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薄伽梵歌的业瑜伽解脱论【摘要】婆罗门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主张通过梵我合一而从现世苦感和生死轮回的忧虑中解脱出来。反对不行动的做法,强调充满行动主义色彩的业瑜伽来达到主我和梵的统一。【关键词】行动;业瑜伽;梵薄伽梵歌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印度,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一书插入的宗教哲学部分。此书的中心思想即是:用超验的自我(主我)控制住充满不安定的思虑、欲望和言行的低级自我,使得低级自我的思想、欲望和言行得到转化和升华,与终极实在梵相结合,从而达到自由和解脱。超验性的主我,即是一种大我,它亘古长存、不生不灭,遍及一切、无处不在,支持着宇宙万物的生成、保持和毁灭,驻入每个人的体内控制个我的最高精神实体。以行动主义为特色的薄伽梵歌强调通过业瑜伽达到主我与梵的连接,从而在现世的苦感中得到最高的平静,且摆脱因感官执著和业报而导致的难以止息的生死轮回的困苦。业是行作或行动。业瑜伽,又称作行动瑜伽,指一个人以一种梵我相连的超然态度履行其特定的社会职责,遵守社会的规范,行动过程中不抱有个人的目的和欲望,不执著行动的成果,摆脱行动的束缚,让自己的行动融化在作为终极实在的梵中,达到一种如如不动的境地。薄伽梵歌以神的化身奎师那和阿周那王子对话构成。对话的背景是古印度的俱卢族和般度族的军队在俱卢之野摆开阵容将欲大战。虽然般度族一方是正义的一方,但是由于这场战争涉及到不得已而为之的同族自相残杀破坏宗族法和种姓制度的内容,阿周那王子怀疑这场战争的合法性,内心纠结,感到罪孽深重,因而放下武器,束手待毙,不愿意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去。奎师那用行动瑜伽的观点和终极的智慧开导阿周那王子,要阿周那王子履行刹帝利武士特定的社会职责,代而行使这种存在于梵之中的必然的过程。可以说,薄伽梵歌是一部重点探讨行动本身,充满行动主义色彩的宗教哲学经典。业瑜伽的反面即是“不行动”,在薄伽梵歌看来不行动者也有其特定的理由:第一,不行动者的情感是脆弱的,不愿意由于自己的行动给万物、社会群体和众人造成伤害,人的毁灭和社会群体的混乱令人忧伤。第二,根据业报的原理,一个人只要有所作为就会有其报应,受到行动后果的束缚,从而得不到解脱。因此,一个人似乎不去行动就不会引起业报,也不会因为业报的牵缠而得不到解脱。总之,在不行动者看来,行动是困苦的,甚至可能是可怕的,因而放弃行动。为此,薄伽梵歌阐述了业瑜伽的智慧:第一,行动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任何存在者都不可避免的要从事行动。只要是有限的存在则时时处处都会有不可能真正摆脱得了的行动,行动是一切经验存在的方式。“即使不参与行动,并不能摆脱行动,即使弃绝一切,也不能获得成功。因为世上无论哪个人,甚至没有一刹那不行动,由于原质产生的性质,所有的人都不得不行动。”1原质即是原初的物质,含有善性、忧性和暗性,这三种性质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因而由原质构成的万物不可避免的要运动,人不可避免的会行动。第二,万物总是处于无尽的生成和毁灭的轮回之中,智慧的人从中能够看到不生不灭、亘古永恒的东西,每个人中的主我乃是这种不生不灭、亘古永恒的存在,因此对万物和人的毁灭不再忧伤,而是以一种平淡的心态处之。“生者必定死去,死者必定再生,对不可避免的事,你不应该忧伤。万物开始不显现,中间阶段显现,到末了又不显现,有谁为之忧伤?”2人的生和死,万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自然的过程,从梵的高度来看,应该等而视之,没有必要为这种必然的自然性过程而忧伤。“你要知道这遍及一切的东西,不可毁灭;不可毁灭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毁灭。”3“它从不生下,也不死去,也不过去存在,今后不存在,它不生,持久,永恒,原始,身体被杀时,它也不被杀。”4人的主我,也称为个体灵魂,本是作为终极实在的梵驻于人体之中,因而主我并不会随着肉体的毁灭而消失,是一种不生不灭、永恒长存、遍入万有的存在。知晓了这一点就不会害怕死亡而忧伤恐惧。第三,既然行动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行动者和被动者的主我并不会毁灭,那么人就应该行动,应该履行特定的社会职责和义务,把一切行动安住于梵中,摆脱行动成果的束缚,达到行动瑜伽的境界。“按照性质和行动区别,我创造了四种种姓;尽管我是种姓创造者,我依然不变,也不动。一切行动不沾染我,我也不贪求行动成果,谁能够这样理解我,他就不受行动束缚。你已知道以前古人追求解脱,这样行动,那么,像从前古人,你就这样行动吧!什么是行动和不行动?甚至智者也感到困惑;我将告诉你这种行动,知道后,能摆脱罪恶。应该知道什么是行动,什么是错误行动,还有什么是不行动,而难点是行动方式。在行动中看到不行动,在不行动中看到行动,他便是人中的智者,无所不为的瑜伽行者。如果从事一切行动,而摆脱欲望和企图,行动经过智火焚烧,聪明人称他为智者。如果从事一切行动,而摒弃对成果的执着,永远知足,无所依赖,及时行动,也没做什么。控制思想和自己,摒弃贪欲,无所乞求,他只是活动身体,不会犯下什么罪过。满足偶然所得,超越对立,毫不妒忌,对成败一视同仁,他不会受到束缚。思想依托智慧,摒弃执着,摆脱束缚,为了祭祀而行动,他的行动完全融化。”5这段话集中的表达了业瑜伽的精髓:梵创造种姓,创造万事万物,本身内含着创造活动,但是梵并不贪求这些创造活动的成果,仿佛冷漠地坐着,超然于这些创造活动之外,因此这些创造活动并不能束缚作为终极实在的梵。万事万物的活动以不变的梵为根本,不变的梵又体现在万事万物的活动之中。这也就是说,梵作为囊括无限时空内无尽的万事万物的无尽活动的终极实在,正因为梵囊括了一切,所以一切存在和活动都在梵之中,梵在终极实在这个层面上呈现出了不变动的绝对静止状态。人要在行动中达到解脱,就应该效法于梵,让主我与梵相连,从自己的行动活动中看到与梵相连的主我的平静不动,从与梵相连的主我的平静不动中去从事必然存在于梵中的特定的职责活动,通过梵的平静不动,个人的行为活动融化于梵的创造活动中去,达到一种“无所不为”的境界。要从行动束缚中解脱出来,就应在行动中摒弃个人的欲望和企图,摒弃对行动成果的执著,把个人的行为活动融化到梵的创造活动中去。薄伽梵歌还强调“信瑜伽”和“王瑜伽”在宗教生活和解脱中的作用。所谓“信瑜伽”,是指虔诚的崇拜梵的人格形象,将一切行动作为对人格化的梵的奉献,时时思念这个至高的存在,从而达到解脱,摆脱生死轮回的束缚。薄伽梵歌认为宗教哲学思辨和用这种最高智慧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也有达到解脱的可能,但对多数人来说是很困难的,而信瑜伽瑜伽是一条适合多数人的方便的解脱之路。王瑜伽以抑制心的变化为主要特征的瑜伽修持功法,侧重对深层的意识活动控制和转化,相比于哲学思辨的智瑜伽、摒弃行动成果履行自身职责的业瑜伽、虔诚信仰的巴克提瑜伽来说,能够迅速有效的达到解脱,并且能够产生神通力,所以又被称作“王瑜伽”。把人的行动奉献给人格梵而不存为私有的信瑜伽和不执著感官对象和行动成果的业瑜伽是相通的。不执著感官对象和行动成果的业瑜伽也离不开对心的变化的抑制和转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