延长。如 喉部肌肉及呼吸肌出现持续性痉挛而未能缓解时,患者可因窒息而立即 死亡。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强直引起破伤风患者特征性的痉笑面容、吞咽 困难、颈强直、角弓反张、腹肌强直及四肢僵硬等临床表现。较重的病 例常同时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如高热、多汗、心动过速等。高 热是破伤风患者预后差的重要标志之一。由脐带受染引起的新生儿破伤 风,潜伏期通常7天,故亦称“七天风”。 早期症状是吮奶困难,以后出现与成人相似的症状,如角弓反张、 面肌张力增高等,但不如成人明显。患儿可表现一种皱额、闭眼、口半 张开、嘴唇收缩的特殊外貌。亦可因喉肌痉挛而窒息死亡。新生儿破伤 风出现高热,除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外,继发支气管肺炎亦为常见原 因。破伤风患者极易并发呼吸道感染,而严重的呼吸道感染为破伤风患 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患者因咽部肌肉强直而吞咽困难,喉部常积聚较多 的分泌物。当患者发生阵发性肌痉挛时,极易吸入大量分泌物造成支气 管肺炎或肺不张。感染发生后,又因呼吸肌强直,无法进行有效的咳嗽 排痰。为抑制肌肉痉挛而应用的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亦部分影响其有 助排痰的咳嗽反射,使其肺部感染更为严重,且不易控制。为预防喉痉 挛发生窒息,以及加强肺部感染的引流,常进行气管切开术。但术后如 缺乏良好的护理,可使气管内分泌物浓稠,积聚管壁形成干痂,外部病 原菌更易侵入,反进一步使肺部感染恶化和通气进一步障碍,甚至最终 导致呼吸衰竭。破伤风患者因口咽肌肉强直而无法进食,仅靠静脉输液 和管喂饮食维持。加之全身肌肉持续性强直痉挛的消耗,交感神经兴奋 造成的能量消耗,使患者常发生营养不良。患者病后迅速消瘦,在恢复 期常“骨瘦如柴”,需经较长时间才逐渐恢复。喉痉挛窒息,严重肺部感 染致呼吸衰竭,以及全身营养不良衰竭,为破伤风患者的主要死亡原 因。 为及时和正确的治疗患者,临床常根据患者的特点将破伤风分为 轻、中、重三型。轻型潜伏期超过10天,全身肌强直程度较轻。可在起 病后47天出现肌肉痉挛性收缩,但持续时间很短,一般数秒钟即停 止。中型患者潜伏期710天,初痉期24天。临床肌肉强直显着,具 有典型的牙关紧闭及角弓反张。阵发性痉挛持续时间延长,持续10s以 上,且发作频率增加,但尚无呼吸困难和喉痉挛发生。重型患者潜伏期 短于7天,初痉期多短于48h。全身肌肉强直明显,频繁发生痉挛性肌肉 收缩,持续时间长,常致患者发绀,并易致喉痉挛窒息。患者常有高热 及肺部感染,或因频繁抽搐缺氧而发生脑水肿。严重者发生昏迷,最终 死于呼吸衰竭和全身衰竭。此外,亦有主张以全身肌强直和阵发性肌痉 挛的程度进行分型,更能直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而潜伏期及初痉期 的长短仅为判定病情时参考。仅有全身肌肉强直而无阵发性肌痉挛者为 轻型。有明显全身肌强直伴阵发性肌痉挛,但能适当应用镇静剂控制痉 挛者定为中型。当痉挛发作频繁又不易为镇静剂控制,或出现喉痉挛 者,判为重型。前一种分型方法对临床预测病情的发展和及时给予充分 的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而后一种分型方法较简便适用。根据入侵部位 不同和临床受累肌肉的范围,可分出一些特殊类型的破伤风。局部破伤 风仅累及伤口邻近部位的肌肉发生强直和痉挛,如仅面部肌群、单一肢 体或上半身肌肉受累而下肢肌张力正常。此种表现亦可为破伤风的早期 表现。一旦误诊,可发展为典型的全身破伤风,甚至因延误诊治造成严 重后果,应在临床诊断时特别注意。由感染部位不同引起的耳源性破伤 风、产道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及手术后破伤风等,其临床表现及病情 轻重主要与局部感染的严重情况及引流情况有关。 破伤风的诊断主要靠外伤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短期动态观察患 者症状发展,亦能早期作出诊断。当患者有确切的外伤史或有感染伤口 存在,继之发展张口困难,全身肌张力增高等症状,诊断应无困难。如 再发展阵发性肌痉挛,则可更加肯定诊断。但临床约有20%的破伤风患 者无明显外伤史,诊断主要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此时,鉴别诊断十分 重要。 诊断:诊断:破伤风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破伤风 诊断 1.患者有开放性损伤感染史,或新生儿脐带消毒不严,产后感染, 外科手术史。 2.前驱期表现乏力,头痛,舌根发硬,吞咽不便及头颈转动不自如 等。 3.典型表现为肌肉持续性强直收缩及阵发性抽搐,最初出现咀嚼不 便,咀嚼肌紧张,疼痛性强直,张口困难,苦笑面容,吞咽困难,颈项 强直,角弓反张,呼吸困难,紧张,甚至窒息。 4.轻微的刺激(强光、风吹,声响及震动等),均可诱发抽搐发 作。 5.局部型破伤风,肌肉的强直性收缩仅限于创伤附近或伤肢,一般 潜伏期较长,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鉴别 1.化脓性脑膜炎。虽有“角弓反张”状和颈项强直等症状,但无阵发 性痉挛,病人有剧烈头痛、高热喷射性呕吐等,神志有时不清,脑脊液 检查有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等。 2.狂犬病。有被疯狗猫咬伤史,以吞咽肌抽搐为主,咽肌应激性增 强,病人听见水声或看见水咽骨立即发生痉挛,剧痛喝水不能下咽,并 流大量口涎。 3.其他。如颞颌关节炎、子痫、癔病等。 并发症:并发症:破伤风并发症_破伤风有哪些并发症 并发症:主要为肺炎、肺不张、肺水肿。其他可有脊椎压缩性骨折, 肌肉持续收缩而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也可发生褥疮、败血症、尿潴留和 呼吸停止等。 窒息:由于喉头、呼吸肌持续性痉挛和粘痰堵塞气管所致。肺 部感染:喉头痉挛、呼吸道不畅,支气管分泌物郁积,不能经常翻身 等,都是导致肺炎、肺不张的原因。酸中毒:呼吸不畅、换气不足而 致呼吸性酸中毒。肌强烈收缩,禁食后体内脂肪不全分解,使酸性代谢 产物增加,造成代谢性酸中毒。循环衰竭:由于缺氧、中毒,可发生 心动过速,时间过长后可形成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休克或心搏骤停。这 些并发症往往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应加强防治。 治疗:治疗:破伤风治疗方法_如何治疗破伤风 一、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具有明确外伤史及典型临床表现的破伤风患者,一般均能及时诊 断。因而,治疗是否适当为直接影响破伤风预后的关键。在破伤风的治 疗中,彻底的伤口处理,恰当地控制肌肉痉挛而防止喉痉挛,以及有效 地控制肺部感染最为重要。 1.病原治疗 (1)伤口处理:破伤风的伤口情况直接与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 有关。因此,伤口的处理十分重要。伤口应认真检查,彻底清除异物和 坏死组织。特别是表面已结痂甚至愈合的伤口,常因深部异物及感染的 存在,临床的病情可不易控制或继续发展。此时应果断重新切开探查和 引流。为充分引流,伤口应敞开而不宜包扎,最好用3%过氧化氢溶液浸 泡或反复冲洗以消除厌氧环境。伤口周围可用破伤风抗毒血清作环形浸 润阻滞,主要用于较深、较大、感染严重的伤口,以中和不断产生的外 毒素,阻止其进一步与神经结合。对感染破伤风的伤口处理不宜保守, 经伤口处理后仍有痉挛频繁发作和病情进展者,应再次检查伤口有无埋 藏的异物,有局部压痛和疑有深部异物时,应果断切开探查。临床常因 彻底引流后而病情得以迅速缓解。对于严重的复杂伤口,难于彻底引 流,如开放性骨折,严重的子宫腔内感染,在短期观察治疗下病情仍进 展明显时,更应及时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灶甚至截肢。临床屡有单纯为 保留肢体而死于重型破伤风的病例。因此,正确的伤口处理方案应根据 短期对临床病情发展的观察和伤口情况,尽快与外科医师一道作出判 定。临床经验已充分肯定,如能彻底清除引流病灶,将明显加快破伤风 病情的控制。此外,亦应注意临床伤口亦可与病情发展不一致的情况。 如未查出明显外伤,或已经完全切除感染病变,而临床仍表现重型破伤 风,经治疗病情无缓解的病例。估计可能与个体对破伤风外毒素极度敏 感有关,则应加强对症状的控制。 (2)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的应用:破伤风毒素 毒性较强,如经处理减低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即称为破伤风类毒 素,用以免疫马后获得马破伤风抗血清(TAT)。亦可直接从破伤风免 疫注射后的志愿者中采血制备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人破伤风免疫球蛋 白)。主要作用为中和游离的破伤风毒素,但对已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 素无中和作用。对伤口感染较重及症状明显的患者,应争取发病后早期 使用,并根据伤口情况及病情进展决定是否需要重复应用或加局部应 用,以中和新产生的毒素。剂量现多主张不必过大,一般用2万10万 U,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用前应先作皮试,以避免异种血清过敏反 应。如皮试阳性,则进行脱敏注射法。以抗血清120稀释开始,0.1ml 皮下注射。以后每次注射间隔20min,抗血清稀释及注射方法依次为 110稀释0.1ml皮下注射;11稀释0.1ml皮下注射;不稀释0.2ml肌内注 射;不稀释0.5ml肌注;最后一次将余量全部注射,共6次注射完毕。近 年推荐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初步报道效 果优于TAT,在血中维持时间较长,可避免异种血清反应。常用量为 3000U,分次多部位肌内注射。 (3)抗生素治疗:破伤风梭菌不侵入血循环和其他器官组织,其 致病完全由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如能彻底引流消除局部感染灶,清 除厌氧环境,即能达到病原治疗的目的。因此,抗生素应用的目的仅限 于杀灭伤口内的破伤风梭菌繁殖体和同时侵入的需氧化脓菌。破伤风梭 菌繁殖体对青霉素敏感,常用剂量为给予青霉素160万240万U/d,分 次肌内注射。如患者对青霉素过敏,或合并肺部感染和伤口感染严重, 则应换用或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其他抗生素,单用或联合应 用。 2.对症治疗 (1)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选择适当的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进行 抗痉挛治疗,能有效地减轻肌强直及阵发性肌痉挛。这不仅减轻患者痛 苦,又能有效地预防喉痉挛和减轻肺部感染。镇静剂常选用氯丙嗪及异 丙嗪,肌肉松弛剂则首选地西泮。剂量应根据病情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而随时调整。方法为定时肌内注射或持续静脉滴注,以药物能均匀进入 体内,维持患者能安静入睡,但呼之能应为最适浓度。镇静不够无法有 效控制阵发性痉挛,镇静过度则不利患者排痰,并可能抑制患者呼吸。 常用量为氯丙嗪2550mg/次,地西泮1020mg/次,每46h交替应用。 为减少患者刺激,最好加入250ml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盐水中持续静 脉滴注。观察中可根据患者痉挛发作情况调整剂量和输液速度。10%水 合氯醛灌肛具有快速、有效、安全等优点,但维持时间较短,适用于新 生儿破伤风,或需短时加强镇静患者,如准备作气管切开术前等情况。 成人剂量为2040ml/次,新生儿病例为0.5ml/(kg次)。亦有文献报 道,应用硫酸镁作为一线药物静脉注射治疗破伤风,能有效控制痉挛和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重型破伤风发生频繁肌痉挛,严重影响患者呼吸, 造成缺氧并极易导致脑水肿昏迷和严重肺部感染,甚至呼吸衰竭。可采 用0.25%硫喷妥钠缓慢静脉推注,但仅能暂时控制严重的频繁痉挛。有 条件最好采用筒箭毒碱(tubocurarine)103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 注,可达到全身骨骼肌暂时麻痹而控制痉挛。此时因呼吸肌麻痹需同时 用间歇正压人工呼吸以维持患者呼吸。镇静剂及肌肉松弛剂随病情改善 和稳定可逐渐减量维持,多数病人的疗程约34周。 (2)气管切开术:控制阵发性肌痉挛的目的是预防喉痉挛发作引 起窒息,以及减轻吸入性肺部感染。如患者病情重,进展迅速,则常需 紧急气管切开以预防或处理喉痉挛。对已有明显肺部感染发生患者,气 管切开能改善通气和利于引流吸痰。对破伤风患者气管切开指征的掌握 常是临床医师的难题。放宽指征而过多的气管切开,虽然基本解决喉痉 挛窒息的问题,但亦会带来很多复杂的术后护理问题和因此发生的严重 后果。指征掌握过严,会增加患者突发喉痉挛引起窒息死亡的危险。因 此,正确的决策有赖于医师的经验和对患者病情发展的认真观察和判 断。一旦气管切开后,应加强护理,包括经常翻身吸痰,加强局部气管 内湿化,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减少气管黏膜的机械损伤。气管黏膜的出 血及分泌物可形成结痂,不仅严重影响气道通畅,还可引起吸入性肺炎 和肺不张。为避免因饥饿、发热引起肠蛔虫上行窜入气道诱发喉痉挛, 或直接爬入气管导管引起阻塞窒息,对破伤风患者应常规尽早给予驱蛔 治疗。 (3)支持和营养:破伤风患者因吞咽肌组痉挛常不能顺利进食, 加之持续性肌强直、肌痉挛和交感神经兴奋造成大量能量消耗,使患者 迅速消瘦和发生营养不良。因此,除加强静脉补液外,有条件时可给予 静脉高营养,补充脂肪乳剂注射液(脂肪乳)、氨基酸和人血白蛋白 (白蛋白),或在患者阵发性痉挛基本控制后,尽早管喂饮食。由于安 放鼻饲管可刺激诱发喉痉挛,对病情较重尚未作气管切开者,宜暂缓安 放。即使痉挛已获控制,亦应在充分镇静下,由有经验的专科护士小心 安放。经鼻饲可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以补充必须的营养。部分患者在管 喂饮食后常发生腹泻,因此,管喂的内容及数量,应视患者的反应而调 整。 (4)环境及护理:破伤风患者常因外部刺激而诱发痛苦的痉挛, 甚至喉痉挛窒息死亡。因而,病室环境应绝对安静避光,各种诊治措施 操作应轻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各种刺激。最好能设专门病房由专职护 士守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注意喉痉挛的发生以便及时处理。同 时,作好镇静药物维持和调整,定时翻身,管喂饮食,以及气管切开术 后的护理工作。 (二)预后 破伤风如经早期确诊和恰当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仅在恢复期明显 消瘦,或全身肌肉发僵而活动不便,一般需经23个月后逐渐恢复,不 留任何后遗症。新生儿及老年患者,重型破伤风患者,病死率较高,约 10%40%,平均约20%。病死率还与受伤的部位及处理是否及时恰 当,潜伏期及初痉期长短,以及医生的经验有密切关系。如在有经验的 医师指导下进行监护治疗,及时彻底地处理伤口,可明显降低本病的病 死率。 二、中医治疗方法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毒在襄 轻度吞咽困难和牙关紧闭,周身拘急,抽搐较轻,痉挛期短,间歇 期较长。 治法 祛风疏表,解毒定痉。 方药 玉真散合五虎追风散加减:防风12克,胆南量12克,白附子 7克,羌活7克,白芷12克,天麻12克,全蝎3克,僵蚕12克,蝉蜕7克, 川芎12克。新生儿破伤风可用蜈蚣o,7克,全蝎尾o,3克共研细末,每 次o,7克,水调成极稀糊喂服,每日2次。 2.风毒入里 角弓反张,频繁而间歇期短的全身肌肉痉挛,高热,而色青紫,板 硬,时时汗出,大便秘结,小便不通。舌质虹绛,苔黄糙,脉弦数。 治法 平肝熄风,解毒镇痉。 方药 木萸散加减:木瓜12克,吴萸7克,全蝎5克,蜈蚣2条(焙 黄,研末吞服),天麻12克,僵蚕12克,胆南星12克,朱砂o.45克(分2 次冲服),郁金12克,白芍25克,生甘草6克。痰涎壅盛者,加鲜竹沥 12克,天竺黄12克,高热口渴者,加生石膏35克(打碎先煎),知母12 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2克(后下),玄明粉12克,枳实12克,小便 不通者,加车前草12克,地龙12克,产后或创伤失血过多者,加太子参 25克,当归12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详细咨询相关医师或者相关医疗机 构。 预防:预防:破伤风预防_破伤风怎么调理 1.主动免疫 我国早已将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混 合为三联疫苗列入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对象为35月龄幼儿,第1年皮 下注射0.25ml,0.5ml和0.5ml共3次,间隔4周。第2年皮下注射0.5ml 1 次,并在1岁半至2岁再复种1次。以后每隔2年可加强注射1次1ml,直至 入学前以保持抗体水平。对未进行过破伤风主动免疫的军人及易受伤的 职业工作者,可采用磷酸铝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进行人群免疫,具有 经济安全有效的特点。方法为第1年肌内注射2次,每次0.5ml,间隔48 周。第2年肌内注射0.5ml,以后每510年加强注射1次,即可维持有效 抗体水平。在受伤时还可追加注射1次,以达到增强抗体水平。 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性强,接种后成功率高,很少有接种后再发病 者。在破伤风发病较高的地区,提倡孕妇在妊娠后期进行破伤风免疫。 方法为每次破伤风类毒素0.5ml肌内注射,共注射3次,间隔1个月,末次 注射应在分娩前1个月。这不仅可保持产妇在分娩时有较高抗体水平, 而且有足够的抗体传递给婴儿,达到有效的保护预防作用。世界卫生组 织曾广泛在全球推行儿童破伤风免疫计划,希望在2000年全球基本消灭 破伤风。 可惜这一目标尚远未达到。来自美、英等国的计划免疫监测报告显 示,破伤风保护抗体,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在成人中仅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