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医结合导论,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殷鑫,医学的含义,一、医学的含义医学的含义涉及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以及医学研究的动机与目的。中世纪,阿拉伯伟大的医学家阿维森纳将医学定义为:“医学是科学,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在健康和非健康时人体的种种状态,为什么健康易于丧失,并用什么方法使失去的健康得到恢复。换言之,医学就是如何维护健康的技艺和健康丧失后使之恢复健康的技艺。”这个定义立足于“健康”而不是立足于“疾病”来揭示医学的实质。,医学的对象和目的,健康与疾病是医学科学面对的主要研究领域,医学不只是针对疾病的治疗,而是处理与健康相关问题的一门科学,它以提高人体自身素质为目的,关注的不仅是人体的器官和疾病,更重在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和生命。同时,医学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医学的理论源于实践,人类在长期同自然界作斗争的生存竞争中,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医药学经验,随着哲学、文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感性的医药学经验上升为理性的理论,而理论又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完善,所以说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应用的科学。医学不只是医疗实践的直观反映,也绝不仅仅是一门技艺,它是一种有理论体系的科学,它包括医学科学知识和医学实践活动两个部分。概言之,医学是人们在认识、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的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关注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和生命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的对象和目的,目前,我国主要有中医学和西医学两大医学体系。中医学,即中国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观和辩证观,即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研究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丰富的理、法、方、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在疾病的预防和人类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导论概述,中西医结合导论作为一门专业性的引导课程,其目的与任务主要是帮助医学生在接触、学习具体的医学课程之前,对医学科学的整体概貌和中、西医发展简史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层面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进而让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西结合临床运用和研究的价值所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西医结合的含义,一、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及其来历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倡导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经历了四百年的孕育和发展。西医1573年传入中国,与中医发生碰撞和接触。明末、方以智医学会通(1611-1671)产生。19世纪中叶,西医在中国传播加速,主张“中说为主,西说为用”(唐容川);“中药治本,西药治标”(张锡纯)等-清末民国之初中西医结合模式。中西医不可偏废,应“折中归一”。,一、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及其来历,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倡导“西学中”,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1960年,卫生部第一次提出“中西医结合”。20世纪70年代,“西学中”形成规模。80年代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研究会。1978年招收研究生,1990年,中西医结合成为一级学科。,二、中西医结合的含义,中西医结合主要分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之后,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收二者之长,并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比较、吸收、创建、服务”,二、中西医结合的含义,就是将中西两种医学融合,创造医学理论新体系,将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终目标,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在广大中西医结合理论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者的探索中不断地更新、发展,更重要的是更加归于客观和理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会更加务实,会更加有效地指导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三、中西医结合的意义,中西医两种医学虽然其产生的背景不同,因而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解读就不同,但是二者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中医研究侧重点在人对疾病的反映,西医研究的侧重点是疾病在人群中的普遍性。如果将疾病的普遍性和人对疾病反映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就是对生命、健康、疾病的完整解读。历代研究已经证明。,三、中西医结合的意义,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就是中西医结合模式,即对一个病人会同一种疾病即进行现代医学的诊断,又依据机体对疾病的邪正反应的状态作出中医的整体调节观念,吸收二者所长,相互补充、融合渗透,是医师对病人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系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结构和功能相结合、动静结合在诊断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中西医结合的意义,中西医结合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方向,医学发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社会发展与身心疾病日益突出等,需要整体认识疾病和健康,中西医结合代表了整体医学发展方向。,第二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简史,中国数千年是中医学一枝独秀,直到17世纪中叶,西医传入中国,与中医学相互接触,互为影响,在中医界产生了中西医汇通思想,19世纪中叶,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派,20世纪中叶,西医学习中医,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概念,直至现今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队伍。,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在明朝的中下叶,西医传入中国,面对中西医的客观存在,有人将中西药进行比较,产生了中西医汇通思想。方以智(16111671),是中西医汇通的最早倡导者;汪昂(16151695),善于接受西方医学,是最早接受西医的代表人物;王宏翰(17世纪),产生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学权(17281810)对中西医汇通思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影响。,一、中西医汇通派形成时期,19世纪中叶,西医大量传入中国,在中国建立学校、医院,迅猛地冲击中医,中医界出现分化,一些人认为之一尽善尽美;一些人认为中医一无是处;一些有识之士则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必须吸取西医所长,为中医所用。唐宗海、张锡纯、恽(yun)铁櫵、陆渊雷等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学派。,一、中西医汇通派形成时期,唐宗海(18461897),中医界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第一人。张锡纯(18601933),第一位在处方中中西药并用中西药不应抵触,赢相济为用。“石膏阿司匹林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恽铁櫵(18781935),捍卫中医;吸取西医所长,与之合化以新生中医;创办学校。“断不能使中医同化于西医,只能取西医补助中医”,实为中西药同等地位第一人。陆渊雷(18941955),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1929年与章次公共同创办上海国医学院,1955年任上海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主张用现代科学探求中医之理。,二、中西医结合研究期,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号召西学中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由中西医汇通到中西医结合,走上了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运用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深入研究中医药的中西医结合道路。进入了中西医汇通派神话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新时期。,(一)培养西学中人才和开展临床验证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1955年卫生部在北京举办首届西学中班,1959年全国共培养了4000名,他们首先从临床入手,跟老中医上临床,整理老中医经验,以西医诊断为主,以西医指标为标准,观察中医疗效。秦伯未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性胃溃疡;蒲辅周用苍术白虎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观察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十枣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中医药治疗尿毒症等。,(二)临床系统观察和开展实验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由于西学中人员的中西医结合实践和示范,西学中更加普遍,出现了以吴咸中为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以尚天裕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以唐由之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针拨套出术治疗白内障;以陈可冀为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以邝安堃和沈自尹为首的关于中医肾本质的研究。1970年12月至1971年初,周恩来主持召开东一街全国中草药、新疗法展览会,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了针刺麻醉手术,从而引起全世界针灸热和中医热,1975年周恩来主持,由唐由之运用针拨套出术为毛主席治疗白内障,彰显出中西医结合优势,扩大了中西医结合的影响。,(二)临床系统观察和开展实验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1、各临床学科进一步开展了系统研究:如中西医结合诊断学研究经历了由疾病辨证分型规律的研究,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研究不仅形成了病证结合诊断模式,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病-证相关性研究,辨证规律、病证标准、病证客观指标寻求研究等,促进了中医病证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治疗方面深入系统的中医病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规律以及证-效关系研究,以及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等中药药理学研究。标志性成果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针刺麻醉等重大成果。,(二)临床系统观察和开展实验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2、结合临床开展实验研究:探讨证本质及其变化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如上海邝安堃1963年用大剂量可得松造成世界上第一个阳虚动物模型并运用动物模型从内分泌角度研究阴阳学说的基础理论研究;沈自尹开展肾本质的研究;侯灿开展八纲辨证的病理生理研究。3、广泛开展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探讨中药的药理、药效、有效成分等,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青蒿素治疗疟疾;冠心二号治疗冠心病。,二、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与创新辅助阶段,1、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1980年召开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会议,明确提出中医、学院、西医、中西医结合三只力量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1981年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会,1988年政府工作报告“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提出。中央对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重视。从1978年开始培养中西医结合研究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西医结合,大量开展临床、实验和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规律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客观指标的寻求意见,促进中医辨证方法学的发展;进入90年代,中西医结合医院等,标志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建设及理论体系激射的突破性进展。,二、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与创新辅助阶段,2、21世纪初:1997年中西医结合专业设为一级学科。19962007年,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快速发展期,中西医结合研究机构大量成立,建立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高水平研究室、实验室。中医界代表人物:时逸人、蒲辅周、施今墨、岳美中、章次公、赵锡武、姜春华等。西医界代表人物:傅连暲、侯宗濂、张锡均、方先之、朱琏等。中西医结合代表人物:邝安堃、周金黄、季钟朴、陈可冀、沈自尹、吴咸中、韩济生、肖培根、陈竺、张亭栋等。我校代表人物有:王朝宏、吕兰薰、吴垂光、陈尚莲、陈美芳等。,第三节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十七大、十八大提出“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一、创造条件期:建国至20世纪50年代。二、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中期。三、中西医并重方针的形成:1976年以后。四、中西医结合并重:改革开放时期至今。,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内容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以下内容:一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二中西医为什么要结合?三中西医能否结合?四中西医如何结合?五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主要内容.,一、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西医结合医学”设置为一级学科(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因此,学术界对“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学”等概念的定义问题愈加关注。,1.中西医结合的定义,(1)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由来: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1958年6月徐运北为提出“中西医结合”概念之第一人。“我们认为天津的医疗卫生工作在组织形式上初步实现了上下左右结合,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与群众力量结合”1958年10月毛泽东对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批示又提出“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概念。,“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第三条规定.,(2)中西医结合的定义,中西医结合就是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中医药和西医药的有机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宗旨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为我所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创造一门新的医药学不同于西医或中医思路不一样方法不一样理论不一样内容不一样,(3)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建立,“中西医结合学科”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逐步形成且不断发展的、属于同一学科门类的中、西医药学之间互相交叉、渗透及综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或综合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形成的标志,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河北)建立了临床实践基地(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了科研基地(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有独立的学术团体(中西医结合学会)已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杂志等15种学术期刊,这些都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我国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已出版发行中西医结合医学、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不同学科的医学专著达百余种。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有关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制度及技术职务考试制度等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系列。有学术带头人: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教授和沈自尹教授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咸中教授和李连达教授等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1)定义:“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2.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2)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分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急诊医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中西医结合典范之一:成果:,1982年,WHO确认了五项世界领先的医学项目,其中中西医结合占了3项(急腹症、骨折、针麻)。现代还有青蒿素、砒霜治疗白血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是我国医学在世界处于领先的项目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不但效果好,解决了西医疗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在理论上改变了西医疗法的传统观念”-著名胸外科专家,中国医科院院长黄家驷教授“对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我很感兴趣,这是辩证法。”-周恩来总理,股骨下段骨折,中西医结合骨折创始人尚天裕教授,天津市中西医结合骨科研究所生物力学研究室在进行临床生物力学实验,可调式骨伤新型材料夹板(尚氏小夹板),西医:长期以来骨折治疗的原则:“手术复位,广泛固定,完全休息”。,中西医结合:“动静结合(固定与功能活动相结合)、筋骨并重(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并进)、内外兼治(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兼顾)、医患配合(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配合)”四大原则。手法复位,局部小夹板固定。,与中医的不同:X线下手法复位,小夹板材料通过材料力学、生物力学研究,研制出抓膑器(治疗膑骨骨折)、跟骨靴(治疗跟骨骨折)、平衡固定牵引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踝钳复位固定器(治疗踝骨骨折)、鹰嘴钩(治疗鹰嘴骨折)等兼有复位功能的骨折外固定支具,成为小夹板现代化发展的标志。1986年,我国的“抓膑器”获国际金奖。效果:骨折愈合时间比单纯西医缩短1/3,疗程缩短1/2。95以上肢体功能恢复满意。,3.中西医结合的三个层次,(1)第一层次(初级阶段)即“用中西医两法治疗”(包括诊断),是该层次的概括。医生掌握中西医两种医学手段,发挥中西医各自的特长诊断和治疗疾病;或单用中医,或单用西医,或中西医并用,达到比掌握和运用中医或西医一种手段获得更好的诊疗效果,但从医学理论上来讲中西医之间还是各管各的,中西医之间的联系只是应用上的密切配合和互补,这是初级阶段的中西医结合。在这个层次中西医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相互补充关系,简称互补关系。,(2)第二层次(中级阶段),即中西医部分融会贯通层次。运用西医西药的理论作指导来研究中医中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或运用中医中药的理论作指导来研究西医西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或同时运用中西两种医药的理论作指导研究中西医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保肝宁的开发研究)这三种情况都是分别以中西医双方各自之长,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使中西医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达到部分融会贯通,并逐步扩大。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相互渗透关系,简称互渗关系。,(3)第三层次(高级阶段),即中西医学融合层次。随着第二层次的深入,中西医共同语言的增多,由量变到质变,逐步达到中西医学从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融会贯通,而兼备两者之长,形成一种新医学,即中西医结合医学。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关系是融合一体关系,简称融合关系。因此,中西医学从临床应用上的联系(中西医两法互补)到理论上的联系(中西医逐步沟通,相互渗透、吸收),到从理论和临床应用上的完全融合为一体,成为中西医不能再分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中西医结合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也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由初级到高级的三个阶段。,二、中西医为什么要结合,1.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人民对身体健康,对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即抽样群众(2743人)对中西医结合的需求调查(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4:14),(1)赞成中西医结合:83(2276人),不赞成6.3(172人),不清楚4.8(131人);(2)中西医结合比中医药好:87.6(2402人)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需求,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临床治疗需要,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改变,对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的一套很难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肿瘤,发病率越来越高,死亡率也越来越高,治疗难度越来越大。,事例1(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受一个中医民间偏方启发。这个偏方是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以及其它一些全虫、蝎子等大毒中药治疗白血病,对正常细胞却无杀害作用,比传统的化疗和放疗更安全可靠。但只对一种亚型的白血病有作用。研究发现,砒霜可以使癌细胞迅速老化致死,进而研究如何避免砒霜的毒性的同时却起到治疗效果,后来发现,砒霜从口而入的时候,就是剧毒,但如果制成新药,静脉滴注,就不会对人体起毒副作用了。,事例1(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血液学专家、分子生物学家陈竺教授,与哈尔滨医科大学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张亭栋教授等合作,对中药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机理研究,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而且成功研制开发了二类新药亚砷酸注射液。,从上面的事例不难看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不是没有空间,而是空间广大。中医的理论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理论抽象,难以被现代科学证明,但这不是说中医、中药不能够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其实医者本来就不应该分中西,更好的应该是取各家所长,去其短。利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对传统中药、方剂进行研究工作,让传统的中医学去芜存箐,绽放异彩,并被世界所认可。,病例2(李克绍.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2):27)“古人受到时代的限制,其所谓病,只能是以直觉的、宏观的体态反应为基础,所以有不少称之为病的实质上仍然是证的概念。譬如,以疟疾来说,并非都是疟原虫病;胸痹也并非都是心血管病。因此,提到辨病,最好与现代医学结合,而且这种结合有时还是必要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试举一个终身难忘的病例为证。陈某,男40多岁。低烧已经数月,周身关节疼痛。多方治疗,未见痊愈。按其脉洪大有力,口中略觉干渴。给予白虎加桂枝汤一剂,诸症完全消失。高兴得他逢人就说几角钱就把病给只好了。,可是,过了几天,又来了。主诉食欲不佳,什么饭也不想吃。诊其脉象,倒也平平。只是舌红苔少,口中发干,胃中觉热。从辨证来看,显然是肝阴不足,不能疏土。因仿伤寒论厥阴病意,处方以乌梅为主,少佐党参、石斛、麦芽之类。一剂食欲增进,嘱咐继续服用二三剂即可停药。谁知不几日又来求诊。表现往来寒热,一日不定时发作。其脉象也转为弦象。学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这是厥阴出少阳,与小柴胡汤原方一剂,寒热消失。但到寒假,又遇到此病人,他说:其后,病又发了,到医院检查是胃癌,切除后,又过半年,患者去世。,李教授总结此病几点教训,(1)单纯辨证还是不足,必须与辨病相结合。(2)辨病还必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然要诊断胃癌困难。(3)忽略了一些看似次症却是主症的症状。患者第二次因食欲不振求医时,曾经诉说“吐黑水”,因“吐黑水”在伤寒论没有提到,所以已经满足了辨证要求,就忽视了这一症状。后来才知道,“吐黑水”是西医诊断胃癌的特征。最后李教授感叹:于心有愧,永志吾过,作为教训。,3.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科学发展历史规律:“综合分化新综合”螺旋式上升发展。新旧交替,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到“新三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细胞生物学到分子生物学。例如“三部九候”遍诊法,在汉代普遍应用,但现在被“寸口”诊法取代。“炼丹服食”养生在晋唐时代极度盛行,到宋代之后就逐渐走向衰落,被吐纳养生取代,现代又被综合方法取代。,三、中西医能否结合?,1.相似性:两门医学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提高人民身体健康,都是以人为对象。2.互补性: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是在不同的科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有优缺点,各有互补性,都不能独立完成防治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全部任务,而且两种理论都存在着许多尚未发现的问题。这就要求相互交叉渗透,相互结合,以利提高。故通过结合可促进医学的发展。,例如:现代的毒素学与抗毒素学说就是在中医“以毒攻毒”的思想启迪下完成的。银环蛇毒治疗重症肌无力,蜂毒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蝎毒用于镇痛,从斑蝥中提取的斑蝥素或斑蝥酸酐是治疗肝癌、肺癌的良药,鬼臼毒素用于治疗尖锐湿疣。极微量的河豚毒素用于海洛因成瘾者能有效地戒毒,用眼镜蛇毒作戒毒试验亦获成功;肉毒杆菌毒素用于治疗面部神经肌肉痉挛疾病有特效,已制成新药用于临床,又能消除面部皱纹,已成为国际美容界的新宠。再如:乙肝有的转氨酶升高却无临床症状中医:无证可辨有的临床指标正常但临床症状却明显西医:无药可用,四、中西医如何结合?,中西医的结合点:(1)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的结合:对同一患者运用中西医两种诊治方法,从而提高疗效,这个新的疗效就是中西医在临床上的结合点。如肿瘤“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配合中药可以顺利完成疗程,减轻副反应。(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征性代表,经过历代医家的共同努力,日趋完善,但存在着不确定性、模糊性、随意性和多变性;同时,从另一方面看,辨证论治并非是普遍法则,对科学含义的相对性比较粗糙;而辨病则比较具体、比较系统、比较客观。应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深入到细胞学、分子学、离子学,给人以实物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较高。如果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或在辨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