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经验交流_第1页
生物教学经验交流_第2页
生物教学经验交流_第3页
生物教学经验交流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教学经验交流 本学期我接手的又是高二年级的生物课。那天我在一个基础比较好的班级上课,学习的内容是生物第三章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就无意识地提到了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利用本节课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说出这种物质的本质。学生回答之后,一个平时不发言的学生说:看来唾液中的东西还特有用,应当把它当作营养物质。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只吞咽唾液而不摄取蛋白质呢?看这位学生的样子是真的有这种想法,但班上其他同学开始哄然大笑,我知道这些笑声中肯定有鄙视和讽刺,他们心想那么简单的问题都要问老师,真是小儿科。我灵机一动,准备装糊涂,让笑的同学先来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出我所料,笑的同学中这种观点最多:人不可能用唾液代替蛋白质,因为生活中人人都要摄取蛋白质。对于这种回答我不满意,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本没解决。我决定一步步引导学生们解决,我对同学们说:我也不能完全解释清楚,我们一起想行吗?这是明显看到提问的同学自信起来了,那眼神告诉我:老师也有不懂的东西,看来我的问题提得有水平。这样,全班同学动起来了,并把前面细胞器那节的知识学得更活了。从那节课后,明显感到那位学生对物物科很感兴趣了。看来,老师装糊涂也是一门艺术。 、“糊涂”艺术的内涵 “糊涂”艺术是指教师“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一种教学艺术。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艺术设计教学情境,用体态、语言、实验、模型来布置,创造一种“糊涂”气氛,在教学舞台上巧妙设置障碍,导出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与糊涂,使学生获得对困惑与糊涂的心理体验,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梳理,使学生从困惑中走出来,让学生由糊涂变明白。这样的教学,“糊涂”是虚,“引导”是实,巧借“糊涂”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责任解除教师的疑惑,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糊涂”艺术的价值 21融洽师生情感 教师几句“糊涂”的话语,比如“这道题真难,都把老师搞糊涂了,愿意帮老师解这道题吗?”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种子就会萌发出幼芽来。” 22营造乐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情绪轻松、愉快,心理和谐,学习效率就高。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营造乐学氛围的策略多种多样,其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教学中运用“糊涂”艺术,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做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教师故意先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5g/ml的CuSO4溶液),然后加入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结果试管中并没有出现预想的紫色,而是出现蓝色。教师假装“江郎才尽”的模样,对学生说:“豆浆中不含蛋白质。”这时爱思考的学生说:豆浆中不可能没有蛋白质。我来做来试试。这样学生就按照教材提供的顺序分别加入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试管中出现紫色,由此否定了教师的说法。教师可趁机引导:为什么要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后加双缩脲试剂B液?学生就分析讨论下去,就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试剂斐林试剂分清楚了,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就要牢固得多。表现出对该实验探究的浓厚兴趣。 23根治思维错误 有句谚语说得好:“聪明人不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在生物教学中的一些内容或疑难处,教师有意识地在学生思维容易出错误的地方装“糊涂”,让学生在探索中“摔跤”,对错误形成深刻教训,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有关亲本产生配子数量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出这样一道习题: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个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其一个卵原细胞能产生几种卵细胞?教师与平时上课一样,一本正经地给出如下解法(错解):由于该生物个体具有2对等位基因,因此n=2,再套用产生配子数量的计算公式2n(n为等位基因对数),得出该生物的1个卵原细胞能产生4种卵细胞。有少数学生看出“名堂”,提出质疑,并给出了他们的解法。班上其他学生由此陷入矛盾境地。于是诱发了全体学生激烈讨论,最后终于得出正确的解法(根据1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1个卵细胞的客观事实,答案为1个)。学生们在好奇、疑惑等心理因素的驱使下,一般都会有兴趣地去寻找推导过程中的错误、学生被打了这次“预防针”后,今后就会很少犯类似的错误了。 24启迪探究思路 “人之初,性本善”。学生喜欢帮助别人,特别是教师有“困难”、犯“糊涂”的时候,他们更是在所不辞,俨然成了老师的“老师”,这种内驱力会使他们马上进入兴奋状态。例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教师可以事先做一个用质量浓度为30%的KNO3溶液处理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演示实验(通过特殊装置投影到屏幕上)。刚开始细胞出现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不久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又自动复原。后面的现象让学生非常惊讶,教师故作“糊涂”地说:“难道在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时,细胞仍旧能够吸水?”这就启发了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 25培养质疑的品质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是学生求知的源头,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不仅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还要培养他们敢于向权威质疑的勇气。在生物学实验中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