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概念发展_第1页
针灸学概念发展_第2页
针灸学概念发展_第3页
针灸学概念发展_第4页
针灸学概念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针灸学,绪言1.针灸学概念(掌握)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经络、腧穴、刺灸、针灸治疗等。2.针灸学的发展2.1.针灸的起源针的起源远古时代穴居生活、生存环境恶劣用石块扣击身体某部减轻疼痛创用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说文“砭,以石刺病也”这就是针的起源。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亦从东方来。”,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表,二奇经八脉:是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故称奇经八脉。“奇”有异的意思,奇特、奇异。“奇”非偶,有零余的意思共同特点;1.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2.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关系。3.除督脉、任脉外无自己所专属穴位,所以督、任脉因为有各自所属穴位与十二经相提并论为十四经。4.奇经八脉中除带脉外,其主干均由下向上循行。5“一源三歧”指的是督脉、任脉、冲脉,三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经别多从四肢关节以上的正经分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出),在头项阳经合于本经,阴经合于其表里的阳经(合)特点:1加强表里经的内在联系,2加强体内与体表,,四肢与躯干的联系,3加强阴经与头面的联系,扩大十二经的主治作用。四十二经筋说文解字筋:“肉之力也”能产生力量的肌肉。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十二经筋起于四肢末端结于骨骼部,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阳筋叫刚筋,阴筋叫柔筋;其中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面,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头,足三阴筋经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阴筋经起于臑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五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区域划分:素问皮部论篇“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六经皮部分别有各自的名称。太阳叫关枢,阳明叫害(阖)蜚,少阳叫枢持;太阴为关蜇,少阴为枢儒,厥阴为害肩。作用:人体外层与经络气血相通是机体卫外屏障。临床应用:1用于诊察,如中医学的色诊就是利用皮部理论,皮部论:“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以及近代皮肤导电量的测量。2皮部治疗法,包括各种浅刺法及非针刺的外治法,灵枢官针以皮部为主的半刺和毛刺等,近代应用的皮肤针是它的发展,再如皮内针、挑刺法、敷贴法、温灸法、刺络拔罐法等都根据皮部原理,扩大刺灸应用。,六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十五络,分别以其发出处腧穴命名。走行:络脉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表里的经脉,即阴经络于阳经。阳经络于阴经。任脉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作用:1加强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表里经经气,2任督络脉、脾之大络分别沟通腹背、侧身经气,从而输部气血濡养全身。,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标本(一)标本的含义:标本是一相对的概念,说文标:为“木杪末也”,本为“木下曰本”,指草木的根或茎干。中医理论中的标本较为广泛。一般而言,疾病与治疗,疾病为本,治疗为标;人体与致病因素,人体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先病与后病,先病为本,后病为标;里证与表证,里证为本,表证为标;等等。就十二经之标本而言,上为标,下为本,即经气集中四肢部位为本,经气弥漫的头面胸背为标。标本说明经气的集中与扩散的关系,即“本”是经气汇集的重心,“标”是经气扩散的区域,加强了四肢末端与人体头面、躯干的联系。,根结1根结的含义(概念)根,说文释为:“木株也”,为木近土端。广雅、博雅均作:“始也”。根,引申为初始、元始、本原。结,说文释为缔,结不解也。结,引伸为汇聚之义。经络理论的根结是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明代医家马莳所言:“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经脉之根,是经气流注的起始处,即四肢末端;经脉之结,是经气的结聚、归结处,即头、胸、腹部。根结理论突出经脉循行两极之间的关系,金元针灸学家窦汉卿标幽赋中归纳为:“四根三结”,四根为四肢,三结指头、胸、腹三部。,四海1四海的含义海,说文释为:“天池也,以纳百川者。”古代医学家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采取比类取象的方法,将气血流行比做江河水流,视人体一些汇聚气血精髓的部位,同自然界之四海相比。灵枢海论: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中医学认为,四海是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是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2四海内容:,水谷之海:胃主受纳水谷,灵枢玉版:“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胃之所出气血者”,人体气血来源于水谷,胃为气血化生之所,故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胃为五脏六腑之海灵枢五味。表明胃对人体气血的化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直接影响着五脏六腑。胃气机转输部位上在少腹之气街(气冲)穴处,下在胫部之足三里。两穴均为足阳明胃经穴,对水谷之海起调节作用。,血海冲脉起于肾下、胞中,动而上下行,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冲部”、“主渗灌溪谷”(素问痿论),另“渗诸阳,灌诸精”“渗三阴”“散诸络以温足胫”(灵枢逆顺肥瘦),对人体的气血的输布起调节作用,对血的调节作用尤为明显,故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冲脉起于胞中,与妇女月经有密切联系,素问上古天真论:“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又称血海冲脉气机转输上在足太阳膀胱经之大杼,下在足阳明胃经之上下巨虚。,气海膻中位于胸部,心肺居于胸中,肺主一身之气,素问六节脏象论:“肺,气之本”,素问五脏生成篇:“诸气皆属于肺”,清气赖以吸取,全身气血的营运赖以推送,浊气赖以排除。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灵枢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膻中气机转输部位上在柱骨之上下(督脉椎),前在人迎穴处。,髓海:脑为元神之府,神气之本源,脏腑经络活动之主。肾藏精素问六节脏象论,生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随督脉所行上注于脑,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言:“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脑气机转输上在巅顶(百会),下在风府作用:四海主持全身气血、津液的来源、运行。,四海理论的应用从辨证看,四海发生病变,主要分为有余、不足两大类。灵枢海论对此有扼要说明:“气海有余,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少气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将视觉、听觉以及精神状态的病理变化与脑联系起来。,从治疗上看,四海部位功能失调,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其气机转输部位腧穴为主,辅以相关穴位组方治疗,即所谓“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十二经脉通于四海,是以四海为中心,由四海统领其作用。同时四海之间又相互协调。四海是全身气血生成和汇聚之所,其之不足与有余可通过反映的虚实状态而取相关经穴治疗,调整。,四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与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生理功能41经络的生理功能411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联系整体的通路有以下途径:一十二经脉和十二经别着重在体表以及脏腑的联系,二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在体表与体表,以及体表与脏腑之间联系,三十二经脉通过奇经八脉加强经与经之间的联系,四十二经的标本和根结、气街、四海则加强了人体前后、胸腹、腰背的横向联系和头身上下分段联系。通过经络系统使机体各部之间保持完整和统一。,41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调节阴阳的作用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人体组织器官要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需要阳气、阴液供给,阳气主要指人体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阴液指血液、津液、精液。气血是上述阳气、阴气的简称。气血通过经络系统的正常运行,输送到全身发挥作用。413抵抗外邪,保卫机体人体在生活环境中充满着各种致病因素,即六淫外邪,正是由于经络系统将抗御外邪的物质卫气转输到皮部、筋骨、四肢、百骸以及脏腑,使得机体不受、少受外邪的侵犯。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似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肌腠致密则邪不可侵。414维持人体与自然环境相对平衡人体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因此大自然的变化对人体有一定影响灵枢经别“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味、五时、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以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经脉者,以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也。”说明经络在通达内外基础上,同时与大自然建立了相应关系,如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变化,一日之内十二经气,血流注有不同,说明人之所以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主要通过经络系统调节。42经络的病理变化421经络病机及其机制(反映病候)一反映脏腑病变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二反映经络循行部位的病变不通则痛,如手阳明病下齿痛,以及上肢外侧前沿中痛,多为实症,气血不荣于经脉为虚症,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422经络有传注病邪的作用素问缪刺论“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如肺经受邪,可以出现胃肠道症状,呕吐,因其起于中焦;肝气不疏,可以出现胃肠道症状,因肝脉挟胃上行。内脏病变也可有里达表,肝阳上亢,可见头晕,目眩,因肝经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心火上炎可之见口舌生疮,从心系上挟咽。43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分为诊断和治疗两类431说明病理变化,指导归经辨证,一根据生理联系进行诊断,如心火上炎引起舌部刺痛,肝火上炎引起两眼红赤,胆囊炎在阳陵泉下面有压痛,二以经脉为纲,根据循行所过进行辨证,如头痛,前额部以阳明经为主,后项痛以太阳经为主,侧头痛以少阳经为主,巅顶痛于督脉、足厥阴有关。还有十二经脉各有“是动病”和“是主病”是指经脉变动会出现何种病症,既包括经脉循行部位外经病证,又有其与脏腑有关的病症,如肺经既有咳嗽、胸闷,又有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沿疼痛。三、经络诊察,切脉诊断,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针灸治病,必先明确诊断。具体方法(一)是经络诊察,用手指在经络循行部位,切、按、循、扪、摸、按压等方法寻找经脉部位异常变化,如压痛、寒温、结节、凹陷等作为针灸辨证施治的依据,现代还应用穴位电阻、温度测量法。(二)是分部络诊,是根据不同颜色变化等进行疾病诊断,通过皮部诊察血络色泽。灵枢经脉:“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鱼际络赤,其暴黑者,久留痹也。”(三)切脉诊断,“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动脉也,故可以按之,察周身之病,诊人,迎候阳经病症的虚实,在下可诊趺阳脉;肾气盛衰则可诊候太溪脉。治疗方面432经络学说在治疗上的应用一在针灸治疗上(一)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以循经取穴为主,可以局部与远部取穴相配合,(二)经脉循行发生交叉情况,如手阳明经,左侧口歪取右,(三)根据表里相合,交会穴等,取表里经穴等治疗。还可以根据根结等理论太阳头痛取至阴。二指导临床各科用药(一)利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如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白芷为引,少阳经病用柴胡为引,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藁本为引,少阴经病用独活为引,厥阴经病用细辛、川芎、青皮为引,太阴经病用苍术为引。(二)中医治病多根据经络特殊联系采用治疗方法,治疗水肿,除应用治肾药外,还采用运脾或宣肺的方法,因为肾、脾、肺三脏经脉相通,互为影响;又如口舌生疮可根据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经脉络属关系,可以用清泻小肠的药物。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就是经络学说在内科临床应用的典范。,经络现象的观察1古代有关经络现象文献记载(1)中国古代医家曾对针刺及在其他情况下出现的循经感传现象,从感觉性质、传递速度、个体差异、趋向病所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如灵枢邪气脏府病形)有“中气穴,则针游于巷”及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则把针刺传导描述为鸟飞那样迅速,即所谓“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素问刺腰痛论篇)还描述了一种“砻砻然如流水状”的感传现象。素问行针篇对感觉传导速度的个体差异和,速度作了如下论述:“百姓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还计算了气行的速度为“一呼一吸,脉行六寸”。(2)古代文献对感传的临床意义更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如灵枢小针解日:“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三国志华佗传在叙述华佗的针治经验时描述的更具体,“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瘥。”明代针灸家杨继洲更强调指出:“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达病所。”古人不仅认识到感传的临床意义,,更提出了控制针感的方法,以发挥更好的疗效。如金针赋)的促使经气循行经过关节的“飞经走气”法,以及“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的押手配合方法等。(3)古代不仅观察到针刺穴位所引发的循经感传,也观察到病理状态下自发的循经感传,如灵枢经脉)载有“当脉所过者热肿”;儒门事亲曾记载“一个患头风者,自颐下左右,有如两条蚯蚓徐行人耳,复从耳左右,分上顶,左过右。顶上起疙瘩两块,如猪腰然,前后脑如鼓声冬冬然。”不仅具体描述了感传的线路,而且还生动地再现了感传过程中所伴见的形态改变和感传过耳区时的听觉变化。,经络现象被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对经络现象的深入研究不能不引起人们对经络实质的思考。循经感传现象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电脉冲及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古代被称作“得气”或“行气”,现代文献中则有“经络感传”、“针响”、“经络针刺感应现象”、“经络敏感现象”等不同提法。1979年,全国第一届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上将名词统一,称为循经感传现象,简称循经感传或感传。循经感传的普遍性民国时期有一些有关循经感传的报道,但未引起人们重视。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和丸山昌郎报道了1例视神经萎缩患者在针刺时沿经出现的非常明显的感觉传导现象,并对其十二经及奇经八脉的循行途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出版了经络之研究专集。1972年中国一些单位介绍了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穴位的方法调查人群中的循经感传现象,1973年中国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循经感传现象的,普查统一方法及分型标准。从1973-1978年全国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单位按照统一的方法及分型标准,对六万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及健康情况的人群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查工作。普查方法受试者静卧或静坐10-20min后,将刺激电极固定在十二经脉的井穴皮肤上,参考电极安放于同侧的小腿部(测上肢感传时)或前臂(测下肢感传时),然后用低频脉冲电进行刺激,刺激强度以受试者产生明显的麻胀感为度。循经感传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根据中国28个单位的资料统计,循经感传的,出现率平均为203%,其中显著型出现率为035。中国援外医务人员还对外国人采用国内通用的刺激方法和分型标准进行了调查。612例非洲黑人中感传的出现率818%明显高于中国人,在110例白人中感传出现率为5377。以上资料表明,循经感传现象在人类普遍存在,但有关不同种族感传出现率有无显著差异,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感传的行进路线与灵枢经脉所载的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表现为不及、超过、窜行或不循经等。总的来说,四肢部基本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而在头面部则变异较大。此外,循经感传有时还可出现循十二经顺序衔接、流注和经脉间交会、交叉现象,其中任、督两脉感传交会的现象比较多见。奇经八脉的感传路线也与相应的经络路线大致相同。由普查资料可以看出,经络路线实际上远较古书记载的复杂,个体差异较大,而灵枢经脉所载可认为是一种“模式图”。,2感觉性质多样循经感传的感传性质常因刺激方法的不同和受试者的个体差异而有多种多样的描述。多数为酸、胀、麻、重感,也有虫爬感、麻跳感、冷感、热感及流水感等。一,般来说,电刺激引起的主要是麻感,艾灸时多出现温热感,针刺时则出现酸胀感、流水感、冷感及热感。此外,针刺深度和针刺手法的不同与针感亦有一定关系。,3慢速传导感传的速度远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慢,每秒数毫米至数十厘米不等,一般为每秒厘米级。循经感传的出现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数秒至10多秒。感传速度愈快,潜伏期愈短,感传通过关节时速度常变慢,甚至停顿,超过关节后又加快。感传速度也受刺激方法、强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手法运针的感传速度较电针快,而电针又快于艾灸。此外,提高温度可使感传速度加快。,4双向循行与回流现象除刺激井穴或终止穴所激发的感传是分别作向心性和离心性单向传导外,刺激经脉中途的穴位引发的感传,一般多从穴位开始同时向井穴和终止穴方向作双向传导。在感传延伸的过程中,刺激停止,感传有时并不消失,而是沿着原路向刺激点回流,到达该穴后才逐渐消失,这种现象称为回流。有的人发现,如果针刺时间较长,尽管刺激井未停止,感传也自动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而且在此后的一定时间内再刺激经穴,即使施以更强的刺激亦不会再引起感传,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乏感传期。乏感传状态波及到感传经过的各个部位,但不影响其他经穴,一般持续1至数小时。由针刺引起的乏感传,加热可促进其恢复。5宽度与深度不均循经感传通常被描述为带状,其宽度为0550cm,此带状区域又可分为感觉较强而清晰的较细的中心区和宽而感觉模糊的边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