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母婴传播传染病_第1页
理性看待母婴传播传染病_第2页
理性看待母婴传播传染病_第3页
理性看待母婴传播传染病_第4页
理性看待母婴传播传染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性看待母婴传播传染病,母婴传播传染病,艾滋病梅毒病毒性肝炎其他:风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SARS病毒等。,形势严峻,发病数居前五位:肺结核、乙型肝炎、梅毒、丙肝、痢疾。死亡数居前五位: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乙型肝炎、丙肝。2007年与2006年相比艾滋病、丙肝和梅毒上升幅度较大,病例数分别上升了45.04%、30.01%和24.09%。,母婴传播途径,宫内传播病原体直接感染绒毛膜细胞病原体通过破损胎盘缺口直接进入胎儿循环孕妇体内病原体载量超过胎盘的缓冲能力产时传播胎儿接触含有病原体的血液及宫颈-阴道分泌物产后母乳喂养传播母乳中含有HIV,检出率高达58%。乳腺疾病(乳腺炎、乳头皲裂、乳房脓肿),检出率更高。乳汁内的病原体通过口腔或者胃肠道造成新生儿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6,7,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它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下列途径不会传播HCV,高危人群,经常接触血液或血制品者血友病患者静脉药瘾者血液透析者骨髓和肾移植者心外科患者经常静脉注射患者同性恋、异性恋及性滥者,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供丙型肝炎预防预防措施严格筛选献血员切断性传播途径预防母婴传播,通过检测血清抗-HCV、ALT严格筛选献血员,推行安全注射,戒毒,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HCV感染者在性交时用安全套,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应避免羊膜腔穿刺,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HCVRNA阳性的孕妇),12,防控丙肝的难点,丙肝起病隐匿,人感染丙肝病毒后大都长时间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病毒对肝脏细胞的破坏却一直持续着75%85%的急性丙肝会转为慢性,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转为肝硬化和肝癌。同时,目前没有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丙肝传播主要通过输血、血液透析、静脉吸毒等方式。此外,文身、不洁的口腔科诊疗等操作,也有可能传播丙肝。,艾滋病,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中国艾滋病现状,1985年发现第一例。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65.1万例;死亡报告15.4万例。,艾滋病认识上的常见误区,艾滋病传染性强,应严密隔离。艾滋病患者不宜结婚或过性生活。夫妻任一方如有艾滋病,生下孩子必然会感染病毒艾滋病是行为不检点的人易患的病,其他人不会患我国的艾滋病/HIV感染人数被夸大了,因为平时见不到多少患者。艾滋病是不治之症,治不治疗无所谓。艾滋病的免疫系统已全面崩溃,其感染和肿痛不可能治愈或缓解。HI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是越早越好。HIV感染后尚无预防方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进入人体后,病毒即开始在体内大量复制,但是随着HIV抗体的出现,血液中病毒量明显减少,在此阶段免疫功能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因而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看上去与常人无异。此阶段携带HIV的人被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健康,但其身体中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含有艾滋病病毒,具有传染性。,艾滋病病人,人体感染HIV8-10年后,由于病毒不停地复制,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艾滋病病毒严重破坏,导致免疫机能的逐步丧失,当感染者的免疫系统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从而出现各种继发性感染或肿瘤时,感染者便发展成为艾滋病人。艾滋病病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携带艾滋病病毒,都具有传染性。不同之处在于艾滋病病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外表看起来跟健康人一样。病人一般在发病后23年内死亡。机会性感染是导致艾滋病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概率,吸毒人群感染艾滋病(1989年),吸毒人群感染艾滋病(2007年),影响母婴传播的因素,生产方式生产时间胎膜早破母亲HIV感染的临床状态母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母亲的相关疾病母亲的不良行为喂养方式,不会传播HIV的途径,HIV不能通过空气、一般的社交接触或公共设施传播与艾滋病患者及HIV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HIV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HIV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炊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而传播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高危人群,毒品成瘾者男男性接触者(包括双性恋者)既往有偿献血员接受输血及其它血制品者与以上高危人群有性关系者等,包括暗娼或性工作者。,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艾滋病相关的歧视问题严重阻碍艾滋病防治工作,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产前及分娩过程的产科因素产前检查及分娩过程中的侵袭性操作:羊水穿刺操作、胎儿镜检查;胎儿头皮电极、会阴侧切术、产钳或吸引器助产等胎膜早破:时间长,尤其大于4小时,母婴传播率高产程过长分娩方式:剖宫产?其它产科方面的危险因素:早产、低体重儿、胎膜感染、滞产、产时出血及血性羊水等,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产后喂养喂养方式:艾滋病病毒阳性产妇的乳汁中艾滋病病毒的检出率高达58%乳腺疾病:乳腺炎、乳头皲裂、乳房脓肿时哺乳,母婴传播的几率明显增加,孕产期保健目的与要求,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儿童面临的问题,感染的妇女,家庭责任、照顾与被照顾,社会社区的歧视、社会角色,心理自卑、恐慌,经济生活保障、来源,医疗可及性、利用能力,教育受教育机会,儿童,HIV/AIDS综合关怀的目的:,延长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生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HIV感染妊娠结局的选择,一旦HIV感染妇女明确妊娠,应提供咨询,由孕妇本人知情选择妊娠结局选择是否继续怀孕,建议孕产妇及家人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是否有抚养这个婴儿的经济能力孕产妇的感染情况,如果是新近感染或已经是艾滋病病人,传染给婴儿的危险性会很高能否承受一旦感染情况被周围人知道而引起的的猜疑和歧视,妊娠结局的选择,若决定终止妊娠建议孕产妇到正规的医院接受终止妊娠的手术在终止妊娠手术结束后,指导其每次性生活使用安全套,避免再次非意愿妊娠,以及经性传播HIV的危险。若决定继续妊娠需要采取预防婴儿感染HIV的措施,如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住院分娩和人工喂养等。承担婴儿可能感染的心理压力。,家庭防护(一),用过的卫生巾等物品应及时处理,用消毒液(如石灰水、漂白粉等)浸泡后丢弃,有条件也可以焚烧或深埋(埋藏在2.5米深,至少距离水源30米处).被血污染的衣物、被服用含氯消毒水浸泡后再刷洗.孕产妇使用的餐具、物品、用具,按照家庭中日常方法洗涤,最好用流动水清洗;也可用消毒液擦拭,再清洗。但婴儿喂养的用具应严格清洗煮沸.,家庭防护(二),若家人的伤口不慎接触了孕产妇的血液,应马上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伤口,再用碘酒或酒精消毒,并立即到附近的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家人处理沾有产妇血液的被褥物品时,应带手套。家中必备消毒剂:如碘酒、酒精,或漂白粉、84消毒液等。,梅毒,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源性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人群对性病包括艾滋病普遍易感,尚无有效的疫苗。因此,可以反复感染,也可以久延不愈,时隐时现,反复发作。其易感性与患者接触部位的状态(有无破损),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感染的方式、次数以及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高低等有关。,地区分布特点,各省性病发病均呈上升趋势。沿海开放省份高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城市高于农村,90%以上的性病病人集中在城市,尤其大中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快,交通便利的城市。,流行因素(一),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导致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变化,婚外性生活和多个性伴增多。贫富差距加大,导致卖淫现象增加。人口流动增加。,流行因素(二),性教育薄弱。性病临床医疗服务水平低,就诊环境差,性病诊治不规范。性病医疗市场混乱,大量耐药病原体出现,如我国各地的耐青霉素淋菌株率高达52.5%-78%。,流行因素-3,艾滋病的出现,非淋菌性尿道炎急剧增加,性病性盆腔炎增多由于性行为方式的多样化,病变的发生部位也成多样性,除生殖器外,肛门、直肠、口咽部等也可发病,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卫生部于2010年6月3日下发了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卫疾控发201052号)以控制梅毒为切入点来控制我国的性病流行,梅毒(一),梅毒是唯一能在宫内治愈的病,不必为此做人工流产(因为患梅毒的孕妇,即使病期超过4年,仍可经母婴传播危及胎婴儿);但必须早治疗。梅毒期别“越”早,传给胎儿机会“越”多,危害越大。妊娠期梅毒治疗“越”早,疗效“越”好,梅毒(二),由于孕妇梅毒多为潜伏期梅毒,无临床表现,因此强调应在婚前、孕前、孕期作梅毒血清学筛查,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性病防治最重要的原则,科学防治,24字指导方针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措施,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