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血型.pptx1.ppt_第1页
红细胞血型.pptx1.ppt_第2页
红细胞血型.pptx1.ppt_第3页
红细胞血型.pptx1.ppt_第4页
红细胞血型.pptx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型与输血技术,2,输血(bloodtransfusion):将正常献血者血液输给患者,保证机体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缓解症状达到治疗目的。输血学:是研究、开发和应用以输血为中心的相关内容,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的独立学科。输血链:献血员体检、输血前化验、患者,绪论,输血警语,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但如果没有安全有效、科学合理的管理,它便会成为邪恶与死亡的载体。,4,生理学血液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病毒学)流行病学,输血学涉及领域,5,中心血站,输血科分型测定保存,输血监控输血反应报告指导,审核&回顾,医院临床患者&标本鉴定,患者血液输注监测,输血发展简史,7,FirstBloodTransfusions,1628,1665-66,1667,(哈维)Harvey发现血液循环,Wilkins&Lower狗与狗之间的输血,(杰恩-丹尼斯)Jean-BaptisteDenis第一次完成了动物血输给人,8,19thCenturyTransfusions,1818,(詹姆斯)JamesBlundell,Obstetrician,第一个实施人与人之间的输血的医师,9,Earlytransfusion:Paris,France,10,20thCenturyTransfusions,1901,KarlLandsteiner确认A,B,O血型,11,20thCenturyTransfusions,1902,1907,发现AB血型,开始了献血者和受血者之间交叉配血具有重要意义,1914,提出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1943年研制ACD,1936,1940,第一个血库在巴塞罗那建立,Levine&Landsteiner,发现Rh血型系统,12,1944,中国输血简史,1947,1958,1968,昆明建立第一个血库,南京中央医院血库(真正意义),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第一次全国输血工作会议,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公布执行,13,提高输血安全性-采供血机构、医疗机构血液病毒灭活血液代用品,输血发展趋势,免疫血液学基础,15,定义:凡是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相结合,并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性质:免疫原性-Ag刺激机体使之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原性-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的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抗原(Ag),16,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免疫原性(immunogenecity),Ag,T,B,T,浆细胞,致敏T细胞,抗体,17,抗原性(antigenicity,又称免疫反应性),抗原性,18,分类:完全Ag根据性质半Ag同种:人类人类关系自身:自体异种:不同种属,抗原(Ag),19,定义:是位于抗原分子上的特异性化学基团,大多数存在于抗原表面。是抗原特异性的基础。糖分子的血型抗原:ABO、Lweis等多肽的血型抗原:Rh、MN等,抗原决定簇,20,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分布,大部分红细胞血型抗原位于红细胞膜上ABH抗原除了位于红细胞膜上以外,还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体液及分泌液中Lewis抗原原始存在于人血浆中,后被吸附到红细胞膜上,21,定义:是在抗原刺激下,由免疫活性细胞产生的物质,是能与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特异性蛋白质。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Ig),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血型抗体是IgG和IgM。免疫球蛋白:是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的,每一种细胞克隆可以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分子。,抗体(Ab),22,红细胞血型抗体分类,分为天然抗体与免疫抗体两类天然抗体未曾与有关的抗原接触过的抗体称为天然抗体。又称为规则抗体。这类抗体大部分是IgM,最适反应温度为40c200c,可在盐水介质与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故又称为完全抗体或寒冷抗体。植物凝集素也属于天然抗体,23,免疫抗体抗原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体。因不经常存在于血清中,故又称为不规则抗体。此类抗体大部分为IgG,最适反应温度为370C,需加入其他试剂才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故又称为不完全抗体或温暖抗体,24,AntibodyofABOsystem,天然抗体免疫抗体,IgMIgG温度低时抗体滴度高温度升高时(370C)抗体滴度高容易被可溶性血型物质中和只能部分被可溶性血型物质中和分子量100万分子量16万不能通过胎盘能通过胎盘在盐水中与相应红细胞发生通常在盐水中不发生聚集,仅在酶聚集处理或白蛋白溶液中发生聚集,25,补体:是一组血清蛋白,其组分间相互作用,可形成具有强烈生物学作用的产物。在ABO不配合的溶血性输血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参与血管外溶血。功能:促进炎症反应生物细胞膜改变-细胞溶解加强对吞噬作用的感受性,补体,26,定义: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立即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不但有各种细胞参与,还有细胞因子参与,形成一个复杂的多样化的反应过程。免疫应答的特点:辨别自身与非自身的能力,具有记忆功能和特异性。Ag进入机体途径:静脉肌肉皮肤粘膜,免疫应答,27,初次应答:当第一次用适量Ag免疫,须经一定潜伏期(迟滞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其含量低且维持时间短。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分子,对抗原结合力低为低亲和力抗体。再次应答:在抗体下降期再次给与相同抗原免疫时,则抗体出现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抗体含量明显上升而且维持时间长。主要为IgG分子,为高亲和力抗体。表明机体对免疫反应有记忆作用,T细胞及B细胞都与免疫记忆有关。,免疫应答,28,抗体亲和力:抗体与单价半抗原或简单抗原决定簇相互作用的力。抗体亲和力成熟:实际情况下,多是抗血清与整个抗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抗体产生过程中随着免疫应答的进展,抗体亲和力也在不断增加。亲和力的成熟在IgG比较明显,甚至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可逐渐增加数百倍,相比较IgM的亲和力成熟不明显,在整个免疫过程中平均亲和力水平,几乎总是IgG高于IgM。,免疫应答影响因素,29,抗原性质抗原剂量和进入机体的途径遗传因素神经激素系统年龄营养药物,免疫应答影响因素,血型,31,血型(bloodgroup)即血液的遗传学差异。人类的血型包括红细胞血型,白细胞血型及血清血型。属于血型血清学的研究范围。血型血清学是用免疫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血型的一门科学。红细胞的遗传学差异称为红细胞血型。血型系统(bloodgroupsystem):血型受独立基因控制,由若干个相互关联抗原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血型定义,32,个体特异性相对稳定性,正常个体正常情况下血型特征终生不变不同人种之间存在分布差异具有稳定的遗传规律性与某些疾病的发病有高度相关性,血型特征,红细胞血型系统,34,红细胞血型,红细胞血型即是红细胞上的遗传性标志。包括ABO、Rh、MNS、P、Lutheran、Kell等。,35,红细胞血型系统:26个血型系统,已检出的抗原超过200。红细胞血型集合:达不到血型系统命名标准的血型抗原,但在血清学、生化、或遗传学上有相关性。红细胞血型系列:一个高频组(90%),一个低频组(1%)。,红细胞血型系统概述,36,红细胞血型一览表,37,抗原的命名1.用大写字母命名,如ABM2.用大小写字母命名,如Kk与Ss3.有些亚型抗原用右下角码表示,如A1A24.有些血型抗原用一大一小两个字母后加右上角码命名,如LeaLeb5.有些血型抗原在头两个字母后加数字表示,如SC1SC2,红细胞血型命名,38,抗体的命名一般在抗原前加“抗”与半字线,如抗A;有些红细胞抗体以最先从血清中查出该抗体的患者的名命名,如Kell基因及基因型的命名一般用斜体表示,如ABH,39,ABO血型系统,40,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Karl-Landsteiner发现了人类红细胞的同种凝集现象,随之发现了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ABO血型。开创了免疫血液学研究和应用工作的新纪元。为常规血型鉴定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1,ABO血型的分型原则,凡红细胞上具有A抗原者为A型,有B抗原者为B型,A抗原和B抗原都没有者为O型,A抗原和B抗原都有者为AB型。,42,43,血清中常存在反应很强的抗体,而红细胞上缺乏相应的抗原。许多组织细胞上有规律地存在着A、B、H抗原(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统上皮细胞)以及分泌型人的分泌液(唾液眼泪尿液消化液胆汁乳液羊水卵巢囊肿液腹水)中存在着A、B、H血型物质。组织抗原,ABO血型系统的独特性质,44,45,46,ABO血型的遗传为复等位基因显性遗传,其遗传原则为:1、ABO血型是由两个遗传基因结合而成2、遗传时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遗传基因必然分开。,ABO血型的遗传,47,ABO血型的基因位点在第九号染色体长臂3区4带(9q34)该基因位点为三复等位基因,即A、B或/和O基因。其中A、B是显性基因,O基因为隐性基因。因此,共组成6个基因型,4个表现型。,48,A基因-N-乙酰-D-氨基-半乳糖胺转移酶-N-乙酰-D-氨基-半乳糖胺(GalNAc)转移至H物质糖链末端的D-半乳糖第3个碳原子上生成A抗原B基因-D-半乳糖转移酶-D-半乳糖转移至H物质糖链末端的D-半乳糖第3个碳原子上而生成B抗原O基因-无酶活性的蛋白-O型个体没有糖基转移酶表达,没有AB抗原生成,而只有H抗原,49,ABO血型系统的分子学研究,ABO基因座位于人类第九号染色体上,全长约18Kb,有七个外显子A与B之间有七个单碱基不同,其中四个核苷酸对第176位、235位、266位及268位氨基酸置换负责O与A序列相同,区别在于O基因G261缺失,阅读框移位,终止密码提前出现,编码截短蛋白现在将O基因命名为O1基因,除了O1外还有两个等位基因:O1v及O2,O1v是O1变异体A基因包括A1及A2两个等位基因,50,ABO血型系统的分子学研究,ABO基因很复杂,不同群体A1基因不完全相同有些不常见的ABO基因编码A及B亚型抗原。ABO基因序列与其他基因部分序列结合组成杂种基因,影响亲子鉴定,51,孩子不可能带有双亲均无的血型基因。孩子必定得到双亲每方的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除了在双亲都带有相同基因的情况下,孩子不可能带有两个相同基因。某个基因在双亲中的一方或双方为纯合子时,必定要在孩子中表现出来。,ABO血型的遗传规律,52,ABO血型的遗传,53,54,ABO基因实际上是产生特异性糖基转移酶的遗传密码。不是直接产生抗原的密码。依据抗原生化性质分两类1.组织血型、抗原或糖抗原-决定簇为糖分子,这些多糖抗原可游离在血浆中;也可与多肽结合成糖蛋白存在于膜上。如ABO、Lewis、P、I。2.器官血型、抗原或蛋白抗原决定簇为多肽,其化学组成为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只分布在红细胞或其他血细胞膜上。如Rh、MNSs、Kell、Kidd。存在红细胞表面抗原是与脂质、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糖脂、糖蛋白复合物,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其结构为大分子多肽链骨架连接不同的糖链,多肽链决定其抗原性。,ABO血型抗原的生化合成,55,(1)H物质H基因产生的岩澡糖基转移酶(H转移酶)可作用一个岩澡糖接在前身物质(oh)的D-半乳糖上形成H物质,它又是A、B抗原的前身物质。(2)A酶(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可作用N-乙酰半乳糖胺连接到H物质的D-半乳糖上,形成A抗原。(3)B酶(半乳糖基转移酶)可作用D-半乳糖连接到H物质的D-半乳糖上,形成B抗原。,ABO血型抗原的生化合成,56,A和B基因编码的糖基转移酶分别产生A和B抗原。O基因产生一种蛋白,用免疫学方法可检出,但却无可查的转移酶活性,因而O基因是无效基因(amorph),用血清学方法无法查出其血型抗原,O型人红细胞缺乏A和B抗原,但带有大量H抗原H抗原是A和B抗原的前体物质。,ABO血型抗原的生物特点,57,58,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半乳糖胺,D-半乳糖,L-岩藻糖,59,L-岩藻糖,D-半乳糖N-乙酰半乳糖胺,N-乙酰葡萄糖胺,60,61,L-FucoseL-岩藻糖N-AcetylglucosamineN-乙酰葡萄糖胺D-GalactoseD-半乳糖N-AcetylgctosamineN-乙酰半乳糖胺,62,ABH血型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表面,也广泛存在于其他体液中,是具血型特异性的可溶性抗原,也称血型物质。血型物质-存在于细胞表面和各种体液中具有血型特异性的可溶性抗原。(除外脑脊液,唾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胆汁、羊水、血清、体腔液等都存在)。血型物质的控制ABO血型还有2个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上,紧密相连。Hh基因控制L-岩澡糖基转移酶形成,影响H物质的形成。另一个SeSe基因是控制体液分泌血型物质的,体液中存在血型物质者为分泌型;体液中不分存在血型物质者为非分泌型。,血型物质,63,测定唾液中血型物质可辅助血型鉴定中和ABO血型中天然抗体,有助于鉴定抗体性质制备混合血浆,可忽视血型问题利用红细胞凝集抑制实验,可检查各种组织、陈旧血液、精斑、毛发、皮肤等血型物质,做血型鉴定。利用动物脏器提取物的血型物质免疫动物,获得高效价抗A抗B血清。,血型物质的临床意义,64,在胚胎早期A和B抗原就开始产生,到出生时,他们比成人的抗原数目要少,大约是成人2550%。与抗A和抗B试剂血清反应比成人弱,18个月后才能充分表现出抗原性。56岁时具有较高效价。老年人抗A抗B水平一般低于年轻人。,ABO抗原的发育,65,存在于缺少相应抗原的人血清中。新生儿ABO抗体很少;无抗体成人罕见。自然产生抗体:IgM(主要是A和B型)、IgG类(主要是O型)。IgM可被唾液中血型物质中和O型-抗A,B:识别A和B抗原表位共同的结构部分具有交叉反应性。,ABO血型抗体,66,在ABO血型系统中只有红细胞缺乏某抗原的血清中一定预计地含有该抗原的抗体。规则抗体。,Landsteiner原则,67,输血时,血型的鉴定和配型诊断和预防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组织和器官移植时,需血型鉴定和配型。与某些疾病的相关性应用于亲子关系的鉴别。,ABO血型对于医学实践的意义,68,ABO亚型也称变异型,红细胞同属于一种血型抗原,但在结构上有一定差异,性能也不完全相同,由于抗原弱,在用已知抗体检测抗原和用已知抗原检测被检血清时不符合ABO血型特点。例A亚型:A抗原减少,与抗A凝集强度减弱,H抗原活性明显增强。,ABO血型的亚型,69,1911年,发现ABO血型系有许多复合系统。随之发现不论在血清学上还是从遗传上都可将A型分为A1和A2二种亚型,A型人中,A1型约占80%,A2型约占20%(欧洲人)。ABO亚型很多,A亚型主要是A1、A2、A3、Ax、Am等;B亚型一般比A亚型更少。,ABO亚型的发现,70,ABO血型的亚型及变异型,A亚型主要有A1,A2两种亚型;A1比A2多4倍,A1型的红细胞有A及A1两种抗原,A2型的红细胞只有A抗原A1与A2型两种抗原有量和质的区别。量的区别:A1型红细胞上的A抗原位点比A2型红细胞多2/3至3/4,而H活性则较A2型弱。A2型红细胞能从B型血清中吸收抗A,遗留抗A1质的区别:A2型能对A1抗原刺激产生抗A1,证明A2型红细胞上缺乏A1型红细胞的抗原决定族;A1型与A2型抗原分别受ABO基因座上的A1与A2基因控制A1与A2基因是ABO基因座上的稀有基因,按孟德尔定律遗传,71,A1与A2的红细胞与抗A试剂血清直接凝集反应结果都很强。其血清学区别依由B型人血清或双花扁豆(Dolichosbiflous)种子提取液制备的抗A1与红细胞的反应确定,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抗A1能凝集A1红细胞而不能凝集A2红细胞。,A1与A2的区分,72,ABO血型其他亚型及变异型,B亚型发现了B3,Bm,Bel等弱B亚型Cis-AB型Cis-AB型是指A与B基因同在一条染色体上以基因符合物的方式遗传的一种稀有ABO血型,其基因型是AB/O,73,A3和B3:最大血清学特征混合外观。Ax和Bx:与抗A或抗B标准血清凝集很弱,但与抗A,B凝集反应增强。Am和Bm:与抗A或抗B标准血清不出现凝集反应,但血清中含有相应凝集素。,其他亚型的特点,74,双亲中一人为O型,一人为AB型。A基因和B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两个基因可同时继承和同时遗传。A抗原强度强于A2B,弱于A1B。B抗原弱,类似B3表型。与抗A及抗B血清反应很弱H抗原性很强。,cisAB,75,不是红细胞本身生成的,与疾病相关。只表现在A型红细胞上。无B基因。此类患者血清中含有抗B。自身血清与红细胞不发生凝集。pH6.0酸性条件下,凝集消散。在酸性环境中半乳糖胺NH2NH3+基,失去反应性。,获得性B,76,发生机制尚在探索中,可能为:1.大肠埃希菌O86与其他细菌的纯化脂多糖及蛋白质脂多糖可被吸附到A型和O型红细胞上,后者获得了B样抗原,此种获得性B称为“过路人抗原型”2.细菌等微生物的脱乙酰酶将A抗原特异性单糖N乙酰半乳糖胺转变为半乳糖,后者很像B型抗原决定族的半乳糖,此种获得性B称为“脱乙酰酶型”,77,几种A亚型红细胞上的A抗原,78,ABO抗体,天然抗体1、抗A与抗B抗体其产生可能是某些细菌表面具有与人类红细胞上ABH抗原性相似的糖基团,在生命早期,机体针对这些抗原刺激而产生的抗体,能与A、B、H抗原发生交叉反应天然抗A与抗B抗体主要是IgMO型与B型血清中的抗A有两类,即抗A与抗A1;抗A可以与A1及A2型红细胞发生反应,而抗A1只与A1型红细胞反应,79,2、抗A,B抗体O型血清中除了含有抗A和抗B外,还含有一种既能与A细胞反应,也能与B细胞反应的抗体,称为抗A,B,又称为交叉反应抗体O型血清中的抗A,B比单独的抗A或抗B活性强,常用来检查A与B的弱亚型抗A,B大多属于IgG,80,3、抗H抗体分为两类:一类产生于Oh型,另一类以冷凝集素的方式存在于A1型或A1B型的血清中Oh型红细胞上缺乏H抗原由于O、A、B或AB型红细胞均含有H成分,故血清中很少有抗H的存在,81,二、免疫抗体抗A及抗B可以是免疫抗体,多为IgG其产生可以是:1.输ABO血型不相容的血液2.母婴ABO血型不相容,尤其是O型母亲怀A或B型胎儿3.注射纯化了的A或B物质,82,三、自身抗体很少见,可以引起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致命溶血及肾衰四、器官移植产生的抗体是移植供者的器官的同时也移植了其淋巴网状组织,将供者的抗体带入了受者体内,孟买血型,84,1952年在印度孟买发现一种特殊的血型这种红细胞既无A抗原和B抗原,也无H抗原。他们的基因型为hh,不能产生H物质,即使有IA和(或)IB基因,也不能形成A抗原或(和)B抗原但IAIB基因可向后代遗传,这种特殊的型,称为孟买型,85,H抗原缺失型孟买血型,红细胞上H抗原完全缺失,非分泌型孟买型。用Oh表示典型的孟买型红细胞无A,B,H抗原,血清中含有抗A,抗B及抗H。机制:FUT1基因错义突变及FUT2基因缺失,86,红细胞部分H抗原缺乏副孟买型红细胞H抗原部分缺失是FUT1基因座突变基因纯合子的产物,这种基因只产生活性弱的H转移酶,全部转为A或B抗原红细胞无或有少量H抗原分泌型机制复杂:可能涉及第三基因座,Rh血型系统,88,1937年-1939年Landsteiner和Wiener用恒河猴(rhesus)红细胞免疫家兔和豚鼠得到的抗血清将人红细胞分为Rh阴性和Rh阳性。1939年Levine和Stetsen在一患死胎的孕妇血清中检测到一种抗体,此为人类发现的第一例Rh抗体。,Rh血型系统的发现,89,1940年Landsteiner和Wiener发表了动物抗血清对人类红细胞的分型结果,被认为是第一篇有关Rh血型系统的报道。1941年Levine等在患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清中发现抗D、抗C、抗CD三种特异性抗体,并指出:胎儿RBC增多症(HDN)与母婴间血型不合有关。,90,1941-1945年确定了人体红细胞上含有Rh系统的六种抗原,即D、d;E、e;C、c。D和d;E和e;C和c表现为对偶关系,但d抗原只是推测。1942年Fisk等发现某些用人Rh抗体鉴定的阴性红细胞与动物Rh抗体呈阳性反应。,91,92,至今已发现Rh血型系统的抗原48个,但涉及临床问题的主要有5个抗原,即D、C、c、E、e及其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只存在于红细胞膜中,不存在于其他组织细胞膜上或体液中。,Rh血型系统的抗原,93,控制Rh抗原的基因定位于lp36.2-p34。研究表明,Rh基因座位由二个相关的结构基因RHD和RHCE组成。RHD和RHCE基因都有10个外显子组成,长度为75kb。,Rh基因组结构,94,遗传控制:受控于1号染色体短臂上D和CE位点。D基因的产物为D抗原。CE基因的产物为C、c、E、e抗原,它们是同一结构基因的产物,但在转录过程中有1-2个外显子不同。若D位点上一对等位基因均发生突变或缺失,则为Rh(-),其余为Rh(+)。,95,Rh抗原的发育Rh抗原是胎儿早期就充分发育并维持整个一生,脐带血或新生儿的红细胞Rh血型与成人一样强。Rh血型抗原的免疫原性Rh血型抗原的抗原性强度可能仅次于A和B抗原Rh血型抗原中的免疫原性强弱顺序为DEcCe。Rh抗原都显示剂量效应。,96,D-正常D抗原。弱D(weakD)-抗原表位质量正常数量少。不完全D(partialD)-抗原数目基本正常,缺少部分D抗原表位。不完全弱D(partialweakD)-抗原数量少,缺少抗原决定簇。增强性D-抗原数量增加,抗原性增强。,RhD抗原,97,定义:与D抗原基本无区别,只是比CcDee的红细胞膜上的D抗原数更少,大约在4901,870个位点之间分类:低效级、高效级和Del(占黄种人20%左右)特性:与各抗-D试剂的反应基本一致,该个体的血清中不产生抗-D。,弱D(weakD,Du),98,定义:D抗原由多个独立的抗原决定簇组成,缺乏部分D决定簇的红细胞。分类:超过30种D表位(4thISBT,2001)单克隆抗-D可区分8种。特性:与各抗-D试剂的反应不一样,经免疫后可产生抗-D。,不完全D(partialD),99,弱D与不完全D的比较,100,101,根据红细胞上D抗原的有无可将人类红细胞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即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的人是Rh阴性;红细胞有D抗原的人是Rh阳性。Rh阴性分布频率:白种人1520%中国汉族0.34%,Rh血型阴性和阳性,102,RhD基因缺失:无D抗原RhD基因改变:D蛋白失活RhD-CE-D融合基因:杂交重组无D抗原产生,RhD阴性机制,103,104,非洲人:RhD基因RhD基因缺失RhD-CE-D融合基因白种人:RhD基因缺失黄种人:RhD基因缺失;RhD-CE-D融合基因;RhD基因完整,D抗原不表达,机理不明。,RhD阴性基因分型,105,Rh抗体的免疫球蛋白性质大部分Rh抗体是IgG,与盐水悬浮的Rh阳性红细胞(-D-红细胞例外)不起反应,少数抗D血清含有IgM抗体,但一般总伴有IgG抗体。能凝集盐水悬浮的Rh阳性红细胞。IgA性质的抗D十分罕见,并且只是混含在IgG抗体的血清中。,Rh抗体,106,非免疫的Rh抗体极为罕见,Rh抗体主要通过输血或妊娠免疫而产生。一般在初次免疫后26个月内出现,经再次免疫后,3周内抗体浓度可达到高峰。大约1/3的Rh阴性的人,经Rh阳性抗原免疫后,不产生抗D。Rh阴性血输给阳性者不产生抗体。,Rh抗体的产生,107,受血者血浆中如有Rh抗体,输入含有相应抗原的血液后,将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孕妇血浆中如有Rh抗体,妊娠Rh血型不配合胎儿时,其中IgG类的Rh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引起新生儿溶血病。Rh抗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Rh抗体的临床意义,108,常规情况下,红细胞只做Rh(D)定型,对供血者需鉴定D变异型,只有特殊情况下才检查其它抗原。例如:家系调查、父权鉴定、产前检查、确定纯合子或杂合子以及配血试验中发现有不规则抗体存在等情况下才需做Rh血型全部表现型的定型。,Rh血型鉴定,Lewis血型,110,Lewis血型的发现历史,1946年Mourant在一个名叫Lewis的病人血清中首先发现一种天然抗体,大约与22%的英国人红细胞发生反应,被称为抗-Lea。1948年Andresen发现了抗-Leb抗体。这两种抗体将人类的红细胞分成四种表现型红细胞的Lewis表现型:Le(a+b-)Le(a-b+)Le(a-b-)Le(a+b+),111,Lewis血型特征,这是一种存在于唾液与血浆中的可溶性抗原,红细胞获得Lewis表型是通过从血浆吸附Lewis物质于红细胞上红细胞Lewis表型受ABH分泌状态影响,虽然Lewis基因和分泌基因是独立遗传的Lewis表型可受ABO表型的影响,即A1可减低Leb以及Lea,112,唾液中Lewis物质与红细胞Lewis表现型的关系,凡唾液或血清中含有Lea物质而不含Leb物质者,红细胞上只有Lea,为Le(a+b-)型;当唾液中含少量的Lea物质者,含大量的Leb物质时,红细胞上只有只有Leb,为Le(a-b+)型lele纯合子不产生Lea与Leb抗原,红细胞为Le(a-b-)型,113,Lewis抗原产生的遗传途径,人类19号染色体上存在着三个基因座:FUT1(H)、FUT2(SE)、FUT3(LE)FUT3(LE)基因座上有一对等位基因:LE和le。LE基因编码4L岩藻糖基转移酶le基因为沉默基因。当FUT1基因不表达时,则是Le(a+b-)型当同时FUT3基因不表达时,则产生Le(a-b-)型,114,Lea抗原的产生:由4L岩藻糖基转移酶催化岩藻糖连接在型前体物质糖链末端的N乙酰葡萄糖胺上而生成Leb抗原的产生:在H基因编码产物,SE基因编码产物共同作用下,由4L岩藻糖基转移酶催化岩藻糖连接到H物质上而成,115,Lewis抗体,抗Lea与抗Leb两种奇怪的抗体,多存在于Le(a-b-)型血清中Lewis抗体能在40C与红细胞盐水悬液发生凝集反应,像完全寒冷抗体IgMLewis抗体能结合补体,如用含补体的新鲜血清,在370C反应可产生溶血,这种抗体又像不完全抗体IgG,116,有些Lewis抗体只有抗球蛋白实验才能测出来,酶能加强反应。Le(a-b+)型很少产生抗Lea,因为这种人的唾液及血清中含Lea物质。产生抗Lea的Le(a-b-)型都是分泌型抗Leb是一种弱抗体,产生抗Leb个体是非分泌型,117,Lewis抗体很少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原因可能是:Lewis抗体在370C时无活性;供者血浆中含有Lewis抗原,可以中和受者血中的Lewis抗体由于Lea抗原和Leb抗原是由血浆中吸附而来,故输入Le(a)型或Le(b)型血液时,吸附在红细胞表面的Lea或Leb抗原被放散到受者血中,红细胞不被受者血液中的抗体所凝集大多数Lewis抗体是IgM,能结合补体,不能通过胎盘,加之新生儿Lewis抗原的抗原性很弱,所以Lewis血型系统不会涉及新生儿溶血症,118,Lewis抗原的发育,新生儿红细胞与抗Lea及抗Leb血清的反应比较弱或不反应,可能是Lewis基因不活跃,血浆中的Lewis物质含量较少之故婴幼儿Lea的抗原频率比Leb高,且发育也较Leb抗原快。在Le(a+b-)型向成人Le(a-b+)发育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过性的Le(a+b+)型,说明Leb抗原系由Lea抗原转变而来。六岁以前作Lewis血型测定结果不可靠,因为不能反映孩子成人后Lewis表现型,119,MNSs血型,MNSs血型第二个被发现的人类血型系统,1927年Landsteiner与Levine发现了M与N抗原1947年发现了抗抗体,可以识别抗原,抗原与,抗原有关1951年发现了s抗原,与抗原是一对对立抗原,MNSs血型发现历程,MNSs血型抗原,MN抗原决定簇由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inA,GPA)携带Ss抗原决定簇由血型糖蛋白B(glycophorinB,GPB)携带,GPA与MN血型抗原,GPA分子量为31000,约一半糖类物质为唾液酸。GPA携带MN抗原,M与N抗原是由GPA第1位与第5位氨基酸所决定的第1位氨基酸第5位氨基酸M抗原SerGlyN抗原LeuGlu,GPB与Ss血型抗原,GPB相对分子量为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